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肖知兴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人为什么不懂创新?!

现代科学为什么不是起源于中国?中国为什么没有管理大师?企业创新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执行?中国企业的创新到底有没有未来?

全角度剖析中国创新困局,探索解析中国企业的未来命运。

内容推荐

本书从各个角度阐释了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各种因素,以及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观点深刻犀利。

并且作者最终提出了创新的“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的核心理念。

目录

第1章 为什么现代科学不是起源于中国——从学科看创新

 产权 vs 创新——经济学角度

 自由 vs 创新——政治学角度

 信任 vs 创新——社会学角度

 个体 vs 创新——人类学角度

 分析 vs 创新——心理学角度

 原则 vs 创新——宗教学角度

 环境 vs 创新——地理学角度

 中国创新的机遇

第2章 中国的创新之路为什么一波三折——从历史看创新

 变局与近世中国创新

 近世中国思想创新谱系

 文化重建的重任

第3章 企业创新到底是什么——从管理看创新

 不同类别的创新

 创新的逻辑

 创新的战略

 全球创新

第4章 中国企业如何进行创新——从实践看创新

 比亚迪神话

 潮来天地青

 东富龙出水

第5章 中国的创新有没有未来——从现实看创新

 权力文化

 关系文化

 现世文化

 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

试读章节

“中国和欧洲汇合的结果在本质上对双方都是相同的,因为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接受了对方的一些思想观念。但语言的含义不可抗拒地表明:西方给予中国的是改变了它的语言,而中国给予西方的是丰富了它的词汇。”

列文森,1958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则非常有名的胡林翼被洋人的轮船“吓死”的小故事,带有一种象征性的不祥之感,仿佛预兆了中国未来几百年在现代化过程将遭遇到的种种艰难险阻。当时以维护名教为己任的湘军对太平军的征伐胜券在握,大功即成:“楚军之围安庆也,文忠(胡林翼)曾往视师,策马登龙山,瞻眄形势,喜曰:‘此处俯视安庆,如在釜底,贼虽强,不足平也。’既复驰至江滨,忽见二轮鼓轮西上,迅如’奔,疾如飘风。文忠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坠马。文忠前已得疾,自是益笃。不数月,死于军中。”

胡林翼是湘军领军人物“曾左胡”(曾国藩、左宗棠和胡林翼)之一,属于当时中国最杰出的人物之列,不太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死得早。但他对后世影响之大,从几个小细节就可看出。例如,他字润之,而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我们都熟悉的人的字叫润之,毛润之。蒋介石也同样非常看重胡林翼,他做黄埔军校校长的时候曾经把《曾胡兵法》分发给黄埔军校的所有学生,要他们学习。湘军的“三巨头”中,传言曾和左一直不太和睦,所以胡的作用很微妙。胡和曾都在北京做过翰林,胡和左是世交兼同年,后来又成为间接的亲家,所以胡能够在其中起了一个重要的中和作用。可是,这样的一代豪杰,怎么就被人家的坚船利炮吓死了?

P1-2

序言

对于中国这样的后起直追者,创新是很沉重的词。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国家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我们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来自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而且,很多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压低的结果。这种人为压低的做法,短期内虽然带来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却给企业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激励机制,阻碍甚至是打断了中国企业从要素驱动(成本最小)向效率驱动(运营卓越)转型的过程,创新驱动(产品领先)更是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国制造不仅创新乏力,抄袭成风,甚至连一些传统行业的平均质量水平都下降了,都是这个激励机制造成的恶果。

自古华山一条路,难走的路迟早总要有人走,更何况我们已经有包括华为、中兴和阿里巴巴这样的早行者,已经顶着星光走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了。这本书探讨的是中国企业、中国人的创新之路的问题。与大多数从科技政策、研究与开发管理的角度探讨创新的书不同,本书侧重的是创新的人文、历史和思想的内涵。这是一个很少有人触及的角度。

第1章将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和地理学7个学科的角度探讨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为什么是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创新就是欧洲这一系列的创新,所以,要想真正认识到创新,必须返本溯源,从根子上去理解这一系列创新的来龙去脉。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学科跨度大,文献浩如烟海,我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抓住我认为最关键的东西,所以,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以管窥豹之嫌,还望各方读者海涵。

第2章是从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如果说第1章是侧重从横向的、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创新的话,第2章侧重的是从纵向的、从历史演变进程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同样,从晚明到现在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突出的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在亘古未有的大变局面前,半退半进,欲进实退,似退实进,百般腾挪折冲的过程。

第3章把西方管理学、战略学界关于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最新进展总结出来。西方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谈创新,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探索创新本身的问题,不需要像我们那样把旁边的各种垃圾和杂草清理干净,相比于我们,其实是一件非常幸运也非常奢侈的事情。

第4章是我这些年作为一个管理学教授接触得比较多的几个典型企业的创新经历。作为管理学案例,我们侧重的是事实的呈现,不做太多价值判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根据每个案例前的简单导读了解这几个企业的创新过程。

最后一章是总结性的一章。我将从中国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权力文化”、“关系文化”和“现世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我们在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因为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这一章我将涉及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从推进创新的角度提出我的一些倾向性的意见。今天的教育竞争力就是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不解决那些阻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中国迟早要输掉我们企业的未来。

我在《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提出的组织能力三阶段,从原始组织,到初级组织,再到智慧型组织,仔细思考,与这里强调的中国企业经营的三种模式(成本最小、运营卓越与产品领先)也是一一对应的。解决组织能力的问题,价值观是重中之重,解决经营模式的问题,同样离不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角度。这与我平时一直强调的道德层面的管理学习是一以贯之的。当然,如果说,道德层面的学习是顿悟,顿悟之后同样离不开在具体的每件事上的渐悟,通过“事上磨练”和“笃实之功”来切实提高自己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诚如宋明理学围绕《大学》的辩论,只说“格物”不说“诚意”,是支离,但是单讲“诚意”而不“格物”,则是蹈虚。有心之人,自当深识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