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的数量理应很大,但由于历史久远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已经散失,尽管收进《潮汕侨批集成》的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但依然不失为“潮州帮”移民史、创业史的证物和缩影。这些侨批,见证了广大潮籍侨胞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诚信笃行等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见证了他们在侨居国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见证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与关爱……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鼓舞、鞭策后人奋发图强,努力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家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的作者陈训先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进入潮汕先民与侨批文化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之一,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19世纪前期以来从樟林古港走出去,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先侨是如何以自己的过人胆识与智慧。
作者陈训先是改革开放以来较早进入潮汕先民、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关系领域的研究者之一,运用“文化发生学一一文化源多层次说”理论,对侨批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精选其中较有影响的的13篇,基本反映了作者资料详实、论述精确、承前启后、突破鼎新的主要研究成果。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16世纪前期以来从樟林古港走出去,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先侨以自己的过人胆识,冲破“海禁”,学会经商,进而至19世纪前期创造侨批商务,并且拓展东南亚原始金融市场。
2013年,侨批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侨批业是潮商学会跨国多元、集约经商的演练场”,
“侨批业是比‘洋务运动’更早的‘金融通洋活动’”等新观点,或可成一家之言。
代序:侨批是潮侨移民史的物证/刘峰
序:追寻潮汕海外移民的足迹/郑泽隆
樟林古港三题
樟林古港与泰国澄海人
论汕头开埠及其区位人文优势
论侨批的起源
侨批业与潮商文化源
清代潮帮侨批业对我国原始金融市场的贡献
论“银信合封”——兼谈潮汕、闽南民信局和侨批局的演变
澄海孝天公祠与越南会安潮州会馆
陈黉利家族乡情实录
谢易初先生生平大略
“中国必定胜利”——记泰国著名侨领蚁光炎先生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一封“回批”
宗族文化视觉下的潮汕侨批文化研究——答广西大学刘钊五问
附录:有信银庄(批局)琐忆(芮诒□)
后记
樟林古港与泰国澄海人
今天,每当见到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由名士吴南生题镌、秦牧著文,巍然耸立于澄海东里的“樟林古港”丰碑时,人们——尤其是那些久居海外,第一次回国省亲的华侨华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数念着“樟林”这个充满凝聚力量的名字。
樟林,的确是个发人幽思而又催人奋进的名字。尤其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当朝重臣刘墉给新建成的新围“天后圣母庙”题上“海国”、“安澜”的匾额,并高挂于妈祖正殿两边之后,侨运更加兴隆,生意四通八达。2012年北京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澄海市志》,认为这一时期樟林古港“处于黄金时代”,“海上航线通往东北亚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历史上的潮汕先侨大多凭借樟林古港“地理与人文”之优势,跨越重洋,走向世界。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居泰国祖籍澄海的华侨华人人数达70多万人,在潮汕各县(区)中占首位。常有人说:“国内有一个‘澄海’泰国又有一个‘澄海’。”
澄海人赴泰的具体原因,或许可以从《成立泰国澄海同乡会缘起》一文说起。文云:
凤山英秀,韩江莽苍,应物所钟,感缘成迹,蔚郁民风,盖有以矣。稽朱明之末,邑士义不帝虏,相率浮槎泛海,履涉重洋,来暹特多,故逊清中叶,缅甸称兵,横屋泰社,我郑信王以天纵英姿,誓师罗勇,军于吞京,卒匡大业于衰坠,复帝都于危亡,嵯峨庙宇,碧血千秋。自斯以降,炎黄华裔,显达是乡,我邑遗风.尤多建树。嘉言懿行,立德立功,革旧布新,更张犹赖。循至暹国宫廷庙宇之建筑,士庶农艺百工之技能,文风传介,声教广被。斯知我邑人之殊勋,固不止于沐雨栉风,启基筚路而后已也。仰念祖德,雄风可怀,策励方来,有待今兹。故奉报囊日之遗泽深仁,实无逾于此时承先继志;悬念将来之树人立德,则莫良于现前之团结集中。互助社(起初筹组时称为澄侨互助社)组织之动机,固弗越此。但生聚教训,会当国族于斯;客地关山,晤谈同乡之乐,又岂邑人之余事者哉!
