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故事源于南宋时期的西子湖畔的济颠。济颠本名道济,天台临海人,先在灵隐寺出家,后到净慈寺,死在此处,年七十三。他的性格疏狂耿介,加之喝酒吃肉,被人看作疯颠,故称济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济颠和尚一生落魄贫穷,性格乖僻,这与传说中的惩恶扬善、所向披靡的济公大不相同。
此次整理郭小亭的《济公传》,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济公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郭小亭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济公故事源于南宋时期的西子湖畔的济颠。济颠本名道济,天台临海人,先在灵隐寺出家,后到净慈寺,死在此处,年七十三。他的性格疏狂耿介,加之喝酒吃肉,被人看作疯颠,故称济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济颠和尚一生落魄贫穷,性格乖僻,这与传说中的惩恶扬善、所向披靡的济公大不相同。 此次整理郭小亭的《济公传》,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 内容推荐 对于济公这个人物,人们是非常熟悉的。他身穿破僧衣,头顶破僧帽,脚上拖着破僧鞋,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疯疯癫癫,邋里邋遢,嬉皮笑脸,摇头晃脑,招摇过市。他能知过去未来,身负无限神功;他慈悲为怀,所到之处,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兴利除弊,造福四方;他疾恶如仇,惩恶扬善,路有不平,总是出手相助;他维护佛法,勇斗妖魔,镇压邪道,铲除恶势。他又是一个凡人。他不守清规,喝酒吃肉,破衣过市,浑身脏臭;他疯癫无常,行事滑稽,出言诙谐,却暗含机锋。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神僧,数百年来得到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济公的神奇故事,而郭小亭的《济公传》就是讲述济公故事的集大成的小说。 此次整理《济公传》,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与本套丛书体例相统一,我们只用了正文,未收底本所附绣像。 目录 新刊绣像评演济公传 绣像评演接续后部济公传 试读章节 诗曰: 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 白璧易埋千古恨,黄金难买一身闲。 云消晓嶂闻寒瀑,栗落秋林见远山。 古柏烟销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话说济公在酒饭馆吃完饭没钱,正合铺中人口角相争,只见从外面进来两个人,来至济公跟前行礼。众人一看,头前走进那人赫扬扬身高八尺以外,头戴翠蓝缎扎巾,擂金抹额,二龙斗宝,迎面茨菇叶乱晃;身穿蓝箭袖袍,腰系丝绦,足下青缎快靴,外披蓝缎绣团花英雄氅;面皮微黄,长眉阔目,二目神光足满,准头端正,四字方海口,海下一部黑胡须,飘洒胸前。后跟那人是二十以外年岁,头上粉绫缎色软包巾,绣团花,分五彩;身穿粉绫缎色箭袖袍,上绣三蓝花朵,足下快靴,闪披英雄氅;面如白纸,白中透青,并无一点血色。头一位乃是美髯公陈孝,后跟病服神杨猛,新保镖从外回来,要上灵隐寺哨哨济公,正走至这里,听见饭馆中一阵喧哗,二人掀帘进来,见济公正与伙计争吵,连忙过来给济公行礼,说:“师父,你老人家因何来到这争吵?那个欺辱你老人家,告诉弟子,我将他的脑袋给他掰下来!”陈孝过来说:“兄弟不可莽撞,问问到是因为甚么。” 饭铺伙友见这二位形象,唬得战战兢兢,说:“二位达官老爷别生气,原来这位大师父吃完饭没钱,反出口不逊,因此争吵起来。”和尚说:“好的,你们两个徒弟来的好!这饭铺把我欺辱苦了!”陈孝说:“师父,他们因为甚么欺辱你?”和尚说:“我吃完饭,他们不叫走,要钱。”陈孝一听这话,不由一笑,说:“这应当给钱。”回头说:“掌柜的,你们不认得这位和尚,勿论吃多少钱,不要跟和尚要,三节我还钱。这就是灵隐寺活佛济公长老。”掌柜的说:“我们实在失敬!”和尚说:“你们二人吃了饭没有?”陈孝说:“我们吃了。”和尚说:“你们两人给我抗着韦驮,跟我化缘去罢。”陈孝说:“师父,你老人家的弟子都是缙绅富户,用多了我不敢说,十两八两现成,何必你老人家化缘?”和尚一摇头,说:“化缘那是我和尚的本事。杨猛你给我抗着韦驮。”杨猛答应抗起来。 三个人出了酒饭馆往东走,街市上来往的人有认得杨猛、陈孝的,低声说:“二位保镖的达官,怎么跟和尚化小缘哪?”陈孝臊的脸一红,蹲在一旁,跟熟人谈话。杨猛浑人,不懂的害臊,跟着和尚往前走,见眼前路北新开张的大茶叶铺,济公叫杨猛把韦驮放下。