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第一步,你要承认身份生来就是一股积极的力量。随着时间消逝,我开始把身份视为地球上最强劲的人性力量。它之所以强劲有力,是因为它包含了一切有价值的事物的种子,值得你为之一试。而且,身份揭示了你可以奉献的潜能,它是你与世界的桥梁。 曾经很多人问我,是否认识身份“糟糕”之人。如果认识这种人,又能为此做些什么。答案是:我一个都不认识,我也不相信存在着这样的人。可是为什么现实中存在那么多处境糟糕之人呢?这一切都要归咎于我们成长于其中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它们迫使我们以某种方式行事,而这种方式与“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并不相符。为了满足环境强加于我们的要求,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信念——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成为某种人,而这个信念回过头来又影响了我们的人生处境。 所以形象地说,我们像绳子打了结那样扭曲了自己。我们否认自己内心深处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我们想说“不”,说出口的却是“是”。我们把真正的自我留在生命的角落,使之孤苦伶仃。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人相处,取悦他人,为了让那些我们需要(或者我们觉得自己需要)的人接受我们。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种种虚假的信仰。正是这种虚假的信仰,以及由此造成的行为,使我们疏远了自己的身份。这并非是我们的过错。 某些人偏离自己太远了,以至于不得不否认“身份”之类的东西存在。但它的确是存在的。事实上,身份是无处不在的,有时以明显的方式,有时以隐晦的方式,总之能让自己显山露水。它既在我们之内,又在我们之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的存在。 自有文字纪录的年代开始,我们的身份感就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我们如何过活,如何做出决策,决策的结果如何影响了人们(包括我们自己、家人、某些机构甚至某些国家)的命运。总之,这些均与之息息相关。 战争常因身份问题而起。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连年不断的血腥之战,中东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永无休止的残酷冲突,莫不如此。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一方都群情激昂地信奉某种世界观。如此世界观还包括下列问题:人们是如何区分正确与谬误的?什么东西才真正值得誓死捍卫?换言之,他们是怎样的人,又不是怎样的人。 身份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总要千方百计地进入各个行业。在艺术世界里,孩子们涂抹着原始的图画,表达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双手、嘴唇、眼睛、头发以及许多其他的面貌特征,通常都能提供生动的线索。在伟大的艺术家中,毕加索创作了诸多立体主义肖像画,以相当独特(通常也是危言耸听)的方式,戏剧性地勾勒出他们的性格。 在我们结成的各种关系中,身份发挥着特殊的影响力。在家人中,我们本能地寻找着某人像某人,或某人不像某人的迹象:儿子是否像父亲,女儿是否像母亲,弟弟是否像姐姐,等等。 在工作场所,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在做这样的评估:这个场所是否适合自己?我们与雇主或老板是否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我们是否应该去做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我们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谋生吗? 人们走到哪儿,身份就会追到哪儿,它会创造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带你踏上简短的旅程,在三个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区域,欣赏身份的风景。这三个区域是:宗教、人类心理与媒介。 很多人是在宗教中找到自己身份的,无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世界三大一神论宗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是如何看待身份的?不妨让我们在此提供一幅快照。 在基督教传统中,人的身份始于这样一种理解:他或她是上帝之子,上帝有意地把他或她创造出来,完全是出于爱心,完全是为了使他或她与上帝结成某种关系。 基督教说,因为上帝爱我们,他才赋予我们用以敬重上帝的禀赋。上帝同时还赋予我们自由的意志,让我们自己决定,是否要使用这些禀赋,如何使用这些禀赋。因而,作为上帝心爱的孩子,我们的身份要求我们承认自己作为上帝之子的独特性。它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禀赋,去做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那些不愿意承认或不能够运用自己禀赋的人,通常只能在人生中苦苦挣扎,并以身心俱疲、一事无成告终。 不幸的是,那些选择不接受上帝所赐身份的人,通常都会疏离上帝和远离他人,因为他们与“身份的匮乏”扭打在一起。那些失魂落魄的人,通常都是极力以误入歧途的、最终也是一无所获的行动,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然而,有些人接受了自己的“上帝的孩子”的身份,并以自己的禀赋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最终使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欢乐和满足。 