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恺堂三面环山,背北朝南,大门正对一处人称仙石的巨石。坪前是水塘稻田,还有数十亩莲藕塘。每当莲花盛开,花香四溢,这里就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香莲碧水送风凉,清风拂水碧莲香,与稻花飘香相映生辉,令人心旷神怡。藕塘旁有一座神庙,叫“藕塘庙”,庙门旁刻有楹联: “灵护桃林,千村雨足;庙依莲苕,十里香飘。”这里山虽不高,景虽不奇,却氤氲着一股灵气。乐恺堂坪前的一口大塘,塘边有两口四季不干、甘洌异常的水井。塘的南边有一块状如笔架的山字形奇石,风水先生说这是笔架石,预示着这里将来会出知名的文人墨客。
乾隆十八年(1753)阴历五月初四的子夜,荷塘飘香,星月迷人,清风恬人。人们正沉睡在美梦之中。而乐恺堂西侧的一处卧房中传来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这山村的静谧,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尘世。
这是一名男婴,他是珩玉公的玄孙,珩玉公第二子添弦之三子如浑公之孙,如浑公第三子再诏之五子。这个男孩的出生并没有给谢家带来过多的惊喜。谢家在当地曾是一个名门望族,这些年来,乐恺堂人丁兴旺,从珩玉公到这一代不过是五代,却已有上百口人丁。过去常说多子多福,如今子孙多了反倒成了负担。人多了,田地多不了。人一生下来张口就要吃,伸手就要穿,再大的家业也经不住这么多人的吃穿用度。再诏本是个读书人,虽后来考取了副举人,朝廷也每月供些粮,但他不善持家,全靠妻子刘氏管家。一家十多口人,生计十分艰难。好在刘氏善持家,才使一家人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如今又添人丁,谢再诏夫妇是又喜又愁。
谢再诏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振定,又给他起了小名,叫泉伢子。在桃林湾屋后的东北方,有一处地方叫坝塘,其下有一处甘泉,名叫“凝泉”,水源横连“龙井”,纵为地下阴河,水从石岩中喷涌而出。谢振定的小名便是缘于此。
这个小生命并不被人关注,像所有山里的孩子一样,没有父母的娇惯,没有太多人的呵护,如小草一般成长起来了。父亲谢再诏不仅要为家中的生计操心,还不肯放弃功名,而母亲刘氏家庭事务繁忙,子女众多,哪里有空闲来专门照顾他。对泉伢子而言,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人是长兄振宇与三哥振宁。振宇字元亭,号松淦,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比振定大十八岁。振宇饱读诗书,是附近有名的才子,当时已娶妻彭氏。振宁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比泉伢子大五岁。这两个哥哥一个是长兄如父,自小教育辅导他读书识字;一个是他儿时形影不离的伙伴,自小与他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振宁也是聪明人,悟性极高,所写诗词华丽,文章优美,甚得其父再诏的喜爱。
谢家虽居于山村僻地,但世代以耕读为乐。乐恺堂谢家人才辈出,谢家几十个子弟中,有二十余人考取了功名。泉伢子就是在这种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
泉伢子长得虎头虎脑,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长相奇异。他自小十分聪明,读书时常常是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见者皆称他为奇才。泉伢子三岁能识字,五岁能读,六岁能颂,七岁能吟诗作对、写文赋词,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泉伢子共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在再诏的八个儿女中,他是最小的。所以,虽父母没空来疼爱他,但众多的兄长与姐姐的关爱,使他有一段幸福的童年时光。
父亲再诏是一个迂腐的文人,每日只顾看书写文,泉伢子虽是他最小的儿子,但他也是不闻不问,不打也不骂,倒是母亲刘氏对他管束得紧。与父亲的个性不同的是,泉伢子生性豪爽,爱管闲事,个性可能是有些像母亲。在当地有一种说法,就是崽像娘,出得强(有出息)。泉伢子有没有出息姑且不论是否与他的个性同母亲相像有关,但他这种刚直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泉伢子两岁之时,其父谢再诏已考取了乾隆壬午科(1762)副举人,成了邑优禀生,这让谢家看到了希望。有言道:“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在这穷乡僻壤之地,朝中无人,文人除了靠读书考取功名,然后寻机做官之外,别无他途。然而,谢再诏虽考得了功名,却并未因此而做官发财。他志不在此,依然在家以耕读为乐,教子养家。
P4-5
从初步了解谢振定其人,到准备为其写传,到出版本书,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谢振定与《红楼梦》可能有关系,是我研究他的主要原因,至于要不要花精力为其写传,其实当时很犹豫。一方面,多年的红学研究与文学创作,让我体会到了一个穷文人的艰辛与拮据;另一方面,替前人写传,且是替这样一个小官员写传,难以产生大的影响。然而,当我得知谢振定这个家族可能被贪官和珅的后人灭门时,一种义愤之情油然而生,我发誓要尽自己的能力替其写传,以纪念这位了不起的小人物。