这是一篇笔锋雄健、文词典雅的佳作,也是一篇颇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献。《缘起》一文就“澄海人抵泰的历史渊源”和“澄海人在泰国的作为与建树”这两个方面作了典型概括。那么,澄海人最初于何时抵达泰国?其源何自?他们到了泰国之后有何建树与奉献?这里,且不说《泰同史》上记载的人类史前大迁徙,也且不说日本著名学者白鸟芳郎发现泰国《瑶人文书》所断的史后涉洋移民,仅就《缘起》文中提到的所谓“稽于朱明之末”,因“邑士义不帝虏”而“履涉重洋,来暹特多”和“故逊清中叶,缅甸称兵,横屋泰社,我郑信王天纵英姿,誓师罗勇”,“复帝都于危亡”之说,就使人想起两个惊心动魄的典型文化现象来。
一是集“海商”、“海盗”于一身的林道乾现象。那时正是15世纪初叶,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以葡萄牙和两班牙为首的西方帝国列强,不以“海盗”为耻,大肆进行向海洋掠夺资源、扩张领土的殖民勾当。而在东方的中国,明廷实行如《明史》所载的“片板不准人海,点货不准进番”,使民生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海禁”政策。但在福建、粤东的沿海一带,一个敢于冲破朝廷“禁令”,铤而走险的“破禁”潮流,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林道乾就是这一潮流中最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之一。
据李勳《说吷》考证,林道乾,澄海南湾村人,生卒年月不详。出生于小康门户,少时曾进私塾读书。初任潮州府小吏,因体恤民困,不满明廷“禁令”,毅然投奔福建漳州府诏安县梅岭走马溪吴平。吴平是当年漳潮一带海上武装营私集团的总领,以“贩海为生”,朝廷斥之为“海盗”、“海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吴平被俞大猷打败(今南澳县仍保留吴平村村名)。林道乾纠集其余部,发展武装营私队伍,以南澳为据点,“擅山海之禁以为利”,与暹罗王“滴血为盟,改名林浯梁”,专营大米贸易。嘉靖四十五年(1566)至隆庆二年(1568),林道乾为了扩大“贩海”实力,攻诏安,陷五都,破溪东,出没诡秘,所向无敌,势力大增,一时震撼朝野。这一期问,林道乾主要以桑浦山“石牌澳”为秘密据点,把船队停泊于靖海,营寨扎于广澳,自己出没于安南占城至潮州之间,并联络澄海农民起义军头领朱良宝,共同抗拒朝廷。府尹林大春见状,大惊疾呼:“巨寇林道乾悬赏招众,得十人者予三金,人各一金,即统之,以故闻风响应,远近无赖,相继人贼者,不止数千人。”隆庆二年(1568),朝廷设计,将林道乾“招安”于潮阳县下尾乡。林道乾将计就计,明被招抚,暗中继续招兵买马扩大实力,于隆庆五年(1571),开辟河渡门港口(今在惠来县境),继续出海从事营私贸易,足迹遍布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赤坎、安南、吕宋、柬埔寨、北大年、彭亨、暹罗等地。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约至万历二十五年,当他在官军的追赶下到达北大年港时,受到北大年王的热情礼遇,并“划其所属之地若干,使道乾率众居之”。林道乾感慨不已,仰天长叹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立即下令解除属下武装,凡所属人等,改“盗”为“民”,并自号“客长”。自此,这些历史上首批大规模的澄海移民,就和北大年港人民一起,流血流汗开荒垦殖,发展生产,为开发北大年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道乾死后,泰国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北大年港改名“道乾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道乾一生最大的亮点,不仅是他敢于冲破“海禁”,发展海上贸易,以济民困,而是他领导台湾人民,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作殊死的斗争。这是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旧事,一段比天启年问颜……
P14-16
代序:侨批是潮侨移民史的物证
刘 峰
“华侨”,这一光荣而又充满沧桑感的名称,在中国历史尤其是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华侨的产生可追溯至唐代。到明代中叶,出国的先民逐渐增多。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民不堪经济破产和政治动乱之苦,被迫离乡别井去当“契约华工”,侨居异国他乡。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已达3000多万人。众多侨胞尽管远隔重洋,依然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命运。孙中山先生在领导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就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华侨烈士就占40%。为此,这位革命先行者由衷地称赞:“华侨乃革命之母。”在抗曰战争期间,海外侨胞一个月的捐款就相当于国内抗日经费的三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胞又满腔热情地支持祖国、家乡建设,华侨中的杰出代表陈嘉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邓小平则深情地说:“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这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潮侨”是中国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移民历史悠久,而且移民数量众多,与潮汕本土的总人口相当,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他们对祖国和侨居国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所做的贡献更加值得称道。