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连奎编著的《世界如此危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景式著作,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人类发展历程,重点检视了现有的五大国家发展模式,着重分析了积极自由、合作主义、社会国原则、社会投资型国家等社会思潮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还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抛开价值纷争,更多致力于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并且呼吁中国知识分子重拾为社会底层说话的墨家情怀,一起掀起致力于中国的“进步社会运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如此危机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高连奎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连奎编著的《世界如此危机》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景式著作,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人类发展历程,重点检视了现有的五大国家发展模式,着重分析了积极自由、合作主义、社会国原则、社会投资型国家等社会思潮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还探讨了知识分子在中国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抛开价值纷争,更多致力于国家发展模式的探讨,并且呼吁中国知识分子重拾为社会底层说话的墨家情怀,一起掀起致力于中国的“进步社会运动”。 内容推荐 知名学者高连奎继畅销书《中国大形势》《中国大趋势4》之后又一时局分析力作。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 高连奎编著的《世界如此危机》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澄清谎言,第二部分为分析时局,第三部分为指出道路。 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 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 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失业、养老、生活压力大,民众缺乏安全感,自由和公平无法统一,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就在《世界如此危机》中。 目录 前言 世界的模式困局 第一章 你不知道的经济现实:世界与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实现“民富”了吗? 希腊真的是“高福利国家”吗? 福利国家真的效率很低吗? 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该不该受到重视? 用富人慈善取代国家福利可行吗? 直接慈善比间接慈善好? 金融保险能取代社会保障吗? 中国钱多?中国人为什么不安? 穷人信贷能取代社会保障吗? 关于福利社会的七大谎言汇总 第二章 五大发展模式:20世纪的资本主义是否适合21世纪? 为什么德国能够国富民强? 为什么北欧能够幸福和谐? 合作主义社会是怎么回事? 美国是如何建设成“伟大社会”的? 大滞胀:人类社会的分水岭? 社会投资型国家与第三条道路为何失败? 小布什模式:压倒美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才能拯救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比尔·盖茨的新型资本主义创想能成功吗? 为什么日本模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产阶级社会? 第三章 问题在哪里: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精英”? 中国现在是”富国”吗? 中国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精英”? 为什么血汗工厂是错的? 中国有些经济学家为何缺乏良知? 中国社会失序的源头是什么? 文粹主义——影响社会进步的另一股力量? 为什么政府决策必须绕开精英阶层? 第四章 世界主要国家福利模式:微观体现于比较 美国社保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英国是如何率先建立福利国家的? 日本的养老体系是如何构成的? 北欧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做法 德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主要国家的典型医疗保障模式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福利制度比较 世界主要国家的家庭保障和福利一般有哪些? 第五章 中国应学习:避免福利社会的弊端 如何避免其他国家的弊端? 为什么说福利社会是必要的? 社保模式的种类与比较 为什么福利社会难实行? 现在的福利社会还有哪些缺陷? 第六章 世界模式3.0: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 为什么“大同社会”和“理想国”并不理想?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怎么回事? 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什么好处?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适用于中国与世界 第七章 我们该以什么态度研究中国问题 中国改革不分“左右”,只分“好坏” 中国改革的阻力与动力有哪些? 2030年中国创造人类福祉的奇迹 研究中国要用“大经济观” 研究中国如何避免偏激 影响中国经济研究的两股因素 当代中国应该“多谈些模式,少谈些价值” 美国“进步运动”如何改变美国 中国学者需重拾墨家情怀 附录 后记:时代需要经济学精神 试读章节 美国真的实现“民富”了吗? 美国模式的本质不是民富,而是“两穷一富”,即政府和民众都很穷,只有少数富豪比较富。政府很穷主要表现为政府负债累累,民众之穷则表现为巨大的贫富分化。 现在中国很多学者言必称美国,那美国怎样,我们必须探究清楚。中国一些媒体对美国的报道是严重失实的,在这些媒体和知识分子眼里,美国一直是“民富”的典型,而且总是号召中国减轻税费,向美国看齐,他们的口号就是“民富”。 可是“占领华尔街”运动轰轰烈烈,这场运动的最大结果是让世界看到了美国的两极分化。现在大家知道了,美国原来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美国模式也出了问题,美国也应该反息自己的模式。 这里我们必须讲清到底什么是美国模式。