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国际经经济学者观点!
继台湾本土销畅经管书《巷子口经济学》及荣获2009上海市年度推荐书《搞笑经济学家》之后,最有好奇心的经济学家钟文荣又一经济实惠力作!
《庶民经济学》为你提供《牛奶可乐经济学》没有说清楚的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庶民经济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钟文荣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挑战国际经经济学者观点! 继台湾本土销畅经管书《巷子口经济学》及荣获2009上海市年度推荐书《搞笑经济学家》之后,最有好奇心的经济学家钟文荣又一经济实惠力作! 《庶民经济学》为你提供《牛奶可乐经济学》没有说清楚的事! 内容推荐 什么是庶民经济呢?当“行政院长”吴敦义倡议要建立“庶民经济”指标时,你会想到什么?套句《庶民经济学》作者钟文荣好友“怡克纳米斯”所言,就是在生活当中,最贴近的经济体,除了家庭之外,就是家门口外的巷子。包含了食、衣、住、行、育、乐等等商业服务,这些服务其实都可以透过一些经济观察得到一些看法。如果,政府可以倾听这些市井经济现象,很多经济政策应该不会出现“感受太远”的问题。 一粒沙中可以见世界。透过客观的庶民观察,有时候比起一些评估报告或者是统计指标来的具体而有意义。《庶民经济学》除了延续《经济自然学》[在中国大陆本书的中文简体版书名为《牛奶可乐经济学》]优点,取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现场直击日常社会经济活动。作更贴近生活实况的分析。此外。“怡克纳米斯”进一步的经济原理分析,让您对庶民经济有更完整的概念,不再望门兴叹。 目录 为什么冰箱冷藏室有电灯,但冷冻室却没有? 为什么笔记型电脑适用于每一个国家的电压,而其他电器则不行? 鲜奶的包装是圆的还是方的?为什么汽车的加油孔有左有右呢? 为什么移动电话绑定号码比单买便宜呢? 为什么洗衣店洗烫男女衬衫的收费不同? 为什么饭店迷你吧的饮料特别贵? 家电福利品拍卖会,厂商会刻意制造商品瑕疵吗? 为什么餐厅愿意提供免费续杯饮料? 为什么游乐园一些热门游乐设施大排长龙,业者却不愿意额外收费? 聚餐时,平均分摊费用,为什么常会使人增加餐厅消费? 既然有百视达影带出租店,为什么没有百视达租书店? 为什么出租车费率包含起跳价和里程费率两种? 为何航空公司和百老汇剧院临时购票的做法不同? 为什么首轮电影院一张票只能看一场电影?二轮电影院却可以看两场? 百货公司男装和女装的楼层安排有何特色? 后记 漫谈经济学的生活观察与乐趣 试读章节 如果,连冰箱的设计原理都可以是经济学家所观察的对象,我直觉只会想到一件事,不是经济学家想太多、管太多,就是经济学家真的“太神了”,这种神奇法,我认为连好友怡克纳米斯可能都瞠乎其后,望尘莫及啊。 我在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太神了”,我生怕这种年轻世代的用语很多人不清楚,简单来说,就是“神乎奇技”——嗯,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会比较贴近一点。(我得再补充说明一下,不是我想消遣好友怡克纳米斯,我只是想到当有人提出经济分析的大道理时,我不得不想到我那位伟大的好友,他又能提出什么另类的看法呢?) 基本上,我认为很多产品的设计上不见得一定符合经济学家常说的“成本”与“效用”原则。简单来说,所谓的成本与效用,其实可以解释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值,如果,投入一个单位的成本,事后可以产出二个单位的效用(这里的效用可以用货币价值来表示),那么,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有效率”的(因为比值大于1)。 说到这,又让我联想到一件事,就是很多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一连串大道理,经常让人听得一头雾水,那么这样算来,是不是一种无效率的方式呢?(意即讲得多,但是懂的人少。) 举个例子来简单说明。 制造一双鞋子的成本大致相同,但是在鞋面上做很多花样,看似很炫,但对使用功能上“可能”一点价值都没有,那么,根据经济学的解释,这样也许就是没有效率的设计方案。如果,这种解释可以成立的话,世界上大概有很多产品简直是无效率的,经济学家应该大力反对才对。 