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按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九个部分。
本书综述主要是介绍鄂尔多斯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鄂尔多斯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尔多斯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统计。本书由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鄂尔多斯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陈永志//吉平//张文平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按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九个部分。 本书综述主要是介绍鄂尔多斯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鄂尔多斯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尔多斯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统计。本书由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 内容推荐 《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按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九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它等五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 本书中介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66处,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照片、采集和出土文物照片等。本书由陈永志、吉平、张文平主编。 目录 前言 陈永志 内蒙古文化遗产概论 陈永志 鄂尔多斯市文化遗产综述 甄自明 文化遗产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秦汉时期 魏晋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宋辽夏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附录 表一 鄂尔多斯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二 鄂尔多斯市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表三 鄂尔多斯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繁荣局面,遂对匈奴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派大将卫青收复鄂尔多斯的河南战役,是西汉向匈奴发起的第一次战略性进攻。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西汉。汉朝曾派专使至五原郡迎接,并在长安经河套的朔方、西河、上郡等地沿途陈兵,以示宠卫。呼韩邪单于多次往返于大漠与长安之间,鄂尔多斯是必经之地。汉元帝时,将宫女王嫱(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为阏氏,元帝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出塞,经由现在的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进入大漠,从此,汉匈之间结束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局面。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于汉,其部众四五万人人居塞内,南匈奴的单于庭帐就设在西河郡美稷县,即今准格尔旗的纳林城址。 鄂尔多斯地区汉代城址中,经考证,能与文献记载对应并确认的城址有5座,其中杭锦旗霍洛柴登城址经考证为西河郡郡址,伊金霍洛旗红庆河城址为西河郡虎猛县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城址为云中郡沙南县城,准格尔旗勿尔图沟城址为西河郡广衍县城,准格尔旗纳林城址为西河郡美稷县城等。 (五)魏晋北朝时期 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北方、西北民族南下东进中原的通道,“杂胡”聚集,史称“羌胡地”。前赵、后赵、前秦、后秦都曾占据这里。铁弗匈奴建立大夏政权后,赫连夏凤翔元年(413年),赫连勃勃驱使十万人在朔方水(今无定河)北、黑水(一说为今纳林河)之南营建大夏国都,取统一天下,君临万方之意,将都城定名为统万城。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历时7年建成,规模十分宏伟。统万城修建异常坚固,虽经1500年风雨侵蚀,依然巍峨挺立,雄踞北国。现在城垣的高度从2米至10米不等。四城角各有角楼,西南角楼保存最好,现今仍高达30米,城墙外部设有防御性的马面建筑。该城为鄂尔多斯高原上唯一的古代都城。 (六)隋唐五代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后,为抵御突厥的入侵,开始不断修筑长城。史载,隋朝修筑长城共有七次,在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都修筑过长城。今鄂尔多斯南部鄂托克前旗隋长城属于隋朝第三次修筑的长城。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派遣司农少卿崔仲方领兵三万,到朔方、灵武筑长城,西拒黄河,东至绥州。崔仲方所筑长城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及周围地区,该长城西起北流黄河东岸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东到南流黄河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县),自西向东横亘河套南部。全长约300多公里。隋长城存世较少,由西向东穿过今鄂托克前旗东南部、宁夏自治区灵武市、盐池县和陕西省绥德县、神木县。鄂托克前旗隋长城,全长20余公里。由西向东分布于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十三里套小队、宝日岱小队和四十堡小队。墙体为堆筑土墙,泛白色或泛红色,呈鱼脊状突起或土垅状,墙体底宽2~6、高0.3~1米。 唐初10万突厥人降唐,被安置在鄂尔多斯南部。唐朝在鄂尔多斯设置了夏、宥、盐、灵、丰、胜等州,还设立了总管府、都督府和节度使,对归附入居的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府州政策。“六胡州”是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主要是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在灵州、夏州之间设置的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等的总称。粟特人是原居住于中亚的古代民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突厥兴起后,由于突厥对粟特地区的占领,粟特人大量进入突厥部落,因而唐初为安置突厥降户,在鄂尔多斯地区所设立的“六胡州”中,其主要居民就是粟特人。“六胡州”中鲁州、丽州、塞州的治城分别为今鄂托克前旗的查干巴拉城址、巴郎庙城址、呼和淖尔城址,含州、依州、契州的治城分别为今鄂托克旗的哈达图城址、敖伦淖尔城址及今乌审旗呼和淖尔城址。兰池都督府治城为今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的巴格陶利城址。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 宋辽夏金元时期是鄂尔多斯地区占据民族最繁多、战争最频繁、历史最复杂、社会变化最剧烈的年代,是西夏、宋、辽、金、蒙古等王朝进行激烈争夺和走向统一的时期。 党项族是古老羌族的一支,拓跋部是党项族中较大的部落。756年“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居于庆州(今甘肃庆阳)的拓跋朝光所率的党项部众迁往银州(今陕西榆林东南)以北、夏州以东地区,即鄂尔多斯的东南部,号称平夏部。