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后生活心事典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日)佐藤真一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4. 人生事件——“双亲去世”

逐渐接近双亲的衰老。

想要理解老化的身心是很困难的。

只有对于自己的衰老有所认知,才能对双亲的年老有所共感。到了60岁之后,父母通常应该也超过80岁了。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父母曾经是一个能够给予自己许多东西的存在,但终究在不知不觉中大幅地衰老,甚至到了自己都无法自理的状态。面对如此的情况,即使心里清楚爸妈年纪真的大了,但在遇到不断被要求“那个给我”“这个给我”的话,心中应该也会浮现“真是啰唆”,或是“真是够了,给我适可而止点!”等想法,或许忍不住还会将这些话脱口而出吧!

或许有些人可能会遇到家中父母,好像上了上门推销及电话诈骗的当,或是真的遇到诈骗等的情况。当发生这些问题时,总忍不住骂道:“不是已经提醒过很多次了吗?”因为过于担心而怒气爆发,或是觉得厌烦疲倦的同时,心里也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电视节目与新闻报导都提醒过那多次要多加注意了,而且行骗手法也早已被破解公开,为什么父母还是会上当呢?

其实,因为孩子们的心里都还留着父母年轻且活力十足时的印象,所以对于父母身心的衰老是无法真正体会理解的。有时长辈都已经出现失智症的症状,甚至四处徘徊走动等奇怪的言行举止,都已经非常明显了,还是有些为人子女的人根本连这些都没有察觉,或者已经发现却不肯接受父母罹患失智症的事实。

当父母变得依赖,或是落入诈骗集团圈套时,常常是因为他们的身心随着老化的进展开始衰退,会一直要求拿这个、拿那个,身体无法灵活使用虽然是原因之一,但其实真正原因更与脑部衰退有关。随着年龄老去、上了年纪之后,脑部的信息处理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所以渐渐无法在同一时间处理大量的信息。

人在采取行动时,一般都会经历的过程是先会拟定计划,并且模拟如何进行,接着开始行动,执行过程,最后完成行动,但这个过程却必须伴随着大量的信息处理,所以父母下意识里开始觉得难以自行处理,便对你产生依赖。对于父母来说,想要掩饰自己能力衰退是非常自然的行为,只是在你眼中却成为了“任性”“自以为是”的样子。

遇到电话诈骗而上当受骗,还是与脑部机能退化有关。我们平常在与人谈话时,并不会将所有出现在脑海中的事情直接脱口说出,而是在下意识中解读对方意图与情绪,然后判断是否适合提到这些事情后再将话给说出口。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一瞬间捕捉到话语间真正的涵意。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对这些行为开始感到难以应对。虽然我们常常说到“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但以社会性为背景的认知能力在年老后还是会慢慢降低、变差,造成脑部逐渐无法领会对方真正意图的结果。如此一来,当人无法明确判断实际状况时,就只能对于对方言词的表面性意义作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有通电话打来说,“我挪用了公司的经费,你帮我准备300万日元,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们只要听到这里就会知道这是电话诈骗,但上了年纪之后,判读这种情况开始变得困难,所以也只能接受对方语词表面上的意义,而作出“你怎么会做这种事!”的吃惊反应,或是告诉对方,“妈妈可以帮你什么事情?”,甚至是再三确认“真的吗?”

当然,对方一开始就是企图行骗,再加上设下巧妙的圈套,之后父母上当受骗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所以千万不要责怪父母。对于“社会认知”能力逐渐低落的父母说出“要自己注意”之类的话语,原本就过于苛责不合理,首要之务还是外围亲人找出良好对策。举例来说,也有人采取的是“把父母老家的电话都设为电话留言,完全听过留言之后再打电话”这类方法,但这样的作法在紧急时刻却反而会造成麻烦及困扰,而且父母只要忘记这个设定接了电话之后,一样没有效果。因此,目前的现况可能还是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吧!

