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是一位临床医生,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把不留余地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摧毁性影响,形容为一种几乎无人可以幸免的新时代流行病——超负荷症候群。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发现了病症,更以切身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开出了治病的“处方”——让生命留有余地。
从描述现代日常生活的各种痛苦症状开始,作者理念与实例并用,层层剖析超负荷从何而来,又会引起何种严重的后果。他挑战我们思考: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过重时,却不愿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叹息休息时间不够时,却不愿放弃对潮流和新事物的追捧;当我们自感对家庭亏欠时,却花上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和逗留……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解除或减轻超负荷,作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等四方面达到合理的平衡,恢复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境地。
不留余地是疲惫不堪,留有余地是精力充沛;不留余地是赤字,留有余地是赢余;不留余地是匆忙,留有余地是沉着;。不留余地是焦虑,留有余地是安心;不留余地是主流文化,留有余地是反主流文化;不留余地是新时代的疾病,留有余地是这种疾病的解药。
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教育、科技、娱乐等各方面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生活所拥有的舒适和便利,之前的世代无法想象。然而,在享受“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却发现生活远非事事称心。我们拥有的物质丰富程度远远超过祖先的十倍,但为什么却感受不到十倍的快乐和满足呢?人们疲倦、焦虑、沮丧,却没有时间让自己复原。
针对现代社会伴随进步而来的各种痛苦症状和毫无余地的生活方式,本书作者层层剖析。理念与实例并存,探讨、揭示并纠正这种“超负荷”的时代病,帮助你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四方面找回失去的自由,恢复一种从知足、简朴、平衡和休息而来的健康生命状态。
生活的调剂与死亡之吻
多少的压力是合适的?什么样的事件令人失望沮丧?对于这些问题,个体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些人倍感压力的事并不困扰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并不介意排队等候,但却不喜欢参加正式宴会。另一些人的反应可能正好相反——厌恶排队却喜欢宴会。一些压力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使其愉悦欢欣;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使其痛苦不堪。对这个人,某种压力可能是生活的调剂,对另一个人,则是死亡之吻。
一些人需要一些低压刀才能感到舒适,我们的现代节奏并不是特别适合他们。另外一些人寻求高压力,甚至是令人抓狂的压力,他们似乎因这些压力而激动不已。不同的压力,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种分类。
类型A——A类型个性一般被认为具有“强迫”特征。A类型人士具有控制他人的冲动,极具侵犯性和竞争性,特点为好胜。他们同时可以有几个想法,干几件事情。对他们而言,余地不是需要优先保留的东西,而是必须填满的空隙。
这些工作努力、时间感极强的个体更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他们的化油器设定得很高,稍稍激发就会工作过度。大多数人都认为假期是轻松自在的,但A类型的人通常不这么认为。放松是他们日程上最具压力的事。他们一般很少休假。进步和A类型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他们是非常具有生产力的人,通常会是公司或机构的领导,他们承担很大的压力,因此有很大的健康问题。
外向型和内向型——内向型性格特别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内向型性格的人喜欢独处。他们喜欢安静、独居、喜欢思考,喜欢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一般不喜欢有大量的社会互动,不喜欢参加聚会。
然而,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很外向。上面提到的社会互动会使外向型性格的人精神倍增。外向型性格的人常常不理解内向型性格的人,常试图将他们推入到他们不想要的境况之中。
抑郁型和焦虑型——压力类型中的另一类人,是那些被人们概括为抑郁型或焦虑型的人。抑郁是认为生活痛苦无望的感受。焦虑是一种隐隐逼近的念头,认为情形即将变得痛苦无望。无论是抑郁型、焦虑型或者两者皆具,这些人能感到从夸大的压力源或根本不存在的压力源而来的压力。
比如,有些人一坐上汽车就紧张。他们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但他们担心今天就要发生事故。因此,经过他们的每辆车都构成一个压力源。这些抑郁/焦虑人群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深处压力之中,仅仅因为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压力。从分析中,我们学到了重要的一课:我们对压力的想法,经常比压力本身对我们更具伤害性。
