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渴望学好英语的学生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进步总是微小。笔者指导过众多中学生,他们的英语都能迅速进步,多数能够在中学阶段水平就超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部分甚至超越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那些渴望学好英语并有毅力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英语的正确方法,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达到和超越大学教授群体的英语水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哈佛(徐老师原典英语自学法)/超越哈佛系列丛书 |
分类 |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
作者 | 徐火辉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很多渴望学好英语的学生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进步总是微小。笔者指导过众多中学生,他们的英语都能迅速进步,多数能够在中学阶段水平就超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部分甚至超越大学教授。 这本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那些渴望学好英语并有毅力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英语的正确方法,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达到和超越大学教授群体的英语水平。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全球首部揭秘语言学习三大秘笈的著述。里面收录了20年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它是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法,英语自学者的圣经。已有逾40名中学生在本书作者徐老师的指导下升读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 目录 前言 第二版代序 第二版自序 第一版序 第1章 海内存知语 天涯若比邻 语言之用与语言之美 语言学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外语学习的四大规律与六大原则 大智无考 第2章 飞越提升英语能力的典法训练程序 一、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的前提条件 二、原典英语一体化学习法的具体训练程序 三、英语学习的321X法——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法概括 四、强度与进程要求 五、原典英语训练法的程序原则及部分心理学原理 六、注意事项和其他建议 七、训练方案建议举例 八、原典英语学习法的一些tips 第3章 英语学习的荷马秘笈 一、从一个常识类比获得启迪 二、追溯语言文化原典的源头 三、从哲学原理俯瞰 四、从母语学习的常识分析——语言学习的童子功与少年功 五、从语言学常识分析 六、从语言学习的教育学常识分析 七、从认知心理学的常识分析 八、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常识分析 几、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 十、了解各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第4章 你身边最杰出的免费英语导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身边最伟大的英语教师 第5章 语言学习的缪斯女神秘笈 单词效用递减率 词汇学习的数量目标 词汇学习的质量目枥——在大脑中生成英语语义关系网系统 词汇学习的正确过程与恰当方法 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法是最好的单词学习途径之一 重视学习词根词缀 拾遗补缺之目——各种记忆术 运用认知心理学原理学习词汇 语言学习的缪斯女神秘笈 第6章 横扫千考如卷席 隐性与显性的语法规则 重视经典教材 动词与动词句型是语言的灵魂 语法规则与逻辑 第7章 语言学习的仓颉秘笈 仓颉原理——阅读的最高境界 第8章 口若悬河谈笑间 第9章 妙笔生花论写作 妙笔生花论写作 你怎么理解“笔头”的学习作用? 写作的独特价值 写阅读笔记的范例 重视听读经典 扎实掌握动词句型 活跃头脑打开思路 重视理性思维训练 善用虚拟英语教师 重视母语文化功底 再谈阅读笔记 提升写作能力需要毕生努力 第10章 “英语盲”妈妈如何助孩子成为英语神童 一、儿童口语发展与成熟的超前性 二、对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些建议 第11章青年如何成为英语名师 一、英语教师怎样运用原典法 二、探索和发展以文化兴趣激励和文化内容支持的英语学习模式 三、善用现代IT技术 四、高度重视核心词汇与核心句型 五、课堂活动的设汁、组织和实施,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六、对儿童英语教师的一些建议 第12章 超越新东方大牌英语教师的捷径 一、Gone With The Wind 二、A Short History 0fNearly Everything 第13章 为什么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将超越美国学生 后记 附1:徐老师指导和帮助过的部分学生名单 附2:家长和学生来信摘录 试读章节 你怎么理解“笔头”的学习作用? 