只要年龄渐长,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认知机能下降的情况。日本厚生劳动省(注:日本中央省厅之一,主管社会福利与劳务等领域的政策)曾推估过在65岁以上的人之中,不符合对应年龄而出现轻微认知机能低下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人数约为400万人,罹患失智症的人数约为462万人(2012年)。特别是在失智症这部分,74岁以下罹患人数约为10%;到了85岁之后的罹患人数可以发现竟超过40%,也就是只要年龄超过75岁,失智症的罹患比例就会大幅提高。

在无法正确认知父母衰老的情况下,孩子们对于父母始终不断寻找物品,或反复询问同一事情的状况开始感到忧心,所以每每都会提出“又忘记啦?”“刚刚不是才讲过?”“因为你根本完全没在记!”之类的指责话语。大家最好还是带着父母前往近来陆续增加的“健忘门诊”接受检查,才能正确诊断出是否罹患失智症。

另一方面,双亲在不断否认病情,并且认为“自己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其实内心也会担心自己的记忆力是否开始退化。不管是对于自己频繁健忘有所自觉的人,还是健忘到完全记不住也没有自觉的人,两者其实都会受到家人不断指责,所以内心同样都会惶惶不安。

那么,若在医院的健忘门诊被确定是MCI的话,又该怎么办呢?即使医师确诊是MCI,也并非罹患失智症,但如果被医生告知是“轻度认知障碍”的话,千万也不要自认是“完全没有问题”。有些人在遇到此种情况后会认为“自己马上就会变成失智症”而情绪低落,甚至陷入忧郁状态。就算不告知病患本人诊察结果,但同样还是会因为在记忆检查及认知检查中,发现自己无法顺利回答问题而出现相同的反应。

P82-87

后记

“修订版老人士气量表”(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Morale Scale)是一个用来测量“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程度的指数。这是由美国著名老年社会学者包威尔·罗顿(注:M.Powell Lawton,1923—2001年。在老人领域有着卓著贡献,并致力于阿兹海默症等相关研究)所制作而成的量表,日本也有许多老年学的研究学者曾使用过,而我自己在进行研究调查与面谈的时候,也常常会使用到这个量表。

在这个量表的十七个问题中,有几项会问到受访对象:“会觉得生活是很辛苦的吗?”“会觉得生命中有许多悲伤的事情吗?”。在进行面谈调查时,每每问到这里就会看到许多高龄长者们凝视着远方,一一地诉说起他们各自的人生体验。像是喟叹自己被公司背叛而届龄退休的精英上班族;先生被浪荡儿子刺伤而身负重伤,但却无法不担心儿子的太太;告诉我们罹患失智症的姊姊因为不孕而被囚禁在已生下孩子幻想当中的妹妹……

我从这些高龄长者的身上学到了,人生原来有着各式各样的艰辛及哀伤。有大半的长者们都会因为我的问题而回首眺望人生并说起他们的故事,但是他们同时也告诉我说,就是因为度过了这些艰辛的体验,才能获得现在的幸福。

“当时间流逝,总会想起大家”,一位高龄女士说了这么一句话。在心理学的教科书中也记载着,过去的记忆全都会再次重组,而成为回忆人生时的美丽往事。上了年纪之后,不论是痛苦的记忆或是悲伤的记忆,都会和开心快乐的记忆一样,转化成回想过去时的美丽记忆,而每一位高龄的长者们全都知道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不过,我们可以再重新思考看看,长寿时代的人生幸福究竟是什么?如果没有辛苦与悲伤的体验,应该是无法获得幸福的,或者说,就是因为经历了那些辛苦与悲伤的体验,才能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吧?

