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跨市场交易策略(华章经典金融投资)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美)约翰J.墨菲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技术分析是一门如何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资本市场走势的投资工具。而约翰J.墨菲在《跨市场交易策略》中做的正是向大家揭示历史事件、经济冲击等现实问题如何影响投资市场走势,以及各个资本市场间是如何影响彼此的。作为特许技术分析师,分析师有必要对跨市场的技术分析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相关资本品与国际市场波动中研判市场走势,并有效运用合理的技术分析指标。

作者用150多张图表生动描绘出这些关键的市场互动关系,无论是图表分析师还是基本面分析师都将从中受益良多,理解市场间关系对所有交易者都至关重要。

内容推荐

跨市场分析旨在通过对两个及两个以上资产或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这些金融市场或资产间的相对强弱走势。除了对这些金融市场或资产进行个别分析之外,跨市场分析也考察某些联系密切的市场或资产——最常见的资产有股票、债券、商品及外汇。跨市场分析现在已经是主流市场分析技术中的一部分。而《跨市场交易策略》则是跨市场分析的集大成者,是该领域最经典的著作。

约翰J.墨菲既是一名交易专家,也是一名金融教育家,凭借其在这两个领域的丰富经验,约翰·墨菲为我们介绍了跨市场分析中的“新格局”。通过将坚实的经济学理论与形象的图表相结合,约翰·墨菲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市场间关系“新格局”的内涵,并详细介绍了这一新格局的具体应用。此外,墨菲还向我们展示了跨市场分析在资产配置及行业板块轮转策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二者均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交易所交易基金为应用跨市场分析策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此,墨菲也做了详细说明。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旧格局

 第1章 跨市场分析:相关性的研究

所有市场都是相关的

资产配置策略

交易所交易基金对跨市场交易的深刻变革

行业板块轮转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股票市场先于总体经济见顶或见底

石油价格的作用

使用图表分析的好处

重在掌握全局

跨市场分析对技术分析的启示

一种技术分析的新模式

跨市场分析是一种进步

市场间关系缘何变化

跨市场分析原则

回顾旧格局

 第2章 对旧格局的回顾

1980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期的终结

1987年股灾强化了这一市场间关系

两次伊拉克战争

在1994年的隐形熊市中,市场间关系同样得到印证

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回响

通货紧缩情境

日本股市泡沫于1990年破灭

 第3章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债券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不复存在

1997年与1998年的市场反应,只是一次预演

1997~1998年的危机给跨市场分析带来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让美联储的调控策略失效

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两起通货紧缩事件

通货紧缩对债券收益率的影响

日本的通货紧缩与美国利率之间的关系

总结

第二部分 2000年与2007年的市场见顶

 第4章 与2000年市场见顶有关的跨市场事件

2000年市场见顶之前的市场事件

原油价格暴涨两倍

短期利率导致反向的收益率曲线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得益于股票的下跌

日用消费品类股票开始走强

2000年市场给我们的启示

债券、股票以及商品按照正确的顺序依次见顶

市场在2002年与2003年的见底次序颠覆了既有模式

美联储在2003年察觉到了通货紧缩

商品价格在2002年转头向上

 第5章 美元在2002年的贬值推高了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高涨

商品价格从抗通缩中获益

美元贬值使黄金市场进入新一轮牛市

股票价格下跌同样利好黄金

投资选择太少

黄金与美元的走势发生重大变化

从纸面资产转向硬资产

股票见顶与黄金见底同时出现

黄金突破了15年来的阻力位

股票长期上升的趋势已然终结

20年以来,黄金的表现首次超过股票

在2003年,股票见底与石油价格见顶同时发生

 第6章 资产配置轮动导致2007年市场见顶

各资产类别走势的相对强度

资产配置

相对强度比率

在2002年,资金从纸面资产流向硬资产

商品债券的比率也开始转头向上

债券股票的比率也发生变化

在2007年,债券股票的比率重新向债券倾斜

随着股票在2007年下跌,债券开始上涨

美国利率的下跌伤及美元

美元贬值将黄金价格推至历史新高

这3个市场按照正常顺序依次见顶

全球脱钩并不存在

 第7章 2007年市场见顶的可视化分析

将传统的图表分析方法与跨市场警示信号结合

标普500指数图表2007年走势一瞥

市场宽度警示信号

NYSE腾落指数显示出顶背离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顶背离

石油价格的上涨伤及交通运输类股票

道氏理论

石油价格的上涨对消费者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零售业与住宅建筑业相互联系

早在2007年之前,零售股已开始走弱

住宅建筑业在2005年见顶,提前发出了预警信号

在2007年里的另一熊市警讯

市场宽度指标为何有效

总结

第三部分 经济周期与交易所交易基金

 第8章 跨市场分析与经济周期

4年的经济周期

总统周期

用经济周期解读市场间转换

来自2000年与2007年的经验教训

石油——2004~2006年高利率的成因

美联储在200 1年的宽松政策未实现效果

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

几十年来的资产转换

长周期的启示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将一个长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

