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编著者周伟潮。
我确实被这部散文集深深吸引了,才决定当这部书的责任编辑。作者的坎坷经历、真诚信念、执着追求、勤奋努力凸显了我们这代人的时代、我们这代人的追求、我们这代人的理想、我们这代人的价值。我相信,对所有人都有启迪。作者灵动清丽,酣畅怡人的文笔和叙述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伟潮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编著者周伟潮。 我确实被这部散文集深深吸引了,才决定当这部书的责任编辑。作者的坎坷经历、真诚信念、执着追求、勤奋努力凸显了我们这代人的时代、我们这代人的追求、我们这代人的理想、我们这代人的价值。我相信,对所有人都有启迪。作者灵动清丽,酣畅怡人的文笔和叙述给了我们极大的精神享受! 内容推荐 《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编著者周伟潮。 《暮春花事:周伟潮散文选》以饱含真情、优美感人、富有个性的文字叙写了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最初十年以浙江诸暨为代表的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景物雕画,给人原生态、文学性、紧扣时代脉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物阅读感。 目录 浙商文人周伟潮杨牧之 自序 沧桑人事 难忘那一片乌桕林 除夕 春天的父亲秋天的瓜 从历史中走来的先祖 荷香脉远 怀念父亲 父亲的比恩纳手表 舞动的渔火 母亲的笔记本 怀念祖母 我把女儿嫁了 奶妈 远去的箫声 你给了我一支寻梦的长篙 青春有约 大闸蟹 电话与电报的故事 江南夏至 兰舫和尚 老屋菊香 那年那场雪 楠木祭 牛的故事 山村重游 逝去的乐手 朔风怒吼西炮台 又到番薯收获时 最是率真似璞玉 午夜枪声 折翅的鹰 莲居随想 心灵的乐园 中国失地农民的思考 农民们在想些什么 浅论乡村传统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利用 想起彩虹 沉重的爱心 放下你的枪 访长城影视集团 爱犬祭 神猫“咪咪” 浣江渔趣一 浣江渔趣二 花草逸情 暮春花事 冬日里的幽香 凌霄花开 林幽鸟筑巢 我的一亩三分地 香樟 老屋的小花坛 蝴蝶鸢尾开 榧林听雨 后窗外的凤尾竹 花韵 花意 花情 花理 痴人说书 西安访师记 依依灞桥柳 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一次文化的盛典 怀念仲明 背时 看《中国青年报》驻俄首席记者关健斌博客有感 旅俄笔记:金融危机下的莫斯科华商 浅谈海飞小说的语言特色 又到红瘦绿肥时 行旅思絮 南国夜雨 我愿做玉泉河里的一棵水草 羊城记忆 益行十里坪 宝掌山记游 敢于拿空气做品牌 大等喊过“进洼节” 带着任务游台湾 从一杯木瓜牛乳看台湾的民主政治 另一只眼看台湾 历史的轮回 防滑链 湖畔晨思 也谈西湖 惊心动魄雪峰山 那一轮耀眼的皓月啊 天孕 掀起盖头的长白天池 黑土地的胸怀 加拿大钓鱼 试读章节 连续几天一直是阴雨绵绵,到处是黏黏的、潮乎乎的,楼下房间的墙砖上全挂满了露珠一样的水滴,地砖上更是刚洒过水一般,人似乎有进入黄梅雨季的感觉。 今天一早起来,推开窗,发现东方的天空竟出现了朝霞。而今天整个白天也都是阳光明媚的,想不到今年的除夕竟是这般的一个好天气。一整天,因着这晴朗的天气,似乎见面的所有人,心情都格外好。 