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时期有蜡烛吗
电视剧《牛郎织女》中,经常会出现红蜡烛的镜头,可是电视明明说的是大禹时期,那时哪里有红蜡烛呢?看来牛郎织女这段浪漫的爱情,还是要靠火把来照亮了。
在远古,多神话,名蜡烛,实火把。
到汉代,有雏形,要照明,用蜜烛。
说到蜡烛,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在中国古代,蜡烛是一种重要的照明工具。唐代诗人贾岛就有“佩玉春风里,题章蜡烛前”的诗句。宋代词人晏殊也有“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从中也可看出蜡烛的照明作用。蜡烛看起来很普遍,以至在现代所拍的古装剧中,凡是照明工具,基本都用蜡烛,这就有问题了。
古代有所谓的“烛”,它也是一种照明工具,但却不是蜡烛的样式,而类似于火把。古人讲究礼仪,在别人家里做客,到晚上时,主人会点起火把,如果火把烧到木把处时,客人就应该告辞,不能再逗留了,这叫做“烛不见(xian)跋”,“烛”指的是火把,“跋”就是火把的木把。春秋时,有个叫颜叔子的人,在自己家房内。偏偏有一天晚上下大雨,隔壁住着一个寡妇,她的屋子给雨水冲塌了,于是就到颜叔子家避雨。颜叔子觉得男女共处一室,有伤风化,又不好拒绝,于是就让她拿根“烛”(火把),照亮整个屋内。当时“烛”根据形状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没有点燃的火把,称作“燋”;能拿在手中的火把,称作“烛”;插在地面上的大火把,称作“燎”。
到了战国,中国出现了灯。灯的繁体写法是“烃”,“登”在古代是一种陶制的叫做“豆”的容器,一般用来盛放肉酱。秦汉时期,“登”的形态发生变化,盘中出现了一根长钉,用于固定可燃物,手柄下端也有了底座,便于摆放于平面。因为“登”基本上是青铜制作,于是就写成了“镫”。至于“烃”字,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点灯时,人们会将麻绳、苇草、松木条、树皮等捆起来,固定在灯的长钉上,当做捻子,盘中装满动物油脂,当点燃捻子时,就可以当照明工具使用了。有的灯也装有植物油脂,不过那是在隋唐以后了。
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蜡烛,至早在汉代时才有,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进献了石蜜5斛、蜜烛200枚等,汉高祖大喜。其中的蜜烛就是现在蜡烛的雏形,当时还是进贡的物品。唐代诗人韩愈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寒食节那天,汉朝的皇帝要赏赐大臣们蜡烛,可见蜡烛还是十分稀罕的东西。直到明清时期,蜡烛才真正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一种日常的照明工具。
电视剧《牛郎织女》中,经常会出现红蜡烛的镜头,可是电视明明说的是大禹时期,那时哪里有红蜡烛呢?看来牛郎织女这段浪漫的爱情,还是要靠火把来照亮了。
远古时代有黄瓜吗
不管是叫胡瓜还是黄瓜,这种蔬菜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才有的,至少是在汉武帝时期。再早一点的话,中原地区是没有了。电视剧《牛郎织女》中,大禹时期赫然出现了一片黄瓜地,绿油油的黄瓜整齐地攀在菜架子上,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这黄瓜还是早早下架为妙。
汉武帝,派张骞,使西域,传胡瓜。
隋炀帝,避胡人,改“胡”姓,称黄瓜。
说起黄瓜来,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蔬菜了。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使得原来只能在温暖气候下生长的蔬菜,在北方的寒冷季节中也能轻松种植,黄瓜就是其中的代表。古代时,冬天很难吃到黄瓜,如果能在冬天见到黄瓜,那简直就是奇货可居了。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冬天身体不适,突发奇想要吃黄瓜,于是宫里的太监只好到市上去买,结果真倒是碰到了一家人,存了两条新鲜黄瓜,但是要价200两银子。太监嫌贵,谁知那家人还不爱卖,自己先吃了一条。太监慌了,连忙拿钱买下剩下的一条,献给朱元璋。这虽是一个传说,但至少可以知道冬天的黄瓜是稀有之物。那么夏天的黄瓜是稀有之物吗?至少在黄瓜没有传人中国之前,它应该如此。