最近有个中国家长找我,问:小孩儿怎么能够提高口语?这位家长非常认真地向我解释情况:孩子已经能背几千个单词,语法还箅不错,也就是说“笔头”英文可以了,考试成绩不会低于90分!可是口语能力并不强。 我问她,“除了答试卷之外,孩子还用英文写什么,比如日记、邮件、作文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文件?” 那个家长瞪了我一眼,意思仿佛是,这个外教显然不太了解国情,哪里有能用英文写作文的中国学生,更何况我儿子是一个小学学生而不是一个主修外语的大学学生呢! 当然嘴上的回答并没有她实际想法那么不客气,她说,“没有。毕竟是中国孩子,还没有完全抓好语法。可是,”——一说到可是两个字,家长的语气就急了——“问题是口语一点都不好。老师,你说怎么办?” 我微笑地接着问,“那么好,先不提写不写作文这个问题。我想先了解,背生词时孩子有没有造句?比如,背‘ice cream’的时候,他用ice cream造句,还是光背中文的相关词语——冰淇淋?” “光背词。” “那样的话,在没有语言环境的具体条件下,孩子怎么样练习他所想交流的句型?比如,他知不知道怎么说‘我喜欢冰淇淋’?” 在一旁倾听的孩子马上插话大喊,“I like ice cream。” “没错。那么你会不会反问我,‘你最喜欢吃哪种冰淇淋,?” 孩子摇摇头。 我进一步向家长问:“他能变通使用单词吗?” 孩子又摇头了,冢长也明白了。 造句不仅是复习生词的好方法,在异国学外语的时候,造句更是将来参与口语或书面语交流的预备。当掌握了一个单词、句型、时态等语法单元的记忆知识之后,关键在想象出它们在交流场合所拥有的潜在作用,为以后的实际交流预备好句型知识。简单地概括:通过造句编写对话,学生能够培养交流能力。学生首先想象一个场合,第二设计一些人物,包括自己在内,然后他要想象:我们能够交流什么?这个场合适合哪些话题?最后就是把这个想象的对话写出来。 编写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发现一些知识的空白,比如:单词搭配、语法选择、句型使用等交流的技术问题。“I love eating ice cream on hot,summer days.However,sometimes I eat too much.0nce,I went to the beach with my friends…”这样写出来之后,学生还必须找老师修改错误,弄清楚什么样的句型表达是恰当的。然后,学生可以随时练一练。这样以后碰到机会,理所当然就很容易开口交流——把曾经写出来的句子说出来,比临时凭空造句说出来更容易且更自然。 对在异国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任何学习方法代替不了造句编写的功能。当然,造句编写只不过是“笔头”的学习功能之一。很多学生像前述那位家长一样,习惯忽视写作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其实除了提供练习想象的对话活动之外,写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还有其他更微妙的作用,比如培养语感、强化表达、提高用外语受教育等交流能力,等等。 比方说,编写对话时,有的单词会刺激学生想象出几百个单词的对话来,而有的单词只能让学生发呆。所以在“创作”对话的同时,学生还能发现自己特有的想法和兴奋点。这种自我了解自我认识应当是外语写作的另一种收获。 写作的独特价值 造句写作的确有改善口语的功能,老师一定要布置这方面的作业,学生必须用心而做。但造句编写对话不是写作最典型的功能,也不是写作的最佳用途,更不是写作最有趣的一面,所以在学习外语的初始,不少学生体会不到外语写作的真正价值。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太多外语老师意识不到文字创意对培养外语思维和适应异国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其实,写作与说话所起的社会作用不一样,外语教师应当对此提供相当的指导。具体一些说,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语言的社会价值而不是语言本身。 写作的独立价值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来说明。医生跟病人的交流方式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口语,另一个是开处方或写病历。称职的医生不但听说能力要强,而且读写能力也要强,才能够治病。口语不好,就难跟病人进行交流;写作不好,就没法跟不在场的药剂师或其他医生沟通。这里关键之处在于口语与处方的社会功能不同。医生与病人的交流发生在当下,因此他们所用的交流方式包含手势、表情、语气等非语言的交流元素,并且医生可以补充病人不知道的单词和概念,甚至能帮病人弄明白自己的身体哪里不舒服。反之,医生与药剂师的交流发生存不同的时空,因此他们所用的交流方法必须遵循明确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所蕴含的逻辑、思维、模式等又有客观的文化背景。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你没有写作能力、只有口语能力的情形。那样你永远需要通过另一个存场的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通过他的写作与一个不在场的药剂师或其他医生进行交谈。从这个具体例子你就能清楚地意识到写作能力的独特价值。