我觉得经济学家有时可能忽略掉了所谓的“非价格因素”(虽然他们应该要记得),有了这一层的考虑,当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考虑的就不再只是价格而已,而是加入了很多价格以外的评估点,而且,有时候非价格因素所直接影响的程度会超过价格因素。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冰箱冷藏室有电灯,但冷冻室却没有电灯?”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有趣的问题,可以借此来分析一下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在《经济自然学》这本书的第一个案例中提出这个有趣的问题,一开始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只知道冰箱的冷藏室有电灯,但冷冻室到底有没有电灯,我实在无法确认。正因为长久以来,很多事即使是不寻常,久而久之也会变成寻常化,到最后就不以为然了。对于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去检视一下我家厨房冰箱的冷冻室,是不是真的如作者Robert H.Frank所言没有电灯呢?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家的冰箱冷冻室,竟然有电灯! 这是一个莫大的发现,我甚至怀疑,要不是我眼花看错,就是Robert H.Frank想错了!(但我也想过一件事,难道在美国冰箱的冷冻室,真的没电灯吗?) 我开始认为这是一件非比寻常的事,正因为有经济学家发现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也因为经济学家缜密的逻辑推敲,才会使看起来寻常的鸡毛蒜皮小事,有时候竟然会是一件“大事”至少,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推敲冰箱的冷冻室,应不应该有电灯,我也想知道经济学的参考答案到底怎么说。 我既然可以讲出“参考答案”这四个字,正代表我不负好友怡克纳米斯的谆谆教诲,正因为在他的眼中,所谓的经济学理论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这一项,一向都是“参考答案”,而且答案还不止一个。 回到问题的本身,当作者提出这个论点时,到底有何分析的论据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确让我思索许久,为何作者提出冰箱的冷冻室没灯,但冷藏室却有灯呢?这一定是成本与效用的问题吗? 我记得怡克纳米斯常提到的“归纳法”。 在归纳法的分析逻辑之下,假定第一个冰箱的冷冻室没有电灯,第二个也没有,直到第k个也没有,第k+1个也没有,那么就可以归纳来说:冷冻室没有电灯,是因为成本效用的问题所导致的。 《经济自然学》的作者Robert H.Frank认为,这和成本与效益有关。不论电灯装在冷冻室抑或冷藏室,大致上的装置成本相异不大,均属于固定成本。但在使用者效益方面就差很多了,当然以冷藏室而言最高,正因为冷藏室被开启的机会频率最高,在冷藏室上加装电灯,方便使用者取物,这再适合不过了。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这是使用者效益的问题,在于大部分人经常使用的是冰箱的冷藏室,因此,从消费者的需求面来看,当然是希望打开冰箱冷藏室的时候,能够对冰箱的内容物一目了然,因此,安装电灯其实是让消费者更方便地设计方案。 这样的推论不能说没有错,但还是有所限制。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全然表达出经济意涵到底为何,是否因限于文章字数,没有清楚表达限制性到底在哪?关于这个问题的推敲,还是问一下好友怡克纳米斯,到底是否有所限制呢?P1-5 序言 当“行政院长”吴敦义倡议要建立“庶民经济学”时,这时你会想到什么? 第一,“庶民经济学”是什么? 第二,“庶民经济学”能做什么? 第三,“庶民经济学”有何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疑问是有关于“庶民经济学”的定义问题,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疑问;至于第二个疑问是实务上的问题,究竟新的政策口号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最后,第三个疑问在于“庶民经济学”和以往的经济政策差异在哪? 