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本详细讲解日本茶道的文化美学解析书!跟着做就上手,成为一个优秀茶会主人的必修书!
中国研习日本茶道第一人郑姵萱倾力编写!
《茶道》内容有:日本茶道精神与茶道历史,茶室、茶道具介绍,如何做一个茶会客人,怎样完成一个茶席,全面详解日本茶道。
超简单茶席准备与抹茶打法,超详细分步图解与萱老师小叮咛,跟着做,你也可以完成一个标准茶席。
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极具美感的茶道演示图,以最轻松的方式,让您一次掌握日本茶道的各种礼仪与技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道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郑姵萱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本详细讲解日本茶道的文化美学解析书!跟着做就上手,成为一个优秀茶会主人的必修书! 中国研习日本茶道第一人郑姵萱倾力编写! 《茶道》内容有:日本茶道精神与茶道历史,茶室、茶道具介绍,如何做一个茶会客人,怎样完成一个茶席,全面详解日本茶道。 超简单茶席准备与抹茶打法,超详细分步图解与萱老师小叮咛,跟着做,你也可以完成一个标准茶席。 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极具美感的茶道演示图,以最轻松的方式,让您一次掌握日本茶道的各种礼仪与技巧。 内容推荐 郑姵萱编著的《茶道》详述了日本茶道的历史、精神内涵,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学习茶道的各种摆设、礼仪、茶室空间等,体会独有的日式美学和传统礼仪之美。以中国人的学习、阅读习惯为撰写角度,搭配详细图解,传授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从而做个受欢迎的茶会客人,或者自己也可以完成一个标准的茶席与朋友共享。清新自然的版式,配以极具美感的茶道演示图,以最轻松的方式,让您一次掌握日本茶道的各种礼仪与技巧。人人都可以自己点一服茶,享受那沉静的心灵自在。 目录 名人推荐 了解日本传统之美,由茶道开始 陈伯陶(淡江大学荣誉教授、前日文系主任兼日研所所长) 从茶道生活,认识人生色彩 王健(国际扶轮地区快乐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室内设计组副教授) 作者序 学习日本茶道,增添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Chapter 1 茶道精神与茶道历史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茶道四谛 一期一会 利休七则 道学实——茶道与生活 守破离 见立使 侘与寂 稽古日志 残心 体贴的心与待客之道 茶道历史 遣唐使带回饮茶文化(奈良时代) 茶种的移植(平安时代) 抹茶初登场,僧侣领风潮(镰仓时代) 北山与东山文化(室町时代)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 武野绍鸥的侘茶的开始(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 “茶圣”千利休,茶道的大成 大名茶道(安土桃山——江户时代) 三千家成立(江户时代至现代) 明治时代,女性茶道习者日增 战国枭雄——织田信长 黄金茶室与丰臣秀吉 天下第一茶人——千利休 稽古日志 茶道里的“季节限定” Chapter 2 茶室介绍与茶会客人 茶室介绍 露地——进入茶室的心灵洗涤通道 茶室——一定构造下的心灵绿洲 躏口、床之间、炉与茶道口——茶室构造四大特征 稽古日志 心的节奏——间 做一个茶会客人 客人的意义 正确客人装束 茶会形式 茶会流程 客人在茶室中的行仪举止与基本作法 稽古日志 用身体学习也很重要 客人在茶室的走步、坐、起身、行礼与如何开关门 基本的行为举止:坐、站、起身与走步 行礼的方式 轻松地享用和果子与一服茶 稽古日志 美丽和果子的期待——二人静的浪漫 Chapter 3 茶道具的美学 茶道具的欣赏 茶道具中的“铭” 稽古日志 惜物之哀 茶碗 茶筅与茶杓、柄杓 茶枣、茶入与仕覆 釜与炉 床之间的茶道具:挂物、花入与香合 稽古日志 追求完美,不执着于完美 Chapter 4 跟着做,你也可以完成一个茶席 稽古的意义 稽古日志 差不多X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看的多,学的更多 割稽古 帛纱的摺法 将帛纱挂置腰间 放入前襟(怀中)的方式 帛纱基础摺法(草) 茶枣的清洁 茶杓的清洁 茶筅的清洁 茶巾的摺法 茶碗的清洁 盆略点前 盆略点前流程 点前准备 和室内的准备 点前开始 静心 清洁茶具 打薄茶 收拾清洁道具 稽古日志 忘记也是一种学习 Chapter 5 特别企划│京都必去茶席体验区与采购路线攻略 在京都,最正统的茶会体验 高台寺四季特别茶会——平心静气,古刹体验古风情 平安神宫——京都人的茶会生活 宇治对凤庵——抹茶乡里的标准茶室 福寿园——摩登街道上闹中取静的茶会体验 瑞庵——在京都的江户千家流 美好园——古仪流派茶道拜见 抹茶好朋友 茶道具 怀纸 抹茶粉 和果子 隐藏在台湾的正宗京都抹茶味 一日一茶的台湾辻利茶屋 附录 茶道术语索引 茶道会话 试读章节 和敬清寂——茶道四谛 礼和、人敬、心清、意寂为茶道四谛,也是茶道的“心”,依照这样的心跳动,律动出茶道生活的各种不同节奏。 