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初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消灭文盲,而文盲的含义是只会听说不会读写。在母语环境里,听说能力是天然的能力,而读写能力是接受教育的结果。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虽然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都是接受教育的结果,但是却有相同的重要性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写作能力与阅读是同步提高的。读书的时候,学生不但要理解把握作品的意思,还要分析表达意思的写作结构。在一句话里,作家怎么样搭配单词,怎么样使用时态抒情?在一段话里,重点在开始还是结尾?在整体构架上,文章是从具体事实档案出发,引导推断出理论的框架,还是通过理论的普遍定义而解释具体情况?存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得不体会到造句、阐明意思、强调重点、编排结构等写作的基本功,这些也同时是文化和思维潜在规则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由此,培养写作能力一点都不容易,但是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的学生都会有意外收获的惊喜。除了能培养在异国独立生活的能力之外,通过阅读与写作,学生也会发现另外一个天地,这就是对方的文化世界。 找到一个合格的老师帮助修改你的作文是最理想的学习条件。但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依然要坚持写作,否则无法体会到外语里蕴含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背景。而有了这种对外语所包含的文化和社会牛活背景的认识,将更容易提高各方面的语言能力。 简而言之,能造句的学生更能进行口语交流,能写文章的学生更有能力生活在异国他乡。 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建议中国学牛培养写阅读笔记的习惯。写阅读笔记主要包含两大功课,一方面是通过英文文章的结构分析以理解内容,另一面是自己通过模仿该文章的结构而编写作文。 P136-139 序言 很多渴望学好英语的学生感觉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进步总是微小。笔者指导过众多中学生,他们的英语都能迅速进步,多数能够在中学阶段水平就超越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部分甚至超越大学教授。 这本小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那些渴望学好英语并有毅力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英语、尤其是自学英语的正确方法,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达到和超越大学教授群体的英语水平。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农村户口”的孩子,他们就读学校的英语学习硬软件环境往往太弱,他们太需要恰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这本小书也为家长,无论他们会或不会英语,提供指导和支持孩子学习英语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方法多有不当,对英语学习的恰当方法他们知之甚少,甚至抱有不少错误观念。第三,引用英语的表达,last hut not least,本书亦能为外语教师提供启发——笔者曾指导过一些青年,他们既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不属英语或英语相关专业。在我的指导帮助下,他们不仅英语水平迅速超越名牌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而且多能成为出众的英语教师。此外,我还有一个不那么有把握的想法——本书是否能对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有所启发。本书并非学术论文,但融会渗透了众多学习原理,尤其是那些容易被教育专家们忽略的基本原理。 我指导学生时从来只重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罕涉具体知识。同样,本书的内容重在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阅读本书并不需要很多英语基础知识。贯穿全书的不是具体英语知识,而是外语学习的基本规律、正确原则和恰当方法。换言之,本书重在“道”而非“术”,它把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综合运用到外语学习中,深入浅出地向渎者阱解外讲学习的恰当方法,避免理论本身的玄奥和枯燥,并尽量引导渎者突破传统外语教学的藩篱。 本书第二章介绍的“原典英语一体化训练法”是融合外语学习诸多规律和原则而具体化集成化的学习方法和程序,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更有显著的学习效果。追求立竿见影的渎者可直接读该章,并可以相对忽略全书其他章节,包括本前言以下部分。追寻更广阔视野和深入思考的读者,则细读全书各章节为佳。 说到帮助指导青少年令他们的英语水平达到甚至超越大学教授,不免对主流知识精英有所冒犯,在此诚恳致歉。借改一句古语,教授肚里能撑船,相信精英们决不会介怀。当然,亦有教授埘此不屑。这令我想起东两方教育的分野,坦白自己另一个冒犯教授的念头,冒犯教授鼻祖孔老夫子的念头。