当然,吴敦义自有他自己的说法。 吴敦义认为,自己有一套“庶民经济学”理论,就是真正能让民众感受到经济兴衰的,其实是股市点数、餐厅与娱乐场所生意、航空货运业务,甚至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货柜车数量,因为这些更贴近人民生活。他更表示,政府公布失业率降低或是无薪假减少等正面统计数字,为什么民众缺乏感受,就是因为理论和统计数字,与实际现状存在一定落差。吴敦义认为,政府部门在拟定或执行各项经济建设政策时,除了参考各项经济学术统计数字外,更应该细心体会“庶民经济指标”与其背后的意涵,如此才能贴近民意,“与民同呼吸”。 看起来,提倡者吴敦义认为的“庶民经济学”应该是一套民生经济的指标,但又和目前畅行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WPI(趸售物价指数)有何不同呢?认真看起来,我认为吴敦义院长所谈的“庶民经济学”应该包含一些价格性指针,如CPI、WPI和股市点数,与非价格性指标,如一些民生经济的统计值。 不管如何,似乎(庶民经济学)就是一连串的“价格”与“非价格”的经济统计指针,但问题也在于此,这只是一个平均统计值,既是统计值,即代表是落后指标,况且,也无法代表某一地区的极端现况。 回头看看什么是“庶民经济学”,以及“庶民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层面的关联性。 当吴敦义首次发表“庶民经济学”的看法时,媒体追逐的是,什么是“庶民经济学”?学界反应的是“庶民经济学”或者根本算不上经济学? 林祖嘉先生提到:“经济学教科书中并没有此一名词,新政府该如何实践此一目标?或是说,人民对于‘庶民经济’的真正期望又应该是什么?此一问题值得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共同深思。” 诚然,普通大众对于经济学的认知是“数学”与“模型”的综合体,在社会科学的体系里面,经济学又是属于那种相对复杂的科学,如果不信的话,光看看大学经济系的课表就可以略知一二。 在大学经济系的课表里头,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主学科,都是经济系学生所必修或者要“强迫选修”的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及基础法学(如《民法》和《商事法》)。除了社会科学的领域之外,经济系的学生还得再加上一些管理科学的学科,如管理学和会计学,这部分可以强化经济系的学生在商学应用上的思考。 当然,一个大学经济系的学生所主修的,不外乎是经济学原理、个体经济、总体经济、国际经济、数理经济、经济分析和产业经济等这些和经济学脱不了干系的学分,除此之外,经济系的学生所面临的大抵都是数学了,如统计学和微积分(这两门学分的变体还挺多的),尤其是后面这两门学问,没好好搞定,十之八九,大学四年铁定不怎么好过。 经济学和数学扯上关系后,大抵就是现在的主流经济。这句话可以从经济学家克鲁曼的一段话得到验证: 成功的经济学家,上辈子必定是个数学家。失败的经济学家,上辈子则是个社会学家。 既然,主流经济学和数学脱离不了干系,这也是普通大众对经济学的刻板认知,各位说这种科学,要如何普通大众化?要如何庶民化呢? 当吴敦义院长提出“庶民经济学”这个论点时,有很多朋友认为这不就是“巷子口经济学”的官方版吗?我只好笑着说,且慢,“巷子口经济学”是好友怡克纳米斯的注册招牌,怎可恣意挪用呢?况且,从一般通用的物价指数(CPI)变成是庶民经济指标时,这其中到底有何不一样呢? 说实在的,我也不清楚,当主计处第一次发布庶民经济指标时,连吴敦义院长都觉得离民间的感受太远,认为庶民经济的相关指标,意在追求人民感受,亦即统计指标必须符合民意才是。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着实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当然,也有一些民意代表摸着“巷子口经济学”这条线来找我解释一下,何谓“庶民经济学”呢?看看吧,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地方民意代表,其实很多人对于这个新鲜名词是相当好奇的,好奇到找不到适合的解释。 我认为,庶民经济学不应该单单是一种“指标”。 为什么呢?