唐僖宗时,曾封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占长安,拓跋思恭会同唐军镇压起义军,被封为夏绥银节度使。中和三年(883年),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中,有功于唐,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从此夏州拓跋氏称为李氏,统辖夏、绥、银、宥四州之地。平夏部在包括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在内的夏州一带逐步发展成割据势力。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王朝。 在鄂尔多斯市已发现有众多西夏遗迹,八个旗区中均发现了西夏遗址、城址或墓葬,其中鄂托克前旗发现的西夏遗址25处,城址6处,反映了鄂托克前旗临近中兴府(银川),处于西夏的心脏地带,故而西夏遗存较多。而在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杭锦旗、乌审旗均发现有西夏窖藏,尤以伊旗最多,共有6处窖藏。窖藏是地窖内贮存或埋藏财物的遗存,多藏有珍贵的瓷器、钱币和金属工具等贵重物品。这些旗区窖藏发现较多,反映了当时鄂尔多斯高原西夏与宋、辽长年累月的战争状况。在鄂尔多斯高原众多西夏窖藏中出土了铁制农具、铁制炊具、铁钱、酱釉瓷器、黑釉剔花瓷器等典型西夏遗物。 916年,辽占领胜州城(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将居民移到河东居住。辽对宋朝作战时,为避免两线作战,一直与西夏保持着友好关系,1004年,宋辽订立了“澶渊之盟”后,辽夏间因争夺鄂尔多斯北部的部众,导致了1044年的辽夏大战,辽兴宗亲自统帅10万骑兵出金肃城(今准格尔旗北),分兵三路进攻西夏。李元昊使用缓兵之计,大败辽军。后辽兴宗再度兵分三路向西夏用兵,其中南路军遭到西夏军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两次夏辽大战,战场在鄂尔多斯腹地,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破坏。 西夏从1040年至1042年,连续向宋大举进攻,先后在延、麟、府、丰等州大破宋军。1043年夏宋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宋朝发五路大军50万人进攻西夏,结果失败。1082年,宋朝在鄂尔多斯南无定河南岸修筑永乐城,对西夏银、夏、宥一带威胁很大,当年,夏以倾国之师号称30万攻陷永乐城,宋军大败。此后,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不支,再一次与宋和议。 位于今准格尔旗南部的宋丰州属地,是西夏与宋争夺的战略要地。丰州之名,源于辽丰州天德军。丰州地方本是河西藏才族聚居地,其首领曾由契丹授予左千牛卫将军。宋开宝二年(969年)归附宋王朝,藏才族首领王承美被宋朝任命为丰州衙内指挥使,开始兴筑丰州城,30年后,丰州城才筑成。1004年宋朝升任王承美为丰州刺史。1041年,西夏攻陷丰州,丰州归入西夏版图。1061年,宋朝趁西夏政局不稳,出兵收复丰州,修复丰州城垣,并新筑了保宁砦和永安砦,以及多处烽堠(烽燧)。北宋末年,西夏与金相约攻宋,1129年,丰州划入金王朝版图。1146年,金将丰州赐予西夏。在蒙古灭亡西夏后,丰州再未建制。在今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分布有宋代的丰州城,以及永安砦和保宁砦,在三座古城西、北,由南向北从羊市塔村,经松树墕村、川掌村,至四道敖包村、五字湾村,分布着一条宋代烽燧线,沿线有烽燧20余座,均呈圆锥形,由黄土夯筑而成。这些古城和烽燧见证了西夏与北宋对准格尔旗东南部的争夺。P24-26 序言 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特定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与生态环境,形成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的这套《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将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以盟市为单位编列成书,系统地向社会展示,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的突出优势,这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草原地区人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石器制造场与其他的人类遗迹,将内蒙古地区人类的历史提升到了50万年。另外,在内蒙古其他地区还发现了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河套人”以及“扎赉诺尔人”,由此证明了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是草原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庙子沟文化、小河沿文化、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秦汉、魏晋之际是草原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阿拉善盟的居延遗址群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汉代边疆城市遗址,以出土“居延汉简”著称于世。呼和浩特地区和林格尔的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都城遗址。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遗址,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石刻祝文,证明了此处是鲜卑贵族的“先祖石室”、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辽金元时期草原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所在。在这一地区分布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分布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以及轰动世界、闻名遐迩的辽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元代的内蒙古地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草原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元上都遗址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最大的元代都城遗址,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极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乌兰察布市的集宁路古城遗址,考古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多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梨形壶、卵白釉“枢府”铭盘、青釉龟形砚滴、青釉荷叶盖罐等大量完整瓷器,以及其他珍贵瓷器标本上万件,堪称中国的“庞贝城”。另外,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以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最为典型,岩画总量多达十万余幅,时代纵跨上万年,这是内蒙古草原地区现存最为壮观的古代艺术画廊。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还拥有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特殊文化线路——长城。全区共查明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代、西汉、东汉、北魏、隋代、北宋、金代、西夏、明代修筑的长城墙体7570公里,有与长城相关的马面、敌台、烽燧、障城、关堡等各类遗存近万处,其附属遗址的数量、跨越的时代及墙体长度,都位居全国第一。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草原文明的重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实物例证。 