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宗教能否解除我们的困惑/大师小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英)罗素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八篇文章比较集中地阐述了罗素对于宗教、人生、人性与真理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从科学、宗教与迷信,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和理性、道德与情感的意识冲突的反差中,寻觅传统与现实的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异同。他不是简单地就宗教论宗教,而是广泛涉猎知性、灵魂等诸多方面,由现代人类本质的走向,肯定了面对悲剧、征服对象和拥抱死亡的积极人生态度,而不是规避现实、陷入宗教和遁身回忆。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20世纪最著名、最重要和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思想大师之一伯特兰·罗素对现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令人瞩目,其著作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和伦理等众多领域。他曾随怀特海学习数学,在数理逻辑的研究方面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本书八篇文章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对于宗教、人生、人性与真理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从科学、宗教与迷信,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和理性、道德与情感的意识冲突的反差中,寻觅传统与现实的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异同。他不是简单地就宗教论宗教,而是广泛涉猎知性、灵魂等诸多方面,由现代人类本质的走向,肯定了面对悲剧、征服对象和拥抱死亡的积极人生态度,而不是规避现实、陷入宗教和遁身回忆。

罗素文笔优美,析理深刻。他尽情发挥逻辑特长,字里行间洋溢着思辨的力量,为避免枯燥乏味,流畅的描述透着机智和风趣;如曲径通幽,却也不无瑕疵,其哲学洞察不很明朗,行文有唯智主义倾向,但涉及与数学的关系见解非凡。再则,人类世界敢说真话的人很少,罗素是勇者,勇者无惧,他一贯坦率真诚。他追求和宣扬真理,善于在良莠不齐的精神遗产中辨识真伪,扬弃精神废料,发人深省。他深怀宗教情愫,以近乎于梦幻的语言,蕴涵着归纳法、否定和怀疑精神,使读者置身于宗教场域,接受理性的沐浴,享受智慧的导引。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篇 一个自由人的崇拜

第二篇 宗教的本质

第三篇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第四篇 宗教忆语

第五篇 宗教能否解除我们的困惑?

第六篇 何为不可知论者?

第七篇 形而上学者的梦魇

第八篇 精神废料大纲

试读章节

在浮士德博士的书房里,梅菲斯特向浮士德讲述了创世之史:

天使歌唱班无休止的赞美已开始令人厌倦。当然,终究上帝不该受到天使们的赞美吗?上帝不是已经给予他们无穷的快乐了吗?得到不应得到的赞美,由他所折磨的人来崇拜,这难道不是更加有趣吗?他发自内心地微笑着,并决定这伟大的剧作应该开演。

在无数年前,灼热的星云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回旋。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开始成形,中心的云团抛出行星群,行星群就冷却下来,沸腾的海洋和燃烧的群山起伏震荡,从墨云团中降下的滚热成片的雨水,在赤裸的凝固的地面上泛滥。而后第一个有生命的微生物在海洋的深处形成,在适宜繁殖的温暖中迅速成长为广袤的丛林,巨大的蕨类植物从潮湿的沃土中生长出来,海洋动物生长繁衍、竞争、吞食和消亡。在这些动植物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诞生了。他有思考能力,拥有分辨善恶的知识和对崇拜的极端渴望。人类看到,在这个疯狂而又奇异的世界中,万物匆匆,一切生物都在无情的、命定的死亡来临之前,不顾一切地挣扎着去攫取短暂的生命瞬间。于是人说:“有一个潜藏着的、我们只能加以领悟的目的,而这目的是善的。因为我们必须敬畏什么,而在这个可见的世界中却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敬畏。”于是人从争斗中走出,断定上帝想要通过人类的努力从混乱中产生和谐。而当他服从由上帝传达给他的祖先而他又从他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捕食动物的本能时,他称之为罪孽,并请求上帝的宽恕。但是,他怀疑在他创造一种平息上帝愤怒的神圣方案之前,他是否能被公正地宽恕。而且,既然现存的世界是如此的糟,他就使它更糟些,以便将来可能会更好。因此,他感谢上帝给了他去放弃那些可能得到欢乐的力量。上帝微笑了。当他看到人在放弃和崇拜上变得完美时,他投送另一个太阳穿越天空,撞破人类的太阳。所有的一切又复归于星云。“是的,”上帝自语道,“这是一场好戏,我会让它再演一次。”

P1-3

序言

今天大家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书怎么反而越出越厚?以往老一代学者写的“小而可贵”的书,今天为什么再也见不到了?