房地产业对利率十分敏感

房地产类股票并不总是随利率变动

房地产类股票并不总是随通货膨胀变动

18年的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周期的波峰姗姗来迟

经济周期确立了跨市场活动的分析框架

 第9章 经济周期对行业板块的影响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板块轮转

2000年的行业板块轮转发出了经济收缩的信号

2003年的行业板块轮转预示着经济扩张期的到来

科技股领涨是另一个好兆头

小盘股率先见底回升

交通运输类股票领涨

2007年的行业板块轮转预示着经济将要走弱

行业板块轮转有两个方面

股市也是一个由行业组成的市场

行业板块与行业组之间的区别

行业板块轮转模型

2007年的行业板块轮转

行业组领涨

2009年的行业板块轮转趋势向好

我们需要对板块轮转的趋势进行监控

2011年的轮转趋势符合行业板块轮转模型

绩效棒线图

市场毯

使用市场毯来找出领涨股

比较绝对表现与相对表现

行业板块分析是跨市场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兴起

 第10章 交易所交易基金

什么是交易所交易基金

共同基金与交易所交易基金

交易所交易基金的供给方

股票市场ETF

债券ETF

商品ETF

货币型ETF

交易美元

夕卜围ETF

反向ETF与杠杆ETF

总结

第四部分 新格局

 第11章 美元与商品的走势呈反向变动

需要同时分析两个市场

美元的上涨促成了1997~1998年的商品价格崩盘

2002~2008年,美元的下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美元在2008年的见底让商品价格暴跌

2009~2010年,美元的见顶也提振了商品价格

美元在2011年的见底推动商品价格走低

相关系数

黄金不同于其他商品

商品的走势通常与外汇有关系

黄金的表现超过了欧元

黄金的表现超过了其他商品

黄金相对于外汇的表现

美元对其他市场间走势的影响

 第12章 股票与商品变得高度相关

通货紧缩环境的另一负效应

商品价格在6个月里损失过半

股票与商品的关系自2008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

铜价影响股票市场的走势

白银/黄金的比率影响股票市场

在2011年,白银类股票导致商品价格走低

商品对行业板块表现的影响

商品价格在2011年引领股票市场走低

商品见顶也影响到市场板块轮转

黄金类股票与黄金

金矿类股票属于股票的一种

黄金类股票在2011年的表现不如黄金

在2011年7月,黄金与金矿类股票重新建立联系

美元的走势也会影响到外国股票

 第13章 股票与美元

股票与美元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历史联系

股票与美元的长期比较

股票与美元变得负相关

商品对美元一股票关系的影响

在2011年,美元的见底让股票下跌

美元对外国股票产生影响

与美国股票相比,美元的上涨给外国股票造成的损失更大

商品与新兴市场之间也存在联系

中国影响到铜价的走势

中国股市影响标普500指数

欧洲也很重要

货币的走势对外国ETF的影响更大

安硕法国基金在2010年获得支撑

安硕EMU基金与欧元背道而驰

EAFE指数与安硕新兴市场基金在20 11年年末企稳

别忘了加拿大

加元与欧元

加拿大市场与商品

如何将美洲纳入你的外国投资组合中

 第14章 债券与股票的联系

债市与股市从投资者那里竞争资金

债券收益率与股票的正相关性

在2010年与2011年,债券收益率引领股市走低

债券收益率的下跌使分红型股票上涨

日用消费品与公共事业受惠于波动性的增加

债券的种类各不相同

有些债券的价格走势会呈反方向变动

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对债券及股票的影响

扭曲操作政策

收益率曲线

量化宽松政策对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2012年年初,债券收益率与股票的走势出现背离