《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草原地区古代民族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进行“时”、“空”、“人”三维的全方位考察研究,以期对草原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制度体系进行客观定位,进而揭示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起源问题是当今世界十大科学课题之一,草原人类从何而来?草原文明从哪发端?这也是困扰当今学术界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草原地带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金斯太洞穴遗址、扎赉诺尔遗址等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学术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也是世界学术界倍加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广泛分布在蒙古草原地带的一些古代遗址与墓葬逐渐地被揭露与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精品大量破土面世。特别是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内蒙古同样也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三位一体,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三大主流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构,草原文化功不可没。 草原文化之所以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还在于她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蒙古高原的南部,作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这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也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和碰撞的特殊地带。特殊的区域位置与人文环境,创造了种类繁多、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城市文化遗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有北魏的盛乐都,辽代的上京城,元代的上都、黑域古城等中外闻名的城市遗址,围绕着这些大遗址,群星点点地分布着各类古代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丝绸之路商品交换的大通道,东西文化传播的主干线。所以,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林林总总的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庞大内涵,是草原文明最为直接而又形象的体现。文化是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和、升华的结果,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构筑的一个重要板块,深化草原文化研究,考察草原文化的发展演进轨迹,探索草原文化与华夏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进程,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同时要求我们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对我们文化工作者的一个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总方针。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草原文化研究欣欣向荣,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展示草原文化遗产的点睛之作,《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以研究内蒙古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旨在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文明,这是这套丛书付梓的重要意义。 是为序。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14年7月25日 后记 《鄂尔多斯文化遗产》一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编撰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全书按照时代序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时期、魏晋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等九个部分。每个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其它等五个不可移动文物分类的顺序,依次介绍每个不可移动文物点。 本书中介绍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66处,主要包括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部分市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这些文物点的介绍,包括了文物的基本状况、前人工作与研究概况等文字内容,并配有文物本体照片、采集和出土文物照片等。 本书综述主要是介绍鄂尔多斯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况等。附录主要是对鄂尔多斯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尔多斯市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统计。本书由岳够明制定具体的编撰体例,甄自明撰写了综述,徐焱、苏亚坤、查苏娜、王颖做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由岳够明、甄自明统稿,最后由陈永志审定稿。具体参加文物点撰稿的人员有岳够明、甄自明、卢悦、李鹏珍、李双、徐焱、查苏娜、冯吉祥、王颖、包蕾、刘长征、王永胜、白志荣、白虹、白庆元、齐杭生、李绿峰、王清云、张旭梅、前途等。文物点的照片、图纸等资料的提供者,具体见于每个文物点的介绍文字。部分照片扫描自《鄂尔多斯青铜器》、《鄂尔多斯史海钩沉》、《鄂尔多斯文化》(文物卷)、《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和《中国出土壁画全集》(内蒙古)等书,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列举。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秦旭光、王永胜、白志荣、白庆元、齐杭生、李绿峰、王清云、张旭梅、前途等同仁及时提供了自治区级、旗(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件、相关遗迹遗物照片等资料,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杨泽蒙研究员、连吉林研究员、王志浩研究员、高毅研究员、艾冲教授、侯亚梅研究员、张家富教授、尹舂雷一研究员、冯文勇博士、刘扬博士,在写作过程中参考或引用了他们的资料。 本书的资料来源,包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其他文物单位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资料、全国长城资源调查资料、相关专家学者的考古研究成果等等。面对如此庞杂的资料来源,书中列出的参考文献,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个别遗漏,还望原作者谅解。 本书承蒙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乌兰部长撰写了序言,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 本书成书较为仓促,难免存在错讹与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3月1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