茶道一路发展下来,以村田珠光发起的草庵流的侘茶为一个分水岭,之后茶道同时往精神层次、人文层次与文化美学层次更进一步的发展。也许刚刚接触茶道的人都会被这样似乎又近又远的美好与文化蕴含吸引,但对其为何会有这样的力量却不甚明了。也许我们可以说,了解茶道的“心”,是感受茶道的美的第一把钥匙。 在茶道中,有一个核心的准则,也是茶道精神的目标,熟悉日本文化的人也许早就听过,它们是“和、敬、清、寂”。这是由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将村田珠光所提的“谨、静、清、寂”的“谨”改成了“和”,使其更符合日本人的社会观念。也有人说,“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心”。 从字面的意思上看来,“和”代表和谐的状态,“敬”说明了尊敬的态度,“清”指的是己身内外皆须洁净,而“寂”则道出了幽雅的静谧与沉静。 和——在圣德太子制订的《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中说了:“一曰:以和为贵,无忤宗。人皆有党,亦少达者。是以或不顺君父,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 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大意是说,臣民做人做事要以和为贵,上下邻里间都要和睦相处,和谐讨论,则凡事都能沟通,没有不能成的事情。 延伸到茶事中,即在茶室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恰如其分地做好自己的角色,并以彼此共同拥有和谐共鸣的精神来一起完成茶事。所有在茶室里面的举止、程序、布置、考虑都会基于“和”的精神来发生。而要将“和”的精神发挥出来,则不可缺少体贴的心。当有体贴的心时,凡事皆会为对方着想,小至身边的人,大则扩展至全体的感受与氛围。然而,一时的殷勤与过度地以对方为主,容易让整体的和谐失去平衡。举例来说,当有重要的客人来晚了的时候,虽然要悉心照料,不使其感到尴尬与受到冷落,但也要顾及已入座者的心情,不可影响茶会的进行与气氛,更不可以因为晚来者的地位等,而去调整原来已经入座客人的次序。主人要多方考虑,客人要尊重现场状况,方可将“和”达成。而当怀有体贴之心时,“和”的氛围也开始应运而生。因此,在进入茶室后,也要将外在纷扰与竞争的心情放下,这样才可以在茶室这个大和弦中与其他人共同创造出美丽的共鸣。 敬——承接着和的概念。在社会中,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需要彼此间的相互帮助与支持。然而,要彼此和谐共处,则还需要互相尊重。当大家彼此尊重的时候,就不容易引起争纷。 古人不也这么说:“相敬如宾”。亲密如夫妇,也要有相互尊重之心,才能琴瑟和鸣。但尊敬的心情并非惧于外在环境或是任何利害关系,而是一种谦虚而开放的心情与态度。不仅是对于人际关系,对于自身所处的周遭,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也皆可抱着这样平和且开放的尊敬之心,不卑不亢,亦不怀有竞争意识或比较之心。自然不容易有气愤或是妒忌,从而将自己融入其中而自在快乐。 进一步看,敬的概念也可不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若是能对身边的事物,甚至自然界的一切都坦然地抱着敬意,则能培养出拥有包容与谦虚的胸怀。尊重身边的人、事,便不会去目空一切,不会自恃傲物而失去自我,处事态度自然和缓圆融。而当放下自我的执见时,世界的丰富度也因此而跃升。当持着敬的态度时,在学习上,像海绵一样吸收,在日常上,与人和睦相处,在人生的道路上,则可以用开阔的心胸,广纳世界上许多隐而不显的美好与惊喜。 清——在此处不仅指物质上肉眼可见的干净与否,更指心境的清明与否。人难免有或多或少心灵上的不纯净,也许细微到无法察觉,又或受碍于人自己的思想或外在的价值观而蒙蔽了心中本有的觉性。 衣服脏了或是房间乱了,清洗、打扫后,就可以恢复干净,然而心里的不洁净,却没有那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根除。有时,人也有许多的理由与说法,为自己心理的不纯净而解释开脱。而这些心中的小污点,在日积月累下,既会成为他人与己身之间的隔阂,同时也可能会变成一种生活中不愿去正视的隐形压力。在自己无法做到不被外在影响的时候,通过偶尔对自己的提醒,来清静自己的内心,就如同时时打扫房间一般,让自己不受外在的干扰,而拥有心中一片平静的净土。 所以,茶道中要求“清”,也是为了让人可以将社会中因为人性或私念而产生的小污点净化掉。许多茶道点前中清洁的动作、茶室的整理与进入茶室后便将一切外务置于室外的观念,都是以有形的动作与无形的氛围来协助人在当下清静自己的心,不让那些或大或小的脏污,影响了人心灵上悠然的自由与开放。 寂——这里可不是指寂寞的意思,而是在讲述一种安静平和,如无声世界般的沉静心情。当心思平静了,面对万事万物就不会被世俗的纷扰与价值观给影响,从而以恬淡的心情,达到随心所欲的心境。