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柯惠新//赵怡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文史贯通业精于勤

张翼

借助历史的坐标研究古代文学,利用古代文学的钥匙探究戏剧戏曲,刘老师的学术道路并非坎坷,也并不独特,但绝不轻松。执著的学术理想、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积累了或许刘老师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的丰硕成果……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刘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的学术求索之旅。刘老师的言谈举止在和蔼中透露着儒雅风范,交谈间一些古代名言和典故顺手拈来。作为一位古代文学专家,刘老师深厚的学术素养已外化成一种气质与习惯。幼学壮行:兴趣广泛的有志少年

俗话说,幼是定基,少是勤学,刘老师是“老三届”,对学习的机会惜之如金。从童年阶段一直到大学,刘老师所展现的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沉稳笃定的研究精神为将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似乎注定了她走上学术道路的命运。

笔者原先猜想刘老师研究古代文学是基于自己从来就有的兴趣和长期的积累,不过刘老师说并不全然:她并非一开始就决定了学古代文学,她最感兴趣的是医学和历史。但是好学的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刘老师说:“有人说我是个学习狂,大概有点儿吧,这可能与遗传有关。”她说她家原来古书很多,后来“文革”中大都烧掉了,她父亲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古代历史。东北冬天冰天雪地,夜晚炉火熄灭后,房间很冷,父亲常常是躺在床上,把棉衣盖在被子上边,两只胳膊伸进衣袖中,一宿一宿地看那些枯燥的史书,第二天早上起来匆匆洗把脸吃点饭照样去上班。刘老师继承了家庭的传统,从小就手不释卷,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见缝插针的读书习惯。

刘老师小时候特别想做一个医生。因为有鼻炎,经常上医院看病,过家家的时候就喜欢拿着一个小镜子模仿医生。家里有一些医书,像《内科学》《医宗金鉴》这些,有的是很早就有的,有的是后来买的,她都饶有兴致地读完。由于特别感兴趣,加上小时候似乎真有学习的天分,看一两遍就能背下来,甚至连枯燥的中药方也能倒背如流。

书看得多了,刘老师就开始在自己身上实验,自己扎针找穴位。刚开始胆小不敢下手,几次之后渐渐熟练了,也能够找着穴位了。有一次身上扎了好多针,站起来时忘了拔“足三里”的那根针,迈开腿就走路,针差点折在里头。“后来想起来真有点后怕”,她说。一个小女孩完全靠自学的医学知识,为自己扎针灸,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底气。

刘老师说她考大学时本想报医学院校,但因为没有学过化学,而化学是医学的基础,所以不得不放弃了。若不如此,刘老师说不定现在会是一位医学大家。

刘老师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历史。实际上她高考报的是历史系,后来不知怎么被分到了中文系,刘老师笑言发榜时看到是中文系很不满意,但是当时没敢做声,“好不容易被录取了,生怕提点要求人家不要你了”。

由于对历史的兴趣,刘老师后来学习中文时就不自觉地靠到历史方向上来了,比如研究史传文学。学而不厌:一往无前的求学之路

谈到学习经历,刘老师说她最初也像普通初学者一样,在读先秦散文等古代文学作品时感到艰涩难懂,如学外语一般。而现在阅读古籍有如读白话文一样畅快,这期间的长期积累是可想而知的。

关于学习方法,刘老师有自己的感想。大三时她决定以古代文学专业作为未来学习方向,于是便有意识地系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当时的学习条件远不如现在方便,没有电脑和网络,无法上网搜集资料,手头的藏书又远不够用,只能泡在图书馆里,一点一点地钻研琢磨。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只是觉得某个知识点不弄明白“心里就有个事”,于是“耿耿于怀”地想方设法直到弄明白为止。

课堂上老师讲《左传》,很感兴趣,课下就自己读全本的,从头开始,有的地方不完全懂,就回去请教身为教师的父亲。尤其是放假时候,天天烦他,没完没了,直到最后父亲见到她就摇头:“不教了,你有太多问题了,我受不了,太累。”

