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错误VS孩子建议
【父母常见的10个错误】
1.过厦照顾
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怕孩子冷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2.过度安排
相信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许多行程排得比你的孩子还满的孩子。被过度安排的小孩,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每天要给孩子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一些不可预期的乐趣。
3.说教太多,身教太少
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与孩子共读。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关心学业,忽视生活能力培养
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功课成绩上,这是现代家长最大的观念误区。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不是竞争的结束,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智慧、美德、快乐和健康等等,更需要关心
5.用“买”来满足孩子
父母想要满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从玩具、故事书到广告中许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现代人只有消费,孩子除了得到那买来的东西之外。却失落了许多学习和成长。
6.完美主义
有研究表明,许多需进行心理治疗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他们被父母的要求与期望逼得喘不过气,最后只好放弃。父母应该给孩子一条活路,也给孩子~条退路,如果孩子没有办法考上第一志愿,他也还应该有一条退路,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一定。
7.害怕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许多父母的信念。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观念误区。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伤害孩子的心智。父母与其整天挂念着孩子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不如从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比强调要孩子赢过别人、打败别人更重要。
8.负面的言语太多
负面用语太多,容易激起孩子的防卫机制,你每次见孩子就纠正他的缺点,他的大脑会渐渐形成一种反应,一看到你就紧张害怕,甚至产生敌意。心理学上有所谓的“麻痹化作用”与“明朗化作用”,负面言语加强“麻痹化的作用”压抑了孩子的天赋,正向言语却能启动“明朗化作用”,因为有人欣赏鼓励,孩子会表现得更好。
9.通过孩子活出自己
许多亲子间的紧张关系,来自于父母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载体,每天把全部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希望通过孩子来活出自己。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把他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父母自己也应该活出自己独立的生活,否则一旦子女不领情,父母就会产生很多怨憎。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乐趣
孩子快不快乐,其实是评量父母最好的指标。孩子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尽责,也别忘了享受孩子带给你点点滴滴的幸福与满足,要是能享受亲子间的快乐时光,做父母其实很快乐。【孩子写培父母的14条建议】
1.我需要帮助,同时也需要独立;
2.为了成长,请允许我犯一些错误,让我在成长中学会如何生活;
3.不要强迫我按你的模式生活;
4.请自觉保护我的自尊和隐私权;
5.如果你想成为我的朋友,那就得放下你家长的架子;
6.宠了我就别说把我宠坏了;
7.请不要拿我当出气筒;
8.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把过去的错误扩大化;
9.多一些建议,少一些命令;
10.请不要第101次告诉我,某件事情孩怎么做;
11.我不仅学习你告诉我的东西,还会学习你身上表现出来的东西,包括你的坏习惯;
12.我不仅需要爱,还需要理解;
13.即使你能替我做所有的事,请你把它留给我自己做;
14.我是梅花,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籽。(文/张工工)
我的青春最悦读
去年,在这套“年龄书”刚刚开始编写时,一场以“我的青春最悦读”为主题的读书征文活动也差不多尘埃落定。征文的要求里,不限来稿作者的年龄;但限定了他们来稿的内容——必须与12岁至16岁的青春相关。
青春,大概从我们的12岁,就开始谈及这个话题,聊了许久;一直聊到三四十岁甚至老了的时候,还在念叨青春。此刻,在各地院线正上演着小燕子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初那样青春的“小燕子”也感叹青春的“终将逝去”了。前不久,同事说他正在负责一本名叫《后学生时代》的小说书;而巧的是,在去年某个时期,我自己也曾想过要写一部小说,取名为《后青春时代》。是啊,都已是“后”的了,过去的了。
青春,之所以被如此念念不忘,我想,多是因为当初的你我人性还相当纯粹着,没有像长大后的人们那般充斥了太多的、让自己都不愿去反复回忆的龌龊阴霾。回忆青春,便是奠念曾经那个单纯美好的自己。对于美好的事物,即便我们反复“悦读”,也是不为过的。
只是,身处青春季里的你,又能触摸得到青春本身的美好么?