我常常思考东西方教育原典的分野、伟大教育家的分野,得出一个亵渎先贤的想法。有两类伟大的教育家:第一种,他的伟大令学生渺小;另一种,他的伟大令学生伟大。孔老夫子大体属于前一类,苏格拉底属于后一类。 孔老夫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部《论语》读下来,孔子对学生的喜爱固然溢于言表,对弟子的诸多批评也同样溢于言表,越有才干锐气的学生,越受评头品足,惟独颜渊备受激赏,成为孔老夫子的最爱。颜渊有何才十有何锐气?没有。甚至,颜渊之所以备受赞赏,恰在于他没有什么才华,更没有锐气,恰在于他平凡且恬淡。孔子的伟大令他的学生平凡、共至平庸。平凡且恬淡值得赞赏,但才华与锐气同样值得赞赏。至于孔子一朝为高官司寇,就以权力的手段对付他厌恶的民乐郑声、他厌恶的学术对手少正卯,更在东方原典文化中开创了权力掺和学术的先河。现代儒家们努力又努力为孔子诛少正卯一事“辩诬”,此案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但孔子年轻时热衷权力、诉诸武力放郑声,等等,均为公认的事实,均证实他以权力掺和学术倾向。孔子以降,学而仕,仕而学,更容易看到东方文化里学术与权力结盟的强大传统。教育与权力结盟,教育者便永远是正确的、高高在上的、传道的、授业的、解惑的、不可怀疑更不可挑战的。民间的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苏格拉底则不同,他是纯而又纯的思想者,没有一丝一毫对权力的热衷。不能断言苏格拉底比孔子更聪明,但说苏格拉底是比孔子更纯粹的思想者,这个判断应该符合事实。苏格拉底的格言是,“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永远不会为学生解惑,恰恰相反,他不断唤醒人们的困惑,刺激众人去思考而生惑增惑,他视自己为疑惑的助产婆。是解惑,还是生惑增惑,如此鲜明的反差,两种相反到“极端”的教育,说水火不容也不太过分吧。面对希腊城邦民主的权力,苏格拉底成为一个西方的少正卯。法律判他饮毒酒而死,他可以选择生,却坦然选择死。他选择死既是自我思考的结果,又为他学生的思考、为每一代人的思考,提出了或许永远无解的困惑。文学英语的名句之冠,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一译: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人们都以为那是莎士比亚的专利,其实,具体的英语表达固然属莎翁,思想之源却在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伟大确实令他的学生伟大。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莎士比亚也可以说是他的学生。代代相传且代代有别有胜于师。亚里士多德回应别人指责他背叛导师柏拉图的思想时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天上有知定会备感欣慰,因为那正继承了苏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伟大传统,疑惑的传统,异曲而同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同样泾渭分明,甚至水火不容。如今亚里士多德的格言已经传承为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也在华夏大地空前发扬光大。 每一个中国的教师都可以说是孔子的“后代”、孔子的传人,我亦在其中。每一个中国的教师也都面临这样一个选择:作为孔子的传人,是更多地选择孔子以降的教育传统,还是更多地选择苏格拉底以降的教育传统。 我的答案是:更多地选择做苏格拉底的传人。 我不同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有以下两则观点:不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的导师不是好导师;爱功名胜于爱真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身为教师我最大的快乐之一是看到学生个个都迅速超越我。我也祝愿此书的每一个少年渎者都能尽快超越我,越快越好、超越得越远越好,否则,这本小书就很失败。不冒愚鲁借改古人王勃的名诗与少年读者共勉。 海内存知语, 天涯若比邻。 有为在此路, 儿女共奋进。 “知语”者,既指全世界各民族能够相互交流的工具之语——英语,更指不同文化能够彼此欣赏而敬重的心灵之语。 “此路”者,这本小书希望引导和帮助少年读者的学习之路、成长之路,也是一条永远充满疑惑的道路。 我要感谢美国学者Mary Ann 0’Donnell博士,她不仅非常认同我关于外语学习原理的基本观点,还欣然应邀承担本书第九章的撰写,向中国读者介绍提升英语写作及口语能力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这使本书作为一本英语自学的指导手册,更趋完整和丰富。 谨以此小书献给我亲爱的妻子王璐,她有一颗博爱正直的心,她是一个伟大的妻子,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也没有这本小书。同时,也以此书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 后记 1999年初我指导的一位15岁的学生到深圳考点报考雅思(IELTS),获得7分的成绩,备受深圳雅思考试中心吴老师和窦老师好评。那时雅思在中国还远未流行,大小书肆连一本雅思教材都难觅,更罕见中学生报考。该学生英语学习从不读考试书籍、从未参加新东方等任何培训课程。15岁学生雅思达到7分,这个成绩在1999年出色,在今天就很普通。如今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并肯下工夫,中学生达到雅思7分并不困难。因为英语学习的条件有了根本转变,1999年互联网在中国刚起步,如今它在中国城市地区已经空前普及。