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德文原译本)》国内首部由德文原版翻译而来的未删节版本,内文有珍贵插图。
作者奥古斯都·库比茨克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怀有真挚的情感,却并未借着这段友谊从希特勒那里获取过任何好处。他本着不添油加醋,也不讳莫如深,只按事实说话的态度,不仅填补了希特勒青年时代的历史空白,文献般的资料价值也让希特勒本人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德文原译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奥地利)奥古斯都·库比茨克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德文原译本)》国内首部由德文原版翻译而来的未删节版本,内文有珍贵插图。 作者奥古斯都·库比茨克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怀有真挚的情感,却并未借着这段友谊从希特勒那里获取过任何好处。他本着不添油加醋,也不讳莫如深,只按事实说话的态度,不仅填补了希特勒青年时代的历史空白,文献般的资料价值也让希特勒本人的形象更立体、更真实。 内容推荐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是奥古斯都·库比茨克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录,他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抱有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从1904年剧院相识到1908年落魄维也纳,库比茨克一直陪伴在希特勒左右。在这期间,库比茨克见证了希特勒遭遇家庭的变故,见证了他艺术追求的执着、狂热与坎坷,见证了他的第一次炙热而强烈的爱情,见证了他对林茨和维也纳大刀阔斧的规划,毫不怀疑计划是否会实现,见证了他在维也纳一步步将自己打上政治的烙印…… 希特勒从来没有改变过。1938年,当分别30年的两人再次相见,库比茨克也不得不如此感慨。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深刻影响他后期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轨道。这本回忆录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真诚节制的个人情感,刻画出真实、丰满的青年希特勒形象,展示了他的成长轨迹及德意志民族值得深思的文化背景。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青年友谊在林茨 初次谋面 罕见的友谊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画像 母亲的照片 回忆父亲 回顾学生时代 斯蒂芬妮 对理查德·瓦格纳的狂热 年轻的民族主义者 线条画、颜料画与建筑 幻灭 第二部分 漂在维也纳 阿道夫到维也纳去 阿道夫母亲去世 “来吧,古斯塔夫!” 施图泊大街29号 皇城 自学与阅读 皇家歌剧院 阿道夫创作歌剧 “巡回演出”的帝国乐团 伤别离 对女人的态度 在国会 分道扬镳 第三部分 后记 试读章节 1888年8月3日,我生于林茨。 我的父亲是裱糊匠,祖父是木匠。祖母来自乡下,吉尔霍夫本地人,该地属于珀尔巴赫。我的母亲是马掌匠的女儿,历史上修建林茨通往布特怀斯的铁路期间,马掌匠进到城里,同来自罗森贝格一个农民的女儿结婚,许多来自阿达贝特·施蒂夫特①故乡的人因此和我们攀亲道故。我的母亲本身拥有许多巴莫瓦尔德人的特质。 父亲结婚前做裱糊匠助手,东家是林茨穆勒父子家具公司,就在伯利恒大街。父亲在主教大街的一家小店解决午饭,这家店今天也还在。他就在这里认识了母亲,母亲当时做服务员,上菜上饭,店里并不强制要求消费酒类。二人感觉情投意合,l887年走入婚姻殿堂。 最初,他们住在我母亲的娘家,海夫纳大街35号。父亲收入微薄,工作繁重。母亲怀有身孕,辞去了以前的工作。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一塌糊涂。一年之后,妹妹玛利亚出生,不久却夭折了。又过了一年,特蕾泽来到人世,也只活到4岁。第三个妹妹,卡洛琳,8岁时身患重病,拖延一段时间后撒手人寰。母亲心痛,可想而知。终其一生,母亲都担心会失去我。她生育四子,唯我独活。