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这是希腊时代探讨人生奥秘的箴言。但是,若想认识自己,所牵涉的相关问题太广了,包括:人类生命有何特色?自我与他人的异同如何?人的一生有何意义?宇宙存在对于人生意义有何启发?人死之后是怎么回事?死后还有另一种生命吗?神明存在吗?神明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面对上述问题,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答案,而这些答案也一直在改善修订之中。在知识普及之前,人们通常以“概括承受”的方式,认同社会上的主流观念,譬如宗教所教导的现成答案。到了二十世纪,理性启蒙的效应浮现,人们R益需要自行探讨人生问题,而心理学适时兴起,蔚为风潮。
以单一学科而论,能在二十世纪凝聚杰出心智,迭创新颖见解,进而乘风破浪,引动人类最大关注,触及百姓日常言行的,可以说,非心理学莫属。换言之,如果我们继续奉行“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名训的话,首先就须认真向心理学家请教。
基于上述体认,我在长期探讨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对心理学的领域保持高度兴趣,并且自觉受益良多。,众所周知,“哲学”号称“爱好智慧”,因此凡是能够增长吾人常识、知识与心得,以及有助于说明人类经验的,都是哲学研究者必须留意及学习的。哲学“始于经验,而不终于经验”,意思是:心理学家的理论是我的出发点,而不是我的止步之处。就心理学所依据的是丰富的人类“经验”而言,它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但是正因为如此,哲学要努力再进一步,找出这些经验“之所以是如此”的根本条件。譬如,设定一个关于“人”的思考架构,如“身、心、灵”,然后评估每一派心理学在这个架构中的定位。
整理我所涉猎的心理学知识,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身”居于主导地位的阶段,由身来“决定”心是怎么回事,这种观点,以行为主义作为代表;而弗洛伊德学派则主张由身来“影响”心,亦即人的潜意识无法摆脱生物本能的特质,再由潜意识来解释心理活动。其次是“自我”概念展现的阶段。代表人物有二,一是阿德勒,认为自我“面对”着群体,一生都在致力于超越自卑;二是荣格,主张自我“通过”群体,由集体潜意识找到化解疏离之苦的门径。第三个阶段,“自我”要主动出击了,譬如弗兰克尔声称,自我要求“意义”,可以为此而忍受折磨与考验;又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自我所要求的是“实现”,要把人的优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以上三个阶段所形成的趋势,是由身走向心,再由心往上提升,走向灵的领域。就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时,超个人心理学已经蓄势待发,准备在本世纪大显身手了。所谓“超个人”,所指的正是“灵”的层次。因为只有在灵的层次上,所有的个人都可以找到共同的源头与归宿,亦即可以化解在身与心方面所造成的个别差异。
明白上述心理学的进展之后,哲学还有什么任务呢?依我浅见,哲学探讨的目的,不在于提示明确的答案,因为人生的标准答案难免流于教条之讥。哲学所能做的,是面对问题时提供思考的架构及方法。因此,“厘清自我的真相”这一部分,首先谈到的是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无异于界定了人生的整体面貌与根本关怀,于其后从心理学看自我。这样的内容安排,一方面不会在介绍每一派心理学时“流连忘返”,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也能对各派心理学进行定位、省思与批评,以符合哲学爱智的初衷。
在这一部分中,要讨论七派心理学的理论,当然会有挂一漏万或以偏概全的困境。我只希望做到两点:在介绍时,要有同情的理解;在评论时,要有全盘的观照。任何学问都以“有益于人生”为其前提,心理学也不例外。我们从心理学出发,将来还会穿越哲学及宗教学的领域,所期望的也只是对人生有所助益,可以往“认识你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P3-4
自序 身心灵整合的价值观
第一部分 厘清自我的真相
前言 厘清自我的真相
第一章 人生哲学的基础架构
第二章 人生问题的思考方法
第三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一)——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派
第四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荣格的
“集体潜意识”
第五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三)——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法”与马斯洛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六章 从心理学看自我(四)——超个人心理学与“灵”的召唤
第二部分 管理自我的潜能
前言 管理自我的潜能
第一章 了解智商(IQ)与相关能力
第二章 认识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三章 管理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四章 发展自己的情绪智商(EQ)
第五章 开发自己的逆境智商(AQ)
第六章 强化自己的逆境智商(AQ)
第三部分 探索生命的价值
前言 探索生命的价值
第一章 培养思考习惯(一)——理解逻辑的概念与判断
第二章 培养思考习惯(二)——逻辑推论的训练
第三章 掌握整体观点(一)——哲学的质料、运作、内涵与目的
第四章 掌握整体观点(二)——哲学家的思考模式:“以一统多”
第五章 确立价值取向
第六章 力求知行合一
第四部分 走向智慧的高峰
前言 走向智慧的高峰
第一章 如何理解“灵”的世界
第二章 灵是身心的统合力量
第三章 化解潜意识的盲点
第四章 代蒙——从命运到使命
第五章 灵的修炼——以印度教为例
第六章 密契主义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作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
