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元、王先海编著的这本《武汉四中史话》是弘扬传承中华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广大师生及历届校友系统、全面地了解该校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同时,本书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该校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该校新生从踏进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之日起就树立“知我校史,成就梦想”的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武汉四中史话/中国史话 |
分类 | |
作者 | 朱天元//王先海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天元、王先海编著的这本《武汉四中史话》是弘扬传承中华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广大师生及历届校友系统、全面地了解该校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同时,本书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该校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该校新生从踏进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之日起就树立“知我校史,成就梦想”的理念。 内容推荐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是一所曾创造过3个世纪教育辉煌的百年老校,是学校师生们共同潜心著写的教育诗章。学校传承博学精神,着眼于国际教育大视野,坚持办学领先品质和多元方向,在学校教育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朱天元、王先海编著的这本《武汉四中史话》是在查阅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并进行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实,表达朴素,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该史话的出版,是武汉四中办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厚重博学”部分,不仅是对史话题材的创新,而且是回归教育本质,对教育人以及被教育者的教育地位的认定。这部分包括“校园文化”、“育人文化”、“校友文化”等内容,以文学笔调记叙史实,生动贴切,有情有趣,充满教育激情。 目录 序 一 跨越三个世纪 1.初创时期(1899~1928) 2.鼎盛博学(1928~1937) 3.避难西迁(1937~1946) 4.筚路蓝缕(1946~1952) 5.改制四中(1952~1966) 6.十年浩劫(1966~1976) 7.契机发展(1977~2003) 8.突飞猛进(2003年至今) 二 厚重博学 1.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2.特色鲜明的育人文化 3.独具魅力的校友文化 4.群星璀璨的英才文化 附录 附录一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历任校长(院长) 附录二 袁隆平对母校汉口博学中学(现武汉四中)的回忆 附录三 校友总会赠予袁隆平的书法作品——《隆平赋》 附录四 博学·博仁·博爱之源 试读章节 1911年10月9日,被推举为武昌起义革命军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租界宝善里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手脸受伤。李赐生迅速给他包扎伤处,背其下楼,巧妙躲过盘问,逃到租界的同仁医院,并让医生迅速给孙武进行医治。 这次爆炸,引起了清军全城大搜捕。革命形势空前危急。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起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博尔济吉特·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 情急之下,孙武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10月10日,李赐生冒着生命危险,引导从南昌紧急赶回汉口的共进会党人邓玉麟拜见孙武,决定更改原来推迟起义的打算,提前举行起义。武昌起义遂在10月10日当天仓促举行。 李赐生立即赶往武昌,向湖北新军秘密传令,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李赐生传令武昌时,腰间秘藏了两面九角十八星旗和一把手枪。 10月10日当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第八营革命党人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_丁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李赐生高举九角十八星旗,手持手枪,引导二十九标蔡济民部攻打蛇山,亲手扯下了清王朝的龙旗,将一面九角十八星旗插上了蛇山高地,另一面挂在了咨议局大门口。10月11日上午,李赐生又从汉口送来仅存的东京同盟会预拟的起义文告一份,革命军当即照抄多份,并将其到处张贴,告示江城父老,安抚民心。 被起义震惊得惊慌失措的清军立即集结大量兵力,三军齐进,向武汉进行疯狂的反扑。在与清军鏖战之际,李赐生奉命乘坐快轮到湖南求援。在他25岁生辰的那天,李赐生率领两船约4000人援军奔向武汉。李赐生担任少将督战员,以少将军衔增调部队以加强火力,同时手持黎元洪大令,军前督战,出生入死。 武昌起义后,英勇善战的李赐生被誉为孙武手下“龙将”。 民国元年(1912),黎元洪特地在美国为武昌起义定制了武汉纪念章金质100座,银质1000座,铜质1万座,赠送给武昌起义的有功之臣及将士。李赐生因少将督战,拿旗过江之功,获金章一座。 李赐生的父亲李汉卿也是辛亥革命元勋之一。民国13年(1924)李汉卿在协和医院病逝。当时孙武以“陆军步兵中将,勋二位,一等大授宝光章,义威将军”勋名,致挽联:“有子佐革命,革命成功,功成身退;乃翁本基督,基督博爱,爱博人寰”。 李赐生后来在北伐军中担任稽查主任、江汉关特派员。抗战爆发后,李赐生到湘潭避难,后来又赴贵阳和儿子李志新住在一起,抗战结束后返回武汉,于1950年病逝。 P108-110 序言 大型系列文化丛书《中国史话》旨在弘扬传承百年名校的历史文化,我校作为百年名校之一,忝列其中。作为《武汉四中史话》的编委会主任,我颇为欣慰,倍感传承使命之重。 武汉四中·博学中学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的博学书院,始创于1899年。创校之初即提出“勤朴博学”的校训,旨在勖勉师生既要有勤奋朴实的治学精神,又要有广泛涉猎文史、理工、自然、外文、体育、艺术等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百十年来,学校虽遭日寇八年蹂躏和“文革”十年浩劫,但教学器材、书籍报刊和档案资料幸能保存,得益于一代代的学子和教职员工,秉承先师“勤朴博学”的遗训,行化雨之春风,健自强之远志,情愫于斯,才智于斯。 百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学校的办学理念由“学有所长”延伸为“开放创新,个性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日益和谐,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坚持素质教育,提升育人质量;注重科研兴校,实现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注重特色创新,打造名校品牌。业绩显著,声名鹊起。 百十年来,学校人才辈出,正可谓人杰地灵,俊采星驰。从这里走出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神舟飞船测控总指挥陈长贵、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赛艇世界冠军刘卫平、全国首届运动会百米冠军李必华等,走出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和体育健将。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的知名教授就有100多位是武汉四中·博学中学的校友,他们是武汉四中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武汉四中辉煌校史的亮点!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在编撰史话期间,学校先后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撰写的主旨、内容、范围等,并对书稿反复审阅,以期与时俱进,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感恩先贤,激励来者。 《武汉四中史话》是弘扬传承中华百年名校历史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本校广大师生及历届校友系统、全面地了解我校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同时,本书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清晰地了解我校的历史文化;更有助于我校新生从踏进武汉四中·博学中学之日起就树立“知我校史,成就梦想”的理念。本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说功在当代,惠及后代! 本书付印前,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惠予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 武汉四中校长 朱天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