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郑光复--拼图一位建筑师和教师的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郑嘉宁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郑光复,著名教授、建筑设计师,现任教于东南大学,著有《建筑的革命》等著作。他的设计注重传统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曾主持过南京雨花台等知名建筑的设计,其设计作品获得国内多种奖项。

《图说郑光复--拼图一位建筑师和教师的生涯》不仅仅是呈现作者(郑嘉宁)父亲郑光复个人特点和他的生涯经历,也是对他当时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状态的回顾。

内容推荐

《图说郑光复--拼图一位建筑师和教师的生涯》为郑嘉宁先生为自己的父亲郑光复整理的个人传记,一本建筑师图选,外加一本建筑师作品述评,合三而为一。格式与布局与众不同。翻开《图说郑光复--拼图一位建筑师和教师的生涯》,大体右页为郑光复的设计图画,左页为文字。文字页又一分为三: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叙述;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感评;与右页作品图画相近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

目录

多事多彩的童年少年1933-1949年

实业救国

伊甸园的幼年1933—1936年

抗战贡献

动荡迁移的童年19371945年

皈依佛门

理想的家园和校园1946—1949年

清贫佛徒

家、国巨变的少年1950一1952年

童年和少年时迁移的家

随新政权一起“大”跃进1952-1959年

建筑系大学生

体育馆设计/水彩渲染1954

大学毕业

社区中心设计/水彩渲染1955

艺术殿堂之后的工棚

北京火车站设计(建成)1959

郑光复的父亲去世

激荡和迷茫的岁月1960—1976年

中大院的建筑系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克广场海滨/水彩渲染临摹1962

饥荒里的婚礼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克广场/水彩渲染临摹1962

夫妻两地分居

伊朗伊斯发罕皇家清真寺/水彩临摹1962

带烧饼的教师

欧洲城堡/水彩临摹1960

周日踏青

印度泰姬玛哈尔陵/水粉临摹1962

古巴吉隆滩胜利纪念碑国际设计竞赛方案/水彩1963

南京玄武湖樱洲长廊方案2/水彩1965

南京玄武湖菱洲食堂方案/水彩1965

空旷大路

南京玄武湖环洲月季园花架方案2及建成照片1965

大院里的农田

乡野秋色/水彩1960

多用居室

机房/水彩1960

澡堂的“赤诚”

火车站/水彩1960

厨房,食堂和馄饨梦

园林雪景/水彩1972

厕所幽臭

福利游泳池

水闸/水彩1960

自行车

园林水榭/水彩1980

教授的菜蓝子

水榭清溪/炭笔水彩1972

孩子们的宠物

江南水乡/炭笔淡彩1972

托儿于学生

中国园林建筑/炭笔淡彩1972

人人自危

南京火车站广场改建方案/水彩1968

逆境中的选择

南京火车站改建方案/水彩1968

“土”衣装

火车站设计/水彩,蓝图1965

雨花台凭吊

南京雨花台陵园大门/水彩1966

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设计

南京雨花台陵园大门/水粉1970

早操,早请示

南京雨花台陵园南轴线鸟瞰/水粉1976

在古城墙挖防空洞

南京雨花台陵园纪念馆设计图1/宣纸水墨1976

流行标志

南京雨花台陵园纪念馆设计图2/水粉1976

职业生涯的间断

南京雨花台陵园纪念馆设计图3、4/水粉1976

在农场战天斗地

南京雨花台陵园“二泉”茶室/水粉1975

小诗《桑葚》和《鸥》

南京雨花台陵园“二泉”之二/炭笔水彩1975

逃地震的自治村

浙江新安江礼堂/炭笔水彩1972

室内柱灯/宣纸水墨1972

再次打开国门看世界1977--1992年

建筑系的“游山玩水”

