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之案破天惊》由天涯论坛著名专栏作家如果石絮倾力撰写。该书继承了作者前部著作《正说历史十大冤案》的风格,选取了中国历朝的十个重大案件,不仅在当朝轰动朝野,而且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既有血雨腥风的党锢案和兔死狗烹的胡蓝党案,又有惊险离奇的元和刺相案和震惊天下的甘肃贪腐冒赈案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拍案惊奇之案破天惊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如果石絮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拍案惊奇之案破天惊》由天涯论坛著名专栏作家如果石絮倾力撰写。该书继承了作者前部著作《正说历史十大冤案》的风格,选取了中国历朝的十个重大案件,不仅在当朝轰动朝野,而且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其中既有血雨腥风的党锢案和兔死狗烹的胡蓝党案,又有惊险离奇的元和刺相案和震惊天下的甘肃贪腐冒赈案等。 内容推荐 《拍案惊奇之案破天惊》由天涯论坛著名专栏作家如果石絮倾力撰写,书中既有血雨腥风的党锢案和兔死狗烹的胡蓝党案,又有惊险离奇的元和刺相案和震惊天下的甘肃贪腐冒赈案等。这些案子完全根据历史真相书写,不戏说,不发挥,忠实于原案,语言深入浅出,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将一个个复杂曲折的案件讲述得清楚明白、津津有味。 目录 书斋里的革命——党锢案 一、对手像弹簧,你弱我就强 二、狭路相逢勇者胜 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四、老虎不发威是给你大面子 五、覆巢之下安求完卵 唐代的恐怖暗杀——元和刺相案 一、中国式暗杀 二、后浪推前浪,儿大不由娘 三、“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四、“斩首行动”的威力 五、冲冠一怒为宰相 都是诗词惹的祸——乌台诗案 一、树大招风,人大招鬼 二、可恶的“钓鱼执法” 三、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倒 四、谁说我不在乎 五、上天给了你一双该被红烧的翅膀 稀里糊涂的兔死狗烹——胡蓝党狱案 一、皇帝多疑臣能干 二、人怕出名猪怕壮 三、瓜田纳履,李下正冠 四、功高震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五、难得糊涂的真相 颠倒的是非黑白——李福达案 一、老乡老乡背后一枪 二、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三、谁言寸草心,认人丢掉魂 四、既囧且槑的官场大地震 五、“躲猫猫” 皇宫内廷的纠葛——晚明“三大案” 一、哥闹的不是情绪,是寂寞 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三、“红丸”血案 四、鸠占鹊巢 五、得舆论者得天下 哭庙焉知遂杀身——哭庙案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二、新官上任一把火 三、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看岁数 四、枪打出头鸟 五、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 清朝最大贪腐窝案——甘肃冒赈案 一、于无声处听风雷 二、走样的“民心工程” 三、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 四、有福我享,有难你当 五、贪官下马,人头落地 潜规则的牺牲品——咸丰戊午科场案 一、潜规则成了显规则 二、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三、16两银子要了宰相命 四、死要面子活受罪 五、说你冤你就冤 晚清中国最大的文字狱案——苏报案 一、枯藤老树昏鸦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 三、很强很大胆 四、俯卧撑式拉锯战 五、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试读章节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深感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之痛,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外戚,“不令在枢机之位”,力图摒除外戚势力对皇权制度的影响。他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东汉前期,外戚干涉朝政的事件明显减少。 但到了东汉中期,自和帝刘肇(88-105年在位)登基后,皇帝大多在幼年即位,娃娃皇帝、少儿皇帝一个接一个。和帝死后,出生仅百天的尚在襁褓中的刘隆由邓太后抱着上了皇位。只是这位皇帝命运不济,哇哇大哭地做了8个月的皇帝,奶还没有断,就“英年早逝”了。人们谥其为殇帝。 此后,在外戚、宦官势力的操纵下,皇位更迭更为迅速。13岁的安帝刘祜和11岁的顺帝刘保相继登位。顺帝死后,2岁的冲帝刘炳和8岁的质帝刘缵都是不到半年驾崩,随后继位的就是15岁的桓帝刘志。 如此之多的娃娃皇帝、少儿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对朝政国事一无所知,大权自然由他们的母后执掌。太后作为女流之辈,身单力薄,必然将国家大权交给自己的娘家人。太后的父兄叔侄等等,无不因之鸡犬升天。