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住宅,积累了普通老百姓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内涵。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看来,一方水土,也能蕴涵出一方建筑。本书就对我国各地民间住宅作了个图文并茂地介绍,其中,主要介绍的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住宅。值得建筑艺术爱好者们一一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间住宅/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王其钧//谈一评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住宅,积累了普通老百姓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内涵。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看来,一方水土,也能蕴涵出一方建筑。本书就对我国各地民间住宅作了个图文并茂地介绍,其中,主要介绍的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住宅。值得建筑艺术爱好者们一一欣赏。 内容推荐 传统民居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的先辈在当时以农耕为主的旧时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积累所创造出的,并被人们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皇家建筑,一般都是在木构架上使用影画,只有极少数的建筑物使用了木雕。但是在民居中,不仅木雕随处可见,而且还有极其复杂的砖雕和石雕。而民居中木雕的内容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像浙江东阳,安徽歙县、黟县等处民居中的雕刻都极尽精美。 目录 总序 前言 A 11 暗八仙 B 12 白族德朗上寨 13 白族祭祀空间 14 白族民居大门 15 白族民居的朝向 16 白族民居的构成单元 17 白族民居的外墙装饰 18 白族民居的照壁 19 白族三坊一照壁 20 白族四合五天井 21 半月楼 22 北京四合院 C 25 苍坡村的风水 26 苍坡村的文房四宝 27 苍坡村溪门 29 曹家大院 31 朝鲜族民居的特色与室内布局 32 朝鲜族民居的院落 33 朝鲜族民居的造型 34 承启楼 36 出丁 37 初溪村 39 垂花门 D 40 傣族民居 41 傣族民居的室内空间 42 单体土楼 43 单元式方楼 44 单元式圆形土楼 46 党家村的街巷布局 47 党家村的民居设计 48 党家村的选址 49 党家村的御敌堡垒 50 党家村的院落布局 51 党家村的院落设置 52 党家村民居的文星阁 53 党家村民居的装饰与匾额 54 倒座房 55 吊脚楼 57 丁村民居 59 东生围 60 独立式窑洞 61 独立影壁 E 62 鄂伦舂族皮帐篷 F 63 方楼的造型 64 风车楼 65 风狮爷 66 福建闽清民居 67 福建土楼的大门 68 佛山东华里民居群 G 69 干栏式民居 71 赣南围子 72 赣南围子的成因 73 赣南围子的大门 74 赣南围子的分布 75 赣南围子的名称 76 赣南围子的墙体材料 77 赣南围子与客家人 79 赣南新围 80 广亮大门 81 广州陈家祠堂 82 贵州石板房 84 贵州石板房的构架 85 贵州石板房的优点 86 贵州石板房的造型 87 贵州石头寨 88 贵州原始石板房 H 90 哈萨克毡房 91 哈萨克毡房平面 92 后罩房 T 93 晋单坡顶民居 94 金门民居 95 金门民居的禁忌宫前祖厝后 96 金门民居的院落组合 98 金门琼林村 99 金门山后村 100 金门水头村 101 锦江楼 102 锦江楼的特点 103 近云山合 104 金柱大门 K 105 开平的众人楼 106 开平碉楼的分布 107 开平碉楼的历史 108 开平碉楼的楼体 109 开平碉楼的挑廊和屋顶 110 开平碉楼的意义 111 开平碉楼的种类 112 开平住宅式碉楼 113 槛挞衣 114 康百万庄园 115 靠崖式窑洞 T 116 李春烨的尚书第 117 李春烨宅的特色 118 丽江民居大门的设置 119 丽江民居的坊 120 丽江民居的两层楼房 121 丽江民居的铺地 122 丽江民居的厦子 123 丽江民居的院落组合 124 丽江民居的照壁 M 125 蛮子门 126 蒙古包的哈那 127 蒙古包的抗风 128 蒙古包的门 129 蒙古包的陶脑和乌那 130 蒙古包的毡毯 131 蒙古族的搬迁 133 蒙古族的居住习俗 N 134 楠溪江的民居 135 楠溪江芙蓉村东门 136 楠溪江芙蓉亭 137 内通廊式方楼 P 138 平遥民居 139 平遥民居上的风水影壁 140 坡地民居 Q 141 齐云楼 142 清水脊 143 渠家大院 144 渠家大院的历史 145 泉州民居 146 泉州民居的天井 R 147 如意门 S 148 山区民居的布置 149 双面厅 150 水面出挑 151 水院 152 四川民居 153 苏州民居 T 154 塔吉克民居 155 土楼的三合土墙体 W 156 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方式 157 皖南民居的造型 159 望兄亭与送弟阁 160 围拢屋 161 围拢屋的大门与门厅 162 围拢屋的龟背 163 围拢屋的横屋 164 围拢屋的上厅 165 围拢屋的围屋 166 围拢屋的正立面 167 围拢屋的中厅 168 围拢屋前设置 169 围拢屋与半月楼 170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 172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阿克赛乃 174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阿以旺 