发挥教师的作用

漓江速写1/炭笔1977

漓江速写2/炭笔1977

漓江游/水彩1977

桂林象鼻山/水粉1977

理想+努力+……

桂林叠彩山俯瞰漓江/水彩1977

庐山望江寺/炭笔1979

几上庐山

庐山山径/水彩1980

庐山吴楼后谷望平原及鄱阳湖/炭笔,水彩1979

庐山/炭笔,水彩1979

庐山/水彩1979

庐山悬瀑——疑是银河落九天/水彩1979

庐山/水彩1979

暑假去北京、承德

清晨的雾迷与午问的光亮/水彩1979

清溪/水彩1979

良师益友

江心洲山寺/水彩1980

江苏省展览馆/水粉1980,1982

在华中工学院的建筑梦想

庐山莲花涧铁佛寺/水彩1982

访问英国

江西共青城宾馆/水粉1983

在厦门大学的放弃

山东泰山园林——荣光阁快图/炭笔水彩1983

日本硝子建筑国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水粉1984

四川故乡情

四川剑阁剑门关,古蜀道公园/水彩1985,1987

海南热烧

四川绵阳临园大厦/水粉1988

亲情寄托

某政府办公大楼/水粉1985

建筑是美学的误区

南京曙光国际大厦(原南京站旅馆,建成)/水粉1988

回友人的信

镇江工人文化宫(建成)/水粉1989,南京艺术学院(建成)/水粉1998

建筑“是”或“有”艺术?

珠海人民西路综合楼/水粉1990

傲骨的代价

南京宝庆银楼方案设计(建成)/水粉1991

祝儿小诗

人民银行扬州分行新厦(建成)/水粉1992

山东大学科技楼/水粉(建成照片)1988

嚣医曷星五团建筑师1993—2003年

生涯转变:全职教师—>独立建筑师

办学三江学院

南京鸿运大厦/水粉1992.0g,南京同仁大厦/水粉1999

编辑《老房子》第一辑

设计与绘图/水彩1992

放《一张老唱片》

昆明海埂风景区高级别墅——A、B、C、D型/水彩1992

南京兴鸣大厦/水粉1993,中国银行潍坊支行/水粉1994

自费考察南欧、西欧

社区中心,伊斯兰大厦大堂/水粉1992

正直.不卑不亢

上海宝山银都宾馆中心大厅/水粉1994

寻访香格里拉

上海宝山银都宾馆宴会厅/水粉1994

加拿大的城市公园

上海宝山银都宾馆大堂,咖啡厅,多功能厅,接待厅/水粉1994

著《建筑的革命》

南京天安大厦/水粉1998

该醒醒了!谁?

泰山园林观景亭4(建成)/炭笔水彩1999

自费考察北欧建筑

山东泰安市政府大厦/水粉2000

面对生死

山东泰山园林芳花雨亭/水粉2001

科罗拉多大峡谷

广州中岱国际商务中心总体鸟瞰/水粉2003

批评“大裤衩”,预言成真

广州中岱国际大酒店/水粉手绘与电脑效果图2003

广州中岱国际品牌中心/水粉2003

盂翟圜『而止2004—2009年

《建筑的革命》再版

广西龙胜县城桑江北区详规/电脑效果2004

怜-悯,同十青与尊严

广西龙胜县城桑江北区设计/电脑效果2004

寄语建筑学生

广西龙胜白龙桥南头——花园式商住楼方案/电脑效果2005

泰山园林风格

广西阳朔李莎酒店/电脑效果2006

创作自由——仙风道骨的绝品

泰山桃花峪桃花山庄,入口山门2004

“传声简”游戏里的建筑设计

浙江长兴顾渚大唐贡茶园鸟瞰/电脑效果2005

仿古设计第一步:文史调研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吉祥寺大殿/电脑效果2005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吉祥寺大殿手绘2005

全程自己动手——学术精品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吉祥寺手绘详图2005

起死回生陆羽阁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吉祥寺大殿与侧廊(建成)实景2005

建筑学外看建筑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陆羽阁/电脑效果2006

投资保守的代价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陆羽阁(建成)实景2008

外向型的实干家

浙江长兴大唐贡茶院三期/电脑效果2005

创新的仿古

浙江长兴贡茶园金沙泉纪念亭/炭笔水彩2005

浙江长兴贡茶园野茶轩/炭笔水彩2005

老顽童

浙江长兴顾渚山茶园清风阁/炭笔水彩2005

古代风铎的轻吟

浙江长兴顾渚峰顶见远楼/电脑效果2008

认真,“是,或不是?这是个问题”