和尚心中一转:“我必须得如此这般这样。”想罢,一上茶叶店台阶,说:“辛苦,辛苦。”茶叶铺伙计一听和尚道辛苦,赶紧过来说:“和尚买茶叶呀?”和尚说:“不买茶叶。你这铺子是新开张,我来道喜。”伙计说:“原来是和尚你来道喜,请里面吃茶罢。”济公说:“一来道喜,二来我要化个小缘。”伙计说:“你化小缘化多少钱?”和尚说:“你给二百银子我就走,并不多要。”伙计一听,说:“化小缘就是二百两!和尚你别处去化罢,我们这铺子施舍不起!”和尚闻听哈哈一笑,说:“这时候化你二百两,你给就算完;要等太阳一正午,就是四百两;太阳一西斜,就是六百两;太阳一落,就是八百两。你要叫我化一天一夜,把你的铺子给我,还算不清账!”掌柜的一听说这话,知道是个疯和尚来这搅闹。旁边有买茶叶的人爱管闲事,过来说:“和尚,人家大新开张的,你别这里搅。你要化两股香钱,我给你;你要化三吊两吊的换换衣裳,改天来,在我身上。”和尚说:“在你身上,你驼的动我吗?”那人一听和尚不说正经话,说:“和尚,别玩笑。我不管你,你可准化出银子来,化不出来不算好和尚。”济公说:“你不管,你哨着我必有个转身。”济公说:“杨猛,回头你哨由南胡同出来一个老道,你揪住,把他打死这铺子门口,叫茶叶铺打一场人命官司。” 杨猛本是浑人,听见济公说,他点头答应,瞪着眼哨着胡同内,静等老道。果然工夫不大,由胡同出来一个老道,身高八尺,细腰扎背,头上青缎子九梁道巾,身穿蓝缎子道袍,腰系丝绦,白袜云鞋;背上背着一口宝剑,绿沙鱼皮鞘,黄绒穗头,黄绒挽手,真金什件;面如三秋古月,慈眉善目,五官到也清秀,三绺长髯,飘洒在胸前,根根见肉。一面走,老道口中作歌说道: 玄中妙,妙中玄,三清教下有真传。也非圣,也非仙,长在洞中苦修炼。口服金丹原神现,方显三清真有传。 杨猛一看,勃然大怒,说:“好妖道!我在此等候多时,那里走!”赶过去抡拳就打。 书中交代,这个老道从那里来?济公长老因为甚么叫杨猛打他?只因为这临安城内太平街住有一家财主,姓周名景字望廉,外号人称为“周半城”。家中趁百万之富,跟前就有一个儿子,名叫周志魁,二十一岁,尚未有室。周志魁长得相貌甚美,每逢提亲是高不成,低不就:官宦人家又不给,小户人家又不要,因此总未定亲。周员外七十余岁,就是这一子。这天周志魁忽然染病,在花园书房调养,请了许多高明医家,吃药永不见功效。老员外心中烦闷,这天晚上,自己点上灯笼要亲身到后花园书房看看儿子病体如何,刚来到书斋门首就听屋中有男女欢笑之声。老员外心中一动:“这必是婆子、丫环勾引我儿做那苟且之事,这还了得!败坏家风,我到要看看是甚么人?”来至窗棂外将纸窗湿破,望里一看,这屋中是顺前檐炕,炕上搭着小桌,摆着几样菜,一盏蜡灯;东边是他儿坐定,西边坐着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生得芙蓉白面,珠翠满头。老员外细细一看,认得是东隔壁街居王成王员外之女,名叫月娥。老员外大吃一惊,心说:“我与王员外是孩童携手,垂髫之交,这两个孩子做出这不要脸之事!”自己也没敢进去,怕二人羞愧难当死了。自己转身回归前面上房,一见安人,把灯笼熄灭,老员外叹了一口气,说:“安人,你我儿那里是病!他与东隔壁王成之女王月娥,在那里吃酒取乐。你看这便如何是好?”安人说:“员外不必着急,明天你亲到那院见见王贤弟,跟他谈谈,问问他女儿有婆家没有,如没有婆家,赶紧托媒人过去说;一来保住两家名节,二则以了他二人之心愿,到是两全其美。”员外一听此话,深为有理。夫妇安歇,一夜晚景无话。 次日早晨起来,吃了早饭,带着家人,老员外换上衣服,出去要拜王员外。刚来到门首,就见由正西尘沙荡漾,土雨翻飞,一骑马二乘小轿,来者正是王员外。临近,王员外翻身下马,过来给周半城行礼。王成说:“兄长久违,一向可好?”周员外说:“贤弟,你上那里去了?轿里是甚么人?”王成说:“轿里是你侄女王月娥,他在他娘舅家住了两个多月,只因我给他说停当婆家,明天放定礼,故此今天一早,我亲身前去接他回来。”周员外一听,心中一动:“此言差矣!昨天我看见王月娥在后面同我儿吃酒,他怎么会在舅舅家住两个多月?莫非我眼花了,认错了人?决以不能!”想罢,说:“贤弟,你把轿子搭进大门,我哨哨我这个侄女。”王成叫把轿子搭进来,婆子下轿,把小姐轿帘打开,搀王月娥下轿,过来给周员外深深万福。周员外一看,果然跟昨天看见在书房的女子长的一般不差,心中一想:“了不得了!那个王月娥是非妖而即怪,非鬼而即狐!”自己一着急,几乎卧倒,幸有人扶住。王员外说:“兄长,见你侄女为何这样?”周员外说:“贤弟,我看见侄女,想起你那侄儿来了,现在病体沉重。”王员外说:“我实在不知道,过一天必要来看望。”说罢,员外告辞。P15-17 序言 对于济公这个人物,人们是非常熟悉的。他身穿破僧衣,头顶破僧帽,脚上拖着破僧鞋,手里拿着一把破蒲扇,疯疯癫癫,邋里邋遢,嬉皮笑脸,摇头晃脑,招摇过市。他能知过去未来,身负无限神功;他慈悲为怀,所到之处,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兴利除弊,造福四方;他疾恶如仇,惩恶扬善,路有不平,总是出手相助;他维护佛法,勇斗妖魔,镇压邪道,铲除恶势。他又是一个凡人。他不守清规,喝酒吃肉,破衣过市,浑身脏臭;他疯癫无常,行事滑稽,出言诙谐,却暗含机锋。