只要对物价经济统计指标有概念的人都会知道,统计指标是一种现状与基期的比较,而现状指的是抽样调查的时间,因此,当统计指标公布时,离实时的“现状”当然有落差。因此,这种物价经济统计指标根本就是落后指标,既是落后指标,如何能迎合“民意”呢? 不管是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至少而且势必要有一种正确的经济分析态度才是。 我认为一种正确的经济分析,应该像著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讲的一段话: 要成为一位有分量的经济解释学者有三个必须经过的考验: 1.绝对客观。 2.掌握需求定律与局限的种种变化。 3.要多到真实世界跑。 把张五常教授这段话套用到吴敦义所提的庶民经济,应该可以找出符合民意的经济观点,但绝对不是统计与指标观点,这点就狭隘化了庶民经济的概念了。 至于,什么是庶民经济呢?套句好朋友怡克纳米斯所言,在生活当中,最贴近的经济体除了家庭之外,就是家门口外的“巷子口”,包含了食衣住行育乐等商业服务,这些服务其实都可以透过许多经济观察得到一些看法。 如果,政府可以倾听这些市井经济现象,由下而上的观察,很多经济政策应该不会出现“感受太远”的问题。一粒沙中可以见世界,透过客观的庶民观察,有时候比起一些评估报告或者是统计指标来得具体而有意义。 举个亲身体验的例子,前阵子,在国道六号通车后,我到南投县国姓乡一家特色民宿用餐,老板娘就和我抱怨一件事,就是国道六号通车后,虽然带来人潮,但是消费族群却反而减少了。原因在哪?还不是国道六号通车后,游客因为交通方便都不走十四号省道改走国道了,这下子在省道中途站的国姓乡,旅客人数竟然因为交通便利之后,过门而不入。影响所及,不只是当地的民宿与特色餐厅业者,还有沿省道的玉米摊、烧甘蔗摊和槟榔摊生意都锐减了,连加油站都门可罗雀,甚至都歇业了,这种庶民经济的观察,很多民众都可以感受到,但政府部门却不尽然可以领受。 后来,南投县的一些民意代表也同样表示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问我,该怎么解决?又该如何改善呢?为什么经济分析可以事先预测到这样的结果,但政策规划却无法了解这样的结果呢? 政府部门和官员,应该学张五常教授所提的观点,多到真实的民间跑一跑,多客观一点,多掌握一些需求连动关系与变化,吴敦义院长所说的庶民经济,也许会更贴近民意一些。 如果是“庶民经济学”,那么,我们就应该都是经济学家了。 后记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接触经济学到现在,大约是16年的时间,一开始,我的认知和课堂上的内容真的差距太多,出现了相当严重的认知失调。我甚至开始怀疑,经济学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读的一门科学,正因为有太多的名词,和太多的数学与模型,认真来讲其实和“人的行为”差距太大、太多。我曾多次怀疑,经济学真的是一门研究人类“选择行为”的科学吗?我怎么无法感受到一件事,就是我人生中诸多的选择,有这么复杂吗?况且,我认知到一件事,就是,我的选择行为里,和数学扯上关系的,真的少之又少。 难道,经济学就是数学吗? 各位就知道我的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不平衡有多么严重啊! 我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人生三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一段话,似乎让我联想到一件事,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不都是这样的吗? 学习一开始,没有头绪,胡乱似的学习,让求知的过程中出珊怀疑,怀疑起所学何用,不就像似了晏殊的《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就是第一种境界茫然。 学习的过程,总是无比的困难,这种困难一则来自于“无知”,二则来自于“认知失调”,三则来自于对未来的“茫然”与“彷徨”,不就是柳永在《蝶恋花》②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第二种境界苦熬。 最后,学习总有开窍的时候,但很难说是否会开窍,也许学习的境界到第二阶段就结束了,当然,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苦果”。 