这样,就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外戚势力操纵大权,恣意作为,横行朝野,视皇帝如无物,位在至尊的皇帝逐渐变得形同虚设。 随着年岁的增长,皇帝越来越感到被人摆弄的憋屈,不甘心自己的傀儡身份,思谋将外戚势力驱出宫廷,收回大权。但皇帝本人也是孤家寡人,最贴心的是朝夕侍奉的宦官。皇帝也就只有通过他们同外戚抢夺权力。 这样,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权力冲突,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戚与宦官的冲突,从而导致了两派的惨烈争斗。双方互有胜负,此起彼伏,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交替登台,成为有汉一朝一个特有的现象。 其实,两派的斗争早在和帝时就开始了。当时,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首的外戚集团掌控要职,窦宪任大将军,耀武扬威,不时给和帝难堪。和帝忍无可忍,与宦官郑众等密谋,逼迫窦宪自杀。此一役,宦官大获全胜。 其后,安帝时,以邓太后的哥哥邓骘为首的邓氏一门又开始擅权,安帝密指宦官李闰行动,迫使邓骘绝食而死。顺帝时,宦官、外戚也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的斗争。如此种种,可见当时外戚、宦官势力交替上升的乱世景象。 东汉中后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除了勾心斗角的宦官、外戚势力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官僚和儒生。 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由地方郡县举荐当地有口皆碑的士子,二是由三公等大臣特聘享誉当地的名士作本府的属官,第三则是各级长官的属吏积累资历一步步逐级升迁。 察举制度使士人可以通过察举和征辟进入仕途,而其依据主要是靠乡评里选,考察乡人对一个人品德学识的评价。正因此,东汉士人都十分注重个人言行和名节,以期得到乡人认可。 在察举和征辟过程中,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僚长期举荐士子,被举荐的士子自然感恩戴德,成为该官僚的门生。时间一久,围绕这位官僚就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集团。他们在政治上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门生故吏遍天下”已经成为官僚身位尊隆的象征。 同时,在光武帝等人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得到广泛认可并被作为评判士人的标准。儒家所倡导的关于修身理家治国的一系列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士子们胸怀大志,关注国家危难与百姓疾苦,对外戚、宦官黑恶势力痛恨愤慨,体现出儒家的济世情怀。他们主张辅政济民,为荡除奸佞,可以赴汤蹈火。他们不仅以此要求自己,还相互砥砺,以此品评他人,评论他人的功过得失、品德言行,逐渐地,在士子中间形成了一股“清议”之风。 “清议”是在桓帝时逐渐出现的。此前,士风已经经历数次变化。从汉高祖时代“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到汉武帝时代崇尚儒学的“守文之徒”,再到王莽和光武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到了桓帝时,外戚、宦官轮流擅权,朝政日非,生灵涂炭,士大夫感喟政治腐坏,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又不甘于隐居避世,就开始品评当世人物,评论朝政得失。他们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以“品核公卿,裁量执政”为主,兼及其他。评论公卿优劣的标准,主要看为官是否清廉,道德是否高尚。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善于清议的士人,被认为是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舆论,影响察举。因此,一些官僚士大夫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也倡导这股清议之风。到了后来,士人对宦官、外戚专权痛恨不已,将清议内容重点放在了朝政上。清议风向的转变,得到了当时太学生的狂热呼应。太学也因此成为当时清议的中心。 太学是光武帝为培养治国人才设立的。刘秀崇信儒学,为更好地用儒家思想统治国家,特意在洛阳兴建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典。太学教师从全国选拔学识渊博的儒家人士充任,郑玄、班彪、桓谭等名士都曾在太学任教。太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官僚贵族子弟、优秀平民子弟和郡县推荐的士子。他们一般在18岁左右,富有朝气,关心国家大事,时时爆发出参与政治的热情。太学兴建以后,迅速发展,到和帝时,太学生已经达到3万人。 太学生深受儒家思想浸润,对士大夫的清议之风极为推崇。他们也学着品评时政,针砭时弊,看到不满的现象甚至组织学生运动,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P1-3 序言 如果石絮本人我没有见过,但他的作品我一直在关注。我们都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发表自己的习作,彼此较为熟悉。