所以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 我和希特勒命运中的独特相像之处就在于此。希特勒的母亲也先后失去3个孩子,他们是古斯塔夫、伊达、奥托。很长一段时间里,希特勒是他母亲身边唯一的孩子。比希特勒晚5年出生的爱特蒙德也在6岁时去世。只有葆拉,小他7岁的妹妹,活了下来。从根本上来说,两位母亲有很多相同之处。而就我和希特勒而言,即使我们年少轻狂,并未就我们逝去的兄弟姐妹大肆渲染,我们好比民族传承受到严重威胁的幸存者,在某种程度上感觉身负重任。希特勒有时候叫我古斯塔夫,而非奥古斯特,这肯定是无意识行为——在一张给我的明信片上也写着这个名字,他的第一个天亡的哥哥就叫古斯塔夫——两个名字张冠李戴,这也许和它们缩写相同有关系,也许是他想通过这样称呼我来取悦他的母亲,因为我当时已经被他们家当作儿子来看待。至于细节部分,我已回忆不清。 在此期间,我父亲已经开始独立经营,在克拉姆大街的房子里开了问裱糊作坊。这栋粗陋不改的房子就是我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的地方。尽管那段时间里的事情无足轻重,可是我还是要尽可能地加以描写,为的是突出一种氛围,我和希特勒的友谊就在这种氛围里发展成长。 克拉姆大街逼仄而阴暗,诗人亚当·穆勒·古腾布鲁恩也曾栖身于此。而林荫道宽敞、明亮,芳草萋萋、绿树成荫。二者相连,克拉姆大街略显寒酸。 我的姐妹们早逝,与不良居住条件不无关系。如果是在新房子,情况肯定有所不同。作坊在底层,二楼供我们居住,有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问题是我父亲经济上捉襟见肘,生意萎靡不振。至少有两次,他都差一点儿关门歇业,并再度到家具厂做工人。可是,最终他都化险为夷。 我上学了,真叫人高兴不起来。每次我把糟糕的分数带回家,慈祥的母亲都会掉眼泪。她的这种忧愁是让我学习更努力的唯一动力。尽管我不是好学生,母亲还是希望我以后读大学,而父亲从一开始就确定让我以后接手他的生意,所以他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按照母亲的意思,我应该先读4年高中,然后最好读个师范学校。可是我对这个安排丝毫不感兴趣。 P2-P3 序言 1951年,库比茨克时年63岁,他是上奥地利所属艾弗丁地区的地方官员,之前也做过剧院乐团的第二指挥。对勾勒希特勒的历史来说,库比茨克的叙述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是希特勒青年时代的唯一好友;另一方面,当时的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在这个人生阶段,希特勒的性格特征初显。如果研究家们想研究希特勒后期的政治行为,就必须到这个时期去寻找根据。 库比茨克很熟悉希特勒的性格。库比茨克是个理想主义者。1938年以后,他做了地方官员,却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生活中。他礼貌、坚决地拒绝了希特勒提供的所有机会。他的内心完全排斥纳粹党,却在希特勒穷途末路的时候加入了这个组织。他这样做,完全是忠于青年时代的友谊,属于患难见真情。 经过深思熟虑,也经过自我检查,库比茨克终于完成了手稿。对他来说,最高目标就是事实,他只按事实来说话。1953年,新书面市,引起了巨大轰动,后被译为多种文字(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并获准在美国出版)。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引用,一直被历史学家们引经据典。 1956年10月23日,库比茨克与世长辞,他的回忆录却早已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有的出版物中写道:1938年,库比茨克和“国家社会主义党总档案馆”达成一致,内容为前者回忆录的“指导方针”。必须指出,这种说法完全与事实不符。 对于这样一份协议,库比茨克的遗孀也曾说,她的丈夫从来没有到过什么慕尼黑的总档案馆。此外,纵使有什么协议,也并不意味着库比茨克确定开始动笔。最重要的一点,其性格决定了他绝不会按照什么“指导方针”来写作。在书中他明确表示自己绝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或接受任何指令”。 鉴于作者已经不在人世,同时他的回忆录仍然具有文献价值,因此本书内容未做任何更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