浙江长兴陈故宫重建方案鸟瞰图(建成)/电脑效果2008

浙江长兴陈故宫重建方案山门/电脑效果2008

笑声磁场笑声波

浙江长兴陈故宫天居寺塔/电脑效果,(建成)实景2011

感染力强而雄辩的口才

浙江长兴陈故宫天居寺殿堂/电脑效果2003

给一只温暖的手

浙江长兴陈故宫天居寺金堂(建成)/实景2011

建筑师的梦想家园

浙江长兴陈故宫重建方案故居大门/电脑效果2008

浙江长兴陈故宫重建方案陈故居中心厅堂/电脑效果2008

浙江长兴陈故宫重建方案故居草亭/电脑效果2008

抒情论文

浙江湖州陆羽故居清塘别业方案总平面/电脑效果2007

大胆的梦想家,孤寂的探索者

浙江湖州陆羽故居清塘别业方案鸟瞰,水院/电脑效果2007

设计的终极目标:社会责任

浙江长兴归有光亭,吴承恩阁(建成)/电脑效果2008

浙江长兴石文化公园“石颂”,“石魂”亭/电脑效果2006

《老人与海》

2009.11.12

附录:论文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郑光复在童年回忆“阳光明媚的两个月亮”中写到自己幼年时嘉陵江边的家园:

“摇曳又闪光的竹翠、树青、藤绿的艳春浓夏问,缀有秋枫、冬橘或野杜鹃的缤纷,都不断地涂抹在清碧的江上。细浪反射满眼阳光,那本领胜似月亮,更生动、美好,还晴朗。中流顺风而下的巨帆穿过小峡,崖岸回响着舵师唤风的长啸,间或伴着咚咚小鼓,巫风?却是豪情快意!沿着江边缓流慢慢上行的小木划子,长桨轻掘起朵朵涟漪。脚板儿摩挲在木纹微凸的纯净船板上,那么温柔细腻是船的肌肤。坐在船舷,两脚时而沾水,时而悬起,小船轻轻摇晃走着。从蓬影俯视江底,洁净如玉的大小卵石,彩色缤纷地漫在底上,轻翔着群鱼。江滩沙白如雪又温暖似锦,叫你使不上劲儿地淘气。吃力也无所谓,随处坐倒,随意躺依,看白云在蓝天上演出梦幻。

在马鞍溪(现称龙风溪)入江处有座古石桥,老掉了栏杆,桥边长着野草闲花,万一掉下去也只吓一小跳,浅溪水清沙白。就这桥头溪边一片果园,园门低小,两柱白杉,梁上木板两坡顶。门两旁大孔眼的竹篱笆上,不时多少攀些藤萝。薄薄的板门似乎未曾关过,向着岸边几株老树,柳丝拂门,柳下大路,水淹不到树根。其下一抹平沙。沙滩下游,小溪对岸,白云般洁净如洗的碚岩,从桥那头山下钻出来,伸到江中,几乎贯通对岸。这里是江的‘门槛’,岩上密密麻麻的篙孔和水蚀大洞,记录着无数世代舟子、纤夫的艰辛。

这果园是我和弟弟妹妹们的出生地。(注:果园在重庆北碚马鞍溪旁毛背沱,本书第6页图中1)

这果园中有一幢小砖楼,是父母所筑,朝向晓阳升起的方向。”

后来,“我和二弟回到北碚果园,那儿已被爸爸妈妈捐给兼善中学,添建了食堂兼礼堂,添了学生宿舍……园门变大了,门前老柳依然,乘小木划子去北温泉,从蓬影处俯瞰江底,大小卵石缤纷,游鱼随意窜游,时快时慢,突然拐弯。江底抖动着大张阳光的网,波浪折光织就这江底的月亮,从卵石上反射波光。蓦然窜来一群刀似的金阳,从鱼儿背上……那网不碍鱼儿的自在。清晓,江面满腾半人高的如烟的蒸汽,许多许多的雾气袅袅,似水底的长草摇摇。岚光进出,彩霞天,万里晴空,林鸟闹,无垠生机,无限希望。”

郑光复年幼时患脑膜炎,九死一生,侥幸被美国医生救活,但有时会有僵痴行走似的后遗症,至六七岁才神奇痊愈,无其他后遗症,或几乎无。后来他自嘲:“现在的后遗症是愚蠢,当教授便是一种证明,居然不肯低三下四……活该!”

