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女人的自画像
·毫不自知的可悲女人
对于别人的事情,我们通常能看得比较清楚,可以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评价。不过对于自己,我们往往会当局者迷。也许,最不了解自己的人,正是自己。
我总觉得我们的身体里面住着一个自己无法察觉的自己。其实,这样的自己有一个名字,叫盲目我(blind self),指的是自己不知道而别人了解的部分。
自己完全无法察觉,却被周围人一眼看穿。如果我们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状态,肯定会觉得毛骨悚然吧。如果刻意隐藏的话(hidden self),即使被看穿也没什么关系,至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还在掌控之中。
但要是只有自己无法察觉呢?
可悲女人就是处于盲目我中的人。她们会无意识地变成众人眼中的小丑,但即使大家窃窃私语“那个人真是令人无语 ”,这样的声音也不会传到她们耳中。
当然我们都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大家都希望自己坦率出色,但是有的时候无意识说的某句话可能就会引起别人的不快,或者迫切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反而过犹不及给别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
比如,有人会在背地里说“那个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这就是我们会遇到的可悲的境遇。
仔细想来,我们对“可悲”这个词相当熟悉。当然,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描述精神上或者生理上感受到痛苦,而是理解为描述人某种言行举止的词语,例如会错意,说话不分场合或者让人感到不快、不满的行为等等,和羞耻、悲催、丢人(难堪)等意思相通。
精神上或者生理上的痛苦能为人感知,但是这种痛苦,自己却无法感知。本人应该感觉到的难堪、难为情,被别人感知时所产生的无地自容,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可悲”。例如,年轻人通常喜欢表现自己,总是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或者为了扮酷耍帅而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但是作为旁观者,看到这样的言行举止会觉得很不好意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年轻气盛。
就我本人而言,有时想到自己年轻时一些鲁莽的行为,都会觉得特别不好意思。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年轻不懂事的气盛和成人之后的可悲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的人非常努力,给人很拼命的感觉,甚至拼出了一种悲壮感,这就是成年人的一种可悲。而有的人从不在乎自己的外表,也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这也让人觉得有点可悲。
年少时的轻狂可笑可以被他人理解和包容,但这种包容和理解都是有期限的,我们显然已经过了这一期限。这也就是说,用年轻作为借口来掩饰这些得到理解和包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成年人不自觉表现出来的可笑是悲哀的。周围的人不会告诉你可笑在哪里,他们表面上对你不予置评,内心则持否定态度,因此你总是对自己的状况一无所知,被人贴上“可悲女人”的标签,别人也会对你敬而远之。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你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这样的话听上去有些可怕,我并没有责备你的意思,因此你也不必感到害怕。
值得为之担忧的是不自知。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意识到这种不自知,就能将自己从狭隘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平时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加以细致的观察,找出隐藏在不自知背后的东西,就有希望找出解开这个疑点的证据。
关于寻找证据,我们会在之后的章节仔细讲解。首先,我们要彻底分析可悲女人这个现象,不要逃避,拿出勇气直面这个问题,如果还能从中解决现实中自己的问题,那岂不是一举两得。要知道,只有将不自知意识化,才能有意识地解决这个问题。P24-27
虽然我写了这么一句话,但是坦白来说,在刚开始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境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那些可悲的女人,无论到哪都是一副可悲的样子呢?这样的存在让我大发牢骚。
而且,这样多管闲事的书存在的必要性和理由究竟在哪里呢?既然人们都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那么随她们去不就好了Ⅱ马?是谁处于怎样可悲的状态都没有关系,毕竟所谓的可悲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可能别人也没觉得那么可悲,甚至本人可能根本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只是在那白费力气罢了。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大家想法不同。
所以,这是我一个人在心里发牢骚,只是有一些念头在我心中蠢蠢欲动,并不是某个人的错,也绝不是因为所谓的可悲女人。但正是这些蠢蠢欲动的念头促使我一定要完成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启发,让我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自己,也让我加深了对周围人的理解和认识。
其实,书中登场的可悲女人正是曾经的自己。当然,我并不打算以此为借口将过去的一切一笔勾销,因为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只要活着就要向高处攀登,在一路的跌跌撞撞中不断前进。
有些女人一直被人教导、鼓励“你只要保持原样做你自己就可以了”,这样的女人往往缺乏自我尊重和自我认同感,可有时她们却会突然说“我最喜欢自己了”,也就是所谓的“自恋宣言”。每次我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简直是要大声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渴望被爱。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得到爱,这是我们根本的欲求,可却经常被“爱就是给予,爱人比被爱更幸福”这一类的观念所埋没。坦承自己的欲求,未免显得有点丢人。
从现在开始,坦率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想法,拿出勇气,抛开丢人的念头吧!