简言之,从基督教的角度看,你会通过你与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结成的关系,发现自己的身份。旧约中的很多诗篇都在暗示我们,人的身份来自于上帝。“出埃及记”中的一段文字,雄辩地表明了这一点: 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从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耶和华对他说:“谁造人的口呢?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现在去吧 我必赐你口才,指教你所当说的话。”P14-17 后记 十几年前读汪曾祺先生的《异秉》,过目不忘。不是本人记忆力好,而是先生讲述的故事甚是滑稽,文笔又俏皮,令人“不思量,自难忘”。里面的王二先生,发了一些小财,于是有人断定:“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王二识字不多,不解何为“异秉”。“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说说,你说说 ”大家都怂恿王二“说说”。王二盛情难却,诚惶诚恐,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里面的受气包陈相公闻讯,马上前去蹲坑,无非是想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如此“异秉”,有没有“飞黄腾达,财源茂盛”的命运。汪先生对“异秉”论的不屑,跃然纸上。 我们对于禀赋(无论是常态的“禀赋”还是非常态的“异秉”),似乎多持消极态度。我们曾对“天才论”大动干戈。所谓“天才”(gift),实即“禀赋”。民间亦有“狗改不了吃屎”、“禀赋难移”之论,对“本性”、“禀赋”的嗤之以鼻,一望便知。西哲号召“认识你自己”,我们主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是鼓励大家积极进取,而是主张人人消极避让,“命里有七两,不能求半斤”。行文至此,难免想起鲁迅先生近百年前的主张:“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了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时——除了印度,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想不佩服先生之言,都难于登天。 西人的确不同。至少,本书作者所见,就与我们大异其趣。在本书(英文版)中,作者论及禀赋,多达91次。每次论及,大有热情洋溢、激情澎湃之势。依作者之见,禀赋乃“特定的、固有的、夺目的、迫切需要发展和实施的内在动力”,且人人生而有之。禀赋与人生的目标和奋斗的激情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禀赋,就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有什么样的禀赋,自然也不缺少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终生的激情。禀赋是我们内心深处持久的需求,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执行力”,全都赖其为生,皆是其手下败将,不得不对之俯首称臣。 顺乎自己的禀赋,事半功倍;逆乎自己的天性,徒劳无益,甚至自寻死地。对自己的禀赋茫然无知,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禀赋的存在,只能像无头苍蝇,瞎撞而已。看人家做生意,自己也要开公司;看人家炒股票,自己也急忙掏腰包。结果生意一败涂地,股市净身出户,还浑然不知,只怨时运不济,时不我与。有些学者做学问,如我之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半世忙碌,一事无成,一生走来,浑浑噩噩。可悲,可泣。 本质上,身份密码是禀赋密码,身份定律是禀赋定律。需要说明也必须说明的是,作者所谓的“身份”与我们理解的“身分”有云泥之别。我国古代没有“身份”,只有“身分”,“身分”的含义也比较复杂:有时指“分量”,如《儒林外史》中有“这酒也还有些身分”之语;有时指“勾当”,如《初刻拍案惊奇》中有“所以闲常也与人做些不伶俐的身分”之论。但最关键的,其用法和意义延续至今的,却是“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资格”,特别指受人尊敬的地位,为人信任的资格。“分”的本意是“别”,“身分”意味着差别。《颜氏家训·身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身分”一词的:“吾自南及北,未尝与时人论身分也。”成为一个有“身分”的人,是很多人的梦想。“身分”不是生而有之的,它是后天习得的。 西方人所谓的“身份”(identity)与此大相径庭,主要指“一套特性的总体方面,据此明确地识别或认识某一事物”(the collectiVe asDect of the set of characteristics by which a thing is definitively recognizable or known),或者“一个人的独特性格,这种独特性格被视为持久存在的实体”(the distinct personality of an individual regarded as a persisting entity),或者干脆把它等同于“个人特性”(individuality)。本书作者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身份”一词的。它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作者反复强调:“你的身份是你独一无二的特性”,“我所谓的‘身份’指的是独一无二的特性,这些特性彼此组合起来,决定了你在世界上创造价值的潜能,即你作出贡献的潜能”,“我们的身份密码很像生物遗传密码,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总之“身分”与“身份”之异,不可不察。 除了身份定律,作者所论,内容甚是广泛。比如,作者告诉我们,人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秩序,只是多数人意识不到这点而已。既然意识不到,自然也无法找到人生的结构和秩序。既然不能发现人生的结构和秩序,自然不会对人生做长久规划,只能照方抓药——照人家的方,抓自己的药。