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失去了赖以成功的东西。美国也是如此,美国赖以成功的模式,是“罗斯福模式”,而不是“里根模式”,更不是“小布什模式”。现在有些学者所鼓吹的美国模式,其实是“小布什模式”。罗斯福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是用福利和投资拉动经济,罗斯福模式是正确的国家发展模式。 在罗斯福模式下,美国率先走出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从一个边缘国家成长为举足轻重的大国,并且领导世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终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都是罗斯福模式的成功。只不过,强大后的美国开始穷兵黩武,大搞军事凯恩斯主义,经济这才出现了问题。后面讲约翰逊时代时,我们再详细说这点。 后来,美国选择了里根模式。里根模式有两大主张,一是搞企业的更新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成功的;里根模式的另一主张是减税,这导致了后来的“减税一赤字一借债”恶性循环,最终证明这一模式是失败的,美国债务危机的根源就在于里根以来的减税上。因此里根模式是“一半对,一半错”,其对的一半就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加大供给量,而错的一半就是减税。 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模式又有了巨大的改变。小布什模式也有些特色,比如“用穷人高利贷取代国家福利”、“用信贷消费代替劳动生产率改善”。实践证明小布什模式是彻底失败的,可惜有些学者还没回过神来,还在一味地鼓吹小布什模式。 实际上,参加“占领华尔街”运动抗议示威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穷人”,他们很多都有着较高的学历,也曾有着体面的工作,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但是,金融海啸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住房,失去了工作,不少人被迫露宿街头。金融海啸虽然加剧了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破产,但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破产却并非始于金融海啸,而是从里根时期就已经开始。 其实,世界本不会自然形成中产阶级社会,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形成“富人占极少数,穷人占大多数”的局面,而中产阶级社会不过是政府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民生干预的结果。这种干预一旦停止,中产阶级社会就会立马消失,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也就是随着里根以来的减税措施逐渐解体的,这方面的内容笔者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详细阐述。 当代的美国基本上呈现出了“两穷一富”的格局,即政府很穷,民众也很穷,但是少数富有群体却非常富有。上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用涓滴效应来解释他的经济政策。“涓滴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不应该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是贫困地区特别优待,而是通过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带动贫困阶层或落后地区发展,这其实与中国的“先富带后富”异曲同工。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里根政府开始为富人大幅减税,同时大幅削减穷人福利。比如美国大幅降低了富有群体的资本利得税①,同时基本上停止了针对穷人的社会保障房的建设,并鼓励穷人贷款买房,后者成为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 现在美国上层占美国人口数1%的人每年拿走美国将近25%的国民收入,控制了40%的财富。25年前,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和33%。塔尖1%者的收入在过去10年增长了18%,中产阶层的收入却在下降。仅有高中文化的劳动者的收入下降尤其明显,在过去25年里,下降了12%。今天美国青年失业率约在20%左右(某些地区和某些社会族群为40%);每6个需要全职工作的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就业机会;每7个美国人就有1个要靠食物券生活。 现在1/3的美国人不再相信“美国梦”。他们之所以对“美国梦”失去信心,就是因为他们虽然一生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老年时却要面对令人窒息的贫穷生活。P3-5 序言 文明是古代的模式,模式是现代的文明。 古往今来,“哀民生之多艰”者数不胜数,以至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叹!今日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相信市场,又不容忍贫富差距继续拉大,我们渴望福利社会,又不想背负沉重的税务负担,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进行发展模式创新,笔者写本书也是想为中国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去年秋天,笔者受邀参加美国一家知名媒体的访谈节目,主题是谈中国的仇富问题,当时嘉宾有三位,一位是来自加拿大的知名华人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旅居泰国的华人,再就是笔者。在节目中,有入认为中国仇富问题的根本在于官员腐败,有人认为是垄断和国企问题,而笔者则指出仇富是世界性问题,只有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当时主持人并不完全认同笔者的看法.她认为“仇富”在美国并不严重,她举例说,很多美国的富人跟穷人也在同样的超市购物,他们停于地下停车场的私人轿车也并未遭到穷人的攻击。在节目中,由于时间关系,笔者并没有针对这个问题与她进一步讨论,但节目录制完没过多久,美国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其实事实也就说明了一切。 在这里提这个事情,笔者并不是要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分出个好坏,而是要说,现在的世界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有问题,美国有问题,同样欧洲也有问题,整个世界都面临着“模式困境”。