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企业观》作者宋志平从自身35年的职业经历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的重大历史背景,将自己管理两家大型国企的经验、感受和心得以平实的文字道出。
作者将“我的企业观”细化为8个部分,分别是:企业的逻辑、包容性经营、联合重组、国企改革、企业创新、管理之道、以人为本、企业家精神,旨在解答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国企领导人算不算企业家等问题。
作者主要围绕他最近五年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两家企业的管理实务、联合重组、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等现实案例展开论述,对中国国企改革、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船长,一个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改革者,一个同时打造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思想家……
宋志平从自身35年的职业经历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的重大历史背景,将深刻的管理哲思蕴藏在传奇的企业故事中,将自己的管理经验、感受和心得以平实的文字道出。
“企业的逻辑”以中国企业的百年兴衰开篇,通过对战略、规律、机遇的解析,阐述了企业成长的动因和逻辑。“包容性经营”谈的是儒商的经营哲学,如何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的四重和谐。“联合重组”探讨了过剩行业资源整合、市场竞合、文化融合的自救之路。“国企改革”围绕“央企市营”,追述令人唏嘘的改革史,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等时下热点提供了真实的范本。“企业创新”与“管理之道”剖析了经营管理的制胜法则,介绍了集成创新、格子化管控等成功有效的企业工法。“以人为本”与“企业家精神”展现了“三宽三力”的文化内涵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企业家情怀。
《我的企业观》集理论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身,浓缩了宋志平企业感悟和管理思想的精华,是企业界难得的“论语”,对中国国企的改革和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东方管理思想也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这种东方思想和文化理念能不能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上呢?能不能形成一种指导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思想体系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看到稻盛和夫的故事,才找到了答案。
稻盛和夫完全是靠儒家文化、佛学教义等东方思想,先后做成了京瓷与KDDI(日本大型电信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就证明,东方思想与现代社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相悖。或者说,采用东方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这让我深受震撼和鼓舞。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学说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界基本是以学习西方管理理论和管理案例为主。可以说,中国企业这30多年的快速成长,西方优秀的经营管理思想功不可没。
但是,在学习彼得· 德鲁克、杰克· 韦尔奇、彼得· 圣吉等西方管理大师的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企业界应用较少,在国外却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它们的企业从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寻找动力和精神支柱,创造了飞速发展的奇迹。
仔细分析东西方管理思想就会发现,西方管理思想更重视定量分析,比较擅长运用统计知识与模型分析等工具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以提高组织效率。所以,从管理的理性化、操作化和规范化等方面看,西方的管理思想似乎更胜一筹。
东方管理思想更重视定性研究,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全局性的运筹帷幄,以及伦理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东方管理思想在战略、管控、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深刻的思考。
其实,很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都蕴藏着深刻的管理智慧。比如,《韩非子》中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讲的是系统论;《易经》中的“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分别对应的是管理幅度和管理力度;《孟子》中的“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对包容性管理大有启发。
所以,东西方管理思想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我们绝不能非此即彼或者厚此薄彼,关键是要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曾经说过:“企业经营就是《论语》加算盘。”他的意思是,以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观作为立足点,再加上西方的定量化管理,从而实现“义利的统一”。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文革”,在我们的知识体系里,普遍对传统文化学习得不够,甚至长期以来把它当作旧纸堆和封建糟粕来看,将其与现代社会、现代管理科学对立起来。今天看来,国学这一课,我们要好好补一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这些灿烂的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鄙薄历史和使文化断层是不对的。
有人说中国是个宗教缺失的国家,其实历史上中国的儒家文化已经上升到儒教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曾维系中国社会上千年。即使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也已经被儒化,这就是常说的“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在中国”。也有人说,儒家文化是实用主义,不如宗教神圣。但如果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你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儒家文化的哲理既现实又崇高。
就拿《论语》来说,虽然字数不多,却集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天下归仁”的道德理念、“为国以礼”的政治抱负,以及“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企业管理等都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我近年来读了一些国学方面的书,尽管只学了些皮毛,但觉得很有收获。我的体会是,儒家文化对做企业确实有很大帮助,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培养好的心态、好的素质、好的人格,解决人内心深处的问题,往往比建设新工厂、安装新机器要难得多。
