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有多动症孩子(父母教练手册)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惠之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科学专业、简明易懂、易于操作,包含丰富的案例和实操技术,非常适合多动症孩子的家长、教师,以及与多动症孩子相关的人士阅读。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认知篇。二、治疗篇。三、教练篇。因为多动症的遗传特性,许多多动症孩子的父母也是未得到诊断的多动症人士,本书最后的附录部分特别介绍了关于多动症成人的内容,不仅便于理解多动症孩子长大后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也可以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
作者简介
惠之,本名罗鲲,婚姻家庭治疗师,美国伊利诺伊州婚姻家庭治疗师协会会员,美国ADHD协会专业会员;“爱到底”ADHD教练督导、ADHD教练培训师;毕业于美国惠顿学院婚姻家庭治疗专业;长期从事亲子教育和品格教育。
目录
认知篇
第1章 身为ADHD人士,内心有什么感受?
我们周围有这么一群人
第二章 常见的十大认知误区
第三章 ADHD是什么?
ADHD的研究历史
ADHD的诊断标准
ADHD的实质与执行功能
ADHD的成因
大脑的可塑性
第四章 ADHD与共症
ADHD与对立违抗障碍
ADHD与焦虑症
ADHD与抑郁症
ADHD与感觉统合失调
ADHD与学习障碍
第五章 ADHD人群面临的挑战
ADHD人群面临的六大挑战
不同人生阶段面临的不同挑战
治疗篇
第六章 常见的十大治疗误区
第七章 确诊ADHD以后,该怎么办?
建立在优势模式上的整全治疗方案
改变视角,用优势模式来养育孩子
第八章 家庭支持系统
营造对ADHD孩子友好的家庭环境,从陪孩子玩开始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策略
在家进行行为训练,到底训练什么?
第九章 学校支持系统
作为老师,如何在学校创设对ADHD孩子友好的环境?
家校沟通与合作:父母如何与老师沟通
第十章 专业支持系统
专业人士如何诊断?
药物治疗
行为训练与父母和老师培训
心理治疗
ADHD教练
针对工作记忆、认知和注意力的数字化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及其他治疗方式
中医
教练篇
第十一章 常见的十大训练误区
第十二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ADHD教练
ADHD教练的源起
ADHD教练的发展
ADHD教练的过程
ADHD教练的原则
第十三章 父母如何运用ADHD教练模式,成为孩子的教练?
需要遵循的教练原则
养育ADHD孩子的A-F阶梯原则
第十四章 A阶梯:正确认知
和孩子“在一起”开始发现“我是谁”之旅
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ADHD
第十五章 B阶梯:成为建造型父母
ADHD孩子父母的成长路径
ADHD孩子父母的十二条信念
第十六章 C阶梯:平静心境
关于ADHD孩子情绪的真相
父母情绪管理
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第十七章 D阶梯:携手共进
为什么满怀热情的父母,常常遭遇训练孩子的失败
从每日架构开始训练执行功能
别和孩子在作息规律上较劲
陪娃做作业,你找对方法了吗?
ADHD孩子的困境与工作记忆
孩子磨蹭怎么办?
信不信,上课玩玩具可以更专注
ADHD孩子能否走出社交困境,成为“奇迹男孩”?
ADHD孩子的谎言,你能分清吗?
难以抵挡电子产品魅力的ADHD孩子
吃好动好可以让孩子更专注
ADHD孩子与睡眠挑战
第十八章 E阶梯:及时鼓励
第十九章 F阶梯:寻求支持
附录
附录A ADHD成人
ADHD成人顺利发展的因素
ADHD成人如何才能从拖延和半途而废中走出来
附录B 治愈系电影特辑
参考资料
序言
初秋的惠顿夜晚,深邃
的天空繁星闪烁,空气凉凉
的、润润的,秋虫在低吟。
浸泡在如此宁静美丽的环境
中,我心里却被各种思绪缠
绕,翻江倒海,难以抒怀。
17岁的儿子拽着我一圈又一
圈地绕着几乎没有行人、偶
尔有汽车开过的小区,急行
军似的快步走。儿子一遍又
一遍地向我讲述他的各种困
扰:关于社交、大学申请、
身份认可、信仰,以往的、
现在的,以及将来的。很多
时候是他自己讲,时不时也
邀请我参与分析讨论。我感
叹儿子敏锐的洞察能力,同
时又纳闷:看起来聪明的他
怎么就走不出来?!
