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拒绝欺压--欺压现象及其心理分析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日)德永雄一郎//田中理香//(英)尼尔·克劳福德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疏泄不良情绪,勇敢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尽量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治疗,这便是本书予以关注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它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产生欺负和被欺负的心理,以及劳累过度的过程、压力所反应的症状、家人的苦恼、解压的方法等,相信会给读者莫大的启发。

目录

第一章 欺压现象面面观(1)

蛀蚀身心(3)

公务员的心理压力(6)

心理压力及早期发现(10)

丧失注意力和判断力(16)

企业失去宽松的气氛(22)

同党意识和阴险的欺负(29)

女性的社会参与和处世方式(35)

技术性心理压力(39)

泡沫经济的崩溃(50)

家庭的存在方式及其变化(55)

单身赴任(63)

性骚扰(67)

打工者易受欺负(71)

加班时间过长(73)

蔓延的欺负(77)

第二章 英国的社会性欺压现象(87)

银行职工袭击上司未遂事件(90)

单位里充满了危险(92)

欺负及其心态(93)

容易产生欺负的单位(95)

对付欺负的三点建议(98)

第三章 欺负与幼儿期经历(101)

向下延伸的攻击性(103)

适当的发怒与不适当的发怒(105)

曾受虐待的“恶人”(106)

惧怕密切的人际关系(107)

嫉妒(109)

第四章 欺负的心理(113)

选择受害者(115)

毫不手软的欺负(116)

不健康的同党关系(118)

纠结同党(120)

第五章 被欺负的心理(123)

过去的投影(125)

心理学式的攻击(129)

影响工作能力(130)

不能小看受害者的愤怒(132)

对付方法之一(133)

作为攻击者的牺牲品(135)

受角色束缚的人(136)

第六章 组织的责任(139)

家庭会(141)

组织的责任(142)

组织的特征(144)

责任与理解(146)

评价攻击(149)

虚假与真实(151)

对攻击的反应(152)

畅所欲言的会议(156)

健全的组织(157)

结语如何使组织恢复活力(159)

组织的本能(161)

替罪羊(163)

组织的倒退(164)

目标指向功能型群体(168)

参考文献(174)

后 记(176)

译者后记(179)

试读章节

“工作不顺利,没劲。”如果将这样的烦恼向周围的人诉说,恐怕多数人会认为是你“想得过多”、“理想太高”吧,可能没有人会建议你去看医生,更何况其原因在于受到了欺负,即使亲近的朋友也难以坦言相告。

在孤独的忍耐中,一筹莫展,不知该怎样向人倾吐,渐渐地会导致身心失调。不论多么天真、多么傻的人,遭到欺负后,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倘若这种欺负是长期性的,那么其伤害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在这一章里,将介绍几位在单位受到欺负的患者的案例,让我们一同来思考吧。

案例:来自上司的压力

深秋的一天,刮着大风。一位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走进了病房二楼诊断室。

她曾去附近的医院看内科,服用过安眠药,但没有见效。几经犹豫,终于打来电话,到我们医院来了。

开始,她欲言又止,后来好不容易开了口,说是晚上睡不着觉。进一步询问其原因时,她流着泪,哭诉她丈夫最近的情形蹊跷。看来是日复一日的担忧造成了失眠,于是,我们请她丈夫在适当的时候到医院来一趟。

几天之后,铃木来到了医院。他年近五十,已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务员。他所供职的机关;近几年和民间公司一样,实行着岗位工作高效化,组织人员精简化,结果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增加了。

他的上司向来对部下很严厉,近来对铃木也愈加挑剔起来。即使不是明显的过错,诸如盖印章的位置稍微偏了一点,也会遭到训斥,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向他大发雷霆。这种公然的欺负不只冲着铃木,还波及周围的同事。

铃木向来做事认真,一丝不苟,责任感强,从不敷衍了事,但是,工作量日益增大,他已不堪重负。加上上司动辄发怒,弄得铃木整天战战兢兢,结果导致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一想到第二天要上班他就感到厌倦,不愿意去,去了也没有什么效率,于是,他开始缺勤。

缺勤的时候也只是窝在家里,不敢外出,害怕在外面碰到熟人,不知该如何答话。为了不给妻子增添烦恼,面对她的询问,也是什么都不谶这样一来,妻子也变得和他一样夜不能寐。

听了铃木的叙述,我判断他已经患了抑郁症。他最近向妻子流露出准备辞职的意思,但是我认为他工作效率低,判断迟钝,并非他能力差,而是抑郁症造成的处理事务的效率下降。我告诉他通过治疗一定会得到恢复,并且强调了没有辞职的必要。

铃木的情况是因受欺负逐渐患上抑郁症,这种心理压力造成的抑郁症,往往连他本人都意识不到。据估计,因此辞职的人,在日本一年就达好几万,实在令人遗憾。

一般来说,抑郁症所造成的工作能力下降,二三十岁的人倾向于以为是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该公司不适合自己;四五十岁的人则错误地以为是自己已经老了,不中用了。

众所周知,公务员机关原本上下等级分明。大学毕业时的考试就已经决定了是否有希望晋升高级管理职务①,因此不少人对机关产生不满,灰心丧气,看破红尘。而正是这种机关在整编时,毫不留情。

