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徒步穿越中国(1909-1910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旅行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丁乐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徒步穿越中国(1909-1910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旅行记)》由丁乐梅所著,本书是100年前英国人丁格尔在中国的徒步旅行游记。他的行程长达1600多公里,从文明开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云南等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边陲小镇。作者的旅行可谓不可复制。他通过丰富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个人观察,也拍摄大量的精美而珍贵的照片,他的描述和照片在今天读来,让人感到惊讶和神奇。

内容推荐

《徒步穿越中国(1909-1910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旅行记)》由丁乐梅所著,本书是100年前英国人丁乐梅在中国的徒步旅行游记。文中记录了当时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状态及变革情况。作者的这趟行程长达1600多公里,从文明开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云南等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边陲小镇,其旅行线路如今已不可复制。在克服了语言障碍、道路艰难、食宿低劣、伤病侵袭、暴动袭击等多种困难,几乎死在云南之后,他终于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朋友的帮助和中国人的友善走完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徒步穿越中国(1909-1910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旅行记)》中加入了他拍摄了大量百年前的中国乡村珍贵图片,非常值得一看。

目录

译序未带地图的旅人

第一卷

第一章 从上海到宜昌,走进新世界

第二章 五板船上的流浪生活

第三章 亲历长江三峡上的险滩

第四章 险些掉下甲板的男人

第五章 你若走路,你就“没面子”

第六章 中国人眼中的中国

第七章 在中国独自旅行的智慧

第八章 令中国人超然自得的神器

第九章 中国是如何爆发叛乱的

第十章 世界尚还年轻时的故事

第十一章 再无风景可以超越这里

第十二章 与死神一起在路上

第二卷

第十三章 在中国的夜间旅行

第十四章 冒牌小皇帝的悲惨命运

第十五章 这里世界运转得很慢

第十六章 地球上最伟大的传奇小说家

第十七章 一草一木都非常“中国”

第十八章 这里的词典没有“贪婪”二字

第十九章 人类学家与头盖骨学家的问题

第二十章 那可不是山,那是个坟场

第二十一章 与地球年龄相仿的角落

第二十二章 横渡死荫的幽谷

第二十三章 在橄榄寨度过春节

第二十四章 沿萨尔温江流域向上

第二十五章 疯人院与巴别塔的最糟糕组合

第二十六章 那个我所爱的东方

附录 在中国拍的照片

试读章节

但是在中国,政府并不等同于人民。他们从来就不是一回事。中国的幅员着实太过辽阔,仅凭几张圣旨,绝不可能使她的四亿三千万人民接受这翻天覆地的改革。即使贴出了布告,政府也应赶在其内容施行之前.说服民众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有关内容将会在本卷第二部分具体展开:在云南,仍有广袤的土地尚未被发展的浪潮触及,那里的人民依旧过着与原始森林时代的西方人差不多的生活,与疾病、贫困、污垢为伴,生活在官员腐败、社会不公、道德堕落的环境里。

有些信奉怀疑主义或犬儒主义的作家,因为缺乏远见而心态悲观:中国自己也屡屡未能在这艰难的时刻实现细微的改革,并因而蒙受着耻辱的失败——但即使如此,仍有些人坚信他们将会看到一个威震东方的政府在中国崛起,到那时其人民的安定就将取决于欧洲的和平——我正是其中之一。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我们也许看不到这一天了,但我们的孩子可以。那个政府将会征服这个民族。她已经在许多省份做成了这件事,几年后,改革——我指的是深入的、真正的改革,不是我们如今在天朝看到的这些以假乱真的“改革”——将会遍及全国。

从新加坡到上海,途中轮船需在西贡和香港停靠。这两座远东城市分别由法国与英国管理,形成了颇具启发意义的差别。

西贡并未受到太多英国人的骚扰。举国上下都非常刻薄的法兰西人。将之奉为他们挚爱的巴黎的东方翻版。我们的船在突破了湄公河中褐色淤泥的重重包围后到达西贡,这条奔腾涌入南中国海的河流险象环生。岸两旁清一色的红树林无边无际,不见丝毫人类居住的痕迹。这段水路千回百转、急弯无数。连最有耐心的水手也会心浮气躁,不过西贡本身,除了消费太过高昂外(尤其针对挥霍无度的英国人),还是很值得为它熬过那段确实不愉快的征程。

白天,西贡热气袭人——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在外面只能看到英国人和狗。但是每当清爽温和的热带夜晚降临,张灯结彩的林荫大道、由国家出资建设的宏伟歌剧院、露天咖啡馆里喝着苦艾洒并以多米诺骨牌来打发时间的客人们、长着凶恶八字胡的宪兵,诸如此类的法式景观不计其数,它们的鲜活与地道,轻易诱使我相信我已经回到了嘉布遣大道或意大利大道的迷乱旋涡里。