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这种问题暴露更明显,任何一个经常关注国际时事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而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人类的历程,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人类的发展可以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由主义模式,在本书中,笔者将其称为“世界模式1.o”。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模式最终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成为经典,当时的政府被称为“守夜人”政府。在这种模式下,西方国家表面上也拥有了一切:财富、政治智慧和军事力量,在此期间,世界的霸权也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传递到了英国手中,前后历时约500年。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表面风光,但其内部矛盾重重,而频繁的经济危机、严重的阶级冲突以及风起云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宣告了这种模式的失败。 在这种情形下,另一种模式诞生了,这种模式并没有诞生在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而是诞生在了另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德国。确切地说,当时还不存在德国,因为当时的德意志还处在封建社会。全国由几百个骑士国组成,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封建割据导致了国内缺乏统一的市场,严重阻碍亍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俾斯麦极力地想统一德国,但德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阶级斗争,这阻碍了俾斯麦的对外征战,而当时国内兴起的“工厂立法”却吸引了俾斯麦的注意。 工厂立法其实并非起源于德国,而是诞生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英国工人要求政府进行立法,缩短工时,英国资本家当时极其反对缩短工作日的“工厂立法”,并且与工人展开了血腥斗争,直到缩短工作日,在工人状况有所改善的时候,资本家的收益也大大增加。这是因为,在新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家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工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资本家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这种状况马上被德国注意到了。当时德国依然落后,德国资本家如果要赶上英国资本家,并和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对手进行竞争,就不能重复英国工厂立法的道路来缩短这个阶段。因此德国的资本家们着急了,他们成立了协会,主动要求把工作日首先从十三个小时缩短到十二个小时。俾斯麦看到“工厂立法”对平息工人斗争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后,便亲自推动了这一进程。1883年,德国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在次年通过,就连最难通过的《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在1889年也获得批准。 现在,柏林市政厅二楼会议堂的一幅19世纪的油画显示的就是当时的情形。在画中,俾斯麦身穿军服,手里拎着一把德国菜刀主持国务议会,讨论最难通过的《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当时的气氛非常紧张,如果哪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敢拒绝此法的通过,这位铁血宰相随时都可以将他的脑袋削下来。最后,所有人战战兢兢地顺从了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意志。 就这样,德国成为世界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工人在世界上最早拥有了保险和退休金。而工人福利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也一跃从西欧落后的国家迅速成为与英法抗衡的强国。当时的德国首相俾斯麦一直将“工厂立法”当成自己最伟大的成就,并将其称为“一切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之花”。 德国崛起的经验反过来又触动了英法等国家,这些国家也纷纷效仿。英国1905年制定了(《失业工人法》,1909年制定了((退休法》和《劳工介绍法》,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法国1894年颁布了《强制退休法》,1905年制定了《专业保险法))。自此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始了自己的“工厂立法”进程。这就揭开了“世界模式2.0”的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另一个高福利的大国苏联开始崛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二战结束后,曾经的霸主英国不甘落后,痛定思痛,下决心建立世界上最完善、最先进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而且不仅仅是简单复制德国模式,而是开辟自己的道路。 1941年,英国成立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着手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受英国战时内阁财政部长委托,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爵士负责这项计划的构思和设计。第二年,贝弗里奇爵士提交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这也是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的经典著作,在英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被业内人士视为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而报告中最著名的福利社会三原则——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等性原则,也成为所有文明社会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制度。 