我有幸直接参与创建汕头经济特区,对此更有深切的体会。汕头能成为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所在的潮汕地区是著名的侨乡,中央领导人在汕头视察时,无不强调海外“潮州帮”(即潮籍侨胞)对加快经济特区以至整个潮汕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海外侨胞对祖国、家乡建设的深情厚谊,也让我刻骨铭心,感动不已。
最能反映潮汕华侨移民史、创业史的物证之一就是侨批。2005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将收藏的八万封侨批原件影印出版,并定名为《潮汕侨批集成》,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存得以传世。它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也大大地充实了潮学的内涵。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收藏侨批文物,至2013年8月已收藏侨批原件、复印件12万多封。
著名的国际汉学大师、潮学研究倡导者饶宗颐教授,多年来对侨批文化给予极大的关注。1991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翌年饶宗颐教授在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上就首次倡导设立潮州学,认为潮州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来他在阐释潮州学的内涵时,多次说到侨批。1999年11月,他在“潮学讲座”上进一步提出,潮学最有标志性的是侨批,它与徽州的契据、契约的价值相当。在他的倡导下,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着手开展侨批的征集、收藏、整理和存档的工作。2003年11月, 《侨批文化》专刊出版。2004年4月,正式成立国内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侨批文物馆。同年11月,举办了首届侨批文化研讨会。2005年《潮汕侨批集成》的出版使“侨批文化工程”建设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侨批的数量理应很大,但由于历史久远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已经散失,尽管收进《潮汕侨批集成》的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但依然不失为“潮州帮”移民史、创业史的证物和缩影。这些侨批,见证了广大潮籍侨胞对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诚信笃行等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见证了他们在侨居国做出的重大贡献和牺牲,见证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与关爱……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鼓舞、鞭策后人奋发图强,努力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家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3年9月1日于汕头(作者是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创会理事长,代序题目是编者所加。)
《潮汕先侨与侨批文化》一书顺利付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并被列入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出版资助项目。研究中心是1991年由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吴南生先生倡建并担任名誉理事长、汕头经济特区首任管委会主任刘峰先生担任创会理事长的非营利性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多年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研究中心资深顾问杨方笙先生、副理事长陈荆淮先生等为拙著列入出版资助项目主审把关,原副秘书长陈义平先生也热心指导。广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岭南文库》执行主编岑桑先生对拙著出版大力支持,责任编辑李锐锋先生更是一丝不苟地对拙著加以校勘斧正。
刘峰先生欣然为拙著题签书名并作代序,知名海内外的国画家、版画家、原汕头画院院长杜应强先生作封面设计,广东省档案局(馆)研究馆员郑泽隆博士作序,岑桑先生,汕头市政协原主席、研究中心理事长罗仰鹏先生题词,令拙著增色不少。
拙著的出版还得到中共汕头市澄海区委统战部、汕头市金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管委会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
陈训先
2013年12月7 El于汕头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