老人——证据表明,精神压力源在老年人中比在年轻人中引发更大的压力。做连续减7的算术题对20岁的人来说只引起轻度压力,许多老年人却会对这种刺激反应过度,在执行这样的任务时焦虑不安。
孩子——儿科大夫、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均称我们当前的时代对孩子更具压力。社会变化太快,竞争太强,期望值升得太高。《时代》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九点钟就精疲力竭?》。之后几年,《新闻周刊》刊登了另一篇题为《日程安排过满的婴儿》的文章。除了许多早已存在的压力之外,孩子们新增的压力是对家庭稳定的不安全感。孩子们是否与父母共同生活存在极大的利害关系,但他们却对此毫无控制之力。
当代的压力源
避免所有压力既不可能也不正确。不可能是因为现代生活方式向我们不停地发出挑战。不正确,是因为没有压力——没有变化、没有挑战、没有新鲜感——的生活是致命的。低压力的生活,尽管听起来挺诱人,但一直被描述为“无聊的”。但我们也不想要“超压力”。 这会将我们留在何处?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定量的变化和压力,当然是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将会呈现出最佳状态,甚至取得巨大成功。然而不幸的是,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压力常常超过这个范围,长期的超压力成为新的正常状态。
我们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以下是最重要的一些。
变化——不要低估了变化。我们为必须适应的每个变化付出代价。生活变化的指数能够测量变化大小和变化带来的相应健康风险。变化越大,风险越大。
迁移——迁移是变化的子集。人们之所以会迁移,大多是因为他们认为迁移会带来好处。然而,每次迁移都会带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具有压力),以及切断旧环境的问题(也有压力)。
期望——现代化增加了我们的期待,但却并不总是给我们相应的达到期望的能力,结果导致挫败感。
时间压力——时间控制了我们的计划,程度前所未有。我们有更多的活动要按时参加,我们有更多的最后期限不能越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这种感受再熟悉不过。约定的时间已经接近,但工作尚未完成。我们的时间不再以星期或天来计算,而是以分钟来计算。
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压力和T作是同一个词。例如,有波士顿的产科医生辞职,转而开了一家洗衣店。有商业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等待起飞时,打出租车回到空港大楼,走下大楼辞职而去。我们越来越频繁地更换工作,我们越来越多地轮换当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最后期限,然而我们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却越来越少。
控制——如果我们能够控制所发生的事情,压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然而,如果情形超出了我们的控制,由此导致的挫败感自然会引发精神和身体的损害。
恐惧——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恐惧是所有压力反应的根源。有许多原因使我们感到不安全:最后期限的逼近、惨淡的工作前景、脆弱的经济、失控、有条件的关系、超负荷的生活。
关系——我们健康生活所需的、给予我们支持的完整关系,在进步的影响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庭已被系统地解体,长期的友谊越来越少见了。
竞争——现代生活在根本上充满了竞争,甚至充满了超级竞争。胜者春风得意,而为数众多的失败者不得不应对由此带来的压力。
挫败、怒火——也许最大的压力源是挫败和怒火。这些因素使我们无法正面地利用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损害性后果的发生。
我们要明白,各种压力结合起来的效果要大于各种压力的简单相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也许能够成功地应对一两种压力对内部反应机制的攻击。但当六七种重大压力相互结合起来向我们发出挑战时,我们取胜的机会就大大减小了。
崩溃和精疲力竭
压力过大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心理上、身体上和行为上。精疲力竭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普遍现象。
心理症状——大多数人都清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心灵似乎是压力病毒最常见的入侵部位,其症状包括:压抑、退缩、冷漠、精神劳累、焦虑、感到事情渐渐失去控制、负面的想法、艰难的决定、过分的担忧、怒火、仇恨、失去耐心、健忘以及混乱。
身体症状——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不仅发生在思想层面,也发生在器官甚至细胞层面。这些身体症状包括:心跳过快、心脏悸动、血压增高、溃疡、肠道紊乱、肌肉紧张、头疼、体重改变、免疫力下降、难以理解的疲劳、急躁、瘙痒、失眠,以及呼吸短促。
行为症状——我们思想和身体所经受的通常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我们心理上忧虑,身体上疲惫,那么我们就会有与这些症状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与朋友和同事失和、吹毛求疵、脾气失控、退缩离群、突然哭泣、饮食或睡眠方式的改变、性欲的改变、易出事故、开车鲁莽、开不恰当的玩笑、强迫性消费、镇静剂剂量加大、酗酒、抽烟。
精疲力竭——如果你压弯一棵小树,之后放开它,树苗会恢复原状。压力与此相似——压力之下我们弯曲,压力消失我们就恢复正常。然而,如果你把小树压断了,它就不能恢复。精疲力竭与此相似,精疲力竭时,内部有东西压断了。常见的精疲力竭的表达有:“我害怕去上班”,“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只想一个人呆着”,“我不在乎”,“我痛恨”,“我想离开这里”。当然,精疲力竭之后可能而且通常会痊愈,但痊愈需要很长时间,很可能会留下伤疤,同时并发症也很多。