黄瓜是一种外来蔬菜。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不仅将汉代的文化传人西域,而且也从西域带来了西汉所缺之物,譬如黄瓜。据《本草纲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当地带回黄瓜的种子,于是中原地区才逐渐种植。
黄瓜最初名为胡瓜,胡在古代指的是北方或西域的少数民族,从那里传来的物品,都带一个“胡”字,如胡椒、胡桃、胡琴等等。胡瓜如此命名,也是这个道理。
P7-11
作为一名编辑,我觉得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真是一件既好玩又辛苦的事。
说好玩,是因为现在有着充足而富裕的历史资源信息公布于网络、纸媒、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中,犹如饕餮大餐,可以饱食无忧。并且,还有历史中的轶闻趣事做开胃小菜,各种文化知识做美味甜汤,真可谓好吃好玩至极。说辛苦,是因为学生不得不背负升学的压力,要反复地背诵课本知识,以及那些千篇一律的教辅答案,去应付各场考试。
于是,身边的学生朋友们,都在抱怨这样的一件事:“我是真喜欢历史,却不知道如何学历史,靠背诵来学习历史,可真让人受不了。”他们更乐于去网络、影视、纸媒那里去寻找他们喜欢的信息。但那里的资源又不尽是那些配料安全、食材放心、烹饪合理的美味佳肴,有时候总会碰到一些粗制滥造和食材不佳的,也会让人倒尽胃口。其实,除了冒着“食物中毒”的危险或死记硬背的痛苦之外,我们的学生朋友们完全有更好的方式来熟悉历史、关心历史并钟爱历史。
许多历史学家都注重各种历史资源的吸收与采纳。章学诚先生主张“六经皆史”,除《四书》《五经》外,别集小说都是历史。陈寅恪先生极其看重史料,他利用新方法、新材料,以诗证史,写成《柳如是别传》;另外,陈先生在注重真史料的同时,也看重伪史料,他认为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样可贵。因为根据考据出来的时代及作者,则能说明当时依托的情形与实据,则又是一条极好的真材料。伪史料尚有可取之处,当今影视资源中的一些错漏之处,抑或可以有借鉴和甄别的利处,这也许是我们学生朋友学习历史的一条新途径。
学生朋友们对影视资源往往都有着极大兴趣,并乐于“探讨”其中的各色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他们对历史知识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对于影视资源中出现的错误情节,则需要学生擦亮眼睛,用己长驳彼误,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在看《康熙王朝》的时候,结合课本介绍,学生会更好地知道康熙作为一代帝王的千秋功业。但是,电视剧中肯定有许多剧情,和书本中介绍的知识不尽相同。康熙究竟怎么擒拿了鳌拜,究竟什么时候平定了三藩,又是何时收复了台湾,等等。这些时间是否和史实对应?影视剧中拍对了几分,又拍错了几分?错误又在何处?如果带着这些疑问去看电视,那么我们的收获一定是硕果累累。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能保持“多闻阙疑”的精神,那么影视剧就是我们的一份考卷,考得好不好,就在于平日学得好不好。如果想考好的话,首先,可以多看一些关于日常生活的百科知识图书,多增添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认识,这也是本书增加推荐书目之目的。其次,学生朋友们可以多去博物馆开阔眼界。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机构,其中汇集、保藏了许多具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参观展览时,看那些实物冲破千年历史的滚滚狼烟和厚厚尘土,以清丽脱俗的姿态,呈现在你的面前,你就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传说。相信,这时候的你对历史的感受力会远远超越影视剧所带来的一时的兴奋。最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带着一颗怀想历史的心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看看当时人的居住条件和地理环境,看看古代先人留下的文化遗迹,这些都会将历史的感觉印入你的心扉,你会更好地感受历史无穷的魅力。
当然,通过找影视剧的错来学习历史,这还只是一个开始。说了这么多,其实不仅是针对学生朋友,包括那些爱读历史、想读历史的青年朋友们都是一样的道理。条条大路通历史——这是一位编辑工作者的心声。