互联网是人人随手可得的最杰出的免费英语教师,但大众与学者均未充分珍视其价值。 也是从1999年开始我指导准备留学的中学生。由于签证及课程体系方面的缘故,这些中学生多以英伦为留学首站。9年间我指导和帮助的中学生,超过40人被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录取,还有数名被美国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就英语水平而言,剑桥与牛津的入学标准通常分别为雅思7分与7.5分以上。整体统计我指导的逾200名中学生亡中95%以上被英美各国排名前10%的大学录取。 能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的中学生,多数但非全部,原来潜质就好。我也指导过很“普通”的学生。举一近例。我一直想为内地学生提供高素质英语教学,为着实现我的愿望,2006年妻子王璐开办了一所学校,山东临沂威灵顿外国语学校。是年暑假该校第一次面向社会开课,我前往指导,遇见几个参加该校课程的临沂大学学生,准确地说是大专生。任课老师山东大学英语硕士生冯德正告诉我这些学生英语程度很弱。其中一个学生卞红莎求学若渴向我请教。我询问她为何英语程度这么弱。她解释,因想提高综合素质,大一攻法律大二攻会计,如今才发现自己英语太烂。我向卞红莎择要讲解“英语原典听读集成训练法”,并推荐有声读物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我强调用这种方法开始会感觉较难,但坚持三个月英语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对我极力推荐的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英语教师几乎一致的评论是“太难”。如果英语教师普遍感觉困难,你不能对一个基础弱的大专生抱太多期望。何况我从不指望学生都能听得进我的建议。对卞红莎同学亦如此。四个半月后收到卞红莎同学的一封邮件,她的兴奋和激动洋溢于邮件之中。她用“令人震惊”这四个字来描述自己英语上的飞跃进步。她告诉我:采用徐老师的方法,开始确实难。但她坚持下来了,恰恰是在三月以后,她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四个多月后她拿英语专业八级的听力和阅读考试真题来尝试,怎么也不敢相信,就是不敢相信,又不能不信,这些对商贸英语大专生高不可攀的英语专八试题竟然这么简单!2004年专业英语八级试卷她做下来只错了两题。她告诉我,在本校英语相关专业学生中她从原本中等位置进步到全年级几百名同学的最前列。兴奋之余她在邮件中感叹:“多么幸运能够遇到徐老师您这样的大师,又多么不幸在这么晚才遇到大师!” 我知道她的感叹发自内心。但“大师”这样的赞誉却纯属笑话。2007年5月再遇已读大三的卞红莎时,她的英语1:3语和听力已经超过了我就职的深圳大学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水准。 也是从1999年开始我希望在国内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我的想法很简单。可做一个通俗类比,中国的经济自打破闭关自守的垄断、开放外资和民资、从而引入竞争之后,开始显现勃勃生机。国内教育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无疑是直接开放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竞争因素。国内教育素质进步迟缓,撇开体制原因,关键因素在于对国际先进的课程及考试体系了解甚少,教育界缺乏多元化异质化的竞争与杂交。现代教育毕竟扎根于现代文明,即现代人文、法治、科技。这些领域现代文明原创地的西方社会,其深厚传统不是发展中国家一两代时间能够企及的。所以最佳方法就是采用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先虚心地学,直接引进国际化的竞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内教育健康成长。此外从社会角度分析,在国内引进国际先进课程体系,可大大降低家长送子女留学的经济负担,减少国家层面的教育贸易逆差,更能避免低龄学生海外留学的种种风险。 经过研究对比我选择引进剑桥大学考试院(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的A—LEVEL课程体系,2000年开始设法与各方沟通协商,2002年进入实质操作准备,2003年在全国率先直接引入该课程,全面指导创建了以剑桥大学考试院的A—LEVEL体系为核心课程的国际学院,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需要指出此前国内已有教育机构引进了剑桥大学考试院的IGCSE课程体系,但尚未成功引进A—LEVEL课程体系。前者对应的学年段大体为高一高二,后者大体为高三到大学一年级。 商业投资者与专业人员的矛盾不可避免,以学生利益为尊的教育领域愈发如此。创建一所主要由商人“投资”的国际学校,对即将面临的矛盾我有所准备,相信能以面对下一代的人性良知说服“投资人”,永远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更何况以国内高素质教育极度匮乏之状况,只要把学校办好,丰厚的经济回报并不遥远。但现实令我非常遗憾。在我与剑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获得授权并全面参与完成第一届教师招聘学生招生之后,该学院主要“投资人”立刻表现出种种令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不能认同的行为。