Tips与黄金一同上涨

从2012年年初开始,天平开始向股票倾斜

美联储实施QE3

 第15章 债券与商品的联系

传统的关系之一

债券与商品的价格走势通常呈反向变动

自商品价格于1980年见顶之后,债券开始了长达30年的大牛市

债券与商品2003~2006年的反向关系

这一关系为何在2007年发生变动

铜和玉米在2002年的走势

铜价与国债价格的比较

铜价在2009年见底使债券价格见顶

汤姆森一路透杰富瑞CR_B指数

CRB指数国债的比率

2008年以来的商品债券比率

CRB债券比率对股票的影响

商品债券比率对股票影响的历史

商品债券比率还影响到行业板块轮转

CRB债券比率还会影响到新兴市场

商品的通胀与债券的通缩

商品与债券的价格与中国及日本的联系

总结

结论

 第16章 结语:所有的跨市场分析都是相关性分析

跨市场分析原则概要

市场间关系的新格局

美联储的政策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债券股票关系

在20世纪40年代,美联储也曾将债券收益率保持在低位

资产配置策略开始向股票倾斜

纳斯达克指数债券比率可能正在探底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触及12年来的高点

银行股成为新的领涨板块

住宅建筑类股票见底

为技术分析领域增加一种新模式

仔细研读图表

StockCharts.com图表学堂

神经网络

展望未来

美元的见底会压制商品价格

CRB指数的40年趋势图

股票商品比率对股票的利好大于商品

要顺势交易,切勿人云亦云

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重在掌握全局

本书所介绍的可视化工具的最大优点是其普遍性及可转移性。它们可以以任一时间维度、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应用于任一个市场中。

可视化工具既可以应用于短线交易,也可以应用于长期投资。无论哪个市场,只要能绘制出该市场的图表,就能进行分析。和那些使用某种形式的经济或基本面分析法的人相比,图表分析师拥有明显的优势。前两种分析方法需要处理大量的问题——经济学家不得不处理大量过时的数据,而基本面分析师(那些研究公司与行业盈利情况的人)需要处理海量数据。这使得基本面分析师无法涉足全部市场。因此,基本面分析师不得不专门化。与之相比,跨市场图表分析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世界的任意角落跟踪任一市场,却又不必成为每个市场的专家。在这样一个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跨市场分析与交易的世界里,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全世界如此多的市场中研究分析各类资产,这为跨市场图表分析师提供了从全局把握市场总体走势的机会。和那些仅关注一小部分金融领域的市场分析师的“井蛙之见”相比,从全局的高度把握市场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跨市场分析对技术分析的启示

由于涉及多个市场的考察,跨市场分析通常需要用到价格图表。图表分析是研究市场间关系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跨市场分析使技术分析变得更有用。在讨论那些曾经只限于证券分析师及经济学家研究的话题(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利率的走向、美元的影响以及经济周期的现状等)时,像我这样的技术分析师在过去是难以置喙的。现在我们也有了发言的机会,比方说,由于对债券、股票及商品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转换情况略知一二,我们可以讨论经济状况。行业板块轮转理论也可以说明经济是收缩还是扩张。

金融市场是经济走向的领先指标。美联储直到2003年春天才确认通货紧缩的威胁,而市场在1年前就已经确认这一点了。在对2007年房市崩盘的确认上,美联储花的时间也比图表分析师长得多。与股市在2000年与2007年两次见顶有关的事件表明,在进行经济及基本面预测时,我们需要将图表分析及跨市场分析也包括进来。在2000年上半年及2007年,市场见顶的警讯已经清晰可辨,经济正步人泥沼(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对此加以说明),在图表分析师看来,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可华尔街却花了太长的时间来确认这一点。说技术分析是基本面分析的一种快捷方式,其理论基础是,任何市场上的价格动向都是该市场自身基本面的领先指标。在2000年与2007年,许多华尔街分析师(及其客户)忽视了市场释放出来的明显的图表信号,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也同样为忽视跨市场信号而付出代价。

一种技术分析的新模式

跨市场分析的最大贡献是改变了市场分析师的交易视野。想在市场中搏杀,却对市场间互动关系一无所知,这就好像驾驶一辆汽车,却既不看侧视镜与后视镜,也不看窗子一样。跨市场分析包括了全球的所有市场。这一分析方法将市场分析师的关注点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从而为市场中的各种作用力量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认识。跨市场分析还为全球市场行为提供了一个更统一的视角,它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分析师在市场内分析所使用的方法没什么大区别。跨市场分析并未取代传统的技术分析,它只是为其增加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跨市场分析是一种进步

我觉得,跨市场分析算得上是技术分析理论与实践演化过程中的另一重大进步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市场是彼此联系着的,交易者也越来越多地在其分析中将这些相关性考虑在内。因其灵活性及在所有市场中的普适性,技术分析成为实施跨市场研究的唯一选择。

跨市场分析为理解单个市场及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一个更有用的分析框架。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技术分析主要关注市场内部。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技术分析方法不仅能应用于金融市场,在经济预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现如今,美联储也开始从金融市场中寻找线索,以此预测经济的未来走势。要这样做,必须使用图表分析。本书中所介绍的跨市场分析原则为技术分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我认为,跨市场分析在未来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

