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朗托城堡的主人曼弗雷德不断受到打击,唯一的儿子在举行婚礼之日被从天而降的头盔压死,女儿也被他亲手错杀。在神秘恐怖的境况下,他不得不将城堡让予其真正的主人西奥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个文学史上的新的时代由此诞生!它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歌特小说的时代也真正来临。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无可争辩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奥特朗托城堡哈里发沉沦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贺拉斯·瓦尔浦尔//(英)威廉·贝克福特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奥特朗托城堡的主人曼弗雷德不断受到打击,唯一的儿子在举行婚礼之日被从天而降的头盔压死,女儿也被他亲手错杀。在神秘恐怖的境况下,他不得不将城堡让予其真正的主人西奥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一个文学史上的新的时代由此诞生!它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歌特小说的时代也真正来临。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无可争辩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 目录 代总序 奥特朗托城堡 哈里发沉沦记 试读章节 在他们到达城堡之前,希波莉塔已经得知了这场可怕的灾难,飞跑着前来迎接她惨遭谋害的女儿。当她看见这一支哀伤的队列时,巨大的痛苦顿时使她失去了知觉,像死了一样昏到在地上。伊莎贝拉在弗雷德里克的陪伴下来了,也被同样剧烈的痛苦所压倒。只有玛蒂尔达一个人似乎对自己的情况毫无感觉:对母亲的柔情淹没了她的任何思想。 担架停在了那里,等到希波莉塔一清醒过来,她马上就询问曼弗雷德在哪儿。他走上前来,简直无法开口说话。玛蒂尔达抓住了他的手和母亲的手,同她自己的手紧握在一起,接着又把他们的手紧抱在心窝里。曼弗雷德承受不了这种哀婉动人的虔敬举动。他猛然扑倒在地上,诅咒着自己不配出生在人世间。伊莎贝拉担心这一连串激烈的感情冲突会使玛蒂尔达心里更加难受,便主动承担起责任,吩咐将曼弗雷德抬到他的卧室去,同时安排人把玛蒂尔达送进了距离最近的一个房间里。希波莉塔很难说比女儿更有生气,除了女儿而外她对周围的一切已经完全不能顾及。趁医生在检查玛蒂尔达伤情的时候,体贴入微的伊莎贝拉准备把她也抬走,这时她大叫起来: “抬我走?绝不,绝不!我因为她而活着,也要同她一起死。” 玛蒂尔达听见母亲的说话声便抬起了眼光,但又一声不吭地重新闭上眼睛。她那越来越弱的脉搏和又潮又冷的手很快就证明她绝无康复的希望了。西奥多跟着几个医生走到外面一问房间里,听见他们宣布了死亡的判决,不禁浑身冰凉。 “既然她不能生而成为我的人,”他高声叫喊着,“那她至少死后将属于我!父亲!杰罗姆!您愿意把我们的手交握在一起履行结婚仪式吗?”他这样朝修道士喊道,后者一直与侯爵一起陪同着医生们。 “你这副狂乱暴躁的样子是什么意思?”杰罗姆说。“现在是结婚的时候吗?” “就是现在,就是现在,”西奥多高声说。“啊!这儿再没别的人可求了!” “年轻人,你太轻率了,”弗雷德里克说。“在这个决定命运的时刻,您觉得我们应该听你发泄激情吗?你有什么权力要求亲王小姐嫁给你?” “我有一个亲王的权力,”西奥多答道,“作为奥特朗托亲王。这位可敬的神父,我的父亲,已经告诉了我:我是谁。” “你在胡言乱语,”侯爵说。“除了我而外再没有什么奥特朗托亲王,如今曼弗雷德因为谋杀,亵渎神圣的谋杀,已经丧失了一切权力。” “阁下,”杰罗姆带着威严的神气说,“他告诉您的是真话。我本来并不打算让这个秘密这么快就公布于众,但是命运的进程在步步紧逼。他因头脑发热而透露的消息,现在我以言辞来加以证实。您知道,侯爵,当阿方索扬帆启程到圣地去的时候……” “现在是解释这一切的时候吗?”西奥多叫道。“父亲,过来把我与小姐结为配偶,她应当是属于我的!在其他任何事上我都会孝顺地服从您。我的生命!我所敬慕的玛蒂尔达!”西奥多猛然回头冲进里屋,继续说:“难道你不愿嫁给我吗?难道你不愿祝福你的……” 伊莎贝拉接连做手势要他保持肃静,她担心亲王小姐正濒临最后的时刻。 “怎么,她死了吗?”西奥多嚷道。“这怎么可能!” 他猛烈的叫喊声使玛蒂尔达又恢复了知觉。她抬起眼光,四处寻找她的母亲。 “我生命的灵魂,我在这儿!”希波莉塔叫道。“别担心我会抛下你!”
“啊!您真好,”玛蒂尔达说。“不过别为我哭泣,母亲!我正在去那没有痛苦磨难的地方……伊莎贝拉,您一直爱我;您会把对我的爱给我最亲爱的母亲吗?我这会儿真是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啊!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希波莉塔的泪水犹如泉水涌流。“难道我不能多留你一分钟吗?” “不可能了,”玛蒂尔达说,“把我交付给上帝吧,父亲在哪儿?宽恕他吧,亲爱的母亲,宽恕他给我带来了死亡;这是一次失误。啊!我忘记了……亲爱的母亲,我曾发过誓绝不再见西奥多……或许就是因此才招致了这场灾难……不过我不是有意的……您能原谅我吗?” “啊!别再刺伤我苦痛的心了!”希波莉塔说,“我绝不会为此而生气……天哪!她昏过去了!快救救她!快救救她!” “我还有一些话要讲,”玛蒂尔达挣扎着说,“可是不行了……伊莎贝拉……西奥多……为了我的缘故……啊!……”她的生命猝然中止了。 伊莎贝拉和她的侍女把希波莉塔从玛蒂尔达的遗体上拉开,可是西奥多却恶狠狠地威胁说,谁要试图把他拉开他就让谁死。他在玛蒂尔达那双冰凉的手上印上了无数的吻,喃喃地说着只有绝望的情人才能倾述的话。 P100-102 序言 英英文学中的哥特小说 哥特小说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而它那特有的震撼力也吸引了各时期、各流派的作家。他们将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以安排情节,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效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于是,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哥特(Goth)一词最初来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浪潮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其中骠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但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同化,很快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就在历史上消失了。但哥特人的英勇善战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心中留下的创伤和所造成的既怕又恨的复杂心情并没有随之消失。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Vasari,1511一1574)在历史的封尘中又找出哥特一词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建筑风格在12世纪到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就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到了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那一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个月就出第二版,在这一版上,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小说。 《奥特朗托城堡》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到18世纪90年代,随着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的《鸟多芙堡之谜》(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意大利人》(The Italian,1797)、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The Monk,1796)以及其它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相继问世,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无可争辩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其它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文学创作。 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中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比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纳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亨利·詹姆斯曾说过的,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哺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小说能产生于英国并在英语文学中繁荣和发展,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Medieval ronlances),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民族大迁徙中征服了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和哥_特人同属条顿部落。