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经典,不但有利于中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利于中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文学长卷博杂繁浩,往往教人不知如何入手。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体例严谨,条目精当,不但介绍了古今中外获得公认的文学家与文学经典,还揭示了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流变,为中学生梳理了清晰明朗的文学史脉络,既是中学生积累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家生平的重要工具书,又是他们制定阅读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实用指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中学生常识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林品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阅读文学经典,不但有利于中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利于中学生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文学长卷博杂繁浩,往往教人不知如何入手。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体例严谨,条目精当,不但介绍了古今中外获得公认的文学家与文学经典,还揭示了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流变,为中学生梳理了清晰明朗的文学史脉络,既是中学生积累文学知识、了解文学家生平的重要工具书,又是他们制定阅读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实用指南。 内容推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中学生常识书系正是顺应时代对中学生的新要求、满足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研发的阅读产品。 本丛书是国内第一套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常识书系,包括哲学、经济、科学、心理、文化、文学、艺术、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十种分册。丛书紧密结合中学生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结构,牢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焦点,做到了课内与课外、基础与提高、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融合,是广大中学生当下必需、未来必备的常识宝典。 本书是《中学生不可不知的文学常识》,不但介绍了古今中外获得公认的文学家与文学经典,还揭示了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历史流变,为中学生梳理了清晰明朗的文学史脉络。 目录 第1章 文学体裁 散文 骈文 辞赋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词 词牌、词题、词序 散曲 诸宫调 杂剧 南戏 传奇 昆曲 花部 京剧 弹词与鼓词 笔记小说 传奇小说 话本 拟话本 章回小说 史诗 抒情诗 颂 牧歌 哀歌、挽歌与喜歌 戏剧独自诗 十四行诗 无韵诗 自由诗 悲剧 喜剧 悲喜剧与正剧 寓言与寓言故事 梦幻体 骑士传奇 流浪汉叙事文 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与散文体“传奇” 哥特式小说 历史小说 科幻小说 奇幻小说 寓言式小说 传记 随笔 第2章 先秦文学 《尚书》 《春秋》 《左传》 《国语》 《山海经》 《战国策》 百家争鸣 《论语》 《老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诗经》 诗的“六义” 《楚辞》 爱国诗人屈原 《离骚》 《谏逐客书》 《过秦论》 《淮南子》 司马迁发愤著书 《史记》的体例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梁园宾客 《七发》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与《上林赋》 扬雄四赋 班婕妤 《汉书》的成书过程 《汉书》的体例与笔法 《两都赋》 “全才”张衡 《刺世疾邪赋》 《述行赋》 《古诗十九首》 《陌上桑》 《孔雀东南飞》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风骨 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 “慷慨悲凉”的曹操 魏文帝曹丕 “便娟婉约”的曹丕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才高八斗”的曹植 “七子之冠冕”王粲 蔡文姬的《悲愤诗》 “出师一表真名世” 竹林七贤 阮籍的《咏怀诗》 “广陵绝响” 嵇康的诗文 “华亭鹤唳” “太康之英”陆机 左思的《咏史诗》 郭璞的《游仙诗》 《搜神记》 陶渊明归隐田园 “豪华落尽见真淳” 兰亭雅集 谢灵运纵情山水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颜如错彩镂金” “俊逸鲍参军” 《世说新语》 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沈约 谢眺 江淹 《文心雕龙》 《昭明文选》 《子夜歌》与《子夜四时歌》 《西洲曲》 “徐庾体”与《玉台新咏》 “庾信文章老更成” 《水经注》 《洛阳伽蓝记》 《木兰诗》 第4章 隋唐五代文学 上官体 文章四友与沈宋 卢照邻 骆宾王 杨炯 王勃 骈文经典《滕王阁序》 陈子昂 《春江花月夜》 盛唐气象 “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归隐山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七绝圣手”王昌龄 边塞诗人高适 边塞诗人岑参 《黄鹤楼》 李白仗剑走天涯 “诗仙”李白 杜甫的“诗史” 杜甫的律诗 “诗圣”杜甫 韩孟诗派 古文运动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柳宗元 “诗豪”刘禹锡 元白诗派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政治讽喻诗 白居易的“感伤诗”与“闲适诗” 通江唱和 元稹的悼亡诗 《莺莺传》 《枕中记》 《南柯太守传》 《柳毅传》 《李娃传》 《霍小玉传》 “诗鬼”李贺 晚唐苦吟派诗人 “小李杜”之杜牧 辞赋经典《阿房宫赋》 身世坎坷的李商隐 “小李杜”之李商隐 《虬髯客传》 花间派 “花间鼻祖”温庭筠 李后主 “千古词帝” 第5章 辽宋金元文学 萧观音的《回心院词》 王禹偁 晏殊 张先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的慢词 范仲淹 西昆体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 散文大家欧阳修 “荆公暮年作小诗” 仕途蹭蹬的苏轼 既严正又平和的苏轼 文学天才苏轼 开创“豪放派”的东坡词 “以才学为词”的黄庭坚 江西诗派 晏几道 秦观 贺铸 周邦彦 朱敦儒 “南宋四名臣”与岳飞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朱淑真 张孝祥 “但悲不见九州同” “亘古男儿一放翁!” “不堪幽梦太匆匆” 杨万里的“诚斋体” 范成大不辱使命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无人会,登临意”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决策尚悠悠” 发扬“豪放派”的稼轩词 辛派词人 姜夔 “雅词”派 吴文英 张炎 蒋捷 文天祥 “北方文雄”元好问 《西厢记诸宫调》 “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字字当行,言言本色” 白朴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马致远 郑光祖 《赵氏孤儿》 乔吉 张可久 萨都刺 杨维桢的“铁崖体” “传奇之祖”《琵琶记》 第6章 明清文学 台阁体 前七子与后七子 唐宋派 归有光 公安派 袁宏道 张岱 徐渭的《四声猿》 《宝剑记》 第一部昆曲《浣纱记》 《鸣凤记》 吴江派与临川派 汤显祖归隐玉茗堂 《牡丹亭》 《娇红记》 “依史以演义”的《三国演义》 “该括万事”的《三国演义》 以“忠义”为要旨的《水浒传》 歌颂“英雄”的《水浒传》 “以戏言寓诸幻笔”的《西游记》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 “寄意于时俗”的《金瓶梅》 《金瓶梅》开创的“世情小说” 《封神演义》 《剪灯新话》 冯梦龙的“三言” 凌漾初的“二拍” 《今古奇观》 吴伟业 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 朱彝尊开创“浙西词派” 王士稹 纳兰性德 桐城派 袁枚 黄景仁 洪舁的《长生殿》 孔尚任的《桃花扇》 “勾栏争唱孔洪词” 蒲松龄蹭蹬科场 《聊斋志异》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吴敬梓弃绝科举 《儒林外史》的结构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曹雪芹家族的由盛转衰 未完成的《红楼梦》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龚自珍 黄遵宪 梁启超倡导“维新” 梁启超的“报章体”散文 “诗僧”苏曼殊 春柳社与春阳社 《三侠五义》 《海上花列传》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 第7章 外国古代文学 《吉尔伽美什》 “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 《奥德赛》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贝奥武甫》 《罗兰之歌》 《熙德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 《伊戈尔远征记》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的“命运悲剧” “戏剧艺术中的荷马” 欧里庇得斯 阿里斯托芬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奥维德的《变形记》 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一千零一夜》 《源氏物语》 《亚瑟王之死》 “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薄伽丘的《十日谈》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拉伯雷的《巨人传》 蒙田的《随笔集》 “上帝之后,莎士比亚决定了一切” 《罗密欧与朱丽叶》 “乐观主义的悲剧” 《哈姆雷特》 “延宕的王子”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两面 “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莫里哀的《伪君子》 《失乐园》 《鲁宾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汤姆·琼斯》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 第8章 外国近代文学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土德》 “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精神” 《阴谋与爱情》 海涅 格林兄弟 《抒情歌谣集》 拜伦 雪莱 济慈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爱玛》 《简·爱》 《呼啸山庄》 查尔斯·狄更斯 乔治·艾略特 托马斯·哈代 司汤达 《红与黑》的心理艺术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高老头》 拉斯蒂涅 《欧也妮·葛朗台》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乔治·桑 大仲马 小仲马与他的《茶花女》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的完美主义 左拉的自然主义 《卢贡·马卡尔家族》 莫泊桑 《漂亮朋友》 普希金 果戈理 《死魂灵》 《钦差大臣》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罪与罚》的心理分析 《卡拉马佐夫兄弟》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 爱默生 大卫·梭罗 霍桑的《红字》 “心理罗曼司” 惠特曼的《草叶集》 《汤姆叔叔的小屋》 “一本书发动了一场战争” 马克·吐温 亨利·詹姆斯 欧·亨利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安徒生 《爱丽丝梦游仙境》 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 第9章 世界现代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爱伦·坡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马拉美 王尔德 里尔克 叶芝 T.S.艾略特 梅特林克 表现主义文学 斯特林堡 尤金·奥尼尔 卡夫卡 《变形记》 《城堡》 现实主义和寓言的交织 意识流文学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斯万之恋》 乔伊斯 《尤利西斯》 内心独白 伍尔芙 福克纳 萨特的“处境剧” 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 《等待戈多》 “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新小说” 罗伯·格里耶 《橡皮》 杜拉斯 黑色幽默 纳博科夫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 冯尼戈特 《第五号屠宰场》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博尔赫斯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卡尔维诺 安伯托·艾柯 米兰·昆德拉 《布登勃洛克家族》 《约翰·克里斯朵夫》 高尔基 《静静的顿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 海明威 《麦田里的守望者》 凡尔纳 威尔斯 阿西莫夫 J.R.R.托尔金的《指环王》 阿加莎·克里斯蒂 泰戈尔 纪伯伦 芥川龙之介 川端康成 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树 鲁迅 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散文 周作人 郭沫若的《女神》 郁达夫 闻一多 徐志摩 茅盾 巴金 老舍 朱自清 冰心 林语堂 戴望舒 试读章节 传奇小说 “传奇”被用来指称兴起于唐代的小说文体,这一名称起源于晚唐文学家裴铡的小说集《传奇》。