必须寻找自己人生的图式。“寻找你人生中蕴含的图式,就是寻找对你而言始终都是正确的道路。看到这条道路,能导致众多结果:转工、转学、结婚、离婚、交新朋友、弃旧朋友、皈依新教,或者只是对迄今为止你选择的道路,再次表示肯定和祝贺。” 再如,作者号召我们“把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来。以此界定自己”。也只有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左上级右下属之类的关系全部屏蔽,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究竟能做怎样的事,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来说,尤其如此。指望“人脉”或“关系”飞黄腾达,属于可望而不可即的“超现实主义”。当然,这么说,不等于要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你也会关心父母,你也要结交朋友。但那是不一样的“关心”和“结交”。本书中讲述的黛安娜的故事,令人深思。“黛安娜能够敏锐地判断,某个她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人,最终可能会成为刎颈之交,还是成为马马虎虎的旧相识。”两者的区别在于,真正的朋友永远了解你的禀赋,理解你的内在需要,因而是可以信任的。基于利益的友情,只能厮混的“酒肉朋友”,有何信任可言? 记得茅于轼先生曾经说过,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人须尽其才,物须尽其用。我们自古即有“天地人,三才也”之类的高论,但它们究竟何才之有或才于何处?似乎从未深究。“天地人,三才也”之类的“宏大叙事”,我们从来不缺,只是“大而无当”,为天下笑。只有像本书作者这样的西方人士,才能真切地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禀赋,怀着怎样的才能;如何利用禀赋和才能,规长远的人生;如何主观上造福于自己,客观上奉献于他人。这是本书最为可贵之处。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不故作高深之论,全是促膝而谈,扪虱而言,令人备感亲切自然。美国没有康德、黑格尔样的大哲,但从来不缺乏健全的常识,细想起来,全赖经验主义、实验主义的源远流长。 感谢本书的作者阿克曼先生,不仅感谢他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难得的人生指南,还要感谢他应本人之邀,为本书撰写了中文版前言。阿克曼先生的热情、认真,令人感动。他来信问,本书在中国前景如何,能否受到读者欢迎?一半出于真诚,一半出于客套,我做了肯定的回答。没想到阿克曼先生不依不饶,又问,为什么中国读者会欢迎此书?这就是美国人的精神。想来想去,只能答日:“中国正在经历巨变,有人都急于捞钱,甚至极其贪婪,罔顾他人性命。饶是如此,未必成功,相信失利者,反在多数。遭受了挫折,或许有人想到重新规划人生。先生之书,不吝久旱之甘霖,岂有不受人欢迎之理?”现在想来,此论虽甚肤浅,未必毫无道理。 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陈鹏总编和杨小兵主任,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宽容,此书或许无法完工。 感谢旅居北京的美国作家Donald McCoy先生·本人曾就书中的疑难问题向他请教,受益匪浅。 本书看似浅显,但自成一体,读起来轻松愉快,译起来却也颇为费力,而且费力之后,未必讨好。有时觉得,翻泽一种语言,实在是糟蹋一种语言。本人已经竭尽全力,但限于学识和才能,自知难免错讹,还请读者包涵,方家指正。 目录 写给我的中国读者 快速阅读指南 个人自由的神话与身份的意义 人生有序 八个问题 发现身份定律 身份无处不在 我的身份,我的人生 问题一:我是谁? 布赖恩的故事 有了被肯定的希望 把自己从关系网中分离出来,以此界定自己 练习:分离 问题二:我有何特别? 卡伦的故事 获得信念和明晰 发现你的爱好 练习:发现 问题三:我的人生有模式吗? 乔治的故事 寻找人生秩序 解释过去,预示未来 练习:模式识别 问题四:我要往哪里去? 特里的故事 获得人生的信仰和坚韧 下定决心,踏上金光大道 练习:下决心 问题五:我有什么天赋? 黛安娜的故事 天赋的力量和荣耀 追寻欢乐的足迹 练习:启示 问题六:我能信任谁? 塔莎的故事 从信任中获得庇护 对于我,谁重要?为什么? 练习:评估 问题七:我要传达什么信息? 克洛伊的故事 自由:表白真实的我 凭借你的禀赋之力,表白自己 练习:表白 问题八:我的人生会富有吗? 戴维的故事 有了得以坚持的希望 向身份的引力投降 练习:投降 人生的模式 发现秩序 身份之弧 身份信条 结语:身份的循环 鸣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序言 我们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沧桑巨变。这些变化正在重塑我们国家的行为方式,进而重塑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声誉。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能如此迅猛地脱颖而出,一日千里。中国有着独特的革新史和成就史。你们的经济正在快速腾飞。作为全球商品的消费者,你们个人的需求和期待也在扩展。你们在苦苦思索:在这个非凡时期,如何引导这个国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不过,所有这些变化,以及中国最终在全球赢得的地位和声誉,都要始于你的“足下”。你是自己国家的起点。知道你本质上是怎样一个人,并据此规划自己的生活,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无论是对你而言,对你的家人而言,还是对你的国家而言,都是如此。 我想与你分享获得成功人生的几个简单教益(也可以说是秘密)。多年来,我一直与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司合作,与无数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个人合作。这些教益就是在与他们的合作过程中获得的。把它们谨记在心,你的身份之旅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卓有成效。你在未来会遇到挑战,也会面临机遇。