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为现代伤寒论大家、北京中医学院首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陈慎吾先生为其学生与弟子讲述伤寒论基础之讲义。第一部分为《经方要义》(分为经方证治第一表和经方证治第二表),第二部分为《伤寒心法要诀九讲》。
本书原为现代伤寒大家、北京中医学院首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陈慎吾先生为其学生讲述《伤寒论》基础之讲义,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方要义,用两个表解高度概括了伤寒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精髓;第二部分为伤寒心法要诀九讲,从九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伤寒病的各种证候、症状及治疗要义,以及各种方药的组成与应用。本书内容丰富,理论透彻,深入浅出,既适合于中医初学者学习参考,也适合于临床中医师及研究人员阅读、研究。
第一部分 经方要义
经方证治第一表
经方证治第二表
第二部分 伤寒心法要诀九讲
第一讲 六经正证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阳明热病脉证
阳明府病脉证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少阳脉证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阳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阳邪脉证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阳邪脉证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第二讲 六经合并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阳明表病脉证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三阳合病、并病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两感
第三讲 六经传变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易愈生证
难治死证
第四讲 类证同证
类伤寒五证
停痰 伤食 脚气 虚烦 內痈
同伤寒十二证
冬温 寒疫 瘟疫
温病 热病
风温
温虐
湿温
中暍 温毒 风湿
痉证
第五讲 表里阴阳
表证
里证
阳证
阴证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阳毒
阴毒
第六讲 病证辨析
舌苔
表热 里热 阴热 阳热
潮热 时热
往来寒热 如疟寒热
恶寒 背恶寒辨
恶风
手足厥逆
自汗 头汗
手足汗
渴证
呕证
吐证
饥不欲食
热利 寒利
头痛
项强
颐毒
目眩耳聋
阴阳咽痛
胸胁满痛
结胸
痞硬
腹满痛
少腹满痛
身痛
疹斑
狐盛
烦躁 不眠 懊侬
但欲寐
百合
心下悸
战振栗
谵语 郑声
神昏狂乱 蓄血发狂
循衣摸床
气上冲
喘急短气
呃逆哕噫
发黄
太阳阳邪停饮
太阳阴邪停饮
少阴阳邪停饮
少阴阴邪停饮
衄血
吐血
大小便脓血
热人血室
食复劳复
房劳复 阴阳易
第七讲 伤寒汇方
桂枝汤 小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新加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桂枝加附子汤 芍药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桂枝去芍加苓术 苓桂术甘去枣姜 茯苓甘草生姜桂 加枣除姜大枣汤
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杜二越婢一汤
麻黄汤 大青龙汤 越婢汤 越婢加附子汤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加术汤 三拗汤 麻杏石甘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小青龙汤 附子汤 真武汤
干姜附子汤 白通汤 白通加入尿猪胆汁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附子理中汤 治中汤
五苓散 春泽汤 五苓甘露饮 苍附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胃苓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 栀子干姜汤 栀子厚朴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蒿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旋覆代赭石汤
十枣汤 白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麻仁丸 桃仁承气汤 抵当汤丸
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桂枝汤
猪苓汤 白虎汤 竹叶石膏汤
炙甘草汤
桃花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芩汤 白头翁汤
葛根黄连黄芩汤 干姜黄连黄芩汤 黄连汤 黄连阿胶汤
四逆散 吴茱萸汤 乌梅丸
第八讲 伤寒附法
双解散完素解利初法
河间解利后法
防风通圣散
柴葛解肌汤
黄连解毒汤 栀子金花汤 三黄石膏汤
消毒犀角饮
消斑青黛饮
普济消毒饮
连翘败毒散
都气汤 橘皮竹茹汤
葳蕤汤
桂枝白虎汤
泻心导赤各半汤
大羌活汤
还阳散 退阴散 黑奴丸
九味羌活汤
十神汤
人参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仓廪散
五积散
升麻葛根汤
二圣救苦丹
温胆汤
第九讲 增辑各方
蜜煎导法 猪胆汁导法
瓜蒂散
葛根加半夏汤
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白虎人参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厚姜半甘参汤
独参汤
解毒白虎汤 解毒承气汤
栝蒌桂枝汤
桂枝附子汤
甘草汤
桔梗汤
半夏散及汤
苦酒汤
猪肤汤
烧裈散
八正散
六味地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保元汤
礞石滚痰丸
二陈汤
丁萸理中汤
茵陈四逆汤
犀角地黄汤
圣愈汤
人参养荣汤
导赤散
补中益气汤
小续命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