“要让可爱的孩子去旅行”这句俗语,是一种对于老是不愿让孩子体验辛苦的父母的劝诫。我并不清楚想过着轻松享乐人生的快乐主义人生观,以及超越痛苦才能而过着充实人生的修行式人生观,究竟哪个想法才是对的,甚至是不管追求哪种人生观,人生也不见得能够如每个人所愿。在非洲,有些国家因为内战与瘟疫导致国民的平均寿命至今仍未超过50岁。当思考“所谓人生的幸福为何,,时,总会让我想到生活在那些国度里的人们。日本也曾经是这样子的,我们的国家成为长寿社会也不过是最近的事情。

我在年轻时不断探索的问题,可能在自己也已经步上年老之路后,还是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甚至也有可能只对我来说是正确的解答。

在20岁的前一年,我开始对于老年心理学的相关学习与研究,走到现在也已经40年了。当耳顺之年即将到来时,不禁让我回想起这一路上,遇到的许多高龄长者及听过的一个个人生故事,其中有许多人甚至也已经离开人世前往另一个国度。本书所讲述的所有内容,都是我从见过面的人们,以及因书籍、论文而碰面的人们身上所学习、并且持续思考归纳集结的成果。我认为这些全都是即将迎接老年期到来的我,最好的练习问题。

对我来说,出现在眼前的60岁之后的中年后期与老年期,应该会对“发生许多悲伤的事情”及“活着实在非常辛苦”等事情体会到实际的感受。不过,我从前人们学到的是,只要超越这些痛苦之后,幸福就在前方。因此,即使是悲伤又痛苦的人生事件,我还是想要轻柔和缓地越过种种考验。

所以,我想预先处理这许多的练习问题也是必要的。虽然我被年老的不可思议给深深地吸引住,但却因自己的年轻而导致有所受限的老年心理学研究终究还是持续了下来,而且现在好不容易也开始能够有所实际体会了。对于各位读者们来说,我深深期盼本书不但可成为“老年”的练习问题,更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各自想要的答案。

佐藤真一

2015年春

目录

前言 我们要如何面对“老”的到来?

第1章 60世代(60—69岁)找出自己的本心与真义并加以实践的年代

 1. 人生事件——“届龄退休”

 2. 人生事件——“延长雇用、再次就职”

 3. 人生事件——“小区活动的参与”

 4. 人生事件——“双亲去世”

 5. 人生事件——“配偶或是自己罹患重病”

 6. 人生事件——“老化的进行”

第2章 70世代(70—79岁)接受他人的协助,并且思考世代繁衍传承的年代

 1. 人生事件——“工作正式退休”

 2. 人生事件——“身心质量的变化”

 3. 人生事件——“退出社区活动”

 4. 人生事件——“给予孙辈援助”

第3章 80世代(80—89岁)超越失去,并保有崭新未来展望的年代

 1. 人生事件——“自己与配偶被判定需要看护,或是罹患失智症”

 2. 人生事件——“入住养老设施,或是与孩子同住”

 3. 人生事件——“故交、友人的死亡”

 4. 人生事件——“配偶的死亡”

第4章 90世代(90岁—)持续保持智性的好奇心,

 深度拓展内在生活圈的年代

 1. 人生事件——“失去步行能力”

 2. 人生事件——“委托他人管理金钱”

 3. 人生事件——“只有入睡与起床的每一天”

结语

序言

在我们的人生中,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人生事件(Life event)”的挑战。所谓的“人生事件”,指的就是让我们日常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的重要事件,其中包括美好开心的,也有非常糟糕哀伤的,有时则是不好不坏的中性事件。

举例来说,像是升学与结婚、子女或是孙辈诞生、自己与配偶在职场获得升迁等情况,都是大多数人感到“美好”的人生事件。不过相较于这些美好事件,若遇到的是自己或是家人受伤生病、夫妻之间有所纷争、失业,或是失去亲人、面临死别等众多情况时,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些属于“糟糕”的人生事件。另外,像是孩子独立、与父母同住、自己与配偶的退休等情况,大多数人则认为是性质“中立”的人生事件。

许多的人生事件都是“将来某个时间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但我们却无法得知这些事情会在何时发生。更何况,我们在人生下半场的60岁以后,常常要面对退休导致失去与社会连结、经济方面的压力与不安、父母与配偶死亡、疾病,或需要长期看护等重大情况,可说大都属于较为负面的挑战。因此,事先设想何时会发生何种人生事件,并深入思考对应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还年轻的时候,人生就算失败仍然可以再次修正,但当人生进入下半场之后,想要重新站起就会变得较困难。如果对于人生事件采用错误的处置方法,人生的后半辈子可能就是无比的辛劳与寂寞啊!

