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摇晃/在场主义散文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第广龙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第广龙,是中国石油作协副秘书长、甘肃省文学院荣誉作家。本书是他近年来的散文优秀作品的结集。他用自己的笔忠实地记录了他的生活质地,他对人生的种种感受。文学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的一种记载方式,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表达。

内容推荐

在场主义散文丛书是中国当代品牌散文专著出版机构百花文艺出版社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推出的第一套实验丛书文本。它集中推出了周闻道的《七城书》、第广龙的《摇晃》、傅菲的《生活简史》、张生全的《变形词》、沈荣均的《斑色如陶》、黄海的《黄石手稿》共六部散文作品。本书即是其中之一本。

目录

总序 周闻道

我的人生地理 第广龙

木匠父亲

11号院

八盘磨

纸坊沟

我的第一次打工经历

我爷

女儿成长点滴

长庆桥

驿马关

底角沟

菜窖

老马和他的两个儿子

史三原

老盖

春天穿越终南山

水泉子村的古树

岗家寨

绝唱

毛乌素纵深

中年忙健身

我在摇晃

一月

试读章节

家庭成分

我刚念书不久,字还没认下几个,就得填表,其中有家庭成分一栏。我不知道咋填,回去问我爸,说填手工业者,我就记下了,填了几次。一次又填表,我妈说,别填手工业者,虽然不是剥削阶级,但算单干户,属于团结对象,以后吃亏呢,填就填贫农,你爸小时候放羊,种地,家里啥财产都没有,应该填贫农。我以后填表,就填贫农。老师问我咋改了,我说我们家就是贫农,不信可以外调,我爸老家的窑洞还在,我爸小时候睡炕,炕席都没有。这是我妈教我这么说的。后来,过了许多年,我跟我爸回老家,亲眼见,耳朵听,了解了一些我爸的过去。过去,我爸过得就是苦日子。我觉得,当年没有欺骗组织。

我这一茬人,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填表格,家庭成分重要。填地主,填贫农,差别不光是人面前抬不起头,还不许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至于入少先队,入团,基本上就别指望了。

实际上,我爸就是手工业者。

我爸离开农村,到平凉城里来,就不再和土地打交道,成天和木头打交道。

我爸是木匠。

那为什么不填工人呢?这可是领导阶级啊。

不能填,因为,我爸没有单位,自己在家里单干呢。

没有单位,便游离于社会的边缘。要说好,不用上班下班,不用开会学习,时间自己安排,有很大的自由。这样做,在那个年代,是很大的冒险,但我爸却愿意。为啥?我爸有手艺呢。我妈说,当初跟我爸,就是图我爸的手艺。木匠,金手银胳膊!

手工业者,中间两个字是工业,可是,做成一件东西,全靠一双手。我天天看见,晚上,我睡了,我爸还在电灯下头做木活,早上,我睁开眼,我爸已经开始工作了。腰弯着,手不闲,一下一下进行细致的雕刻;刨光木头,就得使出全身的力气。夏天热,就热着,歇一歇时,拿扇子扇几下。冬天阴冷,地上顶多笼个火盆,也只是早上笼几块炭火,烧败了不再续。晚上冻得手跷,点一把刨花烤烤就算取暖。那些年,我爸的手艺,是一家人的饭碗和全部希望。虽然辛苦,但比上班的人强。上班拿的死工资,磨时间,混日子。自己千,收入多少,看下了多少苦。我爸能下苦。

但是,这样的代价是,把儿女养大成人,我爸也熬干了自己,却没有退休金,过年也没有人来家里慰问。人老了,病就来了,看病花钱多,自然没有地方报销,得自己承担。

养儿防老,我爸只有这一条路走。可是,我还小着时,尽想着自己如何玩耍得高兴,没有认真为我爸想过。

申诉信

那阵子,我爸老了,干活干不动了。儿子个个长得老虎一样,都上学呢,只是能吃饭,没有到挣钱的年纪。一大家子人,都靠我爸一个人养活。眼看着日子越过越紧张,我爸的脸,总挂着一层霜。