刘老师的大学毕业论文《(左传)“继室”考》就是读全本《左传》时发现的疑问。《左传》开篇就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后来鲁隐公竟被弟鲁桓公杀死了。读到此,刘老师感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由此对鲁隐公的母亲声子的“继室”身份地位产生了疑问,想搞清楚,就去查《辞源》《辞海》,而这两部工具书都认为“继室”身份是妾,不是正妻(夫人),其引用的证据就是《左传》中声子成为继室之后她丈夫鲁惠公又娶了仲子为夫人。刘老师认为《辞源》和《辞海》的解释不对。她认为继室身份就是正妻(即夫人)。仲子之所以能夺取声子正妻位置是因为她“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的神谕。于是结合《公羊传》《穀梁传》等一些资料,写了《(左传)“继室”考》的论文。写完之后很得老师的赞许。

毕业几年之后偶读《史记·鲁世家》,她发现其中有些资料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史记》说仲子因手上有“为鲁夫人”的神谕,就许配给了鲁国的太子——继室声子的儿子鲁隐公。但仲子到了鲁国之后,鲁惠公发现她长得漂亮,就自己娶了,即父夺子妻。《左传》为君讳,只说“仲子归于我”,含糊其辞,巧妙地把这件事遮掩过去了。《辞海》《辞源》只看《左传》的表层记事,没有深入考证,所以导致了对“继室”一词的误解。后来这篇毕业论文整理之后发表在《学习与探索》上了。

刘老师说,当一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就有一种成就感,她由此感到了考证中蕴藏着无数的乐趣。

P14-16

后记

青年女性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她们热情真诚,知识丰富,崇尚和谐,追求作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青年女性成长成才面临特殊的困难,存在特殊的障碍,应该得到密切关注。青年女性怎样培养全面素质、提升综合能力?怎样成为有用之才、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些是青年、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也是中国传媒大学女教授协会积极探索的课题。

由中国传媒大学女教授协会与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合作编辑的《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以访谈的形式展现了19位资深女教授的知行求索与经验。

中国传媒大学女教授协会成立已经20年,凝聚了我校众多德才兼备的女教授人才。《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即着眼于交流、传播女性成长新智慧,对学校55周岁以上的女教授(以2012年为时间点计)进行访谈,最终形成了19位女教授的访谈录结集。她们治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长期的成长成材实践,她们的故事,将为青年女教师、女大学生带来非常有益的启迪。

系列访谈采取“姐妹谈”的方式,由受过访谈培训的我校女学生与每一位访谈嘉宾在家中或办公室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交谈亲切、自然,形成了真实、深入、贴近青年成长关切的访谈录。

女教授协会会长柯惠新教授对本书进行了策划、指导;女教授协会秘书长、校工会副主席赵怡为此书的规划、组织、总体设计、后期出版承担了大量工作。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唐觐英博士负责了访谈、写作的组织实施与书稿编辑工作;中国传媒大学2011届毕业生、《楼市》杂志编辑李晓蓉在后期编辑工作、协助出版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工会白婧妍老师做了大量协调、支持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欣雯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每一位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贡献自己成长经历和感悟的女教授。因时间和一些客观因素所限,还有一些女教授本次访谈活动未能涵盖。她们对本活动也给予了热情关注和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我们希望在不久将来的第二集、第三集…中(校女教授协会已经决定今后继续此项工作,这次出版的《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就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集),能够涵盖更多我校55周岁以上的女教授。

感谢进行实地采访、整理、写稿,满腔热情地付出辛勤劳动的大学生们:张田、薛晓俊、李晓蓉、万幸、赵予、冯见女、钟杏梅、李文文、滕红真、张翼、乔亚飞。

在中国传媒大学诞辰60周年、校女教授协会诞辰20周年之际,《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即将和读者见面了。这是献给中国传媒大学60华诞、校女教授协会20华诞的一份礼物。

由于水平所限,如有错讹疏漏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7月

目录

朱羽君

与电视半个世纪的“情缘”