这是一个具有人性的神僧,数百年来得到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喜爱,在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济公的神奇故事,而《济公传》就是讲述济公故事的集大成的小说。 济公故事源于南宋时期的西子湖畔的济颠。根据南宋人释居简所作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济颠》和明代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的记录,济颠本名道济(1136—1209),天台临海人,先在灵隐寺出家,后到净慈寺,死在此处,年七十三。他的性格疏狂耿介,加之喝酒吃肉,被人看作疯颠,故称济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济颠和尚一生落魄贫穷,性格乖僻,这与传说中的惩恶扬善、所向披靡的济公大不相同。 济颠故事之所以能在明清两代风靡城乡,说书讲唱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像红莲、柳翠、雷峰塔等这类与济公有关的故事,自宋到明,主要是通过说书流传的。到明代中后期,济颠小说也开始流行。最早的一部是刻于隆庆年间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全书虽然只有一卷,但却系统完整地讲述了济颠的出生、出家、发狂到最后圆寂的全过程,其中主要的神迹有醉酒宿娼、化钞造殿等。此书文辞简单,与小说的旨趣相去甚远,但影响却很大。它是以后所有济公小说的基础。到清代康乾之际,各种新的济公小说纷纷问世,其中水平较高、重印次数最多的是《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全书二十回,题“天花藏主人编次”。它在《济颠语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的神迹故事,文笔流畅,更富于文学色彩。 在清代的说书业中,济公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节目之一。尤其在北京天桥,艺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演出济公故事,在听众们的喝彩声、哄笑声中,济公的形象日益饱满、更显复杂,其情节也日益增加、愈见精彩。光绪年间,天桥出现了专说《济公传》的评书艺人,像双厚坪、张泰然等。尤其是张泰然,“他与说唱鼓书的石玉昆齐名,自编《济公传》前后套,材料极为生动细致。说书时,常带滑稽,动止言默,无不令人发笑”(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第五章《天桥人物考》)。这一切,都为郭小亭《评演济公传》的出现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评演济公传》是一部典型的评话小说。在书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评话说书的节目名称,如“醉人秦相府”、“巧断垂金扇”等。同时,书中大量使用了评书的特定语言词汇,像“既待如是”、“名日叫”、“立时刻”等等;而且许多字词的发音明显是以北京方言的口语发音为准的。这正说明了《评演济公传》是依据说书记录改编而成的。 《评演济公传》一百二十回的出版,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据《评演济公传》序,我们得知,作者名叫郭小亭,杭州名士张文海出资,煮字山房老板魏岱坡于1898年刊印发行。这几位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都不了解。有人怀疑郭小亭就是郭广瑞,因为他字筱亭,但也没有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小说一经面世,立即不胫而走。一两年间,风靡京津地区,而且传人上海,畅销一时。1900年,魏岱坡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评演接续后部济公传》一百二十回,又一次大获成功,而且掀起一次济公小说的出版热潮。上海的出版商连续不断地推出续书,数年里足足出够了四十续,方才罢手。 此次整理,我们采用了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绣像评演济公传》二百四十回为底本,校本是上海广益书局本《足本全图济公传》。续书概不收录,因为只有《评演济公传》前后传,才体现了济公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了与本套丛书体例相统一,我们只用了正文,未收底本所附绣像。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