 这个题目,也可转换成“图书该如何减肥”。现在的图书,越印越漂亮,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可每当有国外或港台学者慨叹中国出版业进步神速,书出得比他们的还精美、还好看时,我都心里有点打鼓。

不否认最近十年,中国图书在书籍装帧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我担心的是,这种华丽背后,有着对高码洋的刻意追求。各出版社都在努力做大,拼的是码洋而非利润。整个是粗放式经营,跟我们的工业一样,拼原材料,看GDP,这样做隐患无穷。图书品种增加了,总印数却反而减少了。在我看来,若总阅读量不能提高——即全国人民的有效读书时间不变,那么,减少2/3的图书品种,一点都没有问题。当然,这只是比喻,不是鼓励新闻出版署管制书号。因为,那样卡下来的,说不定正是民众最需要的读物。你怎么能保证不是劣币驱逐良币呢?所以,减少出书品种,这话我不能说。

我能说的,是跟这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减肥”。在我看来,图书的过分臃肿,已成为中国出版业一大通病。现在如果评奖,评委一般倾向于“厚重”的——既然你我都没时间细读,那就只能看“分量”了。十万字的,肯定不如百万字的,人家书写那么厚,肯定下了大工夫。以致养成这么一种风气,似乎没有四五十万字,作为学术著作,根本拿不出手。

记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出版,也就五万字左右,钱钟书对周书有所批评,但还是承认:“这是一本小而可贵的书,正如一切好书一样,它不仅给读者以有系统的事实,而且能引起读者许多反想。”称周书“有系统”,有点勉强;但要说引起“许多反想”。那是真的——时至今日,此书还在被人阅读、批评、引证。现在的皇皇巨著,却很少有人愿意阅读,这不能都怨读者懒,也有作者的缘故,谁让你把书写得那么没趣——我没要求学者都到电视上“学术说书”,只是希望著述时稍微讲究一下剪裁,抵抗那种以“体积”取胜的风气。

记得1980年代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刚出版,被人挑了好多常识性错误,据说冯友兰先生说了一句:这是一部大书。我当时听了,如醍醐灌顶,除了理解冯先生的主张,读书识大体,不过分纠缠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明白原来书不以“厚薄”定“大小”,一本十几万字的书籍,也能被称为“大书”。

现在这种“小而可贵”的书籍,到哪里去找?记得前些年三联书店出版“三联精选”、北京出版社刊行“大家小书”,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袖珍经典”,销售情况据说都很好。可你仔细看,那都是过去老一代学者写的。我们这一代,似乎不习惯写这样的“小书”。

后记

我念大学的时候很天真,以为哲学就是西洋哲学,认定了西洋哲学才是哲学的标准版本。听到柏拉图、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的大名,不觉肃然起敬;上课时老师谈到当代西洋哲学家,如海德格尔、萨特、罗素、杜威等人,我也都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句智慧的名言。

老师们的教材大都是英文本,我们准备考试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翻查字典,望文生义。这种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大三暑假时,一位老师跟我尝试翻译一本小书,内容是西洋宗教哲学的选集与评论。这个暑假在我学习西洋哲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我认真译了10万字英文之后,理解哲学文字的能力迅速提升。自此以后,我陆续译了200万字的哲学作品,收获不言而喻。

翻译不仅困难,并且无法完美。我自己阅读翻译作品时,常常觉得无奈,因为译文使我清楚感受到一点,就是自己也是个译者,自然知道“避重就轻”的诱惑,它会使人舍难求易,最后语焉不详,让读者堕入云里雾里,完全失去阅读的乐趣,甚至从此对哲学敬而远之。

然而,只要通过了翻译这一关,可以正确理解西洋哲学时,那么收获也将是十分可观的。依我浅见,在西方能够称得上哲学家的,其立说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断标准与建构系统。

哲学家不论是哪一派,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相同的名词可能表述着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见解。其次,在下判断时,无论是真伪、善恶、美丑、圣凡,哲学家都会提出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论证此标准的合理性。学派之间的大同小异,常可由此见之。然后,系统之建构是艰巨的挑战。这时必然会涉及真实世界的起源与归宿,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形而上学的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