刘丽文

文史贯通业精于勤

刘京林

独辟蹊径自成大观

刘晔原

“姥姥”教授的人生语录

李焕生

向上是人生的一种习惯

杨燕

人生如戏逐梦不息

吴郁

播音主持艺术前沿的探索者

沈琴

从核试验基地到大学讲堂

张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陈卞知

“我只是一棵小草”

柯惠新

幸福是欣然接受命运的安排

啥艳秋

一路且行且歌

侯敏

安静的实干派

高慧燃

有容乃大

曹璐

快乐而尽心地“打酱油”

梁郑丽

如何解人生的“效用函数”

鲁景超

用本分之泉浇灌语言艺术之花

蔡文美

女子当自强

蔡帼芬

坚定目标 顺时而为

后记

序言

教授是一所大学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女教授作为教授群体中的重要组成,为大学的发展撑起了半边天。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这其中凝聚着女教授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60年艰苦创业、内涵发展的征程中,一批批女教授进取担当、拼搏追求、成为学养丰厚、各有建树的专家学者,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在中国传媒大学这片成长的沃土上,女教授们辛勤耕耘,施展才华,她们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领域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

中国传媒大学女教授协会是全校女教授的家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汇聚了众多女教授人才,开展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教育文化活动,为学校的建设和女教授群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60华诞,也是我校女教授协会20周年诞辰。20年来,在朱羽君会长、柯惠新会长的领导下,女教授协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女教授协会的工作,学校的女性领导刘继南教授、李焕生教授还亲自担任协会的领导职务。

在女教授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在第二届女教授协会柯惠新会长的卓越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协会开展了“女教授成长之路系列访谈”活动,以女教授和女学生跨代之间成长对话的方式,开掘女性的成长经验,汇集女性的成长智慧,精心推出了这本《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

女教授们真实生动、各具特色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全景式女性成长历程,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传媒行业特色和女性魅力。在时代的激荡中,女教授们经历了曲折丰富的时光历练,既有岁月积淀而成的圆熟醇香,也有女性特有的细腻隽永。这些人生经历传递了成长的本色、专业的追求,诠释了女教授们的豁达与坚韧、成熟与从容。她们的故事,将为青年女教师、女大学生们带来非常有益的启迪。

今年7月,女教授协会完成了理事会成员换届工作,高晓虹教授当选第三届女教授协会理事长,继续带领女教授协会开拓前进。作为女教授协会的理事成员,我深为协会的发展而欣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女教授协会将继续发挥优势,贡献力量,彰显女教授们不凡的智慧与才干,推动女教授们更好地用宽阔的胸怀、广博的学养来传道、授业、解惑,在我校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中发挥作用。

数十载追梦,数十载成长,《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即将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是传媒女教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是她们在知行求索中真实绚烂的人生记录。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女教授协会庆祝学校和协会生辰的最好的礼物。

刘利群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2014年7月

内容推荐

一本视角独特的女性成长、成才读本!

柯惠新、赵怡主编的《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通过撷取中国传媒大学19位女教授的人生镜像,对这一群体进行发掘,展现她们的知行轨迹,探讨在当下社会女性如何更好地实现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这19位有数十年教龄的传媒女教授,或是有关学科领域的开拓者,或曾身居管理、领导职位,她们的记忆、足迹亦是传媒记忆、传媒业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知行求索,亦可成为传媒人为人为学为业的重要镜鉴。

编辑推荐

柯惠新、赵怡主编的《岁月如歌(传媒女教授知行录)》以女教授和女学生跨代之间成长对话的方式,开掘女性的成长经验,汇集女性的成长智慧。

女教授们真实生动、各具特色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全景式女性成长历程,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传媒行业特色和女性魅力。在时代的激荡中,女教授们经历了曲折丰富的时光历练,既有岁月积淀而成的圆熟醇香,也有女性特有的细腻隽永。这些人生经历传递了成长的本色、专业的追求,诠释了女教授们的豁达与坚韧、成熟与从容。她们的故事,将为青年女教师、女大学生们带来非常有益的启迪。

这本书是传媒女教授“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是她们在知行求索中真实绚烂的人生记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