因身为民生公司高管的父亲之故,郑光复的家抗日战争期间多次迁移。1936年因父主持民生扩张,迁上海。郑光复回忆童年:“住的愚园路,天天去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和许多洋孩子玩,看黑人乐队演奏。有一天妈妈急得要命,说鬼子来了,爸爸又远在重庆,公司同人催着,匆匆锁了门就走,乘公司忙于大撤退的最后离沪的轮船,一路惊恐,鬼子飞机追着炸,不知哪里有枪炮还击,我躲在栏杆边看炸起来的巨大水柱,又怕又好奇……谢天谢地,进了三峡松下一口气。”

嘉陵新村的家(注:本书第6页图中6)是半山上的一座西式坡顶小洋楼,小楼建在石砌的层层台地花园上,楼前还有个不大的水池。山上石头很多,为了建小楼,开采了很多石条,听说把这些石条卖了,还赚了些钱,花园就是建在这多层石头台地上,在石头上为每一棵要种的树打一个坑,内填泥土才能种树,可见这里绿化之难。此处后捐给寺庙。

还住过曾家岩(注:本书第6页图中4)、北温泉(注:本书第6页图中2)、化龙桥(注:本书第6页图中5)。“记不清何时住在千厮门(注:第6页图中3)山崖城墙顶上街边,楼窗外俯瞰江上一片繁忙,江北长排长排的大桅樯。时时有船夫号子此呼彼应,还隐约可闻光脚板儿使劲蹬在船板上,一齐划长桨的脚声蓬蓬,原来船是靠人在它上面走着驶的。尖声细气的汽笛是小轮船,粗声大嗓沉沉震动山城的,是大船汽笛。怎么不是靠岸,也不是开船,在江中走的船互相鸣笛呢?爸爸说,打个招呼,告之谁左谁右……一个晚上跑警报,防空洞中重磅炸弹,山摇地动。洞顶忽开一缝又合上,未塌,满洞庆幸之声。”

1944年秋日军占贵州独山,逼近重庆,十岁左右的郑光复兄弟俩乘车去西康雅安的二舅处避难一年。“曾在孔庙侧院的城乡镇小学上学,古屋外满大院的巨木参天,冠梢上有许多巨巢。群息鹳鸟,似鹭大如鹤,时时起舞,呱呱地欢叫。有时白粪如注倾将下来,谁中彩了便获一场大笑。”兄弟俩除了雅安城里上小学,就是爬苍坪山,骑马。当时身为川军旅长的二舅喜结交文人墨客,擅书法,公馆里除佣人卫兵外,还住着一位国画家。兄弟俩对画画的兴趣由此形成。

郑光复因身为长子常年随父母住城里,看迪斯尼动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小小年纪,甚至跟着父母上办公室、会议室、餐会。从小特爱看各种书刊,喜欢抱一罐掺糖的奶油,一边看书,一边不时抠一点抹在嘴里,自得自在。

郑光复小时候回乡下与弟妹们相聚,爱在家旁的河里戏水嬉戏,有次潜水时脚卡在石缝中,只有手在水面乱晃,幸亏有人发觉并及时把他拉到岸上倒了不少水。他会与弟妹们不合而争斗,父母甚至会暗中鼓动佣人的小孩参与,几人同他一人打架,他败了不准哭,励其坚强、争胜斗志,并教育他代替争斗,应尽量以劝导团结的方式解决争议,培养其友爱、领导能力与口才。

从小住过几个家园大多由其母设计监造。跟着母亲造新家,搬家,再造,再搬,建房造园成为少儿时期最直观的体验,甚至超过父亲对其在船务上的影响,此后变成兴趣和生涯。

郑光复的父母抗战先后捐宅给学校和寺庙,在沙坪坝小龙坎的乡下(当时的乡下)小湾(注:本书第6页图中7)的山上新建农舍式宅院——蓉园,打算退隐白住。周围有大片的果园、竹林和堰坝,并雇人种植、管理。郑光复在童年回忆“蓉园”中写道:“园中山岗顶上有棵几人合抱不了的黄桷树,大树上搭了一个近八个平方米的凉台,杉木楼板,板子之间留着一指宽的缝,盛暑好凉爽。这大树下是我们的家,妈妈自己设计的,夯土墙平房大风掀瓦便漏,偏偏大风多。原来这小小山岗,不到百米之遥,堰塘上便是崖顶,那下面竟是想不到的峭壁高崖,一条羊肠小道顺着崖壁落下去,深处一条清溪。溪边人家小似火柴盒,人如小蚁,溪下游稍远处是古镇红糟房……