从来,都只是把12岁到18岁这中间的时光视为青春的“盛放季”,是真正的“青春”;至于18岁之后,那是青春的“凋零季”;而大学毕业后的二十二三岁到谈婚论嫁购房买车,充其量也只是所谓“后青春”了——既然是“后”的,说白了,也就不再是青春了。后青春时代里,再说自己有多青春,可真算得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了。
青春何其短暂,所以,才会这么迫不及待地以“年龄书”的形式,从12岁至16岁,一个年龄一本书,送给你,陪你在真正青春里的每一步。
自然,这些书,包括书里的那些文,大都是差不多已走过青春的人们在回望青春、重新悦读青春时,留下的感叹与点滴经验总结。
“青春·坐标系”里读青春:他们感叹青春季里的自己有些迷惘,像找不到路和方向的羔羊;因此,在这里会有青春的“坐标”送给你,无论是小编写的“开场白”,还是正能量性质的“榜样秀”,或是对发生在青春季里的时事新闻的“微视野”评论,都希望正在青春季里的你能够在这段美丽的时光里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太过迷茫而失措。
“映刻·时光机”里读青春: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青春、最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曾经的青春故事“映刻”的“时光机”里,成了长大之后的他们的生命底色。“青锐时”里那些疼痛的青春成长小说让你真切地体味成长的迷惘而最终励志成长;“随缘心”里那些轻粉的小爱恋、果绿的小友情,让你体味青春花开的细碎与美丽;“暖爱阁”里那些注定要打动所有人的、与青春相关的亲情故事,让你体味的那份亲情暖爱,是你即便长大后,无论走多远,也丢弃不掉的牵念;而“指间沙”,像时光的沙漏,记录了成长中点点滴滴的触动,一花一世界,一水一海洋,而于你,则是一步一青春。
“智慧·读心树”里读青春:前辈的成长“经验谈”固然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片面,但于你终归是一次激励,何况,青春季的你我很多时候都有着一样的“通病”。叛逆的青春里,父母几乎我们最大的敌人,在“家长会”里,让我们耐住性子,聆听一下我们的父母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吧。而“留言簿”里那一封封写给这个年龄里的信的“敬启者”都是你。
“月芽·悦开心”里读青春:他们说,“最悦读”的粉丝就叫“月芽儿”,像青春那样不太圆满,像月光那样永世纯白。在这里,你读到的,都是“月芽儿”们推荐给你的,曾经打动了他们的一本书、一部影视剧,甚或是一首歌。
总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想要送给你,小小的一本书却承载不了这太多太多的深情厚谊。他们说,12岁和13岁是没什么区别的,14岁和15岁也没有必要一个年龄给一本。我不想反驳他们,毕竟,他们离开青春太久了。那些每个年龄里的差别有多少有多大,只有正处青春时光里的你,触摸得到。你才是真正的,青春的孩子。
希望,多年之后,你也能给我一本书,去回忆这段你正身处其中的青春时光;希望,那时候的你也能响亮地告诉我:我的青春最悦读。希望,你珍惜;更希望,你珍重。希望……
编 者
写于五四青年节的下午
《13岁敬启(不语娃娃侧耳倾听成长的风)》抓住13岁这个青春期的人生关键成长期里,孩子们的身心和关注热点,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青春成长小说、哲思励志小品文,外加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疏导书信,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事物的推介与点评式的杂文等。
齐心、端木主编的《13岁敬启(不语娃娃侧耳倾听成长的风)》全书分4个章节:生日季、成长季、理想季、未来季。涉及生日的祝福、成长的点醒、理想的励志、未来的规划。以杂志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同他们谈谈心,给予他的成长以最贴心的陪伴,最善意的点醒。
从来,都只是把12岁到18岁这中间的时光视为青春的“盛放季”,是真正的“青春”;至于18岁之后,那是青春的“凋零季”;而大学毕业后的二十二三岁到谈婚论嫁购房买车,充其量也只是所谓“后青春”了——既然是“后”的,说白了,也就不再是青春了。后青春时代里,再说自己有多青春,可真算得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了。
青春何其短暂,所以,才会这么迫不及待地以“年龄书”的形式,从12岁至16岁,一个年龄一本书,送给你,陪你在真正青春里的每一步。
自然,这些书,包括书里的那些文,大都是差不多已走过青春的人们在回望青春、重新悦读青春时,留下的感叹与点滴经验总结。齐心、端木主编的《13岁敬启(不语娃娃侧耳倾听成长的风)》便是其中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