176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辟希阿以旺 178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开攀斯阿以旺 181 维吾尔族民居 182 维吾尔族吐鲁番民居 183 维吾尔族伊犁民居 184 五凤楼 185 五行山墙 X 186 西江苗寨 187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189 下沉式窑洞 190 下沉式窑洞的顶部处理 191 下沉式窑洞的下沉幅度 192 下沉式窑洞的院落形式 193 下沉式窑洞的用水 194 小门楼 195 协纪辨方书 196 悬鱼 V 197 燕翼围 198燕 翼围的防御功能 199 窑洞的封檐与挑檐 201 窑洞的类型 202 窑洞的门窗立面 203 窑洞的平面组合 204 窑洞的室内布置 205 一颗印民居 206 一码三箭 207 倚桥 208 影壁 209 游廊 210 有顶的天井 211 雨伞楼 212 圆楼的瓦面铺设 213 粤中竹筒屋的空间 214 粤中竹筒屋的种类 Z 216 藏族民居 218 藏族民居的经堂 219 藏族民居的梁柱构造 220 藏族民居的特点 221 藏族民居的雨搭 222 藏族住宅群 223 栅栏墙架 224 漳里村 225 漳州土楼 226 浙江民居 227 正院与偏院 228 住宅风水 230 索引 234 后记 236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德朗上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城北17公里处,是一处著名的苗族村寨。 德朗上寨的村前是流入丹江的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溪流之上有一座风雨桥,两岸的水车一个接一个。德朗上寨被群山环抱,村寨中全都是木质的传统干栏式住宅。寨子中,有五条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通向村寨的中央。寨子的东、西、北三面有寨门,是门楼的形式。 寨子中的民居都是歇山屋顶,大都高三层。底层是高干栏的形式,作为饲养家畜的地方。二层是家庭的主要活动空间和卧室,火塘就设在这里。屋外的栏杆往往做成美人靠的形式,供人们纳凉休息,苗族人称此为“豆安息”。三楼是贮藏空间,有时也安排一两个小型卧室。 寨子中有两个小广场,村民们称此为“铜鼓芦笙场”。广场用鹅卵石和青石铺地,并组成纹样,中心是古代的铜鼓太阳纹面的图案,青褐色调的十二道“光芒”,向四周伸展。P12 序言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像醇酒一般绵长。 多姿多彩的中国建筑艺术,以其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中国古文明的组成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的巢居、穴居开始,到木构架结构成熟,建筑的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并且历久而弥新。建筑艺术的发展过程无一不在建筑形式绚丽多姿的文采菁华中体现。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艺术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模式,具象地记录了我们祖先在创造力上的高超智慧与才能。通过认识与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独具特色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有所推动。 中国建筑技术与艺术在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内涵还是形式,都异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位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统一。譬如:宫殿、庙宇等建筑富丽堂皇,而民间建筑则朴素、灵活。 当建筑以组群的方式来组合时,则随着建筑规模的大小,以及建筑的性质产生多种组合方式,并且用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因此,中国大型的古代建筑群体,就如同一帧巨幅中国画,欣赏时,可以由外至内,逐步展开其变化的空间,并了解建筑的全貌,而观者的心情,也会随着高潮的出现而跌宕起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强烈的原色装饰。琉璃瓦的屋顶,有黄、绿、蓝、黑等多种色彩,而且在同一屋顶上,可以利用剪边等手段,使屋顶、屋脊的色彩产生变化和对比。红色的墙壁,红、栗、黑、绿等色彩的梁、柱以及檐下绚丽的彩画,构成一幅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华彩效果。 整体上说,中国建筑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重写意、重传神、重表现。一些富有民族特点的诸如意境、风骨、气韵、虚实、形神、心源等审美追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尤其是园林、民居、宫殿等建筑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套“图解中国古建筑”丛书,本着让每一位读者真正看懂这些实例的原则,一改此类图书用照片的惯例,倾力绘制了大量的手绘图,以全新的撰写手法,用极度清晰的图示、解说互导的形式,并发扬艺术形象实证的优点和长处,遴选中国古代建筑中富有审美意趣或风格代表的艺术精品,向读者传递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在阐述建筑技术与审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除了遵循年代的主线,更剖析实例各具特色的深邃独创的魅力点,以点带面地将建筑实例引申到它所地处的自然环境和艺术空间。