为着有效保障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权益,我公告该学院全体教师,与其主要“投资人”划清界限,同时始终站在学生、家长及教师的立场上,指导帮助这所学院,尤其是指导帮助学生,直到其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 就英语水平而言,该学院从各中学招收的第一届40名学生仅仅通过一年学习,10%的同学雅思达到7分或以上,其中2人7.5分,2A7分,约40%的同学达到6.5分或以上,多数同学达到6分或以上。不难看出他们英语水平的飞跃进步即使放到北大清华都不逊色。 该校这一届学生中,我个人悉心帮助指导的戴镇、杨汀、章博、章丽娜、木璨和任冠桦六名学生被剑桥大学或牛津大学录取。其中戴镇、章丽娜、木璨和任冠桦四位同学出于该校种种问题,第二年就退学,在我帮助下转读海外学校,继而被剑桥或牛津录取。由于第一届学生的广告效应,该学校后来招生爆棚、学费暴涨,3年翻了一番,办学经济状况从开创时期的空手道式的窘迫变成财源滚滚,而我则完全离开了这间一手创建的学校。遗憾的是在积累了第一届学生的成功经验之后,在办学财经条件大幅改善之后,该校第二第三届连续两届毕业生的海外大学录取状况反而明显逊色于第一届。不过,有经验有教训,相信该校未来能逐步走好。同时尤其令我欣慰的是,由于该校的“样板”效应,全国A—LEVEL课程学校从无到有,短短4年已经发展到近30间,仅广东省就有五家,实现了我在国内高中到预科教育段引进高素质课程竞争的愿望。 因创建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学院过度劳累损害了健康,2003年夏我完全瘫痪在床,连侧侧身这样最轻易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妻子王璐日日夜夜照顾护理,方令我逐渐康复。其问我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我的学生高思梅在病床旁聆听我口述撰写英文文件,指导该学院工作;学生家长王建树医生坚持为我做推拿按摩治疗,促进了我的康复。在身体康复中和康复后,始终有家长,包括该学院学生的家长,领着孩子来请我指教。我周末、假日和晚上大多被此类事务占据,年复一年。毕竟,孩子的教育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天大之事。可我感觉精力每况愈下,乐意帮助家长和学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希望指导创建更好的国际化学校,带出一支团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除了妻子创办的山东临沂外国语学校,深圳城市绿洲学校的校董张彤女士和外方校长Mary O'Donnell博士殷勤地邀请我加盟全面指导该校国际教育项目,经考察后我欣然应允。此外,我更渴望写这样一本小书:农村的孩子读了就能掌握自学英语的恰当方法,通过他们特有的勤奋在英语上超越大学教授,由此改变他们的命运。是的,我一度想以“英语改变命运”来做本书书名。 但由我来写这本小书勉为其难。首先,虽然如今身为托福主考,英语并非我的专攻;进而,我一生中教人无数,却从没有遇见哪怕一个学生在语言学习能力上如我这么愚笨。他人初闻此言以为我或在调侃或故作谦逊。然而这是明摆的事实。我父母是苏北如皋人,早年参加抗日但一口乡音未改。我在父母身边长大,少年时期还在如皋住过一年多,却连一句家乡话都不会说。16岁前我一直住在上海,成年后在上海完成了硕士学业,却不会说一句上海话。我先后在河南洛阳、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生活过,短则三年以上,长则八年之久,我不会说哪怕一句河南话、西安话或南京话。如今我已在深圳居住了18年,仍旧学不会一句粤语。 朋友和同事公认我英语好。自己却很清楚我的英语仅在同辈非英语专业的知识群体中算差强人意。我,和我的同龄人,英语功底无法与老一辈相比,也无法跟年轻一代相比。引以为乐的是,我指导的青少年凡是能听进我的建议者都能在英语水平上迅速超越我,超越与我同辈的大学教授群体。之所以有此“成就”,可能恰恰是因为语言能力太弱,为着学英语我不得不更深入地思考学习方法。少年读者朋友,你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可能比我弱,只要你有毅力遵循本书建议的方法坚持努力,一定能在英语能力上超过如今的大学教授。 我这么说没有贬责大学教授群体的意图。我们这一代文化传承上多为平凡之辈,无论国学抑或西学均无法比肩清末民初如严复、蔡元培和胡适那一代。但究其缘故,是历史变迁的特殊时代“造就”了我们文化上普遍的营养不良。子女营养不良错不在子女。 1966年夏我从上海“六一小学”毕业,在社会上晃荡了两年,不匕学不读书,1968年被分配进上海少云中学。学校里除了一门“毛主席语录天天读”,不开任何专业课,当然没有英语。更“妙不可言”的是不上学也无人过问。1969年为避大城市的动乱我回家乡江苏省如皋中学读书。那里情况比上海略好,少数专业课程还开着,如数学。不用考试按年龄我被直接安排进高一(1)班。数学课教的大体是初一初二的内容,虽然如此有胜于无。更多的时间同样安排来学习毛选、讲政治,或下农场农村劳动。如皋中学虽有数学课,却没有物理或生物之类的课程,但有我戏称为“公鸡”和“母鸡”的课程,“公鸡”是指“工业基础知识”这门课,“母鸡”是指“农业基础知识”课。教师们仍旧试图把物理和生化知识塞进这些课。如今回忆起来略令人诧异,学校有英语课。可惜一个月也难得上一两次。英语老师只教我们两句英语——也是我如今说得最好的两句英语。第一句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fe to Chiarman Mao!第二句是Our Party is a great party,a correct party,a glorious party.我的英语启蒙教育就那两句话。一年后离开校门走人社会,待1978年初再次走进校门开始正规地学英语我已经25岁。所谓正规地学,也就是一周两次课,用学校自己油印的科技英语文献做教材,没有任何录音机之类的电教设备。我读计算机专业,学习以中国自己研发的第一代晶体管DJS-6计算机为蓝本的专业知识,90%的专、业内容教授时已被国际淘汰。