为了搜集有关资料,从2007年开始,我辗转长沙、上海、北京等地的图书馆,花费上万元复印资料。2011年,我开始创作,至2013年2月完成了五十余万字的初稿。
初稿完成后,我又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涟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知名作家梅国华先生阅读了拙著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后经三次修改,将原来的全传形式,改成人物线索相对清晰、以反腐斗权贵为主基调的作品,字数也精简到三十余万字。虽然仍不满意,但也算完成了一件作品。
然而,要使拙著问世,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多年的负债出书,让我感到亏欠家人太多,但不出版,又有负自己的几年辛苦。正当我犹豫之时,我的窘境被娄底市纪委宣传部部长吴喜波、副部长黄首纪知晓,他们对我的创作表示支持与鼓励,并答应在发行售书时给予实质性的支持。这让我十分感动,也使我有信心将拙著付梓。
特别感谢娄底市纪委副书记何一波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与关心。与此同时,涟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梁育清,涟源市委常委、涟源市纪委书记孙纬辉,涟源市人民政副市长刘志刚,涟源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益民,涟源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彭冬余等领导对拙著的出版给予了关注与支持。
最后,要感谢杜宗陶先生与吴晓华先生,感谢一路上支持与关心我的领导、朋友、家人,谢谢你们!
近十年方成此书,愿此作能慰谢振定在天之灵。
2017年5月
说来惭愧,对于谢振定其人其事,我以前一无所知,直到我开始涉足《红楼梦》的研究,因他和他的家族成员与《红楼梦》有可能存在的某种关系,我着手研究他的生平,才发现娄底本土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在研究中我了解到,谢振定为翰林出身,有经世之才,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为官清廉。他虽才高八斗,但因个性太直,故几起几落,在官场中并不顺利,加之他五十七岁就早逝,只做到从五品的官,算不上大官。然而,因他的特殊职务,以及他敢于烧史上第一贪官和坤妾弟之车而被誉为“烧车御史”,一时美名远扬,名气盖过一品大员,并名留青史。
谢振定有许多值得后世学习的优秀品质。
1.谢振定一生勤学好问。虽有奇才,却不以为傲,谦逊好学,不耻下问。
2.他广交文友,不嫌贫寒,不问出身,唯才是友。他一生交往过的大小文人有上百人,在朝者为官清廉,在野者以才名世。
3.侠义有德。他虽清贫,却资助朋友的遗属,将已故乡人的女儿认为义女,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般教育培养。
4.谢振定爱才如命,善于发现与提携有才之士。他两任乡试副主考,选拔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包括后来成为清代名臣的吴云、黄钺等人。
5.谢振定忠于职守,勤政为民。他历任各职,皆尽职尽责,为民办事。任坐粮厅厅丞时,自己以俸银做抵押,将多年未修的粮库修好,赢得了同僚与上司的赞赏。他带病履职,最后死在任上。
6.他一生清正无私,正大光明。谢振定官虽不大,却身处要害部门。他任御史时,不过是六品官,但因清代的特殊官僚制度,他能经常见到皇帝。他身为御史,有弹劾百官的特权,相当于现在中纪委的官员。每到一处,想拉拢贿赂他的官员不在少数,但他却两袖清风。他当过漕使,任过乡试副主考,又任过坐粮厅厅丞,这几个差事都是肥差,但他始终清正无私,一心报国,令人敬仰。
7.最让人敬重的是谢振定不惧权贵,敢于与权倾朝野的“二皇帝”和坤做斗争。谢振定任漕使时,因这差事是肥差,被和坤索贿,但他并不理睬,回京后未送和坤贵重礼物,以至于得罪了和坤。谢振定对和坤及其党羽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乾隆六十年(1795),谢振定任兵科给事中,奉旨巡视东城,他发现和坤妾弟驾违制车招摇过市,便不顾一切,拦下其车,并当众烧了豪车,重笞了气焰嚣张的和坤妾弟。此举让和坤颜面扫地,却让百姓拍手称快,官场中不满和坤的官员亦为其暗暗喝彩。谢振定这种不畏权贵、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十分难得的。和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贪官,谢振定堪称“清代清官第一人”。
8.谢振定荣辱不惊,处事泰然。他虽因烧和坤妾弟之车被人陷害贬官,却问心无愧,对国家忠诚。被重新起用后,更加恪尽职守,为国出力,体现出他能上能下、甘受委屈的高风亮节。
9.谢振定还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他不拘小节,不追求物质享受。清代葛虚存著的《清代名人轶事》中写到谢振定其人其事:
……其人大节不苟,然性疏阔。其居处几榻,尘积数寸,不知拂拭。院中花草纷披,殊有濂溪不除阶草之意。财物奢荡,一任仆人侵盗,毫不介意。性复多忘,尝新置朝衣,借法时帆祭酒著之。罢官后,遂不复取。及官仪部,当有祭祀,复欲市取。时帆闻之,故意问之日: “吾记君尝于某时新置朝衣,去日未久,何得遂无?”谢茫然道:“此等物弃诸敝笥,安可索取?”法复日:“或君曾假诸人乎?”谢仍不复记忆。法笑日: “君于某日曾假余著之,今尚在余笥中,君果忘乎?”谢乃恍悟。其不屑细故若此。
10.谢振定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对苗疆的治理、白莲教运动等事务十分关注,并有着独到的见解。带头为明大学士李东阳建墓修陵,并与法式善等人多次前往墓地祭奠。
而我一直在探寻的是,谢振定与《红楼梦》的关系。我的研究表明, 《红楼梦》与湖南娄底的谢氏家族有关,特别是与乐恺堂谢氏家族有关,也就是说与谢振定的前人有关。而且,我认为谢振定便是将《红楼梦》通过高鹗、程伟元付梓的推手与原稿提供者,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谢振定一生十分清贫、勤奋。他官不大,却在清代官场中树立了一个清正、刚直的清官形象。
当然,谢振定也有他的不足之处,比如,他受当时教育的影响,存在着封建迷信与迂腐的思想。今日我们了解其经历时,要批判地去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谢振定不以官小而惧权,不以官小而不为,不以位显而贪,不以官贬而自弃。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死前所书:“光明正大,通天达地。”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勤政廉政,不畏强权,出淤泥而不染,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殊死斗争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借鉴。一个清代的封建文人士大夫能做到的,我们今日的官员应当做得更好。
谢振定是清代清官的典型代表,他的这种精神体现了湘楚人以天下为公、勇于担当的气节与血性。湘中人以耕读持家,在涟源的桃林湾乐恺堂,谢振定家族曾有过父子翰林三进士,兄弟同中举,一家五举人的盛况。湘中这个小山村,折射出整个湘中人勤奋耕读的身影,反映了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曾国藩十分推崇谢振定,并以他为楷模,最终成了一代名臣。湘人教育家罗辀重先生把湘中人的这种精神总结为血性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的血性教育。正是这种血性成为湖湘文化最精髓的文化基因,并使得湘中许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当中。所以,谢振定不仅是清代清官的杰出代表,也是湘中血性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然而,他的故事如今日渐为世人所遗忘,他的精神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与弘扬,故我决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这位了不起的清官写书立传,并希望能弘扬他的这种正气,为后世为官者提供借鉴。
拙作的主要资料来源于《知耻斋诗文集》,同时,我多次去谢振定的家乡了解他的生平与轶事。
一方面由于资料匮乏,另一方面时代较为久远,后人很难全面地了解谢振定其人其事,我的描写只怕也难以到位。
拙作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尽量还原事实真相。当然,因为是小说,应情节发展的需要添加了一些虚构的细节,倾注一定的个人情感,但我尽可能地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历史背景,用客观的态度去塑造谢振定这个形象,至于对其人的褒贬,则留待各位看官评断。
由于我的写作能力有限,不一定能充分体现谢振定的可贵品质,如果因此而破坏谢振定的清廉形象,希望读者能予以谅解,并多提宝贵意见。
谢志明著的《烧车御史谢振定传》是一部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作者根据《清史稿》上真实的记载,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艺术的手法,试图还原烧车御史谢振定的生活轨迹,塑造一位清官刚正不阿的正面形象。
谢振定为翰林出身,有经世之才,为人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为官清廉。谢志明著的《烧车御史谢振定传》试图通过描写谢振定这样一个官位不高,却不惧权贵,勇斗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的故事,来弘扬民族正气。从谢振定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反腐倡廉的艰巨性。或可以借鉴历代的御史制度,来完善我们今天的反腐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