我爸叫我写信,由我爸说,我写。那一年冬天,一段日子,吃过饭,天也黑了下去,点亮煤油灯,我就爬在板凳上,一个字一个字写。写得我眼睛打架了,停下,给我爸念一遍两遍,改动几个地方,我爸把信收起来,睡觉。第二天还要到校呢。第二天晚上,再接着写。写信写得我忧愁,吃下的搅团泛酸水,后来,肚子里呆了一只青蛙一样,又不住呱呱叫。我喝上一缸子凉水,压一压。结果,肚子叫唤得更响了。

写的啥信?是申诉信。给县政府,给县轻工业局写的。写的啥内容?从我爸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知道了个大概。不知道还好,知道了,就多了一些幻想。可是,这都是虚的,不能当蒸馍吃,这让我更加难受。

我爸是1949年前到平凉来的,一个人来。仗着刚学下的木匠手艺。到这个那时就商贸繁忙的小城谋生活。开头,给别人打下手。有眼色,能吃苦,慢慢翅膀硬了,就单干。我爸开了一间铺子,自己当掌柜的,自己当伙计。做下的木桶、木盆、木勺,还有风箱、搓板这些,都摆放在铺面里。由于做得细致,结实,来买的人多。承揽下木活,就在铺子里做,做箱子、柜子、桌椅,按商量的日子做成了,买家来取。有的是大活,比如做棺木,带上工具上门千。一天天的,影响起来了,有需要,人们都愿意来我爸的铺子。才三年多光景,铺面扩大,雇了三个能出活的,手下还带了五个学徒。生意兴旺了,我爸有了钱,夏天穿绸子,冬天穿皮袄,街面上有了名声。以我爸的为人处事,这么发展下去,成为财东已经不远了。

许多年后,我还在想,如果我爸真的成为财东,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子,我会有什么将来?

肯定是不同的。

个人是被时代左右的,由着自己走路,在我爸所处的那个岁月,是不可能的。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平凉的一些私人企业都挂牌子,放鞭炮,完成改造。表面上看,是那么热闹,可是,多少人心里有想法。政府把另外三家木活铺子合到一起,成立了木器社。我爸有了一个职务:副社长。木器社经营了不到半年,我爸对一些做法看不惯,又年轻气盛,和社长吵了一架,赌气离开,再也没有回去。我爸离开时,啥也没拿,又成了一个单干户。

不是过不下去,我爸不会动这个心思。都过去多少年了,木器社都叫木器厂了,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了。在解放路中间,就是木器厂,以前,我没有留意过。知道我爸和它的关系后,我出于好奇,一次凑过去看。铁大门里,坐着一个看门老汉,十分警惕,看我神情异常,吼了一句找谁?我受惊赶紧跑开。

我先后照我爸说,我写,写了有五封信。写下的信,我爸拿上送,邮寄。我爸想着能得到一些补偿,咋说自己的产业在木器社里头,当初也有折股的说法。但是,信白写了,没有接到一个字的回音。

社会就是这样。我爸也明白,写信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只是没有路走了,才争取一下。

如今,木器厂倒闭了。工人都散伙了。

一天,我爸带着我去北沙石滩市场买玉米。市场一角,一个架子车支起,一个光头汉子吆喝卖苹果。“苹果——苹果——”声音像岔气了似的。我爸说,这个人,就是当年派到木器社的社长。我和我爸走过去了,我回头再看看他。他没有认出我爸是谁。

