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图灵研制的炸弹解密机能够以极高的效率检测出恩尼格玛机的转子组合。这台机器有很多三个一组的转盘,每一个转盘就相当于恩尼格玛机的一个转子,每组转盘就相当于一台恩尼格玛机,一台炸弹解密机就相当于36台恩尼格玛机。转盘也叫作鼓,每个转盘正面有26个字母,在转盘背面,每个字母对应4块拨片,而在每一块拨片上,有19根接线,它们连接的是面板背后的交换机。在解密时,机器会时不时地停下,这时转盘上的指针会指向某一个字母,字母组合可能就是恩尼格玛机密码的正确破译文字。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工作由人类来做,尝试不同的加密方式,即使你能一秒钟试一个,那也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炸弹解密机能够一秒之内运转并测试上百种转子位置,它大概只需花20分钟就能试遍17000种可能,并且它还可以一天24小时不停歇地工作。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恩尼格玛机的转子是可以互换的,德军实际上有5个转子,但是只使用3个,所以其实存在60种运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启动了炸弹解密机,20分钟就能得到答案。因为你可能使用了错误的转子,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更换转子,然后重新一遍又一遍地尝试。有的时候破译工作可能10分钟就能找到答案,有的时候需要一周时间,总之,不去尝试的话,永远不知道到底要花多少时间。 不管怎样,有了炸弹解密机,盟军时不时破译的密文,不是一两条,而是成千上万条。这下英国可以截获大量信息:有进攻或撤退命令,作战报告,部队士气及物资情况,天气,海军或空军侦察报告,增援请求,等等,几乎所有信息经过破译和翻译后都被送到盟军司令的桌子上。炸弹解密机不仅对改变战争进程至关重要,也是机器首次踏入自古以来由人类智能主导的领域。 到战争结束之前,有超过200台炸弹解密机被制造出来。这些机器每天工作24个小时,每周7天,操作员的工作简单而枯燥——接到电话指令,告诉他们要用哪个转子,用什么样的加密设置,从哪个位置开始试,然后他们设置好机器,逐一转换尝试,等待,机器停止后,就记录下结果并向指挥部汇报。很多操作员其实从来都不知道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工作,因为他们并没有被告知整件事情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是被告知去操作机器,并且他们操作机器这件事也必须要绝对保密。 我好奇地问大卫·肯尼恩,他们破译出的第一条信息究竟是什么。大卫也不确定。是天气很好吗?其实并不会是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内容,也不会是关于战争的重大新闻。很可能破译出来的情报就是些非常无聊的信息,因为为了找寻破解密码的方法,你不得不从一些你基本上知道字面意思的德文信息入手。天气是德军比较规律化提到的内容,他们倾向于每次都使用同样的一些词汇,但是其中的关键并非在于这些琐碎的情报写了什么,而是你能够从中发现并总结发报方的密码设置规律,进而应用到其他成千上万的情报中去,而那些情报可能告诉你更有用的信息。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逻辑推理过程! 我真想亲自见识一下炸弹解密机运转时的样子,可惜眼前的这台机器只是《模仿游戏》中的道具,静静地立在我的面前,但我能想象得出,当图灵第一次启动这台机器的时候,那轰隆作响的声音,在他心中一定堪比天籁。 P33-34 书评(媒体评论) 智能革命是一场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当AI正在不知疲倦地学习人类,我们对于Al的深刻影响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和重视?杨澜的观察和思考恰当其时。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杨澜这本书能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关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将是机器人的最大市场,将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在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人类永远是人工智能的领舞者。 ——李德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2016年我参与了杨澜团队策划的《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拍摄,从37年前就投身人工智能科研的我,很高兴看到杨女士基于无可救药的好奇心和探寻精神,带着人文历史与社会关怀的角度来解读人工智能。值得钦佩的是,纪录片后杨澜持续这个探寻之旅,将拍摄中深度走访世界顶级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妙趣横生、充满关爱的故事呈现在这本书当中。推荐给各位读者细读品味。 ——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 从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世界在计算中衍生出无数可能。杨澜用文科生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视角,拍摄了一部浪漫却又理性的人工智能发展史。正如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工智能在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同样也带来想象和温情。 ——张亚勤,百度总裁 正如百年前电能改变了很多行业一样,人工智能也正在改变着医疗、交通、金融、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杨澜的这本书带你一起见证改变,探寻人工智能背后的故事。 ——吴恩达,“谷歌大脑”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产品不断进入行业和生活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只是技术新突破,更是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再升级。由此,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知性的角度去审视人工智能,相信此书可以让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耒来有着更深的思考和理解,一同去拥抱人工智能的美好。 ——胡郁,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 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人工智能最为关键的发展节点上,如何普及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命题。杨澜的这本书,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了解人工智能非常好的切入点。