王振川著的《于成龙传》介绍: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于成龙传(修订本)/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振川 |
出版社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振川著的《于成龙传》介绍: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 内容推荐 王振川著的《于成龙传》介绍:于成龙一生信奉“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报应、行善积福的佛道观念,总结出独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过的是一种类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薄自甘,平生的物质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壶老酒而已。他从不贪取一丝半缕的不义之财,反而经常捐出俸银,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公益事务。当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时,他经常典当衣物骡马,以糠粥青菜勉强度日。后世流传了他大量的清廉传奇。 目录 开场白 第一章 明亡清兴的大时代 第二章 山西永宁的于氏家族 第三章 明朝的“副榜贡生” 第四章 改朝换代 第五章 书生终日苦求官 第六章 不昧“天理良心” 第七章 初到罗城 第八章 阿爷不要“火耗”钱 第九章 县太爷的判案故事 第十章 巡抚金光祖的“红人” 第十一章 《条陈引盐利弊议》 第十二章 《再陈粤西事宜》 第十三章 初举“卓异” 第十四章 算卦先生为他送行 第十五章 治理合州 第十六章 初到黄州 第十七章 “青天于二府” 第十八章 二举“卓异” 第十九章 战乱中丢官罢职 第二十章 单骑入虎穴 第二十一章 敢于冲锋陷阵 第二十二章 也会纸上谈兵 第二十三章 啸傲于黄州赤壁 第二十四章 载一船萝卜去福建 第二十五章 三举“卓异” 第二十六章 于公清苦 第二十七章 简任直隶巡抚 第二十八章 直隶的盗匪真难治 第二十九章 “尔为今时清官” 第三十章 回籍葬母 第三十一章 两江总督低调上任 第三十二章 想方设法举荐人才 第三十三章 《示亲民官自省六戒》 第三十四章 《励饬学政事宜》 第三十五章 《兴利除弊条约》 第三十六章 “政化大行” 第三十七章 降五级留任 第三十八章 “好教拂袖紫霞端” 第三十九章 “历仕甘棠随地荫” 第四十章 生平总结与后世评价 附录一 于成龙简要年表 附录二 《清史稿·于成龙传》 附录三 《于清端公事略》 附录四 《于清端公传》 附录五 《于公成龙墓志铭》 附录六 《治罗自纪并贻友人荆雪涛》 附录八 《于成龙家训》 附录九 于成龙子孙情况 附录十 于成龙墓被毁情况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开场白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清时代山西省永宁州人,出生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其故里在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是清代著名的廉吏和能臣。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副榜贡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入官场,历任广西罗城知县、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湖广武昌知府、湖广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于成龙为官以清廉正直、精明干练、勇于任事著称,平生三次在官员政绩考核中被举为“卓异”,又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卒后谥为“清端”。他是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大清官之一,深受广大百姓爱戴和朝野人士敬重,其事迹在后世广为传颂。 他在初仕赴任途中曾向朋友宣称:“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言行一致,终身奉行,可谓不负初衷。 于成龙出生在明朝后期,前半生经历丰富,饱尝忧患。曾经少年得志,早早地中了秀才,考上“副榜贡生”,又曾经乡试不第,痛感挫折。曾经享受过富裕的乡绅生活,又曾经在灾荒战乱中备尝艰辛。明亡清兴的大变革时代,让于成龙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重大考验,在痛苦中思索新的人生之路。 于成龙后半生的官场之路,也充满了磨难和考验。广西罗城和四川合州都是当时最艰苦的地方,于成龙在煎熬中挺了过来,创造了不凡的政绩,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湖广、福建、直隶、两江都是当时的繁剧之地,有盗匪,有灾荒,有战乱,还有复杂险恶的官场斗争,于成龙都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挺了过来,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官吏,成长为功勋卓著、朝野钦敬的政治明星。最后积劳成疾,鞠躬尽瘁,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于成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熟读儒家经史,浏览佛典道藏,于诗词小说也广泛涉猎,知识丰富,才智过人。他又是忧患时代磨炼出来的人才,饱经离乱风雨,心忧天下苍生,以做官从政的手段,去致力于恢复太平。 在罗城时期,他编制保甲,缉捕盗匪,改革盐务,修复城池,创建学宫、养济院,医治了罗城的战争创伤,恢复了经济民生。 在合州时期,他革除官府弊政,大力招徕流民,增加户口,开垦荒田,让这个寂无人烟的荒州,逐渐恢复了繁荣。 在黄州时期,他大力抓捕盗匪,维持社会治安,赈济灾民,办学兴教,后来又剿抚叛乱,办理军需,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在烽火扰攘的战乱时期保障了一方的安宁。 在福建时期,他整治了官场秩序,平反了大量的冤狱,释放了数千名无辜百姓,解救了数百名战时奴婢和儿童,免除了数万名百姓的不合理差役,解冤救苦,功德无量。 在直隶和两江时期,他作为地方长官,又做了大量的兴利除弊事务,造福无数黎民百姓。同时还为朝廷和百姓选拔推荐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良官吏,共同开创了康熙盛世。 于成龙一生信奉“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又信奉因果报应、行善积福的佛道观念,总结出独特的“天理良心”格言。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过的是一种类似出家修行的清苦生活,布衣蔬食,淡泊自甘。平生的物质享受,大概只有每晚的一壶老酒而已。他从不贪取一丝半缕的不义之财,反而经常捐出俸银,用于赈灾济贫等慈善公益事务。当入不敷出、捉襟见肘之时,他经常典当衣物骡马,以糠粥青菜勉强度日。后世流传了他大量的清廉传奇。P2-3 序言 现代化进程中的山西文学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将面对,难以回避。