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寻梦(傅国涌最新历史随笔自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傅国涌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锐、章诒和、张鸣联袂推荐!

从辛亥革命到民国,从中国视野到世界境遇,新史料、新视野、新观点,重新解读近代中国百年寻梦的风雨征途,配作者收藏民国老照片数十幅,领略更真实的民国图景!

《百年寻梦:傅国涌最新历史随笔自选集》是傅国涌新编历史随笔自选集,部分文章选自福建人民出版的《百年寻梦》和长江文艺出版的《偶然的黄昏》,部分文章为近年新作,曾发表在《书屋》、《随笔》、《东方》、《东方文化》、《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南方人物周刊》、《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全书试图从近代中国历史窥见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从废除科举制到仁人志士的民主革命,以及各种刊物和名人对现代化的探讨,探讨了民族性及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等问题。

内容推荐

《百年寻梦:傅国涌最新历史随笔自选集》是傅国涌近年来历史随笔的最新结集。他将多年来对民国史的解读与反思所得凝聚其中,从一个个新鲜而别致的角度进入,试图展现一幅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民国画卷,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重走中华民族从传统到现代的风雨征程,其观点新颖犀利、针砭时弊。百年长卷,读来令人激愤、令人叹惋,令人沉思。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真相,还有人类对永恒价值的不懈追求。

目录

第一辑

 1921年的中国

 “三一八”之后: 《语丝》和《现代评论》

 1933年:“新年的梦想”

 1933年:《东方杂志》的宪法讨论

 鲁迅去世之后

 1944年:一个新闻记者眼中的延安

 百年寻梦

 傅斯年为何下泪?

第二辑

 魂兮归来,陈天华

 风萧萧兮易水寒——黄花岗九十年祭

 孙中山的历史性遗憾

 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蒋介石

 为雷震造一个铜像

 免受恐惧的自由

 蒋经国处理“美丽岛案”的决策过程

第三辑

 废除科举百年祭

 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

 重要的是超越“平反”意识

 “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

 中国企业家的本土传统在哪里?

 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教育,永远面向未来

第四辑

 美丽的“五月花号”

 遥望新大陆

 拒绝王袍加身

 华盛顿告别政坛之后

 权利,而不是权利——我理解的米奇尼克

 哈维尔的意义

后记

试读章节

知识分子的梦想并不始于1933年,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么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集体“做梦”还是第一次,在“那个昏黑的年头”,《东方杂志》主编胡愈之的设想说得上别出心裁,无论如何,他都为20世纪留下了一份真实可信的记录,从中不难发现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梦想“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东方杂志》文艺栏编辑徐调孚梦想“未来的中国没有国学,国医,国术……国耻,国难等名词”。这些都只是特例,不是普遍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梦想的中国,,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一个“大同”社会:

柳亚子梦中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联邦”,“没有金钱,没有铁血,没有家庭,没有监狱,也没有宗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一切平等,一切自由”。

不约而同,女作家谢冰莹梦见的也是“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

郁达夫描画的“乌托邦”:“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时代画报》编辑章克标说:“一切的梦想,一切的梦,是一种超越的飞跃,所有界限和藩篱,须是完全撤除,国家这种界限,在任何人的梦想中或梦中是不配存在的。”

复旦大学教授谢六逸向往“没有阶级,不分彼此”的未来中国。铁道部一科长吴嵩庆所梦的是“废除军备,国界,种族而臻于大同”。光华书局编辑顾凤城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没有阶级,没有种族,自由平等的一个大同社会”。

开明书店编辑索非的乌托邦是“走上‘无治’之路”,是“平等”、“自由”、“博爱”。清华大学教授张申府“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授韦丛芜“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政治、教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

读者伊罗生称“将来的世界是无国界的大同世界”。读者何法的“白日梦”之二是“新式‘洪秀全’复活,率领了新‘太平军’,‘天朝’的历史一页一页地翻开”。之三是“大家熙熙攘攘,大同世界”,没什么国界。中华书局编辑周宪文说得更细:“那里没有法律,也没有军警,可是国民从无争执,国里没有货币,没有工资,可是国民都很勤力。”