加之,中老年男性“养家糊口”的责任感很强,对在单位里的失败、身体不适等,往往会向家人隐瞒,直到后来积劳成疾,最终才去精神专科或心理咨询处接受治疗。

在妻子看来,丈夫食欲不振,对电视节目也提不起兴趣,知道其健康状况不佳,但症结在何处、程度如何,则无从把握。而面对妻子的担心、顾虑,丈夫又沉默无语。何况,有些事不是对谁都可以倾诉的。其结果,像铃木那样,不但本人,连妻子也会不安、失眠,最后到医院来就诊的患者很多。

  从精神医生的角度看来,抑郁症是极其常见的疾病,谁都有患病的可能,不足为奇。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序言

人活在世上,很少是孤单存在的个体,总是处于一个个群体之中。这种情形,犹如每个人黏在蜘蛛网上挣扎,以求活路,或者说是解脱。群体犹如一张张网,控制着人的自由。一个人好不容易挣脱开一张网,结果却往往又进入了另一张网。

在一张网中,即一个群体内,总是有强者、弱者。弱肉强食,仿佛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群体中的弱者,被强者所欺凌时,他们会这样理所当然地接受吗?即使最终迫于无奈的承受了,弱者真会感到无所谓吗?弱者总是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欺凌、压制和极为不公的对待。此时,内心郁积的愤怒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强大的心理压力也往往使人不知所措,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逐渐发展成抑郁症,进而影响生活和工作。

旧时的社会,弱势群体受到种种不公待遇后,无法寻求解脱的他们只有寄希望于来世或精神上的信仰,以求得安慰,找到苟活于世的希望。然而,斗转星移,世事终有变迁的一日。在现今社会,世界、国家、社会、家庭对民众的教育,倡导的唯有“竞争”二字。竞争给人的感觉便是:仿佛只有将他人踩在脚底,自己才能修成正果、取得成功。我们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上升与强大,不再去关注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连起码的尊重也吝于给予。社会的残酷似乎告知我们,他人的感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有我们自己。于是,人变得越来越自私、狭隘。而我们应该知道,自私是万恶之源,嫉妒、贪婪、吝啬、虚荣、报复等病态心理都是过分自私的表现,而自私的结果,致使人际关系愈加紧张。

与此同时,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个体们,不少人无法获得健康的成长空间,心理扭曲,畸形发展。他们常常因为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得不到满足,转而迁怒于无辜的其他人。

折磨,只有不断地折磨身边的人,看到他人的痛苦,他们才会获得一种异样的心理满足。那种折磨,犹如猫捉老鼠一般,但却又有所不同,猫只是因为与生俱来的本能去戏弄老鼠,而不是猫自身的责任。那些人却是不同的,他们想借以让别人屈服,找寻到自己幼时或之前生活中遭受蔑视的自身存在的价值。折磨别人,与想让别人尊敬自己是一样的,都是想让别人承认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不管是什么,那些人都是出于利己的欲望,而他们却既不抑制也不去克服,而是一味地放任自身,任由欲望灼烧、炙烤着自已,待到合适的时机,以燎原大火之势指向无辜的下属、亲人、同事。

受到折磨、欺凌、侮辱、压制以及不公待遇的人们,无法得到应有的个人尊重,对自己生存的空间、群体丧失了希望,只有咬紧牙关继续忍受,总以为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日。可是,或许他们还等待不到那一日,也许就会因为无法承受这种可怕的心理压力而寻求极端的解决途径了。即使有朝一日,这些人“媳妇熬成了婆”,他们极有可能对另一群无辜者发泄自己的郁闷,这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便是现今社会各种群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让人深感恐怖。寻求发泄的恶人,面对群体中受欺凌、折磨、侮辱、压制的人们,也会有心有余悸的时候吧。

各级组织怎样去防止、阻止各种欺压现象,已是组织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营造一个温馨、良好的人际氛围,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集体的活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英国这两个国家,欺压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亦参与研究讨论,追根寻源,找到了一些救助方法。这便是《拒绝欺压——欺压现象及其心理分析》一书出版的目的及意图。本书以大量篇幅分析了产生欺负和被欺负的心理,相信会给读者莫大的启发。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紧张忙碌的生活空间带给国民的除了财富,还有“暗黑的一面”。追求心理健康早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了。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疏泄不良情绪,勇敢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尽量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治疗,这便是本书予以关注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格桑裕仁

(四川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

后记

翻译这本书,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值这次出版之机,我再次通读全文,仍然感到一种焦虑。

欺压现象在中国照样存在,只是在国内没有这样特定的说法,也许更多的是包含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吧。

我虽然喜欢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但对心理学却知之甚少。翻译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较以前理解了欺负和被欺负的心理原来可以追溯到个人的幼儿时期,并且单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想,读到这本书的人一定也会有所震动,得到些许启发和警示吧。

德永院长开设的心理压力康’复中心在日本久负盛名。该中心建在九州岛福冈县大牟田市怡人的有明海海边。为求得解脱,不少患者慕名远道而来,欣然而归。我想如果在国内也有这样的设施,而且也能得到各级组织的关怀的话,那么很多人都将得到拯救,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最后,衷心感谢德永雄一郎院长对我的信任,该书得以被译成中文;同时,感谢在百忙中为该书写序的格桑裕仁老师,以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家人和朋友们。

以此为记。

王健英

2005年7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