此套丛书共有五部:《皇家建筑》、《民间住宅》、《宗教建筑》、《古典园林》、《风格古建》。读者可以通过形象鲜明的轻松阅读,感受、理解建筑艺术的内涵和形式美的发展规律,由此体会到中国建筑艺术遗产为何能让我们引以为傲。 后记 华夏五千年文明,五千年灿烂文化,孕育了京剧、唐诗宋词、中国画等传统文化的奇葩,更有民居、园林借助三维的空间载体得以发展和留传。如果说中国园林(包括皇家园林和民居的后花园,也就是常说的私家园林)更多地体现了官宦、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而民居则是普罗大众借以起居生存、遮风避雨的安身立命之所。中国民居,源于中华辽阔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的每一寸土地,但凡有生命的地方,人都在与自然顽强地抗争,于是就产生了色彩斑斓、姿态万千的住居。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不仅创造了居住的空间,夏抗暑冬御寒,更是把人类数千年来的指挥和文化积淀下来,形成了风格质朴、哲理丰硕、形态万千、独树一帜的地方建筑文化。传统民居纵延几千年,横跨数千里,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像海洋般巨大广博,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纵使近年来学界重视,不少学者专家倾情调研,也只是贝海撷珠,孔窥一斑。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民居建筑的优秀手法被官式建筑所采纳,而历代的统制者又反过来限制民居使用这些建筑手法,诸如斗拱、琉璃瓦、彩绘、须弥座等等。几乎大式大木的各种手法,在民居中都不可以使用。但中国民众就是在这种苛刻的制约之中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形式,并创造了丰富的居住建筑文化。不谈民居后花园(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就是民居广泛的表现内容和木雕艺术也大大超越了官式建筑(包括皇家建筑)。 民居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内容的丰富,用这样一个篇幅的书籍来收录,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说是挂一漏万,最起码再扩大五倍的篇幅也有内容可收录。限于篇幅,我们将其作了细致的筛选,最后限制在二百多页以内,以符合广大读者的需求。本书的体例是一个内容加一幅图片,不同于辞典,所以解释内容很短的条目不便收入本书,但我们将民居常用的术语、名词和构件名称尽可能多地收录一些在文中,以便使本书的实用性更强,涵盖的范围更广。这本《民居住宅》的编暴,是由旅居加拿大的著名建筑文化学者、中央美院教授王其钧博士领衔。王君从二十岁进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时就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由于他的执着、他的勤奋,使他建立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学养。十多年前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系统的学习使他丰富了专业知识,后来在清华大学师从吴焕加教授,使其视野更加开阔,学风更加严谨。旅居加拿大特别是执教多伦多大学期间,在世界建筑界眼花缭乱的表象下,他靠自己的沉静、虚怀善纳、好问决疑,勤奋刻苦地编纂出版了数十本建筑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传播中国建筑文化不遗余力。 早在十多年前由王君编纂出版的《中国民居》一书,就成了我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教科书,民居的恬静、含蓄、质朴、深沉,我正是通过这本书得以了解。在书中,美仑美奂的图画和浸透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文字表述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后,我就与中国民居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开始关注、收集每一处老房子的资料。大到聚落,小到构件、风情、民俗等等,无不引人入胜。而王君正是以这本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民居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尔后,台湾将“金鼎”奖予王君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王其钧先生乃中国建筑界获此奖的第一人。 “三里不通俗,十里改规矩”。中国民居的种类和名称因地而异,内容浩如烟海。我们的编录参照国内已出版的书籍上公认的标准,将民居分门别类,并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地区为收集标准。没有被本书收录的地区比比皆是,这同时反映出我们国家居住文化和民俗的多样性。近年来经济建设的开放搞活,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表象下,许多传统村镇、民居、聚落被大拆大改,不惜损毁,学者们只能扼腕长叹,痛惜挥泪。在这里我们拾取传统民居的一个个片段,汇编成册,以图能供大众鉴赏、同仁借鉴,若还给后代留下点什么,更是万分欣慰了。 谈一评 2004年9月 于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广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