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里,他的作品总能独树一帜,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客观地说,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基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阅读已经成为追求刺激与感性的“悦读”。在忙碌的当今,它被读者期待成为让人放松惬意的“精神按摩”和“肉体挠痒”。读者需要有趣的、愉悦的、轻松的悦读,而不再热衷深邃的、艰涩的、思索的阅读。最适于网络阅读的自然是那些浅显通俗、语言调侃的快餐文字。我却以为,这对于小说来说尚无可厚非,但对于厚重的历史来说,过度的戏解、戏说并不可取,尽管一些书弓J得了不少人的热捧。这样的写作和阅读很难承载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沉重的文化使命和浓厚的人文关怀,甚至会让入在追求新鲜刺激的浮躁“悦读”中对知识、对历史失去敬重。 固然,历史是如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的经历,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历史人物如我们一样吃饭睡觉、读书做事,不时犯些错误甚至大祸临头。历史事件也具有情节性、巧合性、偶然性,足以吸引人们的关注,任何抽象化、刻板化的历史都令人昏昏欲睡。但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沉重的,是被岁月洗刷而积淀下来的经验,史书上的每一页记录、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被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验证过、体验过。出于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我们不能不以凝重的态度对待历史。 因此,我也就一直主张和坚持在自己的作品里避免油腔滑调,避免任何亵渎历史的语言,而在讲述方式上,尽我所能用自己的思考品悟历史给我们的教诲,引导读者关注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及经验教训。这是一个清醒的历史守望者的必经之路。 如果石絮的作品也做到了这一点。他关注真相,关注人性。他的作品不沉溺考据,也不哗众取宠,而是择取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重案,从卷帙浩繁的史籍中整理叙述出来,还原历史原貌。读者从中品读出来的不是对某个人物命运的猎奇获艳,或仅仅感到嗟呀喟叹,而是阅读到一个个逼真鲜活、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对这个人物及事件的反思、追索,还有对当时情况下法制概念的重新认知。这些事件中的人物命运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沉思而非唏嘘,诘问而非伤感,让我们获得某个角度的启迪而非徒徒历经一次情感洗礼。出于此种初衷,如果石絮的文风就多了几分凝重低沉,摒弃戏说发挥,忠实于原案,但在语言上又做到了轻松明快,适合当今快节奏阅读。 或许如果石絮从我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与我在此点上的惺惺相惜和心有灵犀,所以,请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一篇序言。我为顺便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也就答应下来,期望如果石絮会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问世,也期望凝重写史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是为序。 写于2009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当年明月、纪连海、袁腾飞等一批草根史家掀起了笑侃历史的热潮,如果石絮的作品除了秉承这种平民史学的通俗、睿智、幽默外,更重要的是还原了历史本身的严谨和深沉的一面。 《百家讲坛》主编赵雪梅 如果石絮的作品不仅援引有理有据,而且能以现代的眼光、专家的视角、生动的语言进行独特地条分缕析,带着读者重返遥远的历史重案现场,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历史原来是这样。 搜狐原创文学大赛冠军白小葵 如果石絮以案讲史,独辟蹊径。案中见史,自是更加直接,更加深刻。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未尝不是一场场公案。各位不妨擦亮眼睛,随作者回到重案现场。 著名体育评论家、小说家贾志刚 如果石絮说案,不仅抽丝剥茧般将一宗宗历史大案的各个细节呈现出来,引人入胜,而且以现代法治目光重新打量这些旧案,给人以宝贵启示。 资深传媒人吴钩 追寻历史就得回到历史的现场,即便不能,至少也要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场景。从冤案到重案,作者秉承并成功运用了这种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不失为该类作品的上乘之作。 历史作家金满楼 如果石絮作品中的一桩桩历史重案仿佛一个个神秘的秘室,布满重重机关,带着斑斑血迹,时过千年,仍然嗅得到当年的杀气和腥气。这就是真实的、残酷的历史,比任何编造的故事更扣人心弦。 网易文学区优秀写手江湖夜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