如果,学习的过程可以内化到生活里面,发现乐趣以及分享乐趣,不就是辛弃疾在《青玉案》③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与心境了吗? 从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提到“人生三境”的架构,对应到我对经济学的学习历程里,我总结出六个历程来和大家分享: 一、模糊的观念,阴错阳差地选志愿 当年大学联考后,为何填志愿选上“经济系”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回答起来也不难,就只是因为“成绩”而已!另外,我必须承认,除了经济系之外,其他的学系一点都不“酷”,那是因为“经济”这两个字,看起来好像很伟大,也很深奥,带点学问,满足了一些自我的期许罢了。 当年,大学联考发榜后考进经济系时,基本上应该是误打误撞,加上一丁点的错误及主观的认知所造成的。在这之前,我压根儿也不知道经济系到底在学什么,更不知道“经济”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只知道我们有个经济部长而已,至于咱们的经济部长到底是谁,姓什么名什么,真的没有一丝概念。 所以,我对经济学的认知与程度,大概就是从“一无所知”开始的。至于为何选经济系,一方面除了是成绩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经常听到“边际”这两个字。我始终搞不清楚为何报纸杂志和新闻老是冒出这个看起来很专业的名词,我只知道边际这两个字是“经济术语”,至于边际的意思是什么,直到我进经济系的大门之后,才知道原来边际的意思就是“多出来那一单位”或“最后加上去的那一个单位”,和“边缘”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就曾经思索过,那年误打误撞考进来,会不会是这个系上的“边际学生”(多出来的那一个)啊,未来四年会不会就当个“边际学生”,就好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不该存在呢? 我想阴错阳差地选志愿这件事,应该是很多人对于上大学的普遍认知,正因为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历程中,是一段跳跃。为何我说是一段跳跃呢?乃是高中是被动学习,而大学却是主动学习的机制,这一段学习的跳跃里,在充满竞争与考试的高中三年,似乎没有人来告诉这些高中学生,未来可期的大学四年,自己到底适合哪一个科系呢?如果没有这层思考的话,大抵就是我说的“模糊的观念,阴错阳差的选志愿”。然不可豁免的,我也是如此,我只知道经济学好像很专业,备受尊崇,却没有人告诉我,经济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直到我成为作家之后,同时,也在大学部教书,很多大学生也同样问我这个问题“经济学,所学何用?”我也收到一封来自建中高三学生的来信,署名“对于选系过度彷徨的高三生”,他说: 我是个高三的建中学生,自从去年有幸读到您的《巷子口经济学》,对于经济学可以说是相当地着迷,似乎有了经济学的启发之后,看世界的眼如同多了一张滤镜般,更加的清晰而明了。在加上了几本书还有听了几场通俗演讲之后,对于经济学是更加的感兴趣。 这段话让我好生感动,我的一本书竟然能够影响一位建中的学生跨组甄试上台大经济系,我感到莫大的荣幸,想像,这位学生未来可能是一位学者,或者一位专家,也许是未来的经济部长甚至是行政院长时,我认为,我发挥了影响力。 但我也深深地为这学生捏了把冷汗。 菁英的学生果然思维是面面俱到,他同时也观察到一个问题: 经济学多半还是着重在商学以及政策法规相关的领域上面,而非您在书中提到的那些例子,那些令人眼睛一亮的哲学思维。而商学以及政策法律,是我比较无兴趣的部分。那么在经济系中教授的教学,是会着重在这些课本知识方面,还是这些对经济学来说,只是建立出讨论时的基础规则而已? 很显然的,他已经观察到现有的大学课程,绝大多数是他所言的“建立基础规则而已”,这并没有错,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规则与理论,任何的分析都会失去专业的色彩,甚至是胡乱一通。 他的彷徨,我相信也是大多数高三学生的彷徨。 二、经常忘记,通通忘记,快快忘记的年月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经济学的特色当然就是“经常忘记”,但会计也不遑多让,结局是“快快忘记”,统计更惨,学到最后是“通通忘记”。但经济学也有大学生用台语谑称为“唉哭那没哭死”,看看吧,多惨!