一小时、两小时,一天
、两天,一周、两周……工
作加功课繁忙的我不得不天
天晚上陪着儿子几个小时地
聊天外加“急行军”,有时候
一直走到深夜12点……最后
,儿子告诉我:“妈妈,我
不想走了,我感觉生活没有
意思。”儿子从焦虑急转到
抑郁:他早上起不来床,开
始拒绝上学。
此时的我,已经从事亲
子教育14年,继而在美国学
习婚姻与家庭治疗。我和先
生自认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注重亲子关系和花时间陪
伴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我们的第1反应就是:我
们做错了什么?!
儿子出生时非常健康可
爱,稍大一些就开始备受周
围人们的称赞:聪明好学。
儿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可以阅
读报纸。记得我还曾作为一
名亲子教育专家的身份,给
别人分享如何让孩子识字并
爱上阅读。儿子上小学时,
非常喜欢中国历史和飞机,
自己要求买了不少相关的大
部头书籍。当然,像许多小
男孩一样,儿子上课有时会
走神,做作业有时会粗心,
也会忘记带作业到学校,不
爱整理房间。他和同学相处
总体还好,有时不是特别随
和。他很有自己的想法,比
较较真。到了初中,儿子去
了一个以外教为主的学校。
很快,老师的评价是:聪明
、思维活跃、有创意,如果
更加努力、专注、仔细,成
绩会有很大提高。三年下来
,评价大同小异,基本上都
是肯定儿子有能力做得更好
——如果能够更加努力。同
时,儿子在学校被欺凌的事
件也时不时出现,儿子曾强
烈地要求转学,或者在家上
学。接着,儿子到了美国上
高中。高中一年级下学期,
学校和我们沟通,建议给儿
子做一个测试,看他是否有
ADHD,即注意缺陷/多动障
碍,也就是多动症。
我和老公都懵了!注意
缺陷/多动障碍?怎么可能
?!在我们有限的认识里,
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是那些坐
不住、静不下来,没有办法
专心做事情的孩子。儿子从
小就能连续几个小时看那些
大部头书啊,怎么会不专注
?!再说,我们也担心这样
的标签一旦被贴上,会影响
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好,也
许美国对ADHD的认知度比
较高,儿子告诉我们他有不
少同学有ADHD,他愿意接
受测试。经测试发现,儿子
果然有ADHD,还有焦虑症
。当测试的医师提出是否愿
意尝试药物治疗时,我和先
生想都没想,就断然拒绝了
,因为我们对药物有成见。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
怎么能在孩子青春期正发育
的时候去给他“下毒”呢!
特别感恩,在儿子很艰
难的这个时期,我正在学习
婚姻与家庭治疗。其实,当
时学习婚姻与家庭治疗,从
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会进入
ADHD领域。我记得学习后
的第1个月,就接触到了
ADHD的症状和原因话题。
接下来,随着深入了解,我
发现在美国,无论是ADHD
认知度还是治疗资源的丰富
程度,都是国内远远不能相
比的!当我向不同的教授、
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
了解ADHD时,吃惊地发现
他们的孩子有不少都被诊断
为ADHD!很多ADHD的人
同时被诊断有焦虑、抑郁,
或者其他心理障碍。据美国
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辖下的
国家传染病中心2011年的
数据统计,4-17岁被诊断为
ADHD的青少年比例高达
11%。从此,一个新世界向
我打开。我从羞于启齿自己
儿子被诊断为ADHD,到积
极主动地去了解和寻找该领
域的各种资源,关注发展动
向和治疗手段,最后更主动
地学习专业知识,投身这个
领域。
儿子高中时曾精神极度
低落而无法上学。凭着有一
定专业知识,我积极为儿子
寻求药物和心理治疗等各种
治疗手段,练习无条件地爱
儿子和支持他。非常感恩,
最终儿子从无法上学到完全
独立地成功申请到自己心仪
的大学,并被免去大部分学
费,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半年
的时间里。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
二的,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
真正清楚自己孩子的独特性
,特别是有挑战的孩子。比
如面对ADHD的孩子,孩子
的独特性往往容易被孩子的
行为问题所淹没。当父母或