求真匡误,爱心至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子民一代又一代坚忍不拔,构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摩天大厦;中华子民有独特的知识享用权,以至于每天都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历史文化产品破土而出,铺天盖地。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怒放其中的奇葩,无论在创作或者产出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好事,懂得充分发掘祖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文化,鼓舞民族精神,让中国更加豪迈地走向世界,让世界加速认识中国。
文化产品,涉及学术。任何学术,都须要直面两个问题:“求真”和“致用”,二者辩证统一。求真而不能够经世致用,枉费学术;唯求致用,而不顾客观事实,甚至践踏史实,就会造成失误。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其历史知识的错误、缺失、偏差随处可见。毋庸讳言,这些都是前进中的偏颇,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不能够听之任之,更不能让错误问题泛滥,需要加以纠正。如何纠正?现代社会,讲究投入成本。谁来为纠正这些错误问题所花费的劳动买单?这需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挺身而出。
作者则是这样一名积极热情的青年学人。他有自己的专业,本着强烈的责任心,放下手头研究课题,花费大量时间审视影视剧,纠正其错误问题。有些知识性错误,从专业视角看,一眼就能够发现。但是,如同疗疾,开处方的时候,需要谨慎。历史学重视依据,落笔的时候,需要核实资料,不得不披阅浩瀚的文献,有些问题还需要加以考证。不能够以错易错。一两个问题,尚可以“激情”参与一次;连篇累牍,则考验耐力了。流行的影视剧中,有些历史知识和常识性的瑕疵不可谓不多,积累起来编纂成册,这个劳动量不小,这本小册子负载了作者的劳动汗水,为社会提供了一份价值不菲的贡献。
这本小册子,其体例比较活泼,结构明快,可以划分四大块。其一,每篇提炼一个命题,直揭错误问题。其二,每篇开头有一段小序,用黑体字编排,言简意赅点明错误问题、性质、来源,勾勒一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读者在很短的时间明白错误的真相。其三,用民众喜欢的“三字经”形式,提炼八句话,对错误问题提出批评。文字轻松活泼,略带调侃和打油,加强了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正是善意批评的目的之所在。其四,撰写正文,梳理历史线索,正面阐述正确的历史知识,还历史问题的原貌。所有篇幅,配有插图,强化了主题。
不敢说这本小册子能够在文化产品的市场发挥多大作用,至少在错误和漏洞较多的影视剧面前,具有传播正确历史知识、常识和校正视听的积极意义。而对于今后历史剧的诞生,可以引以为戒,减少或者避免重复错误。从这个层面看,十分期待这个小册子,能够延续编纂,不断出版,为历史剧的创作和产出提供一道绿色的防护墙。也呼唤更多的人参与这个劳动,为净化文化产品市场奉献一份光和热。
周怀宇于合肥
2012年12月23日
《历史不带这么侃的(影视剧中的那些错中国古代篇)》——被穿越的建章宫、昭仪、户部、《随园食单》
被早产的面条、胡椒、辣椒、土豆
被摆错的玻璃镜、《罂粟图》、《雨霖铃》、古琴
被篡改的五刑、细柳营、十八路诸侯、李世民
被误解的吕后结婚、逻辑、甄嬛、《四书》
被创造的公山不狃、500万两饷银、蜡烛、板凳
被张冠李戴的华佗、汉贼不两立、李显、黄龙府
影视剧中的那些错——你知道吗?
《历史不带这么侃的(影视剧中的那些错中国古代篇)》由倪梁鸣、郝梅梅所著。
《孔子》、《三国》、《花木兰》、《甄嬛传》、《赵氏孤儿》、《美人心计》、《楚汉传奇》、《汉武大帝》、《隋唐英雄》、《至尊红颜》、《大清风云》、《走向共和》、《杨贵妃秘史》、《少年杨家将》、《唐宫美人天下》、《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多部影视剧中的bug大公开!
倪梁鸣、郝梅梅所著的《历史不带这么侃的(影视剧中的那些错中国古代篇)》——有图有真相,每个读者都是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