对市场间关系视而不见,就相当于放弃了无数的有价值的价格信息。更糟糕的是,市场分析师会因不能理解交易市场中的外部动力而处于不利位置。如今,只跟踪一个市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分析师需要知晓所有金融市场发生的情况,也必须了解全世界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走势所产生的影响。技术分析具有极大的可转移性,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在比较这些市场之间的相对表现时,技术分析非常有用。

市场问关系缘何变化

市场间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尽管大部分相关性在长期内保持不变,但其会在短期内发生某些变化。某些变化持续的时间还很长。你很快会看到,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相关性即是如此。然而,没有什么事情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变化。在20世纪末期,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间的相关性已近乎消失,这表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后的历次衰退相比,21世纪的经济周期将大不相同。在房地产市场于2007年崩盘后,情况尤其如此,此次崩盘也促成了大萧条以来的最大一次金融危机。为扭转这次危机,政府依靠传统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过去是有效的。不幸的是,这一次,这些政策失灵了。

这是因为,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7年之后)的经济周期已经与传统的经济周期大不相同了。政府所采用的传统手段已经无法驾驭通货紧缩了。市场间关系在2l世纪初及2007年之后发生了某些变化,这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这次和往常大不一样了。

P12-15

序言

我撰写的第1本与跨市场分析有关的书出版于1991年,书名为《跨市场技术分析:全球股票、债券、商品及外汇市场交易策略》(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 Trading Strategies for the Global Stock, Bond, Commodity, and Currency Markets)。我写那本书的目的在于证明全球的金融市场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那本书的主旨在于,技术分析师需要扩大图表的分析范围,应将这些市场间关系(intermarket relationships)也考虑在内。比方说,在单独分析股票市场时,如果不将美元、债券及商品市场的最新动态考虑在内的话,这一分析是不完整的。我在那本书中指出,金融市场通常可以作为相关市场发展趋势的领先指标,至少可以用这一指标确认(或否认)其他现行趋势。

由于本书初版中所包含的信息动了技术分析界的“奶酪”,对他们所持的单一市场理论构成了挑战,因此某些图表分析师对这些信息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一新的、应用范围更广的跨市场分析方法在技术分析领域不会有容身之处。许多分析师怀疑市场间关系是否存在,即便这一相关性真的存在,它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持续性,从而具备预测价值,这都是未知数。我曾向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师协会(Market Technicians Association,MTA)提交了一篇与跨市场技术分析有关的论文,结果被拒稿,理由是缺乏证据。这一看似革命性的想法(全球市场之间存在着联系,美国的分析师可以通过追踪国外市场趋势来获得某些优势)也饱受质疑。如今,20多年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多年后,跨市场分析(intermarket analysis)已成为技术分析的一个分支,其地位也愈加重要。《技术分析杂志》(Journal of Technical Analysis)对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师协会的会员进行了一项调查,让他们对各技术分析学科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名。在调查中所涉及的14个技术分析学科中,跨市场技术分析排名第五。此外,我出版的第2本与跨市场分析有关的书《跨市场分析:从全球市场相关性中获利》(Intermarket Analysis: Profiting from Global Market Relationships),已成为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师协会的注册市场技术分析师(Chartered Market Technician,CMT)项目的必读书目,而该项目恰恰就是此前拒了我稿件的那个项目(注:注册市场技术分析师项目是由证券市场技术分析师协会(mta.org)管理的三级考试认证项目,该项目的申请人需要证明其在技术分析方面的能力。成功通过考核的申请人将获得注册市场技术分析师的资格)。看到跨市场分析在过去的20多年里获得如此长足的发展,并成功地为技术分析界所接纳,真是令人欣慰。读完本书之后,希望你也赞同这一点:跨市场分析已成为技术分析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写的第1本跨市场分析的书(1991年)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事情。自那时起,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10年超级通货膨胀期已经结束,商品泡沫于1980年破裂。这也导致了债券及股票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幅上升,长达20年的通货膨胀放缓的大幕正式开启,债券与股票市场也逐渐步入牛市。该书还分析了1987年的股市崩盘,而这一事件也让我将跨市场分析的理论变成现实。在该书于1990年年底付梓时,我还介绍了导致第1次海湾战争爆发的全球事件。我写的第2本跨市场分析的书(2004年)承接了第1本书未言尽的部分,并对第1次伊拉克战争(1990~1991年)与13年之后的第2次伊拉克战争(2001~2003年)进行了比较。这两次战争的实际爆发时间也为股市在1991年与2003年的新牛市拉开了序幕。第2本书还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趋势,其中还包括了1994年的那次隐性熊市,这也为市场间关系提供了另外一些启示,石油价格的猛涨是债券及股票市场在这一年下跌的决定性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两起转折性事件,为金融评论的字典增添了一个新名词:通货紧缩(deflation),这两件事分别是1990年的日本股市崩盘及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通货紧缩首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在2004年出版的书中,我介绍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通货紧缩威胁,并对它如何改变了某些重要的市场间关系,进而导致了纳斯达克股市泡沫在21世纪初期的破裂进行了说明。在市场于新千年首次见顶之后的十多年里,这些变化仍在起作用。在第2本书的结论部分,我谈到新一轮牛市于2003年的春天启动了(和石油价格在第2次伊拉克战争开始时的崩盘有一定关系)。