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也同样如此。这并不以我们自己的意志来转移。综观世界各国,在这种转化的进程中,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并表现出各异的特色。但总的来说,还是目前我们称之为“发达国家”的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其成功的转化有诸多原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其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农耕文明的不发达,以及突出的个人奋斗精神、重利思想、实用主义等有极大的关系。而目前世界上的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在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就中国而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达到了最为繁荣的境界。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转型早期的生存压力等表现得并不明显,从而一种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逐渐固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原生性动力并不强大。从某种意义来看,中国实际上进入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发展境界,那就是,依靠劳动来创造财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剩余的时间来体验人生的乐趣等等。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主要靠外部的强力推动。就是说,因为先发国家对财富、权力、欲望的强烈追求,在吸纳了东方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之后,骤然表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状态。其商业首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依靠对海外市场的分割,使过去形成的传统的世界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变得更加活跃。同时,工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的新发明成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物质生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而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制度的进一步变革。一种能够服务新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系统逐渐建立,并在血与火之中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变革转型中,东方古老的中国受到了西方先发国家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新发的工业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了错位,并引发了控制、占有与反控制、反占有的残酷斗争。中国从农耕文明的辉煌顶峰跌落,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并反思自身文明存在的问题。在外力的冲击下,中国不自觉地开始了向现代化转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筚路蓝缕、奉献牺牲,前赴后继、求索奋斗,就是要重新找到国家独立、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的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不同的人们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为这样一个艰难而宏伟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中国的文学,同样没有疏离民族的历史追求,甚至在许多关键的历史时刻,承担了开启民智、传播思想、激发斗志、重塑文明的历史重任。在这样一个艰难的充满了探索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自己最大的智慧与韧性。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才基本形成了主权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形态,并以超人的勇气与奋斗精神、惊人的创造力与发展速度迈向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转化进程中,中国虽然经历了失败、屈辱、挫折,但终于创造了他人所没有的成就。而我们的文学,正是这一历史的亲历者、推动者、表现者。就山西文学来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方阵,当然也是这一历史的组成部分。其努力与贡献非常突出。 从某种角度来看,山西文学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变迁史。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广为关注的小说创作之中,同时也更加丰富地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如诗歌、散文、戏剧,以及逐渐从散文文体中独立出来的报告文学及传记文学之中。当我们追寻这种变迁的历史时,不能割断由山西而表现出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从远古以来,这一文明代代相传,承续不绝,其中涌现出众多的仁人贤士。作为个人,他们有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环境、成长条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似乎勾勒出中国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价值选择,以及思维模式。对他们进行研究,并用传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今天的人们了解并感受他们所具有的闪光的人文价值,不仅对今天的改革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重建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首先使我们看到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的影响力,进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确立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觉性。