但达到寂的状态,并不是对于外在环境采取冷漠的态度,将自己隔离并武装起来,从而不受他人影响;也不是强迫忽视自己对外在的感受或是勉强忍耐,来维持心中的平静;而是对于自己,以不设限的心情、谦虚的态度,设想可能会造成自己心情波动的事物,然后预先准备,使自己的心在一个可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下从容以对。而对外,不只以自己的角度去诠释事物,同样也不以眼前的利害得失让自己担忧惧怕。既然不存在以自己的角度去看清社会事物的本质,自然就不容易有贪心或是担心等等情绪影响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心一直处于一个平和的状态。在茶道中,并不会特别去制造声响,或是使用音乐,而是以自然的声音,衬托出茶室中静谧的气氛,来使在茶室的人可以沉淀心情。偶尔发出哔哔剥剥烧炭声、舀水入碗的淅沥声,或是在补一勺冷水进入滚烫的沸水时,“嘶”的一声后,那茶室进入了一个极静的瞬间,都是让人可以充分感受寂寥静谧的时刻。 茶道中的“和、敬、清、寂”,也有人称作茶道中的四谛,可谓是学习茶道的准则。但请别担心这个准则太难,或是不合人情常理。其实它就发生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中。每天与父母或邻居的一声早上问好,那是“和”的表现。在地铁站内不饮食,或是专心倾听客户或老师的谈话与授课,那是一种“敬”。每天将自己的房间整理清洁,常常不执着于眼前的事情而任由自己将心情放空归零,以开放的态度接受每一天的来临,那就是在做“清”了。时时明白自身的环境,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不随他人情绪发生波动,不因外在事物而担忧,自然就是“寂”了。虽然“和、敬、清、寂”很难说怎么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标准,但那是一个趋向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隐含着“和、敬、清、寂”。而茶道学习也就是让人透过点前与茶事的学习更有意识地去体会这四个原则,从而一步一步地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圆满与喜悦。 一期一会 一生仅有的一次相会,暗示了需全心全意地投入,而这份心意的珍贵也成为了将无常化成永恒的基石。 除了“和敬清寂”,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对这一句名言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许多的日本商家,店中都挂着“一期一会”的挂轴,抹茶的名字也有叫“一期一会”的,更甚者,不管是纯米吟酿还是烧芋酌,都看得到以“一期一会”为名的制酒。 想必日本人对这个词汇是深有感触且十分喜爱吧!这个词汇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江户德川幕府时代的井伊直弼(注)(1815~1860年)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道:“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这里的“期”所指的是一生的时间,而“会”指的是遇见。所以井伊直弼在书里写的,表达的便是他认为每一次茶会的举办都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体会。即便每一次都是同样的主人与客人,其感受也是无法重复的,隐喻着每一次茶会中的主客都要竭心诚意投入参与。 然而,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不是井伊直弼,而是村田珠光。在《山上宗二记》(やまのうえのそうじき,由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于天正十六年开始记录关于茶道具与茶会等的著作)中的《珠光一纸目录》中可以发现,村田珠光同时重视主客双方在茶室中所需的品味与礼仪。他说道,客人的人品与礼仪关系着茶会的品味的成败。所以,茶道不仅是学习点茶者需要注意种种的礼节,客人也是成就一场茶会的关键。因此,虽然只是简单寻常的茶,但客人从进入露地到离开茶室,都需当作是一生仅有的一次相遇来尊敬亭主(茶会的主人)。也就是说要抱着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来参加这个茶会般的敬重之心来对待主人。相对的,主人也需要以对等的心态诚心对待客人。 因此,在茶道的规范中,许多礼节与谨慎体贴的待客方式,都是由此概念而出。因为人每天在改变,时空也在改变,唯一不变的,也只剩下“改变”。就算是与相同的人,在相同的空间里,因为些许的状态的改变,便无法产生与当初一样的火花与共鸣。 因为这是今生唯一一次的机会,所以要倾尽全力来诚意款待。应该是领会了这样的心情,“茶圣”千利休从茶室里一朵花、一个茶器的选择,到呈上一碗温度与浓淡得宜的茶,无一不是为了让客人可以卸下心防,怡然地投入这一场茶会。而这一切程序的初心也只为了珍惜这唯一的相会。 有人说一期一会也是因为人生的无常,所以只能把握每一次的当下。