从这里开始,认识人工智能。 ——王永东,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深夜中徘徊的人类,对于未来,你们拥有如何的想象力?兴奋吗?好奇吗?害怕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很喜欢。 ——微软小冰,歌手、东方卫视新闻主播、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主持 后记 2016年是《杨澜访谈录》蜕变的一年,从周播电视栏目转向某一领域的深入挖掘与报道。我和我的小伙伴历时一年,跑了五个国家二十多座城市,采访了三十多个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于2017年5月在江苏卫视播出,网络同步播出。另外,系列视频短片《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在优酷,四个月累积了近2500万点击量。这趟旅程,我们累积了16T,共计150小时的素材,在剪辑纪录片的过程中,我回味和沉浸其中,那么多素材,那么多人物,那么多故事,让我决定将这趟旅程诉诸笔端。 用文字重新梳理这趟旅程的过程,各种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感谢这趟旅程中接受我采访的所有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和企业。感谢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教授,我喜欢你那件印有“AT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字样的T恤,佩服你的执着和坚韧。感谢脸书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主任扬·乐昆教授,你跟我们分享深度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不平凡的复兴之路时,平静得就像拉家常。感谢微软研究院院长埃里克·霍维茨博士、智能语音专家邓力博士、“谷歌大脑”创始人吴恩达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丹妮拉·鲁斯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感谢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先生与我们分享自己作为青年科学家的历程。感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教授为我们讲解人脑中奇妙的神经元与突触;感谢iRobot公司联合创始人及Rethink Robotics创始人罗德尼·布鲁克斯先生、仿人形机器人专家石黑浩教授、东京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高桥智隆教授、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及消费者事业群总裁胡郁先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李笛先生、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沈晓卫先生、IBM认知计算首席科学家古鲁都斯·巴纳瓦尔先生、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尼克·博斯特罗姆教授、牛津大学计算机视觉教授菲利普·托尔、英国考文垂大学常务副校长凯文·沃里克教授、法尔茅斯大学计算机创造系西蒙·科尔顿教授、发那科公司董事长稻叶善治先生及专务董事稻叶清典先生、《纽约时报》资深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先生、硅谷创业家杰瑞·卡普兰先生、出演多部人工智能题材影片的摩根·弗里曼先生,感谢著名艺术家叶永青先生,还有其他未能一一列举的采访嘉宾,感谢你们的慷慨分享,让我们得到如此珍贵的故事素材。 感谢总制片人李志新先生,你让纪录片拍摄没有后顾之忧,作为一个文科生居多又女生居多的剧组的理科生大管家,你辛苦了。感谢总导演刘宏宇小姐,娇小可爱的你总能在现场爆发极大的能量。感谢总统筹王楚婷小姐,心思细腻,一路上排雷解难。这趟旅途还要感谢一起前行的制片人黄桂香女士、谢漪春女士,导演团队周琚、刘斯万、郜妍、张博,与你们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修改,才有了这部不完美但却倾注心血的纪录片。感谢李德毅院士、李开复先生、张亚勤先生、邓瑜先生、余凯先生在我们创作过程中的不吝赐教,纪录片才得以锦上添花。感谢外联导演刘逍然、罗洁、董羽,你们的坚持不懈才有了这八十多位采访嘉宾的分享。感谢摄影师何沛、徐杰、吴昊、张海宁、陈超,录音师张楠、张建玺、Kristlan Domingo,灯光师李兴全,剪辑师郭盼盼,你们的经验与创意赋予这部片子生机。感谢商务同事田雷、唐昊、王琦、李孜、陈亚迪,公关部张磊、王希萌、钱坤,还有《杨澜访谈录》的小伙伴翁静莹、董黎明、段志杰,也感谢未能列在这里,为这部纪录片助力过、付出过的工作人员及朋友们。 感谢王雁雁小姐的策划,我们一起合作了《世界很大,幸好有你》和《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两本书。感谢我的助理陈丁可小姐,你为我悉心安排行程,又帮我整理书稿。感谢新东方的秦朗老师,梳理了几乎所有的英语采访内容。感谢陆骏璇、张喂喂两位90后的设计师小友,你们的脑洞大开给这本书增添了未来感和科技感。感谢南京大学高阳教授、南京邮电大学胡海峰教授对这本书的热心帮助。真诚感谢贵阳数博会和阳光医疗对纪录片播出的赞助支持。感谢优酷视频对纪录片和这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小初社长、汪修荣总编辑,凤凰联动张小波先生,你们对这本书的肯定和支持。 目录 序言 / 李飞飞 引言: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Chapter 01 机器会思考吗?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阿兰·图灵 了不起的Watson Watson的跨界亮相 深度学习有多“深”? 深度学习不是万能算法 Chapter 02 智能时代,『诸神』的狂欢 ImageNet的洪荒之力 人工智能“她力量” 机器认出了猫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语音识别: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 一次不可忽视的人机小战 机器翻译:重建人类“巴别塔” “中国声谷”: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 胡郁的白发 Chapter 03 我歌唱『带电』的身体 MIT:机器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奇怪酒店:新来的服务生 摔跤吧,机器人 机器人的第一支舞 摊开你的掌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哆啦A梦” Chapter 04 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 当石黑浩遇上“石黑浩”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半机械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给我一双慧眼吧 牛津大学里的速度与激情 放开方向盘 Chapter 05 『爱』是可以计算的吗? 