在这些如星光一般闪烁的先人身上,我们将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价值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承续山西文学的精神品格,创作出新的能够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而对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那些曾经做出突出贡献的英杰才俊进行文学式的描述,也将是我们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努力。因此,组织编辑出版山西文学“双百工程”,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一“工程”包含两个序列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百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分是已经发表出版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现当代小说。通过集中编辑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回顾审视山西文学某一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另一部分是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其目的是推动山西长篇小说的不断繁荣。把它们列入这一工程,即是对文学发展的新推动,也可以延续已有的成果,使人们看到山西文学创作的最新成就及更加生动的面貌。二是“百部山西历史文化名人传记”。山西的报告文学近些年来表现出非常活跃的态势。不仅参与创作的作家比较多,出现的作品比较多,而且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其中一些作家应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山西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对中华文化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英杰先贤。以传记的方式把这些先人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表现出来,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追寻中华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们从先人的风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动力,激励我们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进步。所以,这也就成为我们的一种责任。相信通过这一努力,既将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繁荣,也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责任,重塑我们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与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后记 《于成龙传》对我而言,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写作任务。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消化吸收,重新组合,然后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叙述出来。当然,写作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明清时代那段历史,学习于成龙的作人为官之道。以史为镜,以人为镜,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回顾最初那几个月的写作过程,现在仍然十分感慨,很多事都不足为外人道也。查资料读资料,都是很苦很累的事。查到了,读清了,再往出写的时候,反而轻松一些。即使是这样,那段时间累得小病丛生,虚弱不堪,再加上外在的各种辛苦委屈,到现在还感到后怕。 第一版叫《天理良心》,属于《吕梁文化丛书》第二辑。主编权文学老师,他布置了写作任务,也对第一稿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见,后期编辑出版时,他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第二版叫《于成龙本传》,是方山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投资出版的。高林清先生、赵桂溟老师,提供了大量新资料,也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因此改动也比较大。出版事务也是他们负责的。 第三版叫《于成龙传》,是北岳文艺出版社“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部。具体负责的是出版社的孙茜老师,责任编辑是韩玉峰。这一版改动不是很大,调整了一些章节,增补了一些新材料。这时,适逢于成龙廉政文化热,《三晋都市报》连载了全书,《今晚报》连载了一部分,网上也有很多转载。有些地方有些单位,把《于成龙传》当作廉政教育读本,干部人手一册,因此书卖得比较好。身为作者,我也很荣幸地被一些单位邀去办讲座,介绍于成龙。甚至,沾了“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光辉,作者好像也有了名气。闹得我时刻提醒自己,那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写作任务,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而已。不是因为书写得有多好,只是因为时代需要而已。 第四版叫《廉能第一于成龙》,是一个十万字的缩写本,是北岳文艺出版社《廉政文化读本》丛书之一。摘录了一些重要章节,另写了一个“于成龙传略”,又编了一个“于成龙箴言”。薄薄一册,方便阅读。 现在再版的这个,基本上就是以《于成龙传》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修订了以前的一些错误,对一些章节做了调整和删改,并且新增两个附录,即陈廷敬的《于清端公传》,以及熊赐履的《于公成龙墓志铭》,其他的就没再多改动。于成龙热起来之后,各地出现了不少新的材料,但笔者只是采纳了几条比较原始的材料,一些口头流传的内容,并没有敢于采纳。 于成龙是清代的名吏,其清廉的事迹和卓越的政绩,基本上都见于史册。我们后人,只是根据历史记载,做一些新的解读而已。至于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以廉洁著称的名吏,解读起来就见仁见智了。如果给于成龙换一个时代,换一个地方,换一种官场环境,那么他还会成为廉吏吗?这个问题似乎没法回答。在于成龙那个时代,和他出身相似,年龄相似,经历相似的人有很多,有一批和他一样的廉吏,也有不少人走了别的道路。人生,其实就是个选择。你是选择做君子,还是做小人?是选择特立独行,还是随波逐流?是选择坚持到底,还是改弦易辙?其实都全看你自己。 王振川 2016年3月15日于河东明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