如输入设备没有键盘,哪怕输入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也必须在纸带上打孔,如果错了,则用肉眼对着灯光看纸带数洞眼查找错误。 这,就是我所具有的全部教育基础。同辈中的多数人还不及我。国教如斯,历史原本不能对我们这一代有过高的期许。 我们这一代并非不具备优势。从大革命时代国教之父马克思、列宁以降,从启蒙学者严复、蔡元培、胡适以降,百年来国际范围的学术成就突飞猛进,社会变革经验日新月异,而技术层面的互联网革命更为我们分享世界水准的思想智慧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今人具有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和李大钊他们所不具备的新的丰富的社会变革经验、新的智慧思想资源,特别是空前便利的智慧传播技术手段。作为中老年长辈,我们这一代“知识人”面对下一代应具有起码的良知,只能是深刻反省自身在文化学养上的局限,不以专家自居,不以己之疏陋而强加误导后代。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文化的古训。是用互联网时代空前丰富的文化智慧思想资源以幼吾幼,还是发明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的闭关锁国政策以愚昧下一代,此为后人甄别我们这一代功过的分水 过五十而知天命的这一代人是红卫兵红小兵一代,我们都面临历史最终评价。无论我们是什么、身居何位,是教授,是专家,是企业家,是政务官,等等,我们每一个也同为炎黄子孙,是父亲是母亲,甚至是爷爷奶奶。面对下一代,是要求子女为我们而牺牲,还是要求自己为子女牺牲,这是历史对我们这一代的检验。进而言之或退而言之,过五十而知天命之人又能有什么牺牲?实际上我们自己不需要任何牺牲,只需要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反省,做到这一点不是我们的牺牲,而是历史允许我们辉煌的最后机会。我常百思不解的一个困惑,较之西方许多文明,华夏文明里几乎每一个父母都能为子女做出更多的牺牲,但在社会整体上,长辈一代却往往逃避或拒绝为下一代做出一点点让步,更遑论一点牺牲。为什么?任何为母亲为父亲的一代,都有此寸草之心,都渴望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安全的食品、安全的社会、快乐的教育、个人权利得到保障的公正的社会。我,我的同辈,给后代留下了什么?不错,与我们出生的时代相比,一部分人大大富裕了。但环顾四野,水是毒的、空气是毒的、食品是毒的,教育也问题多多。我们与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磨难而来的合理的文明制度与社会差距甚远,诚实、正直、骨气、宽容和博爱的和谐社会,依旧是一个遥远的理想。 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土豪、劣绅、讼棍、刀笔吏之害人,我们是容易知道的;教书先生之害人更广、更深、更切,我们是不知道的。教书先生直接为父兄教子弟,间接就是代帝王训练‘伪知识’阶级。他们的知识,出卖给别人吧,嫌他太假;出卖给皇帝吧,又嫌他假得不彻底。不得已,只好拿来哄骗小孩子。这样一来,非同小可,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几乎把全国中才以上的人都变成书呆子了,都勾引进伪知识阶级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今天的状况比近70年前陶行知如此评论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更具体地,中国的书呆子是少了还是更多了?或许首先需要界定何为书呆子。大体说,书呆子者,能读书能背书,满腹经纶,但短于思考弱于实干,不善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书呆子之为书呆子毕竟不同于文盲,书,他们还是能通晓的。就英语的书呆子而言,他们至少是应该胜任英语听说读写、熟悉英语经典的一类人。如今国内的英语教学就总体而言,能培养出书呆子就属优质教育了。 英语,唯一也只有英语,在当代中国已成为贯穿各个学龄段学历段的核心必修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整整16年光阴,原本应该无忧无虑地嬉戏于芳草古木阳光烟雨中的一个个生命的精灵,被囚禁在四壁冰硬的水泥屋里,在无休无止的英语考试重负中磨难。如果一个生命的精灵,经历整整16年地狱般英语“学习”考试的磨难,能成长为莎士比哑、狄更斯、米切尔、斯皮尔伯格,那么也不负这强加自然造化之上的人为雕琢的炼狱。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要说,成长为一个莎士比亚或一个米切尔(Magrate Michelle),他们连欣赏莎士比哑原著的能力都没有;甚至,他们连基本的日常英语都用不起来。他们的潜能、智慧、创造力,大多在考试的炼狱中湮灭。即使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而走向所谓成功,比如,通过“新东方”的考试训练而获得TOEFL/GRE高分,拿到美国的奖学金,他们作为一个个独特生命的那万物之灵的情操魂魄,也多已枯萎凋谢。 在高等教育空前普及的当代中华,在人口数十倍于盛唐数百倍于春秋战国的当代中华,茫茫学海,茫茫考海,有无数高考状元,有众多抢食美国名牌大学奖学金的高材生,但找不出一个,哪怕仅仅一个,屈原、李白、李清照、苏东坡或曹雪芹——他们的时代,没有电脑,没有多媒体,没有互联网,没有任何现代教育技术,甚至连文化传播的最基本工具活字印刷术或纸张都没有。屈原的时代,文字刻在竹简上,凡书都有百斤之重。曹雪芹的时代,活字印刷早已发明了700年,却从未在中华大地普及过。当然,他们的时代也没有动听的义务教育,没有考试,至少没有任何强制考试——义务教育的原意就是强制教育,“义务”也就强加了考试。义务教育究竟是现代人的幸运还是不幸,恐怕仍待历史检验。