无论这座城市的狭窄街道是干净还是肮脏,无论在烈日下腐烂的垃圾堆是否时刻散发着干扰嗅觉的熏天臭气,市政当局都完全不在乎。这个机构上下都对当地人民的幸福漠不关心:看起来死气沉沉。我遇到的每两人中就有一位政府官员,至少他们看上去是政府官员。这种人穿着一尘不染的笔挺白色西服,领子是那种奇丑无比的典型法式风格,裁剪精细,还零散装饰着金色穗带和铜质扣子。这一切都与香港和新加坡大大不同,法国人任由他们的东方自生自灭,置身于此,再也没有谁会为自己是英国人感到羞愧。再向北航行三天就到达了香港,这里是连接大英帝国与苏伊士以东的链条上最最重要的一环,是大不列颠隔海相望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自从1842年《南京条约》将这个小岛割让给我们以来,它的历史已经被或者说应该已经被所有英国人熟知了。又过了四天半,我们在吴淞口下锚;然后我们用了几个小时在寒冷刺骨的江面上乘风破浪。抵达上海。

普通欧美人并不知道这个远东大都会其实离海很远,它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因此可以在这里建起港口。该口岸位于黄浦江上游12英里处。江中,为了赶着涨潮上岸,诸多舢板都在黄色江水里来回翻滚,它们撑着的古怪棕色风帆,就像一扇扇简陋的百叶窗,船上的商人们则挥舞着各国国旗。然后我们就登陆了。我被旅店老板、操劳不休的苦力、黄包车夫、专业且敬业的中国乞丐以及东方大城市中无处不在的小瘪三们团团围住,他们试图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从我这里搞去一个便士。某个五大三粗、脑满肠肥、浑身煤灰的蠢货蛮横地把我推开,傲慢无礼地叫我别挡他的道。与此同时,我的行李被丢进了一口大箱子,它由四个与驮畜无异的可怜人抬着——生为中国苦力该有多么痛苦啊!我也被一同卷走抬往旅店进食。某个法国人下了订单,六点时就为我们送来了咖啡和面包卷——正如法国人生性热情奔放一样,英国人生性较为冷漠迟钝,所以在外国港口登陆的刺激,往往既不能令我们知足,也不能填补灵魂的空虚。我们打心底里因这食物而愠怒。

但我和同伴还是把它们吃掉了。

在这之后我们一致同意既不要被引去夜总会,也不要插身上海的社交生活,这就意味着我二人将与当时居于上海的1623名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丹麦、葡萄牙等欧美国家的人彻底隔离。他们住在这里,而我们很快就要离开。

上海与其他东方城市一样饱受拥挤过度之苦,这里生活着数量可观的西方人。交通工具多种多样:有轨电车、汽车、黄包车、中国特色独轮手推车,还有晃晃悠悠的小型出租马车,叫人看了心里害怕;芸芸苦力将货物背在身上或拖在地上,永远在窃窃私语或大喊大叫……好一幅早饭前的混乱图景。

奇妙的上海!

P4-6

序言

埃德温·约翰·丁格尔(Edwin John Dingle),中文名“丁乐梅”,1881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自幼对东方特别是中国抱有很大兴趣。9岁时他不幸成为了孤儿,现有资料中并未提及他是如何在没有双亲的情况下安然长大的,不过从《徒步穿越中国》中的部分段落中却可以看出蛛丝马迹一一他似乎曾在青年时代挥霍遗产,并为此后悔不迭。总之丁格尔最终成长为了一个乐观开朗且热爱冒险的小伙子,于19岁时作为记者搬到了当时还是“英属殖民地海峡”的新加坡,几年后来到中国。他在中国与印度旅居了二十余年,期间拍下大量珍贵照片并出版了数本著作,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纪实、地图集、中国的经济发展等题材,曾采访过黎元洪这样的重要人物,在欧美和中国都有一定影响力。据称,他还是第一位长期在西藏寺庙内居住的白种人,跟随喇嘛们习得了瑜伽与灵修,从一位大师处获得了中文名“丁乐梅”。1921年,丁格尔定居美国加州,并于1927年创办学校,教授基于素食的心灵修炼(该校至今仍在运行)一一这最终成了他一生的事业。他的著述涉及文学、哲学和地理学等领域,可说是度过了充实而精彩的一生。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西南地区徒步期间用打字机撰写的游记,早在1922年就有了名为《丁格尔步行中国游记》的中文版,洋洋洒洒二十六章,从生态、民俗、社会思潮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跟随来自现代化强国的丁格尔游历清末云南,不仅能换个视角看东方,更颇有几分穿越的感觉。1909年3月,为了实现“从中国内部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国家”的夙愿,作者登上邮轮,从新加坡经法属西贡抵达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然后乘长江上的独特运输工具五板船来到汉口、宜昌等工业重地,接下来进入偏远省份云南。他坚持不骑马、不坐轿,与雇来的几位中国苦力一道,徒步深入了滇省内许多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的地带,甚至勇敢前往瘴气弥漫的萨尔温江江畔,直到1910年2月才离开中国进入英属缅甸。在这一年当中他不停翻山越岭,居住在穷乡僻壤中条件奇差的旅店,不时还需扎起帐篷抑或借宿人家,疟疾也与他如影随形,而且由于只懂几句汉语,他长期饱受孤独的折磨。不过如书中所言。“任何自然爱好者都会在云南这片‘华西的瑞士’找到回家的感觉”,身为一名资深驴友,向往旷野、景仰高山的丁格尔反而从中收获了不少乐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壮丽山川的深深眷恋。