一剂“余地”药方
我们中间很快就有人对这些压力之谈失去了耐心。取而代之,他们向弱者发起挑战,让他们停止所有这些抱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人喜欢压力,喜欢不留余地的生活方式。这些有紧迫感的人不愿换其他方式。他们在紧张感中进食,在紧张感中呼吸,在紧张感中睡眠。生产率是目标,生活方式不是。空隙时间是一个应该尽快堵上的洞。
然而,即使这些马不停蹄的人们也有极限,这一点他们最终会明白。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希望他们不要低估了“留有余地”这一剂药方在减轻压力方面的价值。
P37-41
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可能已经对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状态习以为常。如果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想要做的事,长期休息不够,精神紧张,常感疲倦、劳累,近乎崩溃,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大多跟你有着相似的生活形态。于是我们慨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深受其苦,却无力摆脱。但,这毫无空间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是一种进步导致的必然?人生真的如此无奈吗?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医学博士,也是一位临床医生,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把不留余地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的摧毁性影响,形容为一种几乎无人可以幸免的新时代流行病——超负荷症候群。而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发现了病症,更以切身的体会和丰富的经验开出了治病的“处方”——让生命留有余地。
从描述现代日常生活的各种痛苦症状开始,作者理念与实例并用,层层剖析超负荷从何而来,又会引起何种严重的后果。他挑战我们思考:当我们抱怨工作压力过重时,却不愿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叹息休息时间不够时,却不愿放弃对潮流和新事物的追捧;当我们自感对家庭亏欠时,却花上很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和逗留……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解除或减轻超负荷,作者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方法,帮助人们在情感、体力、时间和经济等四方面达到合理的平衡,恢复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境地。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这是一本颇有针对性,同时切合实际、发人深省的好书。原书在美国出版后,持续畅销多年,关于超负荷的议题及留有余地的生活方式,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和众多共鸣。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字里行间自然地会提及上帝,并将一些科学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圣经》的训诫相结合,这在有着深厚基督教信仰底蕴的美国,实际上是人们最高理想和生活准则的代名词,和我们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为尊重原作者,体现原书内容的整全性,我们原则上予以保留,相信聪明的读者自会分辨。
斯威森博士是位敏锐的临床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提供了大量经过深思熟虑、富有建设性的洞见,以克服现代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这些压力有损于日常生活的平衡和我们内心的平静。每位对身心健康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让生命留有余地》中找到有价值的建议。
——医学博士 小阿莫德·尼可里
理查德·斯威森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的生活原则与观念指导读者,这正是时代所需,令人振奋。此书发人深省,切合实际,正所谓开卷有益。
——杰·凯斯勒
对于一个要求“倾力而为”的世界,理查德·斯威森博士为大家带来一个迫切需求的信息:欲少则得多。少点狂乱、少点债务、少点责任——这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丰富生活的组成部分。《让生命留有余地》中的建议丰富而实用,它教育信仰上帝的人接受界限——正是上帝奇妙创造的一部分。很少有书能够改变生活——而这本书可以。
——多哥·托顿
据我所知,斯威森博士是诊断世界流行病“超负荷”最具洞察力的医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知道如何治疗。他在《让生命留有余地》中开出的处方可以重新平衡你的生活,恢复你的关系,更新你的快乐。我将此书推荐给所有4岁以上居住在美国的人。
——医生博士大卫·斯蒂文斯(David L.StevenS,M.D.)
发人深省。渊博深邃,斯威森博士智慧地警告我们要恢复平衡,管理时间。此书振聋发聩,令人清醒。
——基督教管理协会总裁/首席执行官约翰·皮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