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走出四博士(教授妈妈亲子三书)》是一部包括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本书作者李振霞在养育四个孩子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用梦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体性,精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求知欲,在作者别开生面精心营造的那样一个温暖、和睦、民主、幸福的家庭环境里,作者的四个孩子自尊地生活,自信地成长,自爱地学习知识,自立地独创天下……而他们收获的不止是母亲的期待,还有社会的嘉许,国家的希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家走出四博士(教授妈妈亲子三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振霞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家走出四博士(教授妈妈亲子三书)》是一部包括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本书作者李振霞在养育四个孩子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用梦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体性,精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求知欲,在作者别开生面精心营造的那样一个温暖、和睦、民主、幸福的家庭环境里,作者的四个孩子自尊地生活,自信地成长,自爱地学习知识,自立地独创天下……而他们收获的不止是母亲的期待,还有社会的嘉许,国家的希冀。 内容推荐 由李振霞著的《我家走出四博士(教授妈妈亲子三书)》是一部包括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本书作者李振霞在养育四个孩子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用梦想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沉睡的主体性,精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与求知欲,在作者别开生面精心营造的那样一个温暖、和睦、民主、幸福的家庭环境里,作者的四个孩子自尊地生活,自信地成长,自爱地学习知识,自立地独创天下……而他们收获的不止是母亲的期待,还有社会的嘉许,国家的希冀。 目录 自序 我家走出四博士 第一章 童年的欢乐与苦衷 放弃妙龄的潇洒与风姿 顶风冒雨寻奶妈 母乳送去安康与亲情 舍得生命保孪生 孝母之心沉甸甸,挥泪传给下一代 匍匐冲锋的小战士 妈妈做的,谁说难看我也穿 当病魔与孩子纠缠的时候 幼儿演出后的不安与哭泣 不把孩子庇护在父母羽翼下 拾取爆竹尾巴的小长兄 先礼后兵,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二章 少年的烦恼与督导 “读书无用论”撞击着小小心灵 围起一块小小的平静乐土 欠债与还债中的哈哈趣闻 循序渐进,不“跳级” 更名改姓使不得 黄帅究竟“帅不帅” 苦度四壁虫鸣之夜 再苦也要教育好孩子 笃实的信念: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孩子王”变为班上“好带头羊” 个个捧着大砖头静静阅读 第三章 青年的求索与拼搏 让孩子“闯出成功的悟性” 锻造一副能够保护自己的盔甲 我们终于活着回来了! 智慧启蒙,培育小天使 右手骨折,左手握笔 妈妈不要怕,“脑浆出来了”! 无疆的爱,如夏花般绚烂 “痛痛”才成长 宁愿伤着自己 真正的美与不美 赋予时间独有的价值 清纯的爱 第四章 离开妈妈的羽翼搏击长空 瞄准世界高科技 架起东西方文化交融桥梁的赤子 孪生弟兄双双攻克高科技 对祖国的眷恋与日同辉 身在异邦,根在中华 第五章 做父母,我们实现了双赢 有播种才有收获 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妈妈的事业并没有苍白 新腾起,新生命 后记 试读章节 顶风冒雨寻奶妈 没有健康的体魄,孩子难以成材。身为父母,当那脆弱的小生命一落地,就应该想到对他应有哪些帮助。这些帮助当然会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子女的健康,顽强克服困难,付出执着的爱。 我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真想一直由自己哺乳。可是,产假要结束了,必须回单位工作了。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觉得自己应准时回校报到,尽快补上耽误的功课——要知道,当年我是在炎热的夏日连续三天奋战考场,在诸多的竞争者中,凭借合格的成绩,才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录取的,机会实属难得;而另一方面,我又实在舍不得小女儿。