到那时,把它们当成路标吧。 抵御快速赚钱的诱惑 和所有近期繁荣的国家一样,无论是以生活消费品的形式,还是以工业发展的形式,贵国似乎到处都是快速赚钱的机遇。你很容易为“一夜暴富”所诱惑。这样做,或许最初你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到头来,几乎总是一败涂地。一败涂地的,即使不是你的钱袋,也是你的心灵。何以至此?因为终有一日你会明白,你的成功究竟是诚实的收获,还是欺诈的成果。终有一天,凌晨三点之时,你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安寝。你心里明白,为了达到目的,你究竟维护了自己的良知,还是弃之如敝屣。 不过,如果你的商务活动自自然然地体现了你的身份,自自然然地体现了你独一无二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特性,赚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基于身份的人生会让你知晓,你应该走上哪条大道,应该避免踏上哪条歧途,无论你面临的机遇有多大的诱惑力。缺乏清晰的身份感,你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你会成为诱惑物的奴隶。 尽快抵制一夜暴富的冲动。不这样做,你会失去自尊。人们会钦佩你的收获,不会羡慕你的为人。获得成功的商务活动,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密:你必须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即是说,要想功成名就,你不能独善其身。对于那些以身份为生的人而言,身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称之为“自我意识”、“诚实品性”、“怡然自得”或“荣耀”吧。得之者,被视为天然的领导人。 像敬重自己的家人那样敬重自己 敬重血缘和祖先,意义重大。成为家庭的一部分,有益无害。无论怎么说,在许多方面,家庭都决定了你是怎样一个人。不过,敬重自己,把自己视作独一无二的存在,同样意义重大、有益无害。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家庭或其他社会制度。与此相反,你的价值取决于你生而有之的特殊才能。善用自己的特殊才能,你会对世界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 要有勇气 一天从早到晚地围着我们身边的世界旋转,的确不是难事,甚至令人感到惬意。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可以摸,可以嗅,可以听,可以尝。尽管时时在变,物理世界却是安全的,我们知道它,分享它,也理解它;它给我们提供了共同的语言;但对我们人类而言,物理世界充其量也只是半个世界。还有半个世界在我们内心中,它和我们每天控制的外部世界一样博大、丰富和强大。 我们的内在世界是身份的王国。它有自身的结构(你会在本书中读到身份定律)。它以其一贯正确无误的力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都是如此。实际上,身份王国是你能找到的最安全的地方。它比外部世界还要安全。它是你的“自然家园”,不受他人的主张和议程的干扰。你如何才能抵达那里?抵达那里的第一步是要明白,只有由内而外(而非由外而内)地生活,才有幸福可言。知道你在本质上是怎样一个人,明白你每天都做了哪些选择,会使你更加聪明,更有成功的希望。用你们中国老子的话说,那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世上只有一个你 中国的未来,包括它将来在世界舞台上获得的地位和取得的声誉,都要从你开始。你的个人造诣与你国家的成就交织在一起。无论对你本人而言,还是对你的国家而言,你都是财富的种子。是的,你是十几亿颗“种子”中的一颗。你有了成长的潜力,因而也能运用源于你的身份的力量,影响他人。请你踏上这条大道。 《身份密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框架,也提供了一套把人生的独特性和潜能誉为所有价值创造源泉的哲学。把它当成你的人生指南吧。 我撰写《身份密码》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三样东西:希望、帮助和快乐。第一是希望。我希望你能了解,我在本书中提出的看似无法回答的问题,全都可以找到答案。你能从中知道:你是谁;你有何特别之处;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之人,你拥有怎样的天赋。 第二是帮助。《身份密码》含有我设计的独特练习。做完这些练习,你就能够获得我在本书中所提的八个重要问题的答案。花些时间做完它。慢慢来,勤奋点,反省,思索,感知。像发现外部世界那样,去发现自己的内在世界。 第三是快乐。虽然我没有力量使你快乐,但我可以为你指明一条金光大道,帮你抵达快乐之境。这也是《身份密码》要做的事情。它要提供一条找到那种快乐的天堑通途。但是,只有依照你是怎样一个人来生活,你才能获得那种快乐。我的快乐定义很简单:当你与自己和谐相处时,你是“快乐”的。 这就是我对你的希望。希望本书帮助你找到快乐。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之人,你理应快乐。 拉里·阿克曼 2008年10月27日 内容推荐 《身份密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框架,也提供了一套把人生的独特性和潜能誉为所有价值创造源泉的哲学,把它当成你的人生指南吧。 希望本书帮助你找到快乐。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之人,你理应快乐。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向你介绍你自己,破解身份密码,开发蕴含在你身上的无穷宝藏! 编辑推荐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向你介绍你自己,破解身份密码,开发蕴含在你身上的无穷宝藏! 活出你真正想要的人生! 《身份密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框架,也提供了一套把人生的独特性和潜能誉为所有价值创造源泉的哲学,把它当成你的人生指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