这几天的收账付账,忙得公司财务部门简直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直累得妻子老胃病都发作了,烦时,她口里直嘟哝:为什么要过年呢?为什么要过年呢?直到下午3点,该收的账才基本收齐。妻子义着急慌忙地安排“祝年福”.这是我们这一带除夕时每家每户必做的功课。好在一应福礼岳母已为我们准备就绪了,要不然我们更要手忙脚乱了。待厂里和家里的祝福完毕,燃放好烟花爆竹,烧好年夜饭,差不多已经是下午6点了。 今年,女儿在加拿大工作,不能回家,香港的姐姐、姐夫在我家过年,所以连我儿子,我家有五人一起吃分岁饭。餐桌上除鸡鸭鱼肉、冬笋蘑菇、青菜粉条等家常菜外,有几样每年必不可少的菜和点心,分别是橘皮桂花糖炒年糕,寓年年高;大块藕,寓路路通;肉丝炒黄豆芽,寓如意发财;西施豆腐,寓做人要难得糊涂;团圆果,寓团团圆圆。还有每年桌上总要上的一条鱼,大家很少下筷,意要年年有鱼(余)。而锅里的这锅饭,总要比平时多一半,要有剩饭过年,意为年年有余粮。 窗外,传来一阵阵烟花爆竹声,这时,很多人家已吃完分岁饭,在放开门炮了。我开了一瓶红酒,除儿子喝酸奶外,我们其他人都喝红酒。望着一桌子丰盛的酒菜,儿子跟平常一样,没有多少特别的食欲,不像我们儿时,到了农历十二月,老早就在扳着指头算日子,盼过年的晚上,能美美地大吃一顿。 我和我姐不禁聊起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 那时,除夕的分岁夜饭,桌子上虽也摆了十来碗菜,但多是青菜豆腐、萝卜粉丝、藕块竹笋等蔬菜,还有年糕和团圆果等点心。肉也有一碗。因是和油豆腐一起烧的,所以实际是一碗油豆腐肉。有一碗鱼,是红烧鱼块,但我们吃的是结了冻的鱼块,据说这样可以多吃几餐。席间,大人总要关照小孩。这鱼和肉两碗菜是不能动的,是摆样的,要等正月里娘舅来过了才能吃。实际是要一直摆到正月半过,待走亲访友的都来过了,才能让小孩吃,不然新年新岁来了亲戚朋友,桌上没有鱼肉,多难看。所以,如不到时候就吃掉了这两碗菜,再来亲戚朋友了还是要去买的。那时买肉,不是一件小事,首先你得有钱,当时很多农户,辛苦劳动一年,年底分红扣除粮食款等费用,不但分不到一分钱,有的还要倒欠;就是有了钱,还得有肉票,但那可怜的过年肉票大多是早已用光了的;就是有了钱、有了肉票,还要排长长的队,有许多时候,等你好不容易排到了,却说肉卖完了,要买,明天赶早。而有的人家,亲戚朋友都来拜过年后,如有手艺工匠要做,就要趁这个时候做,因这个时候家里的菜总比平时会多一些。这一来,就要等手艺工匠做差不多了,最后两天,才能与工匠师傅们一起吃这两碗菜。而手艺工匠的徒弟辈,不见师傅使眼色,是万不敢去动这两碗菜的。照规矩,正月半前,一般亲戚朋友去走亲戚,也是不随便去动这两碗菜的。中途,有口馋的小孩挡不住诱惑,偷偷伸筷去夹鱼肉,冷不防会吃家长狠狠的一筷头。 我们村子,清一色姓周,据家谱记载,先祖系宋朝时从河南迁移过来的。有许多次,除夕分岁时,父亲都会给我们讲一些流传下来的故事,诸如我们村为什么分岁第一道菜必定是煎豆腐,最后一道菜必定是萝卜丝豆腐。 据说我们的先祖在宋朝南迁过程中,一路乞讨,除带一身衣着、日用品、铺盖外,随身总不忘带上黄豆种子,待逃亡过程中看到某一方因经常洪涝而荒凉的肥沃土地,就筑庐而居。当年先祖一边为当地财主打工,一边开垦荒滩杂地,种上黄豆。因黄豆收获期短,一年可分几次下种,每每能获得很好的收成。黄豆为解决当年先祖的生存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我们这一带就有了无论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办酒席,第一碗上来的必定是一大碗煎豆腐这样的风俗。近一二十年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很多场合,已将这碗豆腐叫做“西施豆腐”了。 