据说,因为母乳含有免疫球蛋白,有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而婴儿不吃母乳,免疫力就会降低,易得病。此外,我还非常心疼我那从二十六岁就开始守寡的老母亲,她含辛茹苦地把我和哥哥养大,现在又要让她哺育第三代。每当想到这些,我便夜不能寐。看着甜睡中的女儿可爱的小脸,想到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而停止母乳喂养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我的眼泪不禁扑簌簌地往下掉。 就这样思来想去,终于有一天我顿开茅塞——好,给孩子找奶妈! 可是,天地之大,上哪里去寻找奶妈呢?产生这个想法,已是女儿满月后的第十天了,时间到了11月下旬。此时在祖国的南方,依然是百花盛开,群芳争艳;而在北国的冰城,却已是草木凋零,风雪交加了。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她老人家坚决反对:“上哪儿去找?这么冷,刚满月就往出跑,会生病的。” 我劝妈妈:“放心,我多穿点儿,坐汽车去找。”妈妈深知我执拗的性格,不再多说了。 第二天,我戴着哥哥的棉帽,穿上哥哥的那件棉大衣,就出发了。 上哪儿去寻找?我首先想到了医院,足足跑了十天。其间还要在小女儿哺乳时间赶回家给女儿喂奶。幸亏女儿满月后,吃奶间隔的时间长了,从两三小时一次改为四个小时一次,中间饮水就行,这才容我在外面跑。 记得那一年哈尔滨在10月20日下了第一场雪,清晨从窗户往外一望,比我们楼低一些的楼房的房顶上积了有一寸多厚的白雪。到11月下旬,已是大雪纷飞了。我在街上跑的时候,常常是顶风冒雪,回家时又冷又饿。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就在第十一天早晨,我再次造访哈尔滨道里第一人民医院时,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产科病房的值班护士告诉我,前几天有一位年轻母亲,所生婴儿由于脐带缠颈,导致窒息,经抢救无效天折。当时产妇哭得很厉害,现在已经出院了。我问清楚住址和姓名,当即往她家飞奔而去。这是一段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路程,跑了一阵就累了。我放慢脚步,心想:倘若真能如愿,我真要拜谢苍天了!当然,我同时也深深地同情这位失去儿子的母亲。终于,我找到了她家,敲开大门,迎面出来的是一位老实憨厚的男人。听我说明来意后,他请我进屋坐,与他爱人商量。进屋后,我环顾左右,房间不大,却整洁明亮。在东北人习惯睡的火炕上,脸朝墙躺着一位妇女。听到有客人来了,她急忙起身,擦掉连珠似的泪水,可眼泪还在止不住地流淌。 她爽直地说:“已经有几夜没睡好觉了,想孩子,奶又胀痛,打针也回不去。” 当我向她说明来意后,她说“有孩子吃,奶就不会这么胀痛了,这倒是一个解决办法”,并问我:“什么时候去?” 我说:“越快越好,可能要在我家待得久一些。” 她像是猜透了我的心,指着自己的爱人说:“他在工厂做工,厂子离这儿不远,这点儿家事他都能做,我出去多久都行。”我们约好,第二天早晨我就来接她。 我一踏进家门,就高兴地喊道:“妈妈,我找到奶妈了!” 妈妈似乎又开心又有几分抱怨地说:“老天有眼,保佑着你。再找不到奶妈,你非病了不可。我活这么大岁数,还没听说过有谁刚一满月就跑出去顶风冒雪地寻奶妈。你这是头一个。都当妈妈了,怎么还能干什么事都不顾命的!” 我抱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您看看,我这不是很好吗!”妈妈笑了。事后,我也感到很可笑,自己也已经是做妈妈的人了,还搂着自己妈妈的脖子撒娇呢! 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去接奶妈了。她梳洗得很干净,穿戴得朴素整齐,高高的个子,身材十分匀称,脸上的皮肤白白的,透着红润。我心想,难怪护士说她身体健康。我十分满意。路上她告诉我,她出生于工人世家,只读过小学就没钱上学了。她爱学习,自己在娘家时边做家务边看书,到了婆家也是这样。可能正因如此,她显得很善良,温文尔雅,十分有教养。她到我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我母亲允许她洗个澡。妈妈说“很方便的,你每天随时都可以洗”,并带她进了洗澡间。浴后她反复用酒精棉擦洗乳头。当奶妈给女儿哺乳时,我还担心女儿会有异样感觉,拒绝吸吮,可是,小家伙好像根本分不出奶妈和妈妈,大口大口地吸吮着香甜的乳汁。直到这个时候,我的精神才轻松下来,多日来郁积在心中的浓重的忧虑顿时云开雾散。她好像把对自己失去的儿子的爱,全部倾注在眼前这个小生命的身上了。她的奶水很多,人也很坦诚,说话却不多,待孩子一睡觉就急忙帮我母亲干活。 生性善良的母亲告诉她:“奶妈不是保姆,需要吃好的,少干活。” 她却说:“多干活,多活动,奶才多。” P3-5 序言 我家走出四博士 被中华民族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毕生为国为民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管是这样,他在病殁前却没有忘记写信给儿子诸葛瞻,这就是著名的《诫子书》。