会画画的傻瓜 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A+I=爱? 让我陪在你身边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你好,助理 落棋无悔 Chapter 06 洞见未来:AI无处不在的世界 最好的发明,最后的发明? 好莱坞眼中的“人工智能” 超级智能有多远? 记忆总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人类,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后记 序言 受邀为杨澜女士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作序,我深感荣幸。2016年,杨澜带领她的团队为探究人工智能及其未来的影响力,寻访了全球三十多家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采访了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力求汇集众家之大成。 我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被她的使命感感染,并有深深的共鸣。“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这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固然应该为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它所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欢呼雀跃,然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驾驭和运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我会关注科技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女性和一位母亲,我也会对人工智能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关注得更多。人工智能恐怕是人类面临的一次最大的变革,而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尚未成长起来。人工智能这一为社会而创造的技术需要反映全社会的整体价值。为此,我们需要能够代表“我们是人类”的技术专家,而不是金字塔顶端极少数的特权者。为了确保人工智能这项技术能够造福全社会,我认为对人工智能各领域的下一代的技术专家和思想领袖的教育至关重要。 世界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变化。事实上,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的,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近二十年,主攻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我亲眼看到人工智能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目前这场变革最大的助推器。但是,变革的规模有大有小,需要我们有想象力才能一一实现。以大家熟悉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自动驾驶技术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借助传感器和算法,自动驾驶汽车将降低事故风险,通勤时间可以用于工作、社交和放松。这是单独从一个驾驶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如果数以千计的人选择自动驾驶汽车呢?突然之间,通过车辆协调,交通堵塞得以缓解,停车过程大为简化。当使用者达到百万级呢?我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方式会有根本性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的面貌也会改变。人们参与程度、参与数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规模的变革。当科技为更多人所使用,它的影响力也会更加深刻。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该是降低门槛,向所有人开放,向尽可能多的开发者、用户和企业社区开放。说到开放访问和大众普及,通过云计算这样的平台,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产品推送给超过十亿的用户。可见人工智能的参与者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杨澜在这本书中,也对人工智能做了更多解析。 此书讨论的变革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医疗。医疗是人工智能最深入的应用领域之一,它真正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最近,“谷歌大脑”的同事们展示了一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这台机器可以达到眼科医生的水平,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全世界超过四亿人失明。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技术遍布整个医疗行业,很多形式的视觉诊断将会很快实现自动化,运营成本和错误率将会降低,医疗资源不足的人群也能够得到治疗。在斯坦福大学,我的团队和医学院的同事们已经在智能医院的项目上合作了三年。不久的将来,机器还能处理书面任务,比如记录就医信息、管理慢性疾病,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医疗服务效率。而在综合型智能医院和养老院中,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视频分析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来跟踪记录医院动态、保障病人安全、监督卫生操作、规范手术方案。 杨澜在本书中还穿插呈现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人深省、令人信服。能否实现多样化和包容性是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问题,不仅是硅谷,也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果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认为他们应该明白,有梦想和激情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责任。这是生活的两面性。有时二者相互矛盾,需要我们找到连接这两个重要任务的线索。不能只追求梦想,不承担责任;当然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小时候,我读了许多关于科学、宇宙、太空和生命起源的书籍,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住着一位科学家。