不过,现在的你已经感到自己即将迈入人生下半场了吗?抑或是觉得距离仍然非常遥远呢?在进入本书正文之前,不妨再想想,我们究竟是在哪些时刻觉得“人生已经进入下半场”?或者心里是否已经感受到“老”之将临了?

至于我,则是在自己开始出现老花眼时就感受到“老”的到来。虽然原本就必须戴眼镜,但面对近视用眼镜慢慢看不清楚,必须改戴老花眼镜的情况时,心里还是大感颓丧失落。就像这样,对于自己迈向老年有所自觉的情况,就称之为“老化认知(Selfawareness of aging)”。老化认知包含了“由内而外的自觉”与“由外而内的自觉”,像老花眼、重听、记忆变差这些自己感受得到的身心衰退,就是“由内而外的自觉”。

相对于这些状况,孩子与孙辈的成长、届龄退休,或是被当作老者对待等情况,则属于“由外而内的自觉”。

如果是在一般公司上班,也可能会因为调职或是转任等因素,而感觉到自己已经进入人生后半场。

但到了50岁左右,就已经很清楚自己是否已成为年过60也仍旧活跃职场的董事干部,抑或是权力核心之外的人。如果是后者的话,往往要面对的是薪资已经停滞,或是在公司要求之下调职、转任等情况。而且薪资的停滞与调职、转任,也是要求个人接受“自我的限制”。

从50岁到60岁这段时间,也是工作方面大多是在自我控制之下的阶段。自己本身也很清楚该做的事,而且若有担任管理职的话,也是必须向部下们发出指示的位置,当然自我控制的程度也会更深。不过,当面对薪资的停滞与调职、转任等种种情况时,却是我们无法有所选择的处境,甚至自己也完全无法掌握,只能顺从接受他人的单方面决定。因此,在自尊强烈受损的同时,我们也会逆向回到无法自我控制的状态,并且造成自我的限制。这样的情况同样也会为转往下坡的自己,带来所谓“老”的自觉与认知。

遇到这些情况时,如果只是选择自我限制,那等在人生前方的就是失意落寞的日子。只能心里想着,“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公司却是这么冷淡无情”“我的人生究竟是什么东西啊!”然后过着苦闷烦忧的每一天。不过,在即将到来的届龄退休开始之前,若把这个状况当作是暖身时期练习题的话,大家又觉得如何呢?

当远离至目前为止的熟悉工作时,能称得上是自己真正能力的究竟是什么?你又会把新的价值观置于何处呢?自己又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呢?如果把它想成是领取薪水的同时,还能正视自己的内在,并对未来人生进行练习或是预备暖身的话,大家应该会更加欢迎这样的处境吧!

大家是否也曾因为家人之间关系有所变化而感受到“老”的到来呢?育有孩子的人,往往都是在孩子独立之后便开始感受到自己变老。当孩子们长大之后,因为升学或是成家立业而离开家里时,身为父母虽然可以从这个身份与职责得到解放而轻松不少,但在此同时却也感受到寂寞与孤单的来袭。特别是那些育儿工作占据生活极大比例的家庭主妇,有时也会因为空虚与不安而出现罹患“空巢症候群(Emptynest syndrome)”的抑郁状态。