在北欧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和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迁徙的千难万险以及无休止的征战中,这些部落民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说,以反映他们所经历的惊险恐怖的斗争。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seus Seneca)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硷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面有许多极为恐怖的场面,而基督教传说也一直在极力渲染地狱的恐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启示录》,里面描写了天使同撒 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它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舌异的想象、丰富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密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的许多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到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的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villain-hero)、“流浪的犹太人”(the wandering Jew)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等哥特小说中的通常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里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更是一部《圣经》从头到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18世纪,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拱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18世纪,欧洲进入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宏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哥特小说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有深刻的心理和美学根源。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生而有之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作家洛伏克拉夫特(H.P.Rovecraft)说:“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说,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危险不会真的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一哥特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the beautiful)和壮美(the subLLime)。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对,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西方文学中第一个壮美形象可说是《创世记》里的上帝,而第一个壮美场面就是他在黑暗中创造光明,混沌中创造世界。《圣经》里另外还有许多引起人们敬畏和恐惧的壮美场面,如大洪水、上帝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上帝在雷鸣闪电中降临西奈山、耶稣死亡、末日审判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了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与此有关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哥特小说在英美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 Protestant)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Puritanism)所统治。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的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Calvinism),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depravity),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predestination),认为人只能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他们把一切都看作是善与恶的斗争,是上帝与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体现。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作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悖的东西之间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这样的文化背景就是为什么竭力渲染恐怖气氛、深入进行道德探索的哥特小说在英美德等国特别繁荣的根本原因。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仍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陷阱与钟摆》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度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特别突出,比如1692年在塞勒姆(Salem)发生的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John Neal)、霍桑到现代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当代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等许多文学家都以塞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另外,虽然哥特小说在发展中产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几乎没有变。前面提到,哥特小说是在同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一开始就具有边缘性、挑战性和颠覆性,虽然它后来也不时进入中心,与各时期的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它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却保持下来。这是由它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哥特小说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第二,由于它的“黑色”性质,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套罪恶和探索人性中的阴暗面,它自然就对以维护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为目的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颠覆的危险。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的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小说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小说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罪恶与黑暗。正是因为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在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哥特”人物是“恶棍英雄”(villain—hero),即所谓。“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他集善恶于一身,具有超常意志和力量,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及各种体制势不两立,因而是性格孤独的边缘人物。其代表者是拜伦塑造的曼弗里德。后来尼采提出“超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这种人物形象的影响。