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日本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心情,旅行、恋爱、工作……一切皆是如此。犹记得每次去到日本,即便是偶然下榻的旅馆,旅馆的工作人员在送客时,总是挥手致意到最后你看不见他们的那一刻才停止。一次,当我路经日本足利这个城市时,迎宾的工作人员们举着布条欢送,但是当车子在掉头准备驶向大马路时,他们居然跟着车子的移动,举着布条让车中的人可以一直看到布条,直到离开视线范围。 也许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日本人的“お持て成し”(让客人感到宾至如归)的款待态度,才会如此让人感动而难以忘怀吧! 所以,别为无常感伤,因为珍惜无常后的变化,奠定好每一日,就是累积未来的资本。珍惜现下的每一刻,就能不后悔地继续前进了。 P4-11 序言 学习日本茶道,增添生活中的各种美好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澳洲初次接触日本茶道与舞踊至今,不知不觉二十个年头就过去了。从学习、挫折、成长,到今日以一个专业的传统文化老师进行教学,能够拥有机会将这二十年的点滴心得分享给大众,感到由衷的开心与喜悦。 自小与阿嬷感情超级深厚,她老人家的日式教育,在我小小年纪时便打下了对未来学习的基础。她教导我自律、规矩、正直与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教导我面对逆境要有坚持的勇气。而这些珍贵的人生道理,在学习茶道、日本舞踊等日本传统文化中,更是屡屡被提及。在这些文化滴水穿石的影响下,它们也成为我在社会上立足的最重要的处事准则。而日本文化的美好,让我在升学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淡江日文学系,更进一步地去探讨日本文化的精髓。 在学习茶道的头几年,我同时还有其他工作,每每到了该上课的时间,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准备上课,在规律的上班生活中,为自己增添了一些新鲜和精彩。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随着不同的季节与机会,我跟随着老师参加不同的茶会,举办不同的茶事,对我而言,随着时间与经验不断的推移,茶道是一种累积的宝贝。有时生活上不如意时,因为拥有茶道这个学习重心,无形中也扩大了我生活的弹性与广度,很多事情,就在专心点茶之时,将烦躁随心而消,不再钻牛角尖。因为茶道的深与广,我的世界也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因缘际会下,开始了教学的日子。即使身为老师了,也不敢就这样松懈了学习。而教室里的学生是茶道给我的另一样宝贝。教学相长,对于茶道我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孩子们因为茶道而训练了他们的专注力,这使他们能够在升学气氛高涨的中学时期,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也有正值花样年华的新人,选择了这样内外兼修的学习,日复一日,养成了美丽的姿态与宽广的胸襟,对于事物更是洒脱中拥有了不同的见解与创意。 在一些上班日的午后,还有一些主妇,退休了,孩子们也大了,当不再需要将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与家庭上,我们一起在茶室中学习,心情的充实让她们的脸上也充满着年轻人的耀眼光辉。许多人会问我,谁适合学茶道?茶道可以学多久?或是茶道可以学到什么?以这么多年来的体悟与经验,我会说,只要有想学习的心,谁都可以学习茶道,没有资格限制,也没有条件要求,学习会有小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时间久了,茶道自然会在身上留下弥足珍贵的印记。无论何时,不嫌早,也不嫌晚,每个人在不同时间来学习茶道,都会拥有自己一份独一无二的体验与阅历,这种不被年龄资历限制的学习,也是茶道的一种魅力。 对于我而言,茶道是一个通往世界道路的敲门砖,无论学习多久,都会有着新鲜的体会。人生无常,所以更应珍惜当下,每一刻都是不同的体验。持续学习,就是累积生命的厚度,就是不断给予自己开创灿烂的机会。 感念这一路上不断给予我最细心指导的老师和许多在茶道道路上的同伴以及陪伴我成就此书的各方前辈,没有你们,不会有今日的我。一路走来,二十载转眼而过,这段日子对茶道的学习,也才只是初窥茶道殿堂之美的一隅。这段时间的付出与努力,也有幸获得了台湾第一位里千家准教授资格。但在荣幸之余,也感到身负责任,要把在茶道中所得的到不论是身或心上的扎根于台湾。感谢出版社给予我一个讲述理念与期望的机会,茶道的美与珍贵,已有许多的前辈多次论及,在这里,希望将这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让更多人可以亲近和了解。茶道的世界广博,在此仅以初学者或是完全没接触的人也可以轻松理解的方式,将茶道的基础知识带给大家,让本书的读者都能以最简单、轻松的方式认识茶道。 来,一起进入茶道的世界吧! 郑姵萱 (宗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