以大学理论基础居多的教学方式之下,当然就会出现学生对此感到恐惧的问题,就像练功一样,问题在于只是勤练内家心法口诀,却忘了也要配合外家的拳脚功夫,即使练再多的口诀心法,遇到临时的状况,当然手脚使不出来。 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作者印象中的经济系: 一所大学经济系的大门上,贴着这么一行字。 “同学,一入此门,莫存指望!” 想必,这位漫画作者,应该也是绝望之余画下他眼中的经济系,但我认为他真正应该透露的是如何“绝处逢生”才对,不然,进了此门难不成就没一线生机了吗? 进了经济系这个大门,真的莫存指望吗?可惜,这个漫画是在大学毕业后才看到的,要是我那年大学联考准备填志愿时,系主任若在招生简介里贴上这句话,我可能会认真考虑“打退堂鼓”! 这句调侃的话,其实其来有自。直到我进了经济系之后,我发现经济系简直是数学系和统计系的综合体。原因无他,没把数学、微积分、统计和会计搞清楚的话,大学四年大概就别想混了。而经济系很多的学分设计方式,简直是一不小心就会“二一出局”,加上系统学习的设计,大一经济学原理若是没有过关,大概注定得读到大五以后才毕得了业。 这种胆战心惊四年的心情,可想而知。 最近,直到我读到利瓦伊特(Steven D.Levitt)所写的那一本《苹果橘子经济学》(Freakonmics:a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时,我适才“心有戚戚焉”,原来利瓦伊特对“x”上面那一小撇也有莫名的恐惧(x上面那一小撇,其实是微积分里的一次导函数,或称一次微分)。 理论经济学之所以让人心生畏惧,大抵就在于此。 三、生活与经济学的启发 在一个偶然机会里,我开始觉得经济学的天空突然有点蔚蓝、有点阳光,而不是天天死气沉沉,空气天天凝重。系主任罗台雄教授拿一本书给我看,是张五常教授写的《卖橘者言》,读完整本书之后,我受到深深的启发,原来,这也是经济学,比起课堂上那些理论经济学有趣多了。 有了这一次的启发,我深深觉得经济学其实是一门相当有趣的学问,毕竟,经济学看事情的角度多了很多逻辑与理性的分析,而且,在没有任何艰难数学与模型的支持之下,种种的经济分析可以严谨到头头是道。 张五常教授写的《卖橘者言》,对我而言,是一种顿悟,也是一种启发,让我有机会再一次地拥抱经济学,但这一次,我不再恐惧了。 四、经济学就在生活中 其实,经济学就是一种生活的分析,甚至,经济学还教我们如何快乐、如何选择,只要把经济学摆在生活当中和行为里面,你就会发现源源不绝的乐趣。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经济学,家庭内外也是经济学,连谈个恋爱和约会也都有经济学的影子。 当经济学能够融人生活当中,你就会发现经济学的乐趣。 《巷子口经济学》大抵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五、发现乐趣 有一次,我发现内地有个有趣名词,叫做“猪肉经济学”,其实这是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是这么说的: 今天猪肉在中国真的是不值钱了,北京有所谓的“白菜猪肉价”,说的是白菜贵,贬的是猪肉贱,因为一棵白菜价,等于一斤猪肉价,这是前所未有的。如果在过去,人们会大喜,起码多吃几顿红烧肉,但现在有跟猪连在一起的流感,人们都不敢吃肉,令肉价更跌。 看完这则新闻,你会怎么想呢?“白菜猪肉价”是猪肉的需求变少了?还是猪肉的供给变多呢? 当然,如果你有一些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概念的话,以上的答案都有可能会成立,但事实上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光看这则新闻的话,不管是猪肉的需求变少,还是猪肉的供给变多,都是可以成立的答案。 但是,你不在内地北京的现场,也就是说你不在这个新闻报道的情境里头,怎知你的推论是对的呢?是流感让猪肉的需求减低,还是猪农大肆养猪,造成供给过剩呢? 事实上,猪肉经济学的事实是猪只过多,而且太多所导致的。 看看吧,猪肉经济学告诉我们,不了解事实的因果,千万不要乱下对策与看法。 最近,台湾也有一则新闻相当有趣,内容说到“槟榔西施变寂寞了”,新闻指出中潭公路旁的槟榔摊,也因为国道六号通车,生意少了一大半,有槟榔西施抱怨,游客再不上门,连她们都得休无薪假了。 槟榔西施没了生意,不就变寂寞了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交通运输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经济。