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在文学中成为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们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相反,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们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如约翰·贝利所说,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们把“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双城记》、《艰难时代》等作品中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即使在勃朗蒂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尽管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发展的中心似乎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就是他们在一个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险、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极为突出的清教主义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查尔斯·B·布朗(Charles B.Brown)在18世纪末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阴森恐怖并且充满血腥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washington Irving)在司各脱和德国作家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 (The Legend of Sleeping Hollow)等哥特故事。由此可见,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了明显的哥特色彩。不过,尽管美国哥特小说受到了英国哥特小说的深刻影响,但它后来逐渐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英国日益社会化、现实化,而在美国它却日益内在化、心理化。 美国作家爱伦·坡和霍桑把道德探索同心理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美国哥特小说传统的核心。爱伦.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the terror 0f the soul)。他把人物放到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相比之下,霍桑所受的清教主义影响超过了爱伦·坡,因此他在道德探索、在对清教主义的表现和批判方面,也比爱伦·坡更为直接和普遍。他既像清教徒一样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为恶倾向,同时又揭露清教专政时代的黑暗和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除了爱伦·坡和霍嗓之外,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詹姆斯(Henry James)、梅尔(Walter de la Mare)、福克纳(William Falkner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人物。 到了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而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这时期的哥特小说除了在传统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特点,那就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威尔斯(H.G.Wells)在《莫罗博士的岛》(The Island of Dr.Moreau,1896)里塑造了莫罗这么一个为自己的野心所毁灭的帝国主义者。而康纳德(Joseph Conrad)的许多重要作品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侵略、压迫和掠夺,而且还从不同方面着重探索和批判了帝国主义者自己在道德上的堕落。《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902)的主人公在临死前终于认识到,他那颗“黑暗的心”才是非洲丛林里摧毁一切的黑暗的罪恶渊薮。另外,福斯特(E.M.Forster)则更注重从文化心理方面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他的名著《通向印度之路》(APassage to India,1924)里的恐怖根源于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与无知。这部小说是探索和表现文明之间、种族之间的文化冲突的先驱之作。 在20世纪,哥特小说在美国比在英国更为繁荣。不同流派的作家都大量使用了哥特手法或者创作了哥特小说。特别是在美国南方,哥特传统成了南方文学成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南方的庄园制度,清教文化,特别是血腥的奴隶制以及在南方人看来是一场大灾难的南北战争,南方具有哥特小说发展的肥沃土壤。南方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边疆故事和奴隶故事。南方文学的主流可能要算庄园小说,而南方的第一部庄园小说,肯尼迪(john P Kennedy)的《麻雀仓房》(Swallow Barn,1832),就有浓厚的哥特色彩。随后,爱伦·坡和马克·吐温对哥特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不过,南方哥特小说的真正繁荣开始于南方文艺复兴时期,这时期的许多重要作家如福克纳、莱特(Richard Wright)、麦卡勒(Carson McCullers)、卡波特(Truman Capote)、珀迪(James Purdy)、奥康纳(Flannery O"Camor)以及后来的莫里森(Toni Morrison)、赖斯(Anne Rice)等进一步发展了特点鲜明的南方哥特小说传统。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南方黑人作家。他们把哥特手法作为谴责和批判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强有力的方式。莱特的著名小说《土生子》(Native son,1940)是第一部具有全国影响的黑人小说。作者运用哥特式恐怖来表现种族主义造成的可怕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小说预示了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中的激进派别的出现:莫里森是在艺术上更为成功的作家。她的代表作《宝贝儿》(Bdoved,1987)也许是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之后最出色的南方小说。它通过血腥的场面、神秘的气氛、闹鬼的房屋和惊险曲折的情节再现了南方噩梦般的奴隶制历史和对黑人造成的伤害。 美国现当代哥特小说的繁荣还与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杀戮、冷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异化空前严重等因素密切相关。有学者指出,“对许多美国作家来说,哥特体裁似乎已经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的方式。”在当代哥特小说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类型的作品继续发展之外,哥特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结合是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科幻小说一开始就同哥特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部科幻小说,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就是最著名的哥特小说之一,而爱伦·坡、史蒂文生、威尔斯等作家的许多科幻故事本身也是哥特故事。从《弗兰肯斯坦》到今天的科幻哥特小说的一个最根本的主题就是人对自己的创造物的恐惧。而在电脑时代和克隆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恐惧更是像噩梦一样压在人们的心里,因此许多现当代科幻哥特小说都在表现人的创造物反过来威胁、控制、残害、毁灭人自己的故事。同时这些作品还通过谴责不负责任的科学家或者妄图征服世界的野心家的疯狂行为来表明,缺乏正确的道德准则的指导,科学技术的恶性发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无论哥特小说怎样发展,它都没有偏离表现善恶冲突,进行道德探索这一主线,并且总是在揭露各种摧残人性、威胁人类或者使人堕落的罪恶。不幸的是,人们对于这些罪恶往往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甚至以恶为善,这在当今世界更是如此。所以,当人们问奥康纳,她为什么在作品中那样大量使用哥特手法时,她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哥特小说所特有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才能使人们认识到那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 肖明翰 2001年夏于成都狮子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