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升、巨虹所著的《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冯梦龙》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从冯梦龙的家世、经历入手,详细梳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功绩。不管是他年轻时既注重读书应举又流连秦楼楚馆的双面人生,还是他专治《春秋》学,与当时的文人名士钱谦益等人的结社活动与交流往还,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冯梦龙一生最值得我们关注,同时也给他带来广泛久远声名的,是他以“三言”为代表的小说编辑创作和戏曲民歌等文学作品的编创成绩,这是本书要重点诠释的内容。“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以“情真”论著称的冯梦龙的多情人生和多彩人生,也需要我们用出自真性情的热忱去走进、感悟和重现。
马步升、巨虹所著的《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冯梦龙》共分为十章。第一、二章主要叙述冯梦龙的籍贯、家庭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第三章介绍了他在韵社、文社的创作、研究活动,以及与文人士子的交往情况。第四章描述其处馆课徒、编书印书的经历。第五章介绍冯氏在章回小说增补修订与重写方面的贡献。对“三言”的编选,使冯梦龙成为妇孺皆知的通俗文学家,第六章即重点介绍了他编选创作“三言”的过程以及“三言”中的爱情、婚姻、义气、神仙、官场与官吏等。第七章则介绍了冯梦龙于小说方面的另一大贡献:整理文言笔记小说。第八章“高龄岁贡生的知县生涯”叙述了他的几年官场经历。第九章介绍冯对戏曲的创作和改编、对民歌的整理。第十章为“冯梦龙的贡献及其影响”。
第二章 青年冯梦龙
一、读书应举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赵恒的这首御笔亲作《励学篇》,传布天下之后,为多少文人士子营造了一个美丽得无以复加的梦,勤读五经而参加科举考试中举,就能够顺利登上仕途,一展宏图而名利双收,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多么有诱惑力,多么令人向往!这个美好的梦几乎迷醉了近千年以来的所有莘莘学子,当然,冯梦龙以及他同时代的明代文人学子也未能免俗。
科举制度并不是从明代开始的,而是早在隋唐时就逐渐形成并推广开来,但是,科举制度在明朝被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明代开科举,也开启了我们现在已经熟悉之至的一种招生规模——扩招。扩招为大明王朝治下的读书人带来了莫大的希望,他们纷纷以读书为业,想要为自己未来能考中做官觅得一块合适的敲门砖。科举制度成为平民阶层能够青云直上到达社会上层的最重要途径,不过,并不是每一个平民都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他们是否具备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明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养士(培养人才)和取士(选拔人才)两个阶段,《明史·选举志》中明确规定“科举必由学校”,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比如,明代在府州县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立了学校,分别称为府学、州学、县学。学生入学都要经过考试,没能通过考试入学的,都叫“童生”。通过考试而取得了入学资格的,称为“生员”,就是大家惯称的“秀才”。生员内部也是有分别的,“廪膳生员”指的是府、州、县学生员中成绩较好,获得支领公费资格名额的生员;“增广生员”则是在上述公费资格名额之外增加录取的生员,他们自然没有资格支领公费;“附学生员”是在增广生员之外再增加录取的生员。生员获得入学资格之后,可以参加由学道(即学政、学台)主持的岁、科两试,以此来决定他们的等次升降和应该获得的奖赏或领受的惩罚。
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进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是由南北直隶和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录取名额由朝廷决定,考取之后就称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或入国子监,或在京城担任小官吏,或者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的贡院举行,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会试考中即可参加殿试,仅有一道时务考题的殿试,其考试规格却很高,题目由皇帝选定甚至亲自命题,皇帝亲任主考官,考试地点在紫禁城的奉天殿或文华殿。到了明代,能够参加殿试的基本已经高枕无忧,算是大功告成了,因为明代参加殿试的人一概不被黜落,只是根据殿试水平定名次: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新科进士畅饮“琼林宴”,拜谒孔庙,姓名也被镌刻在国子监前的石碑上,然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中二三甲的考庶吉士,中选者有机会由资深翰林院官员任教习培养三年,其中优秀者可以留在翰林院任编修或者检讨,其他人就可以出任给事、御史,或者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荣耀!
明代科举考试在总方向和原则上继承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考试原则方面尊崇儒学,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一以程文定去取”,这里的程文,即是著名的有固定格式和行文规定的八股文。 能够科场通达而进入仕途,是被无数明代读书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比如,明代万历年间首创文学流派“公安派”的湖北公安三袁,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的斩获就羡煞了众人。万历三年(1575),十六岁的老大袁宗道考中秀才;万历七年(1579),二十岁的他又中举,在乡试中名列第八;万历十四年(1586),年仅二十七岁的宗道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又任翰林编修。袁氏兄弟都是早慧之人,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一岁的老二袁宏道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二十五岁的宏道进士及第;两年后谒选吴县县令。老三袁中道也是十六岁考中秀才,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获得会试的佳音,先后任徽州府教授、南京国子博士、礼部主事、吏部郎中。与他们相比,冯梦龙的读书应举生涯,实在是坎坷,甚至说得上令人心酸!