正因为国道六号通车后,交通运输变得比较便利,对埔里地区的观光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有可能由原本的两日游,变成是一日游。然后,游客都走国道,因为省了将近30分钟的交通时间,于是乎,有谁愿意走中潭公路啊? 这是需求降低所引起的生意低落,没了车潮,就没了人潮,中潭公路上怎会有商机呢? 再举一则例子来说明一下另外一种生活观察的乐趣,你会发现,其实懂了经济学之后,你的分析和见解,真的会高明很多喔! 如果,我问你不景气,车会好卖吗?你的答案是什么?我想十之八九,你会说当然难卖! 没错,不景气之下,很多人都会缩减支出,尤其是耐久消费财的支出更会缩减,没必要的话,不会大肆消费的。车子也是一种耐久消费财,一辆车好的也要几十万元,重点是,你三餐都不敢吃大餐了,还会狠下心来买一辆车吗? 但新闻却说,车市在逆境中销售成长,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新闻说F品牌的销售量比2008年同期成长44.7%,M品牌成长了11.4%,怪乎,车市在不景气的时候竟然会逆势成长?车商在去年不是说买气直落吗?怎过没多久又恢复交易和买气了呢?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车市的交易依然冷清,短期间的交易热量,是因为政府提早宣布减免货物税,导致2008年车市的成交量,因为预期心理的缘故而下跌,这些消费者一定会等到货物税正式减免时才下订单,那么,2008年年底的订单不就出现在2009年的年初了吗? 那么,车市有成长了吗?看起来只是一种递延消费的现象而已,怎么会说未来会爆量成长呢? 另外一则有趣的事件,其实是谈《海角七号》这部电影中甘草配角茂伯的故事,新闻说,茂伯说他要退出影坛,因为莫名的成功对他的生活影响太大,连出门都要戴墨镜。 茂伯说,红一次就好,的确,红一次就好,这一次是突如其来的红,因为不是刻意安排的,所以,第二次,没有红的机会了。 看来,茂伯的边际效用,不就一次就极大满足了吗?但茂伯为何还努力地接广告通告,积极曝光呢?到现在,你还对《海角七号》的内容和人物依旧感到新鲜吗?仍然感动吗? 还有一则“毒奶事件”,也让高中公民老师搞错了方向。 毒奶事件让高中公民老师出了模拟试题,说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之下,消费者因为毒奶事件会造成需求线、均衡价格和均衡消费数量之间何种的现象。 标准答案说,需求线“左移”,造成均衡价格与数量双双下滑。理论来说是没错,但经济学的研究偏偏还得去看看实际市场的交易到底是否真的如此,不然,不就犯了与内地的“猪肉经济学”同样的错误吗? 要是均衡价格会下降,那为何消费市场的奶类制品价格没有降价呢?波霸奶茶、珍珠奶茶有降价吗?星巴克和85℃的加奶咖啡有降价吗?7-11卖的调味咖啡有降价吗? 换成你是饮料店的老板,你肯降价吗?要是降价的话,不就正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消费者反而会误以为你用的是毒奶呢? 毒奶事件还有个插曲,因为内地奶粉不准进口,一下子让纽澳奶粉来补供给的缺口,造成纽澳奶粉价格下跌。厂商改用纽澳奶粉,那是因为内地奶粉和纽澳奶粉互为替代品所造成的现象。 标准答案不是说“需求线‘左移’,造成均衡价格与数量双双下滑。”然事实却是供给线“右移”,均衡价格下降,数量却提升了呢? 最后,再举个例子,有钱,为何吃不到鱼呢?照理,只要有钱,能够付得起代价,没有什么东西买不起的,但偏偏不是如此。 在油价乱飙的这几年,喜欢吃海鲜的饕客恐怕荷包要大失血了,因为海产涨价了,这种涨价的理由是海产的供应少了,渔民不想捕鱼。至于,渔民为何不想捕鱼呢?还不是因为国际油价上扬,即使渔民出海捕鱼所得的收益,也抵不过一趟出海的“变动成本”(如油钱和工钱),于是乎,渔民干脆软性罢工。在饕客们的需求不变时,由于海鲜的供应少了,海鲜的价格就会上扬,交易量也会减少,当然有钱也吃不到鱼啦! 看看吧,当你把经济学内化到生活里头后,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很多事有了更精准的答案,不也带来一些研究与分析的乐趣吗? 六、分享乐趣 经济学其实很有趣,在于你怎么“玩”经济学? 最后一招,当然是分享你的经济观察的乐趣啦,我的做法是“写下来”让读者分享,当然,也“说出去”让现在我教的大学生,不再认为经济学“真的很无聊”,进化到“的确有趣”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