P1-4

序言

我的人生地理

第广龙

过去,中国人是很少流动的,多数人,守住一个地方,一辈子也就过去了。这大概是农耕社会的一个特性。我的祖上,种地,当财主,活动的范围,一直局限于一个村子。在我父亲这一辈,离开董志塬,来到陇东的一个县城,是为了生存,不是人不安分。我父亲学了木匠手艺,需要能够施展开的地面。实际上,两地的距离也就三百来里,语言和习俗,几乎没有差异。来到这个县城,我爸有了自在,成家立业,日子顺和,也就不可能产生迁移他处的想法了。中国人把依恋一生的一块地方,称之为故乡。这是根之所在,这是埋骨头的。后来我读书,看到历史上许多人由于战争、天灾、政府强制,在路上流离颠簸,在陌生的地域艰难生活,我的心里总是酸楚,而庆幸自己能安定在熟悉的天空下。也看到一些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一段日子,厌倦了,骑上毛驴,又向另一个地方出发,一生在一个个不同的地方停留,有丰富的见识,留下各种印记,我又滋生羡慕,对这些以天下为家的人特别敬佩。我在小县城长到十四五岁,有了对于远方的向往,目标却不确定。我只是盼望早早开始属于我的独立的生活,而理想的天地在哪里呢?我不知道,只是朦胧中有一种离家出走的冲动,只是觉得,走出去,我才能获得更大的机会。什么机会?无非一碗饭的机会,一张床的机会。从小,我就缺少远大的志向。不像一个朋友的小孩,人问他有什么理想,说坐小车上车时,有人给护着头。这可是大人物的待遇啊。

算起来,我1980年出门,今年是2009年,马上就到三十年了。可以说,我目前为止的大部分人生,是在家乡之外度过的。我是被动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我没有加以选择,为了生存,哪里能吃饱肚子,我就待在那里。可是,一旦到一个地方,我都认命地立足,并产生认同的心理,而且渐渐还有了无法割舍的情感。外面的生活,是异于故土的,没有熟人熟面,没有交错的社会关系,一切得从头来。这我不难受,甚至还喜欢这样的环境。我先后在陇东的多个地方安身,如今又来到了西安,我变化着,也苦痛和幸福着。于是,便有了我的并不辽阔的人生地理。这是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是我的生活,我愿意记录下来,包括那些我不说就没有人说的内容,我也不回避。如果我不来这些地方,它们与我就没有关系,我来了,我住下,我延伸的不仅仅是脚印,获得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温度,它们和我之间,似乎订立了某种契约,互相磨合着,适应着,也互相补充着,照应着。我和一个地方共同构成了整体,直到离开,都保存了一份记忆。当我再一次探入过往,我的内心是平静的,因为,许多记忆,已经沉淀了多年,是时间提取了生活,又过滤了生活,终于有了本质的呈现。这里头有我的主导,又不完全听命于我。似乎我自己也在接受某种神秘的指令。我还记录了我的当下,面对这个汹涌的时代,我不是缺席者,我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就写了我能写的,写了我想写的。当然,我也回忆了我的亲人和家乡。那是我的开始,我的发端,是我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我再一次体验,再一次折返,我要扶起一杆笔,该写意了写意,该工笔了工笔,把这些一呈现出来。

这样做的时候,我没有打算树碑立传,为故乡,为亲人,为自己,没有。我从未立下过这样的宏愿,我明白,我没有必要这样去努力,那是徒劳的。只是文字的流淌,只是我的一段又一段经历。是那么细小,轻微,那么不足道,那么平常,只是对我重要,对别人来说,我觉得一点也不重要。我写出这些,我获得了安宁,这就足够了。这些内容,原来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现在有了另一种形态,文字的形态,似乎被我多保存了一份,似乎不再担心丢失,这也让我感到欣慰。我在写作中,在潜意识里,只是真实地写,本来地写,或者说,我取向于这样写,这就是我的选择。我的情感是自然的,爱与忧伤,是原生的,语言也是素净的,要说有追求,我就在这样追求。许多人不会这样书写的,总愿意取舍一番,把应该展露的部分,扭曲了,遮蔽了,结果,和生活隔了一张皮。如果要我粉饰过去,我做不到,我宁可不写。我明白,只有真实地真情地书写,才具备文本的意义。我一个小人物,有什么忌讳的呢?也许,只有这样,我的文章,对于读者来说,才提供了一个参照。会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联系到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时代,有那么多的相同,又有那么多的不一样。天大地大,太阳下面,每个人的影子,都是独特的,我写我的影子,写我的挣扎和希望。要是倒退上十年二十年,我不会这样写。那时,我还没有这样的意识,我觉着这些内容,是不值得进入文字的,我重视的是宏大的,正面的,甚至是纯洁的东西。我的变化是到西安之后,是岁月教会了我,是大师的作品给予我启发。我省悟了,生活自身是多样的,带着杂质的,我必须面对,我不能绕过去,我的发音器官,没有必要改造。于是,豁然洞开了一片天地,曾经沉睡的情节和细节,纷纷向我涌来。我的写作归位了,找到一把开门的钥匙了。实际上,古往今来的作家,都在这样写作啊。我现在才这样写,还不迟,还来得及。我这样写,有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人生的感觉。不由得,我要感谢生活的馈赠,感谢我的亲人和朋友,感谢明亮或者黑暗的道路,感谢一粒尘埃,一片树叶,一枚坚硬的钉子。