当然,他来到云南风餐露宿不仅仅是为了跋山涉水,社会世情亦占据了大量篇童。多数时候他的笔法轻松幽默,中国面条、送葬队伍令他感到无比神奇.最大的烦恼乃是身为“外国人”这种稀世罕见的生物,他每到一地都会遭到数百人围观(乃至有几位妇女一见到他就四散奔逃),不过他在震惊中国人的同时亦深深被中国所震惊。他发现了许多不那么愉快的事实:人们普遍习惯于虐待苦力与牲口,民众恨不得用生命来反对在城内架设电线杆,禁烟令颁布后鸦片依旧肆虐,许多儿童抽上了英国香烟,少数民族妇女们也逐渐裹起了脚。不少城市居民杀婴儿、卖女儿,有人会因偷麦子而被活活烧死……诸如此类的现象,多少与他之前料想的“变革时代”不甚相符。他还与传教士一起前往苗族、彝族和黎族的部落,记下了许多新奇的体验,亲眼目睹这些就在几十年前仍尚未开化,时常自相残杀的原始部落,在柏格理(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如今已被苗族人称为“苗王”)等传教士的帮助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开始学习文化、并凭借特别勤恳好学的态度走上文明之途的历程。本书详细介绍了传教工作中积极的层面,这些虔诚的人为了信仰漂洋过海,长年驻扎于连饮用水都很难获得的穷乡僻壤之中,冒着生命危险与当地部落打交道,学习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生活,更开展了兴办教育、提供医疗、帮助民众戒除鸦片等惠及后代的高尚事业,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读来令人动容。

丁格尔尤为关注云南的贸易格局,对鸦片走私、铜制品黑市等都做了一定介绍;并参观了位于当今昆明的练兵场、大学、监狱等颇有代表性的场所,还与清朝官员打了不少交道,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变革期中国的独特面貌一一新兴工业不断兴起,新式教育也逐渐普及,无奈许多人的思想都停留在旧时;比如过往路人屡屡好奇他的年龄与家眷,就令不习惯这种文化的作者不胜其烦。然而尽管普通民众生活穷困、思维贫瘠,个性虚伪且穷奢极欲的中国“精英”们被古代典籍禁锢,山路路况极其糟糕,交通运输异常艰难,但他仍坚信中国这头睡狮拥有巨大的潜力。他认定中国不仅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拥有辉煌过往,更重要的是其广大民众热爱劳动、乐观知足(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程度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倘若能进一步对外开放,日后势必能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他总结说,中国人绝非是一股英国人眼中的“野蛮人”,之所以会出现相互仇恨乃至沟通不畅的情况,是因为两国的文化差异太大却缺少相互理解的缘故:“……但我个人认为,相较于两个中式打扮的中国人横穿北美或不列颠,我二人横穿中国要来得更容易些。假设精明的苏格兰高地人或者粗野的英格兰乡下人,看到两条辫子像猪尾巴的家伙从他的田间穿过,他会怎么想呢?”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云南,丁格尔遇到了他的妻子莉莲·玛丽·格兰丁(Lilian Marv Grandin)。1906年年初,格兰丁乘轮船先来到上海,后从上海乘船到重庆,再从重庆沿陆道前往云南昭通。在昭通,格兰丁深入少数民族村寨为贫苦百姓医病,还经常向当地妇女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讲解防病知识及一些常见病的护理方法。但不幸的是,她于1924年12月5日因传染斑疹伤寒在昭通病逝,年仅48岁。格兰丁的遗体被埋葬在昭通凤凰山上,墓碑上镌刻着“人们爱戴的医生”几个大字。

在作者所生活的年代,既没有谷歌地图,也没有风光纪录片,且恰逢浪漫主义运动的革命时期,造就了本书无论体例还是风格均迥异于当代游记作品的面貌。其中的一些观点未必谈得上是真知灼见,不过由于书稿面向英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故有助于了解当时英国报界及大众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在华欧洲人的生存状态。近现代有许多欧美人士都长期居于云贵川的艰险地带并出版了著述(比较有名的如记者埃德加·斯诺、传教士柏格理等)。本书亦有援引同类作品的内容,可谓是提供了相对丰富的材料。译者才疏学浅、水平有限,难以完全还原这位百余年前的异乡客险峻路段艰难跋涉的历程,疏漏之处尽请指正;此外第十三章与二十三童得到了石冬芳与祝伟婧二友的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陈易之

2013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