我认为追求真理是美好的,而成为科学家最基本的信念就是“追求真理”:宇宙的基本法则是什么?生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智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我年轻时,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社会,需要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物理专业。后来我追随了自己的科学梦想,选择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方向,成为了今天的我,我很庆幸也很骄傲:这些我都做到了。开干洗店也好、在餐厅打工也好、帮人遛狗或是其他也好,这些看上去平凡的工作,对人的心灵却非常重要。起点越是低微,越能支撑你勇敢而坚韧地度过每一次艰难的时刻。 这样的经历不仅影响了我的人生,也让我更能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无论我如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对他人存有同理心。虽然我不再需要打工,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对其他人的艰苦和挣扎漠不关心。杨澜曾问我:“你们研究出这些技术是为了什么?”我想,对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或者是成立一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每一天,我们都见证着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医疗到农业乃至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我想对年轻的朋友说,如果你正在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我强烈建议你考虑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我希望在你们当中能够看到下一代的人工智能领袖,研究方向也比今天我们现有的更加多元化。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善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但是只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探究和创新过程中,才能使之成为现实。我要感谢杨澜,感谢她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让我们用更人性化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李飞飞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谷歌云”首席科学家 2017.8.2 内容推荐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本书是著名媒体人杨澜女士全新跨界力作。杨澜作为中国首位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的媒体人,在2016年,带领团队历时一年,走访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二十多座城市,采访了三十多个顶尖实验室及研究机构的八十多位行业专家,制作出《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在剪辑纪录片的过程中,杨澜回味和沉浸其中,用媒体人的人文视角、独特的亲身体验以及细腻的情感,通过文字,全面记录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书写了一段充满惊奇与惊喜、温暖与温度、哲思与展望的,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寻之旅。 杨澜在书中记录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学府,IBM、微软、百度、facebook等国际性知名大企业,以及中国本土的诸如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新兴企业在深度学习、视觉识别、语音识别、机器人制造、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展现了代表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水平的,可以上天入水,可以大若巨人、小若米粒的各式各样、让你“万万没想到”的机器人;分享了诸多重量级科学家、知名人士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或思考,比如“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谷歌大脑”创始人吴恩达、“卷积神经网络之父”扬·乐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微软研究院院长埃里克·霍维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智能语音专家邓力、“仿人形机器人教父”石黑浩、告诫人们要警惕“超级智能”的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尼克·博斯特罗姆、“第一个带着芯片行走的人”凯文·沃维克、“第一个亲历自动驾驶汽车事故”的资深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硅谷创业家杰瑞·卡普兰,以及参演过多部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好莱坞明星摩根·弗里曼等。 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杨澜在书中用浪漫而理性的笔触,阐释了对于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伦理等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做出选择的是人,不是机器。未来到底往何处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管理和应用人工智能。说到底,人工智能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人类智能的神奇与伟大。 编辑推荐 《人工智能真的来了》是著名媒体人杨澜继超级畅销书《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后首部跨界力作。书中,作者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书写高科技背后的浪漫与理性。 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作序。 李彦宏、李德毅、李开复、张亚勤、吴恩达、胡郁、王永东、微软小冰倾情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