我平常活动的范围,并不大。这几十年,我抵达的地方,并不多。这没有什么遗憾的。人这一辈子,说漫长,真的漫长,说快,一眨眼,也就过去了。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久长,或者生活的短暂,取决于命运的安排。不论在哪里,快乐遂心就好。但日子一天和一天都不一样,有晴天也会有雨天,走平路也走山路,往往也由不得自己。这同样是正常的,同样是苍天的赐予,领受,感念,化解,善待,都是我采取的方式。我在其中,呼吸,走路,说话,吃饭,这多么奇妙,这如同奇迹。生命在感受着,在存在着,哪怕落在身上的,只是一滴阳光,也值得珍惜;哪怕吃下去的,只是一碗粗粮,也能体会到经久的暖意。我在场,我是大地的一部分,季节的一部分,日出日落,我置身其间,我的肉体和灵魂,组成了这个世界小小的线头。甘肃的华池,曾是闹革命最厉害的地方,出了不少大人物,更多的人,一生不出远门,过着苦焦的日月。这里荒僻,孤绝,干旱,经常的,在山里走一天,走得脚跟冒烟,也是一个人走。在这里,我见识了两类人。一类是一出生就在这里的,放羊,种荞麦,住窑洞,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却不愿意走动,守着热炕头,喝着自酿的黄酒,心里有天大的满足。这叫故土难离。另一类,曾生活在这里,后来发达了,在大城市风光,属于前呼后拥的人物,皮肤也白净了,衣裳也体面了,却口音不改,爱吃家乡的搅团,老了,又回到家乡,回到小时候的水井旁,哪里都不愿意再去。这叫叶落归根。我不是这两类人中的任何一类,但他们的观念,却从反面启发着我,也教育着我,让我的非原著民的思想,得以强化。几十年来,我不断奔波,四处迁移,每到一地,我都是外来者,但我能落地生根,也能拔脚离去,我的情感,就在这样的大起大落中,而变得冲和,变得柔韧,同样,也变得沧桑,变得破败。当我书写这些地方时,我有着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判断。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效的,独特的,创造的,而不是重复的,复制的,无病呻吟的。

这本集子收录的文章,全部完成于这三年,我是在步入中年后,一下子勤快起来的,能写这么多,连我自己都吃惊。我写一个个地名,写一个个人,写我低处的生活,写我的人生地理。我不能忽略这些,我无法视而不见,这是我拥有的,这就是我的生活。自然,这远不是我的全部,就像创作不是我的全部一样。但是,写作毕竟构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质地,随着文字行走,我的人生地理,摆脱了局限,远处的风声,在我的耳边响起。还有许多打捞的工作,我将继续进行,还有许多未知的云朵,正在降临我的头顶。我多么幸福,自己还不知道!我的这些文章,得到了一些肯定,也有人给予我很好的建议。这无疑增强了我的信心。我要感谢许许多多培养了我,帮助了我的人,你们对我的好,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岁月如梭,又是一年。当我正在写这篇自序时,农历的牛年刚刚到来,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喧闹着空旷的天空。春天的气息,正在积聚,正在发散。多么美好的春光,柳树又要绿了,杏花又能红了,我该停下笔了,要写回头再写。走,现在出去散步去!

2009年1月27日于西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