养育者沉浸在对没有管教好
孩子的自责和对孩子问题行
为的指责中,以及对自身处
境深感焦虑和无奈时,许多
父母对孩子出生前和刚出生
后的各样憧憬,很快被打破
,只求孩子能够平平安安,
有基本生存能力就行。当儿
子处在前面所描述的情形时
,我就曾经冒出这样的念头
:儿子能高中毕业吗?只要
孩子平平安安,毕业不毕业
都不重要了。“你很特别”,
这是我常常去教导和安慰别
人的话,而面对自己的处境
,它更像一碗心灵鸡汤,中
听不中用。
这些年
导语
本书基于专业、前沿的多动症知识,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所接触的大量案例,为多动症孩子的父母澄清了大量常见的误解;指明了多动症的本质;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教授给父母系统的教练技巧,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的教练,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孩子,让孩子掌握受用一生的技能。
书评(媒体评论)
当你的孩子被贴上多动
症的标签,当你的孩子因多
动症被区别对待,当你的孩
子依偎在你怀中问“为什么
我是多动症”……相信作为
家长的你,亟需一本简明扼
要、通俗易懂、阅读后易于
操作的读物。推荐这本《家
有多动症孩子——父母教练
手册》,相信它能够满足家
长多方面的要求。
——李荔 博士,北京大
学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
为儿科学组委员
多动症常常隐藏在一个
不易被发现的角落,给孩子
带来一系列困扰。在本书中
,作者惠之用通俗易懂的语
言,结合国际多动症专家的
研究,指出了执行功能缺陷
是多动症功能损害的实质;
帮助家长认识独立无二的孩
子、找到孩子的优势发展区
;并赋予家长成长型思维的
理念,引导家长成长为孩子
执行功能训练的教练。
诚挚地将本书推荐给深
陷“多动症泥潭”的家长,它
将像一盏明灯为你照亮前行
之路;也推荐给从事教育、
儿童发育行为、康复的专业
人士和儿科医师,构建医-
家-教联盟,为多动症孩子
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
力。
——周晖 博士,四川大
学华西二院教授,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有神经发展障碍的孩子
不是问题的中心,而支持神
经发展障碍的孩子其实是全
社会的责任。孩子与医生和
治疗师在一起的时间很短,
更多时候是在家庭、学校和
社群中,因此支持、训练的
重点应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
中。本书从学校、家庭及社
会等多个维度谈论如何在日
常生活中去陪伴和支持多动
症孩子,这样的陪伴和支持
不仅会帮助孩子成长,也会
促进家庭、学校和社群的成
长。真心期待每个人都能阅
读本书并对此话题有所了解
,共建一个更接纳、更包容
的社会。
——周心怡 博士,美国
伊利诺伊州神经发展及相关
障碍领袖训练项目成员,国
际神经心理学协会成员
对于想要了解多动症的
本质,加强沟通、改善亲子
关系,以及构建良好家庭关
系的多动症孩子父母和多动
症成人来说,本书都是一个
必备资源。
作为一名专业受训的家
庭治疗师和多动症专家,惠
之老师针对多动症孩子的教
养、父母的自我照顾,以及
处理让人头疼的家庭作业等
实际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
建议。非常欣赏她有一颗愿
意帮助身处困境的家庭的心

——布拉德利·奥尔森
(Bradley Olson) 博士,
注册临床心理学家,美国伊
利诺伊州阿林顿ADHD中心
创设人
精彩页
我们周围有这么一群人
明明“从小聪明好学,喜欢问为什么,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相当地专注。四五岁就喜欢上了古汉字的演变,开始看一些大部头的书籍。因为明明喜欢学习感兴趣的事情,还特别专注,所以虽然父母发现有时候叫他做什么,他不听也不会立即去执行,做事时常丢三落四,有时脾气急,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明明进入初中后,老师常反映他有想法、有创意,可时不时地忘记带作业,粗心,和同学相处有时比较冲动。并且此时明明的成绩开始下滑。但是老师和父母都基本达成共识,只要明明努力一些,认真一些,他的成绩提高是没有问题的。到了高中,当明明被诊断为ADHD时,明明的父母伤心又内疚。伤心,是因为孩子被贴上了“缺陷”“障碍”的标签,本来聪明、充满前途的孩子,犹如武林高手一夜之间被废了武功。内疚,是因为身为父母,如果孩子无辜,被错误对待,那么父母肯定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明明父母开始极力回忆和检讨自己以前可能犯下的错误:怀孕时喜欢喝咖啡,母乳喂养时间短,错过了哪些关键期,没有好好培养孩子的什么能力……