和明代同时期的文人一样,冯梦龙从小便攻读“四书”“五经”,根据魏城壁《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研究》,他跟随自己的启蒙老师王仁孝先生认真研读相关儒学经典,尤其致力于对《春秋》的诵读与研习。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埋首举业数十年,可惜的是,直到五十七岁时,还没有考中举人,仍旧只是一名生员。也许在我们后人看来,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他没有能够通过科考成功而成为当朝的达官显贵,但他得以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用在对通俗文学作品的改编、创作、刊印方面,文学史上也因此多了一位熠熠生辉的通俗文学大家、旗手的名字。可是,对身处其中,饱受科举考试折磨,在屡次鼓起希望与屡次失望的轮回中煎熬的冯梦龙来说,在五十七岁的“高龄”,不得不离开考场,出贡去做一个岁贡生,是相当遗憾和无可奈何的!《老门生三世报恩》是“三言”中唯一一篇可以确定由冯梦龙本人所作的话本小说,主人公鲜于同也是一位像冯梦龙一样,五十七岁时还只是一位老生员的科场失意之人。在话本中,冯梦龙借鲜于同的口,表达了自己对明代科举的真实认识:“只是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若是三家村一个小孩子,粗粗里记得几篇烂旧时文,遇了个盲试官,乱圈乱点,睡梦里偷得个进士到手,一般有人拜门生,称老师,谭天说地,谁敢出个题目将带纱帽的再考他一考么?不止于此,做官里头还有多少不平处,进士官就是个铜锭铁铸的,撒漫做去,没人敢说他不字;科贡官,兢兢业业,捧了卵子上轿,上司还要寻趁他。”(《警世通言》)其中的不得志不服气与多少失意落寞,没有亲身经历的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也许只有十之一二,个中滋味,的确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流连秦楼楚馆
文人狎妓,早在唐代就已经不是一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也不会让世人太过吃惊。我们从唐代诗词、传奇小说、野史杂记等诸多现存资料中,都能找到这些身为未来国家栋梁、社会中坚力量的考中进士的文人们,普遍都有狎妓习惯的证据。陈寅恪先生就曾说过:“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
P13-16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人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从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日
《冯梦龙》一书从搜集资料到完成书稿,共经历了一年寒暑。这是一言难尽的一年,这本书也是让人难以割舍难以言明的一本书。冯梦龙的一些作品,诸如“三言”、《挂枝儿》,早在笔者分别就读于历史系、中文系之时,甚至更早,就成为我们爱不释手而难以释卷的读物,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传的无上阅读快感。可是真正要走近冯梦龙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去了解他、体会他、表达他,仍然是一件难度不小而容易使人产生畏难情绪的事情。
我们仍然选择通过细读他的一系列作品,去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已经远去的通俗文学先行者。当然,这一次的阅读,不再是像之前那样轻松愉悦、不带任何目的性的、纯粹为了阅读而阅读、因为赏玩与阅读快感而阅读;毋庸讳言,带着写作任务的阅读,就像带着镣铐而起舞,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透露出难以隐藏、难以遗忘的沉重来。
困难有,压力有,但是面对这样一位早已喜欢且令我们心生敬意、向往的人物,我们难免见猎心喜,为此而通宵达旦读作品、查资料,苦则苦矣,但因了喜欢,我们甘之如饴。
随着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冯梦龙逐渐进人文人学者们的视野,在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成为通俗文学研究中经久不衰的一个热点。马汉民先生的《冯梦龙》、张中莉先生的《市井奇才:冯梦龙全传》、王凌先生的《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早就为冯梦龙的一生立传。陈曦钟先生的《冯梦龙》,聂付生先生、陆树仑先生的同名著作《冯梦龙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整体梳理了冯梦龙的生平、著作、文艺思想等内容。高洪钧先生编著的《冯梦龙集笺注》收集整理了冯梦龙的许多遗文佚诗并加以笺注、考辨还附上了年谱,对我们帮助很大。江苏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冯梦龙全集》中,《春秋定旨参新》一本之后附录了徐朔方先生所作的《冯梦龙年谱》,完整地梳理了冯梦龙的传奇一生,是我们的这本书得以顺利完稿的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缪咏禾先生的《冯梦龙和三言》重点探讨冯梦龙的进步文学观及有关三言的许多问题。傅承洲先生更是写下《冯梦龙与通俗文学》《冯梦龙与侯慧卿》《冯梦龙文学研究》等大著,层层深入、全方位、立体化地将冯梦龙研究的相关层面几乎一网打尽。
此外,从第一篇系统研究冯梦龙生平及著作的日本学者盐谷温所发表于1924年的《关于明代小说三言》的文章开始,对冯梦龙进行研究的论文日渐增多。容肇祖先生在国内首先对冯梦龙的生平及著作展开系统研究,先后撰写《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等论文。自此之后,冯梦龙的生平,冯梦龙的文艺思想,关于“三言”的本事、内容与思想艺术等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以上论著共同构筑了一副坚实有力的巨人的肩膀,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却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压力之大、任务之重。
我们天天读、日日思,我们从上述材料中去一点一点搜罗、爬梳冯梦龙作品及人生中的一点一滴,分工合作,探讨交流,各种想法与思路的碰撞,一分一毫的灵光乍现都会令我们欣喜不已。有关冯梦龙生平经历的记录材料不多,不够饱满,我们只能从他的相关作品中去寻找、拼凑,力求呈现出一个尽可能真实、感性、圆满的冯梦龙。至于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冯梦龙是否能达到以上标准,只有静候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了。全书分为十章,其中第一作者马步升撰写第一至五章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第二作者巨虹撰写第六至十章。
我们坚信,日后能有更加丰富的有关冯梦龙的材料补充进来,弥补我们这本书的不足;限于经历、眼光、学识,书中难免存在一些偏颇、疏漏之处,我们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与冯梦龙爱好者的批评指正。
作者
二〇一四年七月于甘肃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