大树下有石桌石凳,一大片三合土面的院坝,坝子在夏夜是乘凉的好去处。先在上泼水,蒸发干了,才能架竹凉板,或铺竹席,全家大大小小,天南地北地聊。星星满天,还不时有些流萤,月亮更叫人不想回屋。那时电扇很少,全靠人人一把大扇子,还点着绵纸包裹如粗绳的蚊香,一股草药味,还有锯末味。

蓉园不小,园内种了很多苹果树,屋旁有几棵香蕉树。有的地方土薄,这小岗本为荒地,土厚处凿深坑填土,主要种果树,也有多种观赏树,屋旁就有两株,在院坝边。还有一种凤尾棕,如绿色喷泉。我们有两块小‘自留地’,一块种苞谷、或红薯、或南瓜,自己种的特好吃。另一块种花,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花,有的是乡土种,有的是爸爸的友人从加拿大、美国带来的花籽长成。

在小湾乡下,最多最美的是飞行的天籁。最熟悉的是斑鸠、喜鹊和大黄桷树上的许多色彩艳丽的各种小鸟的鸣唱。尤其清晨的树上,简直是鸟儿赶场,热闹极了。我始终不曾用心分辨,对不上声音与容貌,更不识姓名,正是‘好听鸟语而不求甚解’吧。但有几种鸟鸣始终萦怀,不过却未听到过白鹭歌吟,它总是默默无语。倘鸣,也许是隐士般的悠然啦?最让我动心动魄的,是苍鹰高空清脆的长啸,‘许儿——许儿——’,破云倾城的哨……”

小孩们就在附近复元寺内的小学上学。郑光复自幼体弱,在重庆名校兼善中学初中(幼时的自家园)住校,其父让他留一级,专心各类体育文艺社团等,从此爱好锻炼,身强体健。上初中时学潮兴起,兼善也不免,经常罢课、游行。郑光复积极参与“向校长抗争”等活动,结果被身为校董的父亲责打,也不后悔。后郑家兄弟在小龙坎家附近的树人中学(现重庆八中)上高中,住校。其父曾捐资树人中学并兼董事长。P2-4

序言

我的父亲郑光复虽年长,可一向身体总体还不错,似乎仍像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有很多计划安排,日程紧凑。我自己出国多年,整日忙忙碌碌,甚至不能每年回国探望父母,总想下次吧,可下次又因这样那样的缘故未成行。每星期倒是至少周末打一通电话闲话家常,父亲总是很开心,兴奋地讲述近日的经历趣事,还有以后的计划和日程。母亲说父亲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周末接我们电话的那天。几十年了,习惯了父亲的关爱,也未多想,似乎仍来日方长,先忙过这阵吧。忽然深夜母亲来电话,父亲突发心脏病瘁逝。什么?那仍然精力充沛、热情、允满抱负、爱说笑话的父亲再也不能与我闲聊?脑中一片空白。漫漫长夜过去,不是梦。他己七十多岁了,我早该想到,应多回家看看。有些事看似平常,直到失去了,方才觉重要,可已无法寻回了,终身遗憾!

像许多老建筑师一样,我父亲留下许多设计图、画等。亲友们商议收集起来出个作品图集,作为纪念。他走得突然,资料图画也不知在哪,翻箱倒柜,总算找到不少。有些工程设计他曾费尽心血,可惜找不到资料,书中只好放弃或仅提一下。收集整理资料之时,看着建筑设计图画,想到图背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和工程经历,于是又收集研读他的书刊文章,精选那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字,加上本人的理解,决定给图加些简要介绍与相关故事叙述。

可看着写着,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又忍不住决定写下自己个人的感想畅言,算抛砖引玉吧。既然不同于事实描述,个人感评则划分另列。

睹物思人,父亲的音容笑貌不时再现,渐多渐清晰。有一天顿悟,我不是在整理他的作品,而是在回顾他的人生,一位教师与建筑师的独特璀璨的人生。采访了不少父亲的亲朋、同事、学生,收集到一些相关的故事经历,所以书页上为此又划分一块,着重介绍父亲和作品的经历及其时代环境背景。文中提到父亲,直称姓名不加头衔称谓,也许不合中国传统,但在描述人生阶段时简明客观,是现代欧美新闻传记描写的惯常方式,故采之。