小倩从小安静、懂事、学习努力、爱看书。因为父母工作变动等原因,小倩幼儿园和小学期间换了不少学校,也因父母忙而不得不长期待在姥姥家。直到小学高年级,小倩才开始和父母住在一起。虽然父母注意到她做作业粗心,容易分心,用的时间比其他孩子要长,但也没有特别上心。因为小倩学习成绩在班上排中上。小倩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作文还得了奖。初中时小倩就读于一所公立中学,成绩中等,文科成绩好,仍然要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做作业,没有什么好朋友。后来,小倩考入了一所普通高校,开始上课迟到,情绪容易失控,和同学关系紧张。大学毕业后,她就一直待业在家。小倩精神状态不好,虽然有很多想法,但始终无法行动;生活习惯(收拾整理、睡眠等)一团糟。父母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小时候那么懂事的孩子变成这样,如果孩子再上进些,努力些……但当小倩被诊断为ADHD后,父母又难过又内疚。难过,是因为孩子得病了;内疚,是觉得孩子小时候被安置在姥姥家,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
凤在儿子出生以后,因为儿子常生病,加上凤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就辞职在家带孩子。儿子六年级时被诊断为ADHD,凤才意识到自己极有可能也是ADHD。她记得自己小时候上课容易走神,文科成绩更好。高中毕业后,她在父母的建议下学习会计专业。工作以后她常常因为工作不能做到位,频繁换工作。她干得最久、最有成就感的职业是做教育产品的销售,虽然在此期间,她在团队的人际关系上有些吃力。凤有些时候很有热情想要做些事情,可往往很难持久,然后又陷入自责、沮丧的状态。后来她被诊断为抑郁症。西医和中医治疗她都尝试过,也做了心理咨询,效果都不理想。
如果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有那么一个庞大的人群(常常8~10人中就有1个): ·他们的粗心和分心,让爸爸妈妈操心;
·他们中有的人好动、冲动,让爸爸妈妈不省心;
·他们中间不乏超聪明、有创意的孩子,却常常做事丢三落四让爸爸妈妈抓狂;
·不仅是孩子,也有很多成年人生活在痛苦和困惑中,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有能力的自己,常常让周围的人和自己失望……
2018年12月11日,在“ADHD与执行力”微信公众号里,第一篇文章出炉:《惠之妈妈带你认识“多动症”——一群被严重误解的人,聪明又散漫!他们渴求理解和帮助!》
没想到几乎一夜之间,后台留言就挤爆:
“谢谢惠之妈妈,终于找到组织。”
“我孩子9岁,刚刚被诊断为多动症。我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看到您的文章,我看到了一线希望。”
“我是一位在家教育孩子的妈妈,我儿子就是这样聪明又散漫的孩子,我怀疑他是ADHD;可是我老公和家人都认为是我教育的问题。怎么办?”
“惠之妈妈,我太难了!孩子聪明淘气,被诊断为多动症。我不敢让学校知道,怕孩子被歧视。可是,老师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有问题,朋友也说我太惯孩子。”
“惠之妈妈,我女儿的症状和您在文章中描述的很像,要不要去诊断?可是我老公说我疑神疑鬼。”
“请您坚持推广!我最近被确诊为ADHD,但我已经快31岁了,很多问题终于知道了原因,然而,我的人生似乎早已经被ADHD给‘毁’了。”
…… 多年不联系的朋友找到我:
“儿子被诊断为ADHD,尝试了感统、注意力训练等方法,花了不少钱,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我家儿子在美国读大学时被诊断为ADHD;好好的一个懂事的孩子,怎么会呢?正愁着,就看到你的文章了。”
很多做教育,关心子女教育的朋友也纷纷询问:
“我班上一个孩子总坐不住,是你说的多动症?难道不是他调皮,管不住自己吗?”
“你这样讲,感觉是为了给一些孩子找借口和理由啊。”
“这个ADHD有这么高的比例吗?现在小孩游戏玩多了,没办法安静下来,所以才这么多人多动!”
“我不同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