他在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信中充满了诸葛亮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深情和热切企盼,也是他本人一生修身养德、广才成学的经验之谈。诸葛亮告诫儿子:品行高尚的人,要以沉静来修身,用简朴的生活来养德。如不能淡泊富贵,就不能立大志;如不能安定沉静地思考,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心静,才干要靠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扩展才能,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不论是历史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子女成才,这是天下父母心。我和我的先生也一样,含辛茹苦地哺育自己的子女,期望他们学有所成,从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业。 我有四个子女,他们分别为: 长女金萤: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后,现为基因与冠心病研究方面的著名研究员。长子金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现为雪佛龙石油公司的首席地球科学家。次子金侠:剑桥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现为生物学与免疫学方面的权威专家、博士生导师。三子金延: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博士后,现为四博士高科技 公司的总裁。 一次,我和几位女友相聚,她们说我有一个“家庭博士群”,并问我:“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使你培养出那么一群好孩子?”我说:“我要好好想想,以后再对你们说。”这是我第一次承诺谈论自己的家庭,但后来我们没有找到机会再聚,所以这也成了一个没有兑现的承诺。而在中央党校大院里,甚至有一部分人竟然研究起了“李振霞家庭现象”。 1994年,我到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工作不久,一个炎热的夏天,有两位《家教博览》杂志的记者找到我,要写我的家庭、家教以及子女的成长。他们其中之一的明光同志就是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他们告诉我是他们的主编吴月珍同志(当时是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讲:“要写家教的好典型,一定要找李教授。”而我却认为自己的四个子女虽然都获得了高学历,成为博士或博士后,但我并没什么特别值得他人借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所以,我还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推辞了。 没想到,明光同志非常执着,似乎不弄清传说中的“李振霞家庭现象”就不肯罢休。在屡次打电话来被我婉拒后,他转而向我的同事以及周围的人了解情况,又在此基础上多次约我当面“谈话”。没办法,我只好挤出极少极有限的时间接待他们,谈得不多,主要是请他们看了几个孩子从国外写回来的信、寄给我的生日卡、大量的照片,以及相册上孩子们为妈妈写的生日祝词等。后来,明光同志发表了文章,即1995年3月《家教博览》第4期上的《一个家庭博士群的崛起》。他依据从各方面了解来的情况写出的“我的家”,篇章华丽,夹叙夹议,文笔生动,而又不失情节的真实。文章的主旨不是在宣扬某一个家 庭,而是在宣扬一种精神,即当前搞好家教、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我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来许多电话与书信,更多的人要求我介绍“家教”的经验,我都没有应允。直至后来,中央党校一位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的博士生江英同志提出建议,促使我下决心写了本书。 可是,几十年的往事,从哪里着手,又怎么写好呢?我陷入了困惑中。在一次写作间隙,我一口气读完了法国18世纪伟大思想家卢梭的《漫步遐想录》,似乎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信心、力量和写作宗旨。卢梭在谈到自己写回忆录时说:“我发现要从事这样一项工作,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莫过于让我的头脑无拘无束、让我的思想纵横驰骋,把我独自进行的漫步以及漫步时涌上心头的遐想忠实地一一记载下来。” 我不知道以这种“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写出来的东西,是否会带给读者某种需要的满足,但我按照这种办法做下去,自己却写得很愉快。