所以,我主张把儒家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主张企业的干部员工尤其是企业家要学习一些国学知识,提高人生修养,弘扬“真善美”,坚守“仁义礼智信”,做到“温良恭俭让”。在日本,一些大企业家常常抽时间到僻静处面壁思考,希望有一些人生的顿悟和哲思,以此来指导人生和企业。82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先生2013 年出版的《生存之道》,就是他对企业年轻一代的心灵指导。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也到了潜心学习、静心顿悟、求仁行善的时候了。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全球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不仅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的中文书店里,都有大量的国学书籍,孔子学院遍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企业界对国学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升温,很多商学院还专门开办了国学课程。我想,这是在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回归的一种体现。
当然,汲取东方文化的管理精髓,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西方的管理科学。毛主席提出的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对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应当兼容并蓄,以中国文化为根本,以西方管理为手段,中体西用,在企业内实现和谐统一。在融合的过程中,渐渐形成适合中国企业或者东方企业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
如今,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东方企业,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上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无疑体现了东方企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随着这种贡献的持续增加,东方企业家应当为全球企业界贡献更多的企业管理思想。
P30-33
到2014年4月我的工龄已满40年了,回溯起来,除去知青“上山下乡”和上大学的时间,我在企业里已经工作了35个年头。也就是说,我的大半生是在企业中度过的,从车间技术员、工厂销售员到大型央企的董事长,企业中几乎每个台阶我都走过。这35 年也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因此,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这些年企业的市场改革进程便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做企业,做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也有人问我国企领导人算不算企业家,为什么能长年在企业里坚守;还有人问我是怎样做成两家世界500 强企业的,又是如何同时管理两家企业的,我对生活的看法是什么,我是不是工作狂,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常问自己的问题。细想起来,如果找个合适的词汇概括这些问题的答案,大概就是“企业观”,即做企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几年前,我曾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以“我的企业观”为题做演讲,现在出版这本书,是想更完整地把我这方面的感想表述清楚。
不过,一说到写书我就头大,做企业的人毕竟不是作家或教授,很难系统地把自己的想法成体系地写出来,好不容易写出一些,却像个人总结和发言稿。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写博士论文时指导老师的话:当厂长的不要总想着写出高深的理论,把自己在工作中解决难题时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就可以了。我按这种方法写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得了“优”。所以,写这本书时我想的是,也许这些近乎直白的所思所想,更适合与企业同人交流。
这几年我出版了几本管理方面的书。一本是《包容的力量》,讲企业文化;一本是《央企市营》,讲国企改革;最近又出了一本《国民共进》,讲混合所有制,都是由我的一些文章、采访、演讲汇集而成的。还有2013年出版的《经营方略》,是我的经营思路的摘编。前三本文集的缺点是不成章节有点儿散乱,优点是包含了不同时点或对事件的认真思考;摘编则更像一本经营手记,有了章节结构和主题,实战性强。这些书在企业界引起了一些反响,尤其是获得了不少年轻读者的喜爱。记得有一次在飞机上,看到有位女士在读翻旧了的《包容的力量》;还有次去天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创业节目,得第一名的创业者“米线哥”竟然拿出一本网购的《经营方略》让我签名;甚至有一年在香港,我看到一位基金投资人手里拿着《央企市营》。有一位国际投行的老总看了《经营方略》后致信我,希望书中的观点能更精练些、字数更少些,使书更便于携带和阅读。他说:“这样的书是企业界人士需要的。”
我的管理方式是布道式的,我更像企业里的一个老师,喜欢就一件事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却鲜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企业领导人,20多年没和干部员工红过脸,更多的是给大家讲道理,方式是亦说亦写。正是这样,这些年竟然积累了六七百万字的企业管理实录,通过梳理这些资料,整理出了我的企业观。这些观点来源于我在国企工作中的实践,来源于与民企携手改革发展的探索,来源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思考,来源于一次次的总结验证与提高。我的企业观,包含了我作为一名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企业的
逻辑、包容性经营、以人为本和企业家精神,也包含了我对企业改革、重组和创新的一些体会和观点。
我的职业生涯,绝大多数时间是在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集团”)度过的。近5年来,由于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的董事长,我的职业生涯有了第二故乡。两家企业的业务跨度巨大,这5年又都处在快速发展、实现腾飞的重要阶段,难得的实践机会和特殊的工作舞台,让我的企业经历和思考更加深入、丰富。本书中讲述的案例与观点,多是以中国建材集团为蓝本,同时也结合了国药集团的一些实践。2014年4月,由于任期届满,我从国药
集团卸任,但往事并不如烟,这段经历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我的企业观》这本书的构思、写作和整理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书中有过去我常谈的一些观点,有这一年断断续续的思索,也有近来成书前的一些最新体会。2014年春节长假的整个假期,我都在家里整理这部书稿。回想起来,2013年的春节我也是这样度过的,那时我整理的是《经营方略》,2014年春节则是整理《我的企业观》。相同的是,这两个春节我都在咳嗽,空中弥漫的雾霾让人几乎无处躲藏,这促使我更深地思考企业对人们生存环境的责任,也算是我的企业观里的一点新的领悟吧。
我的企业观,实际上称为“我们的企业观”更确切些,因为书中不少观点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的看法,也有一些是其他企业同人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真知灼见。这些年,我们一路坎坷,饱经风霜,有些战友已长眠在企业改革的路途中。但是,我也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因为我所能理解、感悟和归纳的一定只是大家企业思想中的沧海一粟。
最后,我要感谢中国建材集团董办干志平、金星等同志和《企业观察报》李凡、陈宏伟、庞可等几位年轻的编辑,他们为本书的整理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也要感谢中信出版社在书籍的编辑和发行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让这本书得以尽早和大家见面。
宋志平
2014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