而分岁年夜饭最后一碗菜必定是萝卜丝豆腐,一直到我祖母去世,我家都未曾中断过。父亲说,传说当年,也是除夕这一天,先祖逃荒到我村刚立足时,过年无钱买猪肉,便去向当地一财主家赊一点来,当时财主出门要账去了,伙计赊了一块肉给我先祖。先祖兴冲冲地拿回家,放到锅里开始煮。不想那个财主回家听伙计说赊了一块肉给我们先祖,大为恼火,大骂伙计,说这帮讨饭坯,赊了肉,哪里会有钱来还。边骂,边怒气冲冲到先祖家讨要肉钱,无论先祖如何央求,财主都不为所动。我先祖说:现在确实拿不出肉钱,但肉已下锅煮熟了,是不是等来年,一定亲自送钱到府上.或我给你家打工还账。财主哪里肯听,说没钱的话,煮熟了我也要拿走。说着不容分说,找来一肉钩子。扎起煮熟的猪肉,骂骂咧咧,扬长而去。气得先祖差一点抡起了拳头。这时,先祖太婆忙出来劝解,说没事,没肉吃,我们还有汤呢。说完,她拿来萝卜,刨成丝,下到肉汤里,又放上家里自己做的豆腐,做成了一锅萝卜丝豆腐,一家人强颜欢笑吃完了这顿年夜饭。自此,先祖立下祖训,凡我子孙后代,以后每年除夕分岁夜饭,最后一定要吃萝卜丝豆腐,以励其志,自强不息。 说实话,上述两道菜,撇开其励志意义不说,现在,在油腻的年三十晚上,搭配上一些清淡的菜肴,不失为一种很健康的选择。而且这两道菜的味道确实也很鲜美。P6-P8 序言 回忆是温馨的。青涩年代的文学青年,其思想单纯得近乎透明,而其热情又似乎一点就着。当年,我有幸遇上了李战老师,而后又遇上了方则良老师。假如不是他们耐着性子看完我投给他们写在香烟纸上的几首狗屁不如的歪诗,还挑了一些发表在当年的《浣江文艺》杂志(后来改为《浣纱》杂志),并给我写了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假如当年遇到的是不屑一顾;假如……我的那点文学热情恐怕早就熄灭了。 一个“文革”时期的小学生,又在商海沉浮了数十年,其笔早就生锈了,所以要动笔重新写作,其难度可想而知,首先缺乏的便是自信。我要感谢网络,有一种叫做博客的东西可以让我练笔,有一种叫做圈子的东西可以互动、可以得到指导帮助。我要感谢我的朋友,感谢市作协主席周光荣、市文联主席吴旭东、中央台导演楼建军、省作协海飞、文友陈全苗、陈冬梅、赵文君、何珠华、布谷、一枝风景、小踏、叶子、陈瑞芬……更要感谢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王必胜老师、著名军旅作家曾凡华老师、世界知识出版社袁路明老师、著名作家杨牧之老师、著名作家杨佩瑾老师、著名作家达理老师,是他们给予了我鼓励,是他们给予了我指导,我的拙作才得以结集出版。 如果说李战老师、方则良老师给予我的指导与鼓励,是我文学之舟初航的领航灯,那么前面提到的文友、网友、老师们给予我的真的是一枝重寻文学之梦的长篙。 我深知,我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名小学生的习作,难登大雅之堂。但我相信,在老师和朋友们的指导帮助下,只要不断学习、坚持练笔,总会有所提高。 这本文集与我的另一本长篇报告文学集《爱恨俄罗斯》,是交给我的敬爱的老师,我的曾经的老领导,已经仙逝的原诸暨县委宣传部何德康部长的一份迟交的作业,也是一份迟到的工作汇报。是他在看到我的诗作后的一个电话,让一个“四类分子”的子女、让一个小学生跳离了农门,能从事喜爱的文化宣传工作,后来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虽然那时我们从未谋面,虽然后来我因种种原因下海经商.但他对我的知遏之恩将终身难忘! 我还将继续努力,以对得起他曾经的那个电话。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