此后,福利国家的理念又被推广至北欧。而且它们后来居上,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而当时的北欧,城市化才刚刚开始,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进入高峰.它们大多是社会民主党执政,极其重视劳动者的福利,当时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政府补贴建设住宅,为工人提供各种福利,就是这些措施让野蛮落后的北欧地区在二战之后迅速崛起,并一跃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杆性地区,影响至今。 作为福利国家发源地的英国,在上世纪的大滞胀后,却走向了“去福利化”道路,而且这一削减福利的浪潮也逐步席卷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其实现在英国的福利制度早已不是贝弗里奇模式了;北欧地区才真正继承了英国模式的“衣钵”,成为贝弗里奇模式的典范。“入海方知天地远,出水才见两腿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那些“去福利化”国家的经济几成残枝败叶,而北欧地区(冰岛有其特殊性,其经济民生属于北欧模式,但近年学习美国,大力发展金融,结果在金融危机时发生了国家破产)却一枝独秀,散发着明星般的魅力。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最自由的国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2O11年世界人均GDP排名中,美国排第十四位,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北欧国家,而来自多方面的研究也证明北欧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地区,可以说北欧高福利国家才真正实现了自由、人权和效率的完美结合。实践证明,北欧是正确的,美国的去福利化是错误的。 然而话又说回来,那些已经“去福利化“的国家要想重回高福利也是不容易的,毕竟高福利也有高福利的缺陷。因为高福利必然要求高税收,而高税收又必然推高生存成本,而且现在人类面临的不仅是贫富分化的问题,更是生存成本不断升高的问题。 在书中,笔者虽然对福利社会不吝赞美之词,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社会从世界模式1.0进化到世界模式2.0是进步,倒退没有出路。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就是寻找世界模式3.O,笔者提出的方案就是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不是对福利社会的替代,而是补充。福利社会解决的是人类的生老病学等大问题,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则是解决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细微方面,其具体方案笔者在书中再进行详细介绍。 后记 后记:时代需要经济学精神 经济在汉语中是“经世济民”、“经邦济世”的意思,是一门高尚的学问,在西方经济学中,悲天悯人也是经济学家的基本精神,甚至大经济学家马歇尔把经济学视作“精明的科学和热爱人民相结合的一种职业”,可见经济学精神在东西方是相通的。 的确,现实中经济学家们也总是承担着这样的责任。那些经济学大师们总是一些强烈关注他们那个时代重大政策的人,他们研究经济运行的目的就是提供较好的经济政策。 而笔者写这本书,一方面是要重新唤起中国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是要解决现实问题,那就是现在人类社会虽然存在着“福利超载”,但是“去福利化”绝对解决不了福利超载的问题,反而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福利超载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倒退不是人类的出路,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只能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来解决。 其实,经济越好时,人们就表现得越有爱心;经济越困难时,人们表现得越自私自利,这也是中国民间出现反福利声音的原因所在。但这并非真正的民意,而是哈佛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所描述的“经济困难时的自私”状态。中国如果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学家不应该总是盲目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恐惧,而是要为全社会创新出一种能够共生、共赢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笔者提出世界模式3.0其意旨也就是在这里。 如果硬说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的话,那一切风险都可以归结为“生存风险”,而在生存风险中,生存成本升高所导致的风险又是最主要的。因此,人类必须建立低生存成本社会,来解决福利超载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书评(媒体评论) 陈思进 加拿大皇家银行顾问央视顾问 本轮百年不遇的欧美危机充分暴露了当下世界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全球都在探讨新的模式。特别向大家郑重推荐《世界如此危机》中提到的“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 刘植荣 前世界银行项目顾问经济学家 三百年来,产生了多个经济学流派,大都非黑即白,互相对立,很难说哪个流派符合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经济学上广为争论的问题,大胆提出了新的经济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家 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两大发展模式目前都出现了严重危机,世界开始茫然,除了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的模式,这个世界还有没有第三模式?回答当然是肯定的,那就是“社会自治”。“低成本社会”正暗合了这一历史发展逻辑的合理内核。中国正步入一个大变革时期,不仅需要经济的全面转型,更需要社会的全面转型。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配置资源,推动改革意义深远,相信《世界如此危机》给我们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