是的,屈原不是考试考出来的,李白不是,李清照不是,曹雪芹不是,莎士比亚不是,达尔文不是,爱因斯坦不是。所有伟大的心灵,都不是考出来的。 多数人学习英语找不到感觉,甚至完全失去感觉,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在于考试教材应试教育都或多或少带毒。借用一则古老的智慧:凡药三分毒。此话同样适用于考试,凡考三分毒。再借用西方政治学的一句警世名言:政府是人类社会的必要之恶。此言同样适用于教育。由此,考试是教育的必备之药,考试又是教育的必要之恶,考试也就渗透着教育的必要之毒。合理的教育制度与合格的教育专家原本应该主动把这考试之毒限制在最低的必要程度上。然而,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反其道而大大行之。强制考试伴随我们成长,常年服毒就难以避免慢性中毒。没有突破考试的自觉,就只能成为受害者。英语学习如此,一切学习均如此。无论体制内的中考高考、体制外的此东方彼西方,都是学习者要自觉突破和超越的。 每当我看到上进的青年手捧这种那种“宝书”背单词,看到他们提及新东方那种虔诚、崇拜和发亮的眼光,对TOEFL/GRE的锲而不舍,总会联想到10年动乱时代曾读过的一则表彰:某某单位废物利用,拆除破旧的长城墙砖,用来盖新房。 英语词汇恰如“长城之砖”。它到了与时俱进的当代人手中,不再去盖居屋,而有了更高的品位,求学位以逐美金。于是,满校园与时俱进的声浪:宝物啊宝物,宝书啊宝书,书中自有美元绿,书中自有奖学金,书中自有剑桥位,书中自有哈佛名。 长城般伟大不朽的经典静静地躺在我们身边,耐心、细致而努力地把它拆成一砖一瓦再拼凑出此新屋彼宝书,创新才是民族之本。噢,令人显阔的香车高楼,给人声威的名校外企,永远那么具有诱惑。难道当代国人真的江郎才尽华女智穷? 校园的草地、古木、阳光,糅合着季桂和茉莉芬芳的微风,掩映衬托着大学生们的青春。少男少女之自我选择,生命情操之歧路分野。古往今来不朽的文学思想作品,成长于少男之心少女之情。养育心灵情感的大地长空,多有稻粱功利之香车高楼,亦存文化智慧之莽林大河。令人显阔的香车高楼,永远那么具有诱惑。然而,沧海桑田大江东去,淘尽所有香车高楼的显赫,只留下哲学科学的回响,只留下文学艺术的芬芳。 是的,所有伟大的心灵都不是考出来的。从这里可以清楚地透视国内教育包括著名培训机构的局限。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传承的都是人类的文化,表达的是个人的心灵。一个浅显却被教育界普遍忽视的常识,要学好语言,其最佳境界是去欣赏那些古往今来一个个独特的心灵,并升华自己的心灵。由此,在指导帮助我的学生专业上迅速进步的同时,我亦希望他们也能有一颗博爱正直的心。最低限度能够守职业道德、守良知底线。但我不能强求。 读者熟悉雨果的《悲惨世界》。走投无路的逃犯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接纳款待,冉阿让恩将贼报,偷走了米里哀主教的银烛台。冉阿让被警官沙威追捕归案,米里哀主教告诉沙威,“那银烛台是我送给他的”。冉阿让由此重获自由,大彻大悟,涅檠重生为一个博爱正直的慈善企业家。 教师不该把个人的期望强加于学生,只能设法引导,有时候甚至不得不用金钱来引导,或如米里哀主教的银烛台。专业本领也是引导学生的银烛台金烛台,价更高而已。我帮助过很多学生,包括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这一直是我生活的重要部分。我曾在工作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以设立个人奖学金的方式帮助引导学生。不可避免我永远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我悉心帮助的学生,他们的品行最终令我深深遗憾。我的同事与好友曹亦薇博士为此曾批评我:你对学生太溺爱。 我思考过这个问题。 面对米里哀主教的那根烛台,众生看到的只是它在金钱意义上的银或金,冉阿让曾如此。 面对英语面对知识,众生看到的只是它具备了实用的金钱或权力,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奖学金,所谓知识就是力量。 金钱为活命之必需,但生命,当有高于金钱的操守与追求。 真正的学习,同样是高于金钱的追求,是兴趣,是热情,是欣赏,是爱。 我,从来对学生专业进步抱有极高的期许,很多学生亦不难达到这个期许,同时,又准备着学生的品行可能会令我遗憾、令人遗憾,不少学生亦当会如此。 国教如此,家教如斯,你,不能对他们有更高的希冀。 然而,教师之为教师,在于他或她永远不放弃对学生的帮助和信心。 因此,我同意又不同意曹亦薇博士对我的批评,我的答案很简单:作为教师,一生中只要遇见一个冉阿让,足矣。 1943年52岁的陶行知先生说:“近来我们深刻的了解,人生最大的目的还是博爱,一切学术也都是要更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我已过52岁,仍不太确定自己是否百分百认同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判断,但我一直恪守并以50多年生命阅历所能确信的是,生命中有太多的价值,骨气,自由,智慧,友谊、美和爱,远远高于金钱和权力。而这些,恰在现代汉语世界里迅速枯萎缺失。 语言学习说到底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境界,需要我们从汉语世界的传统中寻回骨气,自由,智慧,友谊,美和爱;在英语世界的传统中,亦不难寻觅幸遇这些高贵情操的心灵知音,激励同学少年之成长。 人生是否有目的、有最大的目的,我不得要领。但人生应当快乐,人人追求快乐,此为常理。英语学习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带来智慧和美丽。 2007年5月25日于深圳锦绣花园 E—mail:xuhuohui@yahoo.com.cn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