《生活周刊》主编邹韬奋梦想的中国“连现在众所公认为好东西的慈善机关及储蓄银行等等都不需要,因为用不着受人哀怜与施与,也用不着储蓄以备后患”。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姜解生梦想“全国的人民都住在庄严伟大的公共住宅。他们底工作每天只有四小时或六小时。等到全国的电钟放出了上工的声号,他们已一秒钟不差地到达各人群底工作地点”。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的梦想“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

山东正谊中学的徐伯璞梦想的大同世界“以三民主义为原则”,“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徐州女师的俞觉所梦与此相似,也是三民主义救中国,“德感四方,各国来归,实现了中山先生的大同世界”。

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李权时说得最为明白:“我理想中的未来中国是须合乎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一段事实的。”法政学院教授钱啸秋梦中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吃饭不是各办各的,而是持票赴农村公共食堂去吃。”

在某种意义上,古老的大同之梦是和空想社会主义连接在一起的。柳亚子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谢冰莹梦想的也是“没有国家,没有阶级,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上海法学院教授朱隐青梦想着“无阶级专政的共产社会”。“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联邦社会主义的国家”甚至成了资本家、裕丰纱厂老板毕云程和银行家俞寰澄的梦想。失业三年的读者周毓英梦想“主办一个月刊定名《社会主义》,与全国青年作思想上的往来,毫无顾虑的讨论一切学术问题,思想问题,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我办月刊不在取政权,可能范围内还要帮助政府,帮政府革命,梦想当道不干涉”。燕京大学教授郑振铎虽自称“我并没有什么梦想,我不相信有什么叫做‘梦想’的”,他心中的未来中国却是“一个伟大的快乐的国土”,“我们将建设了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不过他们的“社会主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并不是同一回事。只有暨南大学教授李石岑梦想经过多年军阀混战、多次暴动之后,中国“走上科学社会主义之路”,“那时红楼梦,纳兰词及曼殊大师的名画之类,都在被焚毁之列”。《读书杂志》特约撰述员严灵峰直接预言“1917年10月的俄国的戏剧在中国复演”。

尽管这些“梦”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热切地憧憬着一个无阶级、无国家的大同社会。古老的大同空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深处,绵延数千年不绝,没有经历过类似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洗礼,生活在20世纪的知识分子依然只能沉醉其中,如《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一般,最多只能想到“熙熙然如登春台”的境界,不会想象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我以为政治制度是没有关系的,问题完全是在人”。所以如实业家穆藕初那样梦想“政治上必须实行法治”的竟然寥寥无几——

P30-32

序言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

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始作俑者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直至今天,这句流行了六十多年的话还未退场,不少人信以为真,以为胡适真的说过这句话。这是当代史上一个新版本的“三人成虎”。尽管早在2003年,谢泳就在《新民周刊》上发表《胡适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一文指出,胡适没有说过这句话,这是20世纪50年代批判胡适时,许多人由另外一番话曲解、改编的,与胡适原意恰好相反。1919年,胡适在《实验主义》一文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并不是指向历史。谢泳在在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第六集读到的冯友兰《哲学史与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和他的反动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一文,其中有这样一番话:“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他推测“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流行可能与此有关。冯友兰此文最初发表在《哲学研究》1955年第1期。

数年后,胡文辉又进一步发现,早在1952年,研究宋史的漆侠即在《胡适的实验主义与其历史学的反动本质》一文中说:

既然胡适认为“真理”是“人造的”,于是胡适也就认为历史也是由人的主观随意性制造出来的。胡适在《实验主义》一文里曾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就是说,历史可以随便涂抹随便捏造只要它符合你的主观意志就成功了(《漆侠全集》第十二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的尚钺在《历史教学》1953年第5期发表《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则移花接木,直接在“实在”那段话前面添加了“历史”这个词:

这就如胡适在其所著《实验主义》一文中认为历史“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装扮起来……”(《尚钺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发现补正了谢泳的看法。

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画出一个轨迹,正是在1952年到1955年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中,漆侠、尚钺、冯友兰等人一同使得所谓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流传开来,并以讹传讹,一直到今天,影响还是消除不了。很多读书人一谈起历史动不动就要搬出这句话来。

二、胡适的进化论史观

胡适到底如何看待历史?简而言之,他的历史观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在《实验主义》长篇演讲稿中就说过:“这种进化的观念,自从达尔文以来,各种学问都受了他的影响。……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的结果,便发生了一种‘历史的态度’(The genetic method)。怎么叫做‘历史的态度’呢?这就是要研究事物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历史的态度’。”

进化论在他生命中的烙印实在太深了,少年胡适在上海初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即被深深吸引,连他的名字也来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他在美国留学的7年,接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也都与进化论相关。所以,1916年1月31日,他在日记中这样自述抱负(原文是用英文写的):

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瓜熟蒂落”。果子还未成熟,即去采摘,只会弄坏果子。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

……

相距一千五百多年,这位信奉儒家文化的东方历史学家无意中得出了与古罗马神学家相似的结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实在是道出了历史的本相。我由此想到,历史不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也即人类的心灵吗?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记忆,进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凝结为人类的心灵。

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一堆横七竖八的材料,人类的生命一代代在时间中延续、相接,而成为历史,正是历史构建了人类的心灵。这一点,中国早就有人悟透了。文天祥可以在生死关头轻生重史,因他相信“太史简”、“董狐笔”,相信“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震在铁窗加身之际,可以对家人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缔造中国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对而工作努力,历史当会给我做证明。”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同一句古老的谚语:“时间吞噬一切。”在时间的压迫下一切都会变老,在时间的流变中一切都会被遗忘,但是没有一样事物通过时间可以变新或变美。时间、变化和瞬时性都是同义词。然而,因着记忆,因着历史,人类超越了无情而不可抗拒的时间流变,抗拒了肉身的衰老和死亡,在历史中,人类的心灵不仅得以存留,而且可以保持常新常美。在物理时间之外,还有心灵时间。“一个民族的生命延续数个世纪,乃至几千年;所以成为生命,是因为该民族在其全部历史中与自己保持了同一性。,,①我少年时代的挚友张铭二三十年前写过一句诗,我至今记得:“短暂在永恒上跋涉/这就是做人的光辉呀。”

一旦我们真实地领悟到,记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超越个体和肉体,进一步明白历史的宝贵,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也是人类的心灵,我们就可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幽暗时代,在读史时多一份同情之理解,更多一份理解之洞察。不仅看见历史的不同侧面,而且更多地看清历史的复杂性。对历史而言,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历史的真相中我们可以更深地认识人类,认识自己,也更清楚地走在真实的土地上。

古往今来,历史并不是直线进化的,在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面前,进化史观显得太单薄、太简单了,不是研究历史的梅光迪,却以其对人类恒久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摸到了历史的门槛。他明白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真实的记录,并彰显人类对那些永恒价值的追求。这是白璧德对他的启发,也是他长期思索得出的结论,并与奥古斯丁、钱穆他们心意相通。

2014年6月6~7日于杭州

后记

麦苗青青,四处蔓延

春华秋实

在更深处

遗落的麦穗始终无人拾起

——方向《挽留》

读到早已弃世的诗人方向留下的这几句诗,我怦然心动。自1999年在《读书》第12期发表第一篇历史随笔《书生论政:我看罗隆基》,已有15个年头,我一直以写作为生,表达我对历史和现实的看法,这条得寸进寸、每日供卒的道路何等寂寞,有时甚至会感到十分的疲惫,它几乎耗尽了我从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的全部精力,而今我仍在路上。要读的书实在太多,要做的事实在太多,要写的题目实在太多,穷我一生也许都不能完成。但我愿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在历史的深处拾起那些遗落的麦穗,竭尽所能地澄清那些曾经的误会,把历史的还给历史。