我写的下一本书名为《图表炒家》(The Visual Investor),这本书包括了那些与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有关的市场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这次金融危机由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以来最大的一次房地产市场崩盘所引发。这本书说明了如何将传统的图表技术分析方法与跨市场理论结合,借此掌握事情的发展全貌。在这本书出版近5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深远影响。

《跨市场交易策略》将回顾2000年以来的市场事件,意在说明,在过去的10年里,通货紧缩的威胁已主导了大多数市场间关系及美联储政策。美联储为了消除通货紧缩的压力而将美元贬值(美联储曾在20世纪30年代尝试过这一方法),这也是始于2002年的商品泡沫的直接诱因。跨市场相关性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当属债券与股票间关系的变化,自1998年以来,这两者间的相关性已不复存在。在1998年之前的10年中,债券价格的上涨总是伴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然而,自1998年以来,债券价格的上涨会让股票的价格下跌,这一新现象在2000~2002年的股市崩盘中变得益发明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则再一次重现。

自2007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以来,股票价格与商品价格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是跨市场相关性的第二个变化,这不禁让人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股票与商品的价格自2008年以来日趋同步,这是因为二者均依赖于全球市场的变动趋势。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关的事件给我们上了另外一堂难忘的经济课,即必须注重市场与总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股票市场是一项领先经济指标。股票市场通常先于总体经济见顶及见底。在房地产市场崩盘后发生的大萧条始于2007年12月(在股市见顶3个月后发生),终于2009年6月(在股市见底3个月后发生)。这也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影响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一次经济衰退。美联储所采取的措施与20世纪大萧条时期所采取的手段如出一辙,也就毫不令人惊讶了。

在我看来,在过去的20年里共发生了3个主要的通货紧缩事件。首先,日本股市在1990年年初见顶,这一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当时)随后进入通货紧缩螺旋状态。其次是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后是2007年的房地产市场崩盘。在我们迈进21世纪的第2个10年之时,这3个通货紧缩事件让市场间关系进入了一种新格局。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解释这些新的格局是什么,以及你应如何利用它们。

跨市场分析的视觉性极强。尽管本书所介绍的市场间关系有其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得到了相关统计的支持,但我的分析方法主要依靠的还是价格图表,使用图表来分析这些相关性。因此,你会在本书中发现许多图表。图表会让我们更容易比较,而且更引人注目。请放心,要理解这些图表,你不需要是一名图表专家。你只要拥有辨别涨跌的能力,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书评(媒体评论)

约翰 J.墨菲清楚地说明,所有市场都是相互联系的。交易股票却不留意利率、汇率及黄金走势的变化,这种行为将是十分愚蠢的。在这本有价值的新书中,技术分析大师教给我们所有人如何监控市场间关系并从中获益。

——亚历山大·埃尔德博士 《以交易为生》的作者

墨菲的基本假设在于:交易者的分析需要超越市场本身,将其与其他市场之间的联系也纳入进来——拥有宽广的视野,不但有利于把握全局,还可以通过领先-滞后关系提前传递有价值的警讯。《跨市场交易策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作者用150多张图表生动描绘出这些关键的市场互动关系,无论是图表分析师还是基本面分析师都将从中受益良多,理解市场间关系对所有交易者都至关重要。在与那些金融怪杰的访谈中,我学到这样一条经验:市场间的价格走势提供了关键的交易线索。就此而言,本书为交易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宝库。

——杰克·施瓦格 《金融怪杰》及《对冲基金奇才》的作者

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紧密联系的全球市场中,聪明的交易者会利用价格的跨市场运行牟利。墨菲的新书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学会分析图表,理解市场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学会如何利用ETFs从这些关键的市场动力中获利。作为TraderPlanet.com公司的老朋友,墨菲再一次与我们分享其最新的畅销书 。

——莱恩·门德尔松 TraderPlanet公司的创始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