与仅仅是粗略地陈述奇闻异事的梗概的笔记小说相比,唐代开始出现的传奇体小说才是“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唐代人写作“传奇”的基本模式,多是朋友相聚夜谈,互相征求奇闻异事,然后由擅长叙事的人整理成篇。这种创作模式可以驰聘想象,逞才任气。写作“传奇”的目的在于把奇特而动人的故事传达给人,以博得知音同道的赞叹或惋惜,同时又借以展露自己的文笔才华,并且寄寓个人的志趣爱好和理想追求。 正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所言:“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谕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传奇小说的旨趣在于“文采与意想”,所以传奇作家在对各种传说、见闻进行艺术加工之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也就是“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的“奇”,成为有意为之的“奇”、大加渲染发挥之后的“奇”。那些以神怪、灵异为题材的故事讲的本来就是虚幻无稽的事情,充满奇特的想象;而即使是以历史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作者也并不拘泥于史实、传闻,而是根据创作的需要,因文生事,多方面地描绘故事发生的环境,巧妙地编织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目的地进行再创作。同时,在结构布局上,传奇又往往采用史传文学的表现方法,明确地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标注年号,故意给读者造成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但这种布局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框架,在故事的展开过程中,则绝不受现实的限制,大胆地利用想象进行编造,从而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出情趣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 现存的大部分唐代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太宗年间的文官李防主编的《太平广记》这部小说总集里,如收入杂传记类的《李娃传》、《柳氏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明代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也是传奇体的小说作品,而清代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则被纪晓岚评作“一书而兼二体”,也就是既有简约地记述奇闻异事,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短篇,也有故事委婉曲折,叙述细腻生动,如同唐代传奇的篇章。 话本 中国古典小说可以分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大系统。“文言”,是以上古汉语(周代、秦代、汉代的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用这种书面语写作的小说就是“文言小说”,笔记小说与传奇小说都是文言小说。而随着语言的演变,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口语与“文言”这种书面语逐渐脱节,“白话”就是以当下的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用这种书面语写作的小说就是“白话小说”。而“话本”就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 “话本”是随着“说话”活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口传故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那时候还没有文字,神话和传说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后来,人们用“话”来代指口传的故事。据隋代的笑话集《启颜录》记载,隋朝的开国功臣杨素手下有一个散官叫做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素的器重,杨素的儿子玄感曾经对侯白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说话”活动在唐代的宫廷中是取悦皇帝的一种方式,在民间也十分流行。 宋代的“说话”,由唐代的“说话”发展而来,并且,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的设立,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说话”活动的艺人。“说话”艺人进行“说话”活动的底本,以及当时的文人对“说话”艺人口传故事进行整理加工的文本,就是“话本”。当时的“说话”,有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题材的故事的,在当时被称为“小说”,现存的小说话本主要保存在明代刊刻的《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之中;有说兴废争战的历史的,在当时被称为“讲史”,现存的讲史话本有《宣和遗事》、《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等;也有演说佛教故事的,在当时被称作“说经”,现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部分有时以一首或几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的主题意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主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际上是把这个小故事与在“正话”中将要细致讲述的故事做某种类比。入话的设置,是“说话”艺人为了安稳入座的听众并等候迟到的听众而做的一种特意的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通常情节曲折,语言诙谐,符合市井听众的趣味。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的主题,或者用“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的套话作结。 拟话本 “说话”在明代依然流行,受到市井民众的喜爱。随着出版印刷业的发展,市民读者的增多,在明代后期,以冯梦龙、凌漾初为代表的文人开始与书商紧密合作,不但润色、修改已有的话本,而且模拟小说话本的形式自己独立地创作白话短篇小说来刊刻出版,这些模拟话本的形式而独立创作的小说被称作“拟话本”。 实际上,“拟话本”已经突破了“说话”艺人的话本体制,开创了一种专供市民读者案头阅读的文体。例如,话本中夹杂了大量的韵文,供“说话”艺人歌唱或吟诵,调节听众的情绪,渲染“说话”的气氛;冯梦龙、凌漾初等人创作的“拟话本”则大幅度地减少文本中的韵文比例,以扫除阅读时的障碍。话本结尾时“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的套话,也被视为阅读的累赘而略去。P16-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