请给我满满的爱,我需要很多很多爱。
将这样的期望温柔持续地传达给周围人。这样,你就不会再想成为另一个人,不再背负太多或是抓着一件小事紧紧不放,也不会懒懒散散将将就就对一切都心如止水。
我在本书中想传达的其实就是这一点。这是我一开始就意识到然后一直写下来的,所以请允许一直以来渴望得到满满的爱、想要很多很多爱的我将这本书献给渴望得到爱的你。
希望你能和坦率强大的自己在未来相遇。
最后,奉上我满满的感激之情。
当我们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常常会对曾经的那个自己产生莫名的厌憎感。
现在回想起来,曾经的自己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缺乏自我认同感,但是当时的自己却并未察觉。
不喜欢甚至是讨厌自己身上的一切,但又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心情,这样的我想要的是成为另外一种与现在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一直以来,我不停地在想,要是自己能够得到万人的瞩目敬仰,得到周围所有人的褒奖,那么就可以摆脱心中隐隐存在的不安感,以及自己的不满足之心了吧。
那么对于我来说,“另一种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当然是精通各种技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都能游刃有余,精明能干的女强人了。拥有五花八门的资格证书,还能说一口地道流利的英语,工作上处于不可替代的职位,收入颇丰,就连身材都好得令人赞叹。
我总止不住地幻想,如果我能成为这样的人,那么每天的日子会多么轻松惬意啊!穿的衣服当然是高级西服套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随随便便套一件松松垮垮的裤子,整天跟在孩子身后没完没了地收拾东西。有的时候我也会后悔,要是上学时学习再用功一点儿就好了。
当然,职业女性每天都要勤奋工作、努力学习,这种生活的艰辛也是我无法想象的。
不过仔细想来,当时的我所憧憬的,其实并不是合体、修身、干练的职业套装,让我觉得拘束难耐、快要窒息的也并非实际身上穿的衣服,或者是每天的作息时间表。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自身的性格造成的。
而且,当家庭主妇也并非真的就毫无乐趣可言,我也会从和孩子共处的时光中感受到快乐的心情。但是,像抚养孩子这样的事,是无法假手于人的,因此我的整个生活被孩子全部占据了,我必须时时刻刻围着孩子转,于是在梳妆打扮上就慢慢变得·懒散起来,不爱化妆了,衣服也是随便穿穿就行了。
是的,这样一来,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的过错,疏忽外表、不修边幅也是因为带孩子没有时间收拾自己的原因。不过,这种漫不经心的借口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罢了。为什么呢?即使我偶尔偷懒一下,家人也不会责备我,因此所谓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只不过是自说自话而已。也就是说,我因为无法成为着装得体、妆容精致的女性而感到懊恼,同时又下决心做一个不同于现在的我的“另一种人”。
这就是我在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这段时期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长大成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我想成为的另一种人又跟之前截然不同了。那个时候,社会上突然流行起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发生在精神世界里,就是与神灵对话。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股潮流长盛不衰。无论灵气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能看到,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
对于我来说,只要能从远离日常生活的世界中获得特殊的力量,就自然能够得到万众瞩目和大家的尊崇了吧?怀揣这样的想法,我很快就迷上了和宇宙中所谓更高次元的存在对话,从它们那里获得富有灵性的信息。一旦成功的话,就能大受追捧,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会认为,能和宇宙高次元的物种对话,是一种既罕见又了不起的能力。……
虽说无论是用力过猛还是得过且过,每个人拥有自己的志向与爱好都无可厚非,其他人也没什么干涉的权利,但是坦白来说,我总觉得这其中有让人无法释然的地方。
例如,现在社会上颇为流行的美魔女,在我看来就是用力过猛小姐的代表人物。当然,美魔女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因为天生丽质、魅力非凡而备受称赞,但我依然觉得美魔女的存在对于追捧她们的女性粉丝群体来说是件可悲的事情。因为普通的女人无论怎么努力,天生丽质的美魔女形象对于她们来说仍然是遥不可及。因此,我认为倒不如放弃这种无谓的模仿,生活反而会更加轻松快乐。
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片面之词。无论美魔女是怎样的人,只要她们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大受追捧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这其中似乎总是有点与表面风光不符的可怕之处。
另一方面,得过且过小姐又是什么样子呢?
她们对于穿着毫不在意,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将自己的女性特质忘得一干二净,不再享受梳妆打扮的乐趣,随随便便地度过每一天,与此同时还会愤愤不平地抱怨身为女人所遇到的不公。看上去她们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心里却没有那么洒脱,好像总是心怀不满。
她们在某个时期肯定也想下决心改变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不过我倒是觉得是她们自身的行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总要和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成日里不修边幅、从不化妆的女人在大谈特谈女性魅力之前,是无法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成人的社会性的。
所以,本书中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的中心是——
针对那些自我定位不明确,不愿意做出改变,不停自怨自艾或者放弃努力的女人
对自我定位不明,就会产生错觉。错觉让她们维持现状,同时又感到莫名其妙的不爽快。
那么,你是选择被错觉打败,变成另外一种人,还是和错觉共存渐渐被埋没,抑或是摆脱目前这种不自知的痛苦状态,找到真实的自己?自己永远是最大的谜团,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便能洞穿周遭一切,也不一定能全然看透自己。 我们通过分析本书中的用力过猛小姐和得过且过小姐两位女主人公,一起反思现在的自己,向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进军吧!
无论是过分争强好胜、行为夸张的用力过猛小姐,还是自我放弃不思进取、一味逃避的得过且过小姐,她们都有一个共性——喜欢积攒东西。她们积攒的东西,既包括具体的物品,也包括压力、烦恼、执念等抽象的东西。
《断舍离让女人找回纯粹的自己》是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专门写给女人的生活方式指南,揭穿一味积攒物品的女人积攒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成因,介绍如何通过实践断舍离(如“舍弃积攒的物品”、“放下各种执念”、“切断麻烦的人际关系”、“放自己一马”等)让女人摆脱被有形的物品或无形的执念牵着鼻子走的可悲状态,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动权,让人生恢复生机,做回光彩亮丽、真实纯粹的自己。
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写给女性的生活方式指南,全球系列累计销量逾300万册!
断舍离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那个拼命的、困顿的、疲惫的、怠惰的、别扭的你,内心真实的样子。数百万人通过断舍离重新认清了真实的自我,过上了简单愉悦的生活,唤醒了心灵的自由与自在。
《断舍离让女人找回纯粹的自己》以两位虚拟人物“用力过猛小姐”和“得过且过小姐”为主人公,详细剖析女性囤积物品背后的心理原因,首次提出实践“断舍离”的正确顺序是“舍—断—离”。
从现在开始,告别用力过猛小姐和得过且过小姐,再也不做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可悲女人,向纯粹的自己进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