首先,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必要的”一词,是指:如果身体不健康,则人生一切活动皆受到限制,好像人生从彩色变成黑白,甚至面临结束的威胁。依此推衍,保持身体的活动能力,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让自己可以活下去,这些都属于必要的范围。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本能就会去争取这些必要的条件,使自己活得下去。但是,“必要的”一词同时提醒我们:它不是充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单单活着是不够的,亦即不充分的。依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这个层次所涉及的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还有向上提升的广大空间。
其次,心智成长,是需要的。人与动物的差异,表现在心智的精密度与复杂度特别高,但是如果缺少成长及发展的机会,心智的潜能弃置不用,那么人很可能不如动物。这是最可惋惜的事。不仅如此,随着生命的开展,心智成长的要求也将日益强烈。先说说知识,随着个人的成长,知识需求随之增加,知识获取的范围和领域相应扩大。譬如,求学期间,我们以探讨专业知识为目标;进入社会以后,自然出现全方位的知识需求,尤其对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深感向往。再以情感而言,也会由亲情、友情、爱情,向外扩充,对社区、社会、国家、国际、地球、宇宙,产生关怀之心,最后也可能孕生慈悲、博爱的情操,自愿从事公益活动。然后,在意志方面,可以逐渐化被动为主动,从事高尚的人格修养,自强不息,日新又新。以上有关知、情、意的描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亦即:若要活得像一个人,就须不断开发这些潜能。马斯洛所谓的爱与归属的需求、自重与受人尊重的需求,正好涉及此一层次。若要再往上走,寻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就会进入“灵”的层次了。
关于“灵”的作用,我们说灵性修养,是重要的。所谓重要的,是指联系于人生的意义与目的而言。如果忽略灵性修养,则人生一切活动对自己而言,将是既无意义也无目的的。说得温和一些,就是人生一切活动都难免于刹那生灭,无法连贯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特别强调对自己而言,因为一个人也许享有福寿全归,也许创造丰功伟业,也许对人类或历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可能彷徨无依,甚至充满苦恼。宗教经典所描绘的“万法皆空,众生皆苦”,“空虚啊,空虚,一切皆是空虚”,正是我们人类无法避开的警语。
依我对灵性修养的粗浅认识,可以由四个角度描述其作用,就是:
一、灵性修养(以下简称“灵修”)使一个人的身心活动(亦即上述对身与l心分别所作的介绍)具有意义;
二、“灵修”使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与盲点得以化解;
三、“灵修”使一个人可以将其命运提升转化为使命;
四、“灵修”使一个人在宗教信仰的活动中,能与所信的神明进行顺畅的互动与沟通。
总而言之,“灵修”使一个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行走,不但不担心命运的折磨与死亡的威胁,而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安排自己的身心活动,珍惜并善用人生的一切资源。
以上是我近年探讨人生问题的主要心得、因缘巧合,2001年5月起,我有机会主讲四个系列的课程,名称分别定为:
一、厘清自我的真相;
二、管理自我的潜能;
三、探索生命的价值;
四、走向智慧的高峰。
于是,我整理自己多年研读相关资料的笔记,系统地讲授了,一遍。而讲义内容值得形诸文字,可以分享读者。于是,录音带很快就转变为通顺的文字稿,再加修改润饰,然后呈现为一本包括四个部分的厚书了。
我对这一本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新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傅佩荣编著的《心灵的旅程》内容介绍: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不能忽略身、心、灵三个部分。年轻的时候,也许侧重身(衍伸至有形可见的外貌、体力、财富、地位等)。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而心的运作主要在知、情、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中,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发展人际情感,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然后,在一个看来抽象、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还有“灵”的存在。“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因此,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必须针对上述身、心、灵三个部分,提出各自的定位,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容我先以三句话来做个概括,再说明其内涵: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一起来翻阅《心灵的旅程》吧!
傅佩荣编著的《心灵的旅程》内容介绍:“我对这一本书投入极深的情感,因为它储存了我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呈现了我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也代表了我对新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谈身心灵整合,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修养灵性,展现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