因为这也是一种自我需要和自我满足。像卢梭那样“满怀喜悦地追忆发自我心的一切感情,追忆它那如此亲切而盲目的眷恋之情,回顾几年来在我头脑中产生出来、予我以慰藉甚于悲哀的那些思想”,这是来自史诗般的真实生活的“思想”。在平静的、甜蜜的心情下的回顾,带给人的只能是“一颗对人怀着深情的温柔的心在沉思之中所得的欢畅”。 后记 我激情满怀地书写了我可爱的四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这里也涉及我和我先生的部分人生经历。这是一种“风雨兼程”的人生,却不是尴尬的人生,所以,我以喜悦的心情仔细地回首往事。对于几个孩子来说,他们曾是母腹里的胎儿,是喷薄欲出的朝霞,是东方的旭日。而今,他们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我和我的先生,历经毕生拼搏,已是走向古稀之年的老人。摆在我们面前的记录着这老老小小沧桑的小书,能带给读者一些什么呢?这就要恳请读者来评说了。我能够告诉读者的只是一件事:你们所看到的,不是臆想的家庭,不是编撰的小说、戏剧,而是活生生的一家人的真实故事。从一落笔,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写真情实事。我想,真人、真事、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情感,陈述起来,才会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为了实现这一规则,实践我内心对读者的承诺,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中国有句俗语:“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没有家人的帮助,我的书是写不成的,让我把所有感谢的话,都深深地埋藏在心中吧! 真希望时钟慢慢地走,地球一点一点地转,给予我的晚年更多的时间,让我从容地做完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天天紧紧张张,总想“拨回”钟摆,“按住”时间!可是,时间是这样的无情,一去不复返。 “抽刀断水水更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诗句是多么豪迈,把自然和人都看透了。我还是不要做梦了,毕竟自己已年事较高,还是学学诗人,现实一些吧。 我希冀自家的那种求实、负责、认真,以及一丝不苟的家风,永远传承下去。在我把本书稿的每章、每节、每个题目逐一反复推敲、认真改了一遍,且附加好照片后,分别通过电子邮件寄送给我的四个宝贝儿女。四个儿女都同样认真、细致地做了修改和校对的工作,并附有补充的照片。特别是我的长子,他身为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驻中国的地球科学家商务代表,工作异常繁忙,只好先交由我的大儿媳修改,而他借春节假日来三亚过节之机,顾不上休息,又-亲自和我一起修改书稿中的有关部分。我的先生则不厌其烦地又一次帮我将全书审阅了一遍。有了这样好的家庭,以及这样好的家风,对于该书的再版我很放心。我想:待书送到读者手里时,带给我的不仅不是愧疚,相反,会是极大的惬意。 我还希冀在合理的教育理念的传播中,能出现一种合力。让这种“合力”,能够为扫除当今部分未成年人身上的厌弃学习、行为不端、道德沦丧、“网瘾”缠身等恶习擂鼓助威,为让孩子们的心里充满阳光,充满着爱而贡献力量。在工作的接触中,我发现电工业出版社和他们的成员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特别是该书的编辑潘炜,他不辞辛苦地一次又一次同我联系;而出版社的领导又一次接一次地召开会议、定选题、作论证,敦促该书面世。他们的辛劳,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这不是我的几句感谢的话,就能够将他们的博大胸怀与追求抒发出来的。还是让我们共同打造“合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吧!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我并不刻意教育我的孩子一个个成博士,我只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李振霞 李振霞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以及爱家人、爱他人、爱子女的传统美德是今天的爸爸妈妈们学习的好榜样。 ——《光明日报》 李振霞的教育艺术,其核心为呵护、环境、唤醒、生成。她营造了一个适宜孩子生命生长的环境:氛围放松、关系和谐、心灵自由、对话与合作……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主体得以凸显,能成为博士家庭,就容易理解了。 ——《匈牙利新导报》 造就“家庭博士群”的学者母亲李振霞教授,对儿女深切的爱和成功的教育方法,为天下的父母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母亲”颁奖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