我深知自身的有限、生命的有限、时间的有限、能力的有限、天赋的有限……一次次仰望星空,在神奇而伟大的创造者面前,我只有俯伏,我只有谦卑。我深深知道,只有真正明白自身的限制,我们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间断,不放弃,温柔地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写自己力所能写的文字,以言报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始终不变地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个人如此,对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有个保俶塔,我在意的却是那旁边一块不知名的石头上镌刻的两句话:“在天有荣耀归帝,在地有和平喜悦归人。”(原文出自圣经《路加福音》第二章14节)每想到这两句话,我的心中就有平安。

1924年,西湖边雷峰塔的倒掉,因为鲁迅先生的几篇杂文而广为后人所知。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开篇,鲁迅说,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迷信的善男信女不断地抽砖,多少年来矗立在西子湖边的“西湖十景”之一因此而倒塌。改变旧制度、旧文明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本民族的先行者一代代努力,一代代牺牲,都可以看做是抽砖的工作。只有把底座上的砖一块块抽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旧制度、旧文明的宝塔才会轰然坍塌。当然,我深知比抽旧砖更重要的是造新砖,因为新制度、新文明的通天塔同样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不幻想一步登天,得寸进寸,这就是我们当行的道,也许是今天可走的唯一的道。我们每一天日常的生命都当为此,我们的一生都当为此。目睹上百年来、上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走过的道路,我们不能不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积累,面对我们的历史包袱,同时,我们也不能不面对世界文明的来路与去向。虽然我更关心中国本土的历史演进脉络,我们先辈曾经的热血和思考,但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世界文明的尺度,有一个世界文明的背景或者说坐标。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不再是处于世界之外的“天下”,而是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当中来看待,我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才会有日益清醒的认识。

“即使再有一万个梦,也注定了只有一片天空,一块大陆。”

这是我19岁那年写下的句子。我深爱脚下这块土地,我生命中经受的一切苦难都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我知道,我这一生都将与这块土地同在,无论悲欣荣辱、生死存亡,我都不可能超越这块土地。但是,这种爱从来不意味着我无条件地认同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我特别喜欢有人在概括西南联大精神时指出的八个字:“中华情结,世界胸怀”。我愿意把自己全部的生命融入这块祖祖辈辈的埋骨之地,这也是我历史写作的动力所在。

自200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百年寻梦》以来,我先后结集出版过多种历史随笔,其他的多买不到了,只有2007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深处的误会》,直到今天网上还有盗版在卖,常有读者在网上表示遗憾。那个版本在编排和校对上本来就有很多问题,盗版本的纸张、封面和装帧粗劣,变得更加糟糕,我为此深感不安。这次厦门大学出版社约我重出此书,我便从中《百年寻梦》、《偶像的黄昏》几个集子中选取部分文章,加上近年所写的几篇文章,重新编成这个集子,也可以看做是我的历史随笔自选集。这些文字曾先后在《书屋》、《随笔》、《东方》、《东方文化》、《文艺争鸣》、《炎黄春秋》、《经济观察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南方人物周刊》、《社会科学论坛》等报刊发表过,跨越了1999年到2014年15个年头,其中一些刊物已消失在时间的河流中(如《东方》、《东方文化》等)。岁月无情,人有情。我愿意与读者朋友一同见证中国每一天的变化,特别是公民社会的持续成长,我们都活在历史中,今天的生活也将成为明天的历史。

2014年6月23日于杭州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傅国涌的历史随笔,是严谨的工笔画,细节上见功夫,他为此付出的功夫,无人能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我生于1917年,傅国涌生于1967年,年龄正好相差半个世纪。社会上有“代沟”的说法,但读了他的著作,我感到心灵是相通的,对理想的追求并不因岁月而隔膜。他以充满激情的笔墨,讲述了许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的人和事,让我蓦然回首,也禁不住生出许多感慨。

——《庐山会议实录》作者 李锐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 章诒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