大量父亲精彩的图画和文字是本书的主体。斗胆提起拙笔,以年代为线,串联起这些明珠。以他的作品图画和文字为例为媒,说一说他的设计、他的思想、他的时代、他的经历。从单纯的图画作品展示,转到图文并茂的人物描写,成为整本书的主线。人,代替作品图,才足此书的重心。原拟的《郑光复作品图选》就变成了《图说郑光复》。

父亲画了很多,但不一定好于专业画家;做了不少建筑设计,但名下建成的作品数量远不及建筑设计院的老总、大师;专业文章著作儿十篇,但不是纯建筑理论家;教书几十年,但头衔除教授外无“长”、无“院士”之类,也没多少学生宣称高徒、弟子。但在他那个年代的中国建筑学界,他算是业内著名的多才博识、特立独行、热情直言人士。有人喜欢有人嫌,有称奇才有称怪,究竟他是怎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是什么,他的建筑追求有何结果,他的作品是好是坏,他的时代和建筑设计环境优劣,还是读者自己读了本书后,自做评论吧。你不光是欣赏一个人的绘画作品,了解他的建筑设计思想与过程,也是分享建筑学界共有的一些现象和经历,体验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背景故事。其中不少可能是你自己或父母也经历过的。你有兴趣吗?反正我是极感兴趣的,不然也不会从最初收集他的图画做作品集,变成了编写此一大本书。

写此书又不为拿学位,升职,出名,赚稿费,出成果。本人现在站在建筑学界之外,山外看山,无功名追求,也就不必勉强自己写作。仅仅是看着父亲的图画,心中有话,想与父亲聊一聊,或问个问题,谈个往事,发个牢骚,开个玩笑。他不在了,那就跟大家聊一聊吧,回顾一下那逝去的先人和年代,其中很大部分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时代。

这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一本建筑师图选,外加一本建筑师作品述评,合三而为一。所以格式与布局与众不同。翻开书,大体右页为父亲的设计图画,左页为文字。文字页又一分为三: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叙述;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感评;与右页作品图画相近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虽本书布局格式有点复杂,但作为读者,你可以选择读人物传记,或建筑表现图集,或设计绘画作品述评,或都看。

后记

人文历史首先就是经“历”的人记录的“史”实,然后才是史学家据此整理后的解释总结。若有千百如此经“历”的人记录各自的一小片“史”实,则史学家们更便于去伪存真、拼接整理、解释总结,写出时代的“历史”。此书就算是经“历”的人记录下一小片“史”实,我个人对历史一个小小记录。解释总结的工作就留给史学家吧。

此书不仅仅是呈现我父亲郑光复个人特点和他的生涯经历,也是对他当时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状态的回顾。

通常亲朋好友所写的人物生平传记只褒不贬,只写成功,回避挫折。深厚的亲情和良好的愿望使然,无可厚非。郑光复是我从小的偶像和亲爱的父亲,我也不能免俗。人无完人,也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凭自己的了解与认知,他的才华和能力本可有更大的成就。无论挫折与成功,都是人生的经历,都值得回顾。所以本书并非只有歌功颂德,而是力图客观地探讨他的人生轨迹和当年时空环境的影响,部分还原我心目中父亲这位有喜有怒、有血有肉的独特的人,那个真诚真实的人。

我,作为个人作者,而不是集体或机构团体作者,从来也不指望代表任何他人或机构授权的“正式”观点,不寻求得到各方认可的四平八稳,不多虑是否符合流行或公认的方式。尽管得到不少各类型的建议,最终的一切还是依作者个人的观点、认知和风格,是一家之言,自然也由作者自己负责。若有人不认同或异议书中文字,欢迎批评指正。

做任何事,尤其是第一次,都是挑战和学习的过程,出这本书更不乏预想不到的挑战。中国建筑师们出版的作品选集不下几十、上百种。此书未循往例,更是额外的挑战。在一些亲友的鼓励及天津大学出版社的帮助下,终于出版。希望建筑学界内外的读者,无论是否认同作者述评,都能从郑光复的个人生活工作经历,了解一些当年的行业、文化,社会,得到一些有益的收获,我就非常满足了。

要感谢的首先是我母亲马光蓓,收集整理了父亲的大量作品与资料,使这本书有依有据。书中不少故事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我父亲生前的许多亲朋好友,书中引用他们的部分多已注明出处,以示他们的帮助,在此对他们一并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