这个原因就在于父母虽然认为独立的孩子才是可靠的,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空虚寂寞的矛盾精神状态,可是这类的人生事件在现今的日本却是持续不断地减少,因为孩子们根本就不会离开父母而独立。

年轻人无法就业、无法结婚的现象常常成为社会的议题,但其实问题的背后始终有着父母的存在。如果是从前,孩子们会在体力与经济等方面慢慢超越父母之后,两者之间的权力关系最终会反转为由孩子们保护父母,而父母们也渐渐步入老年。可是,现在的情况却演变成孩子们不愿外出扩展自身的权力,反而留在舒适的家中拖拉发懒,导致永远也无法成长茁壮并超越父母。

从父母的立场来看,也因为有着不想对孩子松手而感到空虚寂寞的想法,所以看到孩子无法独立也不会加以怪罪责备。加上现今都是有如“朋友般亲子”关系,和以前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和孩子之间的朋友关系如果持续下去,很多事情父母都会觉得很不错。举例来说,即使女儿到了30—40岁,母亲60—70岁了,仍然可以一起购物或是旅行,同样很有乐趣。

特别是孩子们在金钱方面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时,彼此间的羁绊也就更加强烈,父母与孩子们就这样无意地维持模糊的关系,拖拖拉拉地继续同住在一起。但父母们的身体终究会慢慢衰老,不久之后就需要看护照顾。如果父母到了70—80岁仍旧维持这样的关系,彼此互相依赖,许多的问题也就会浮上台面。

在这当中,目前已知未婚的中年儿子与高龄的母亲之间,容易发生与年轻夫妇相同的家庭暴力。原因就在于儿子与母亲关系亲近紧密,且性别也属男女之故。

像这种老年期问题的根源,与孩子的离家独立时期息息相关。虽然孩子独立后的寂寞空虚是迈向老年的第一步,但其实这也是为后半辈子带来幸福生活的一个步骤。

当感到衰老时,我们都会出现沮丧气馁,或是觉得厌烦苦闷,甚至想要逃避的种种反应。有些人则是装作不在意,或是想要努力克服,这全都是因为我们把“老”视为负面之物,并竭力想要逃避的缘故。

不过,“老”并不是只会失去各种东西的负面之物,只要借助你如何看待“老”,以及是否了解修正方法,就能彻底改变“老”的内在。我们真的能够将丧失转变为获得,并且开展出一个新的世界。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将丧失转变为获得呢?那就是正视自己的未来,并对可能发生的人生事件预先在物理与心理两方面都做好准备。有许多人为了退休生活而预先储蓄金钱,但是会对退休后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的人并不多,但人生真正重要的正是心的准备。虽然很少人能够对于突发事件快速应变、处置得宜,但只要事先假设有可能发生的人生事件,并加以深思熟虑的话,还是能够不慌不忙地处理及面对事情。

在本书中,我们将从老年心理学的立场来察看预期人生后半场出现的代表性人生事件,将会为心理与行动带来哪种影响,并对应该如何处置进行深度思考。我们要怎么改变心理?怎么保持心理的稳定?如果想要在人生终点来临之前幸福生活的话,该怎么做才好呢?这些正是60世代(60—69岁这个阶段)的主题,同时也是本书的主旨。

内容推荐

很多人都知道要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存钱、做准备,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懂得为退休之后的生活做心理准备。佐藤真一著吴佩俞译的《老后生活心事典》是一本让你从容面对人生后半场的心理指引书,从心理学、老年学的角度,带领你观看你人生的下半场,如何让你的心快乐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辑推荐

在佐藤真一著吴佩俞译的《老后生活心事典》中,作者将从老年心理学的立场来察看预期人生后半场出现的代表性人生事件,将会为心理与行动带来哪种影响,并对应该如何处置进行深度思考。我们要怎么改变心理?怎么保持心理的稳定?如果想要在人生终点来临之前幸福生活的话,该怎么做才好呢?这些正是60世代(60—69岁这个阶段)的主题,同时也是本书的主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