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尼克·奈特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进行了探究。《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一书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
分类 | |
作者 | (澳)尼克·奈特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解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尼克·奈特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进行了探究。《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一书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内容推荐 尼克·奈特编著的《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一书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述,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思想中一些具有争议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重新思考”。 作者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在解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奈特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进行了探究,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了挑战。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目录 第一章 前言:再思毛泽东 第二章 方法论问题一: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文本的再思考 经验主义:阐述与批判 毛泽东文本:读者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系谱的问题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分期的问题 结论 第三章 方法论问题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存在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吗 ?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吗?如果是,又是哪种 ? 结论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中的工人阶级与农民(1923—1945) 联合农民,1923—1927 农村革命,1927—1930 工人阶级力量和国家形成,1931—1934 抵抗与改革,1937—1945 结论 第五章 政治和构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历史时期与未来思想 (1937—1945) 中国传统中的历史分期和未来思想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历史分期与未来 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分期:“三时代”和“五阶段” 历史性未来:永久和平时代,共产主义时代 政治和构想:未来对现在的影响 结论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中社会革新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维度 基于对毛泽东三宗文献的研究,1937—1940 《矛盾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论一党专政》:阶级与政治 《新民主主义论》:经济、政治、文化 “根据”:经济和政治 “政治”与阶级斗争的调整 “政治”与政府的作用 文化的历史作用 政治与意识形态 结论 第七章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与科学:普遍性与特殊性 毛泽东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 第八章 通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毛泽东(1949—1969) 毛泽东对1955—1956年间事件的回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不断的革命 “大跃进”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大革命” 结论 第九章 从和谐转向斗争、从永久的和平转向“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思想中变化的未来 悲观主义和革命斗争: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 60年代早期 矛盾的普遍性和限的生产力 “大跃进”中的“乌托邦主义” “文化大革命”:告别乌托邦 从和谐到斗争,从永久和平到“文化大革命” 注 释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然而,更令人信服的是赫斯特赤裸裸的建议:“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末,当赫斯特可能未接受“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之时,很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包括中国的理论者们)的确在用他们的行动和信仰去迎合“正统理论”。他们一直这样做,因为只有“正统理论”的独一无二才能保证政治、策略的正确性和意识形态的协调一致。赫斯特在拒斥“正统马克思主义”时的不足之处是,他承认了“正统理论”在政治和心理层面上的作用。“正统理论”需要被认可,要实现这一目标,它必须通过联合政治力量、社会压力和意识形态,并依据它的基本原则而得以施行。因此,在谢尔登·沃林(SheldOn w0一lin)和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眼中,“正统理论”被理解为一种解读范式。对于谢尔登·沃林和托马斯·库恩而言,一种范式不仅仅包括理论建构,不管它们声称自身有多科学;理论要被植根于现实世界中,由社会和政治的关注所引发,并通过胁迫的手段或通过权力机构的处罚来让人们接受它所宣扬的真理。一种解读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口头方式宣称自己代表着真理一一但伴随着相关机构的有效游说,信徒们会更加相信它。这种解读模式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绝对控制,如果这种解读模式的理论主张达到了其欲实现的接受程度,通过强制方式来胁迫信仰者的做法会降至最低。_18]在理论推广的过程中,对信仰者鲜用强制胁迫的手段,是理论被广泛内化的标志,也标志着理论在受众群体间有重要价值。不过,最终的制裁手段始终是推行理论施行的保障力量,在必要时还是要利用明显的政治和社会制裁手段。 “正统”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特殊的理论体系能取得支配地位是极其有用的。保留“正统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第二个相关原因是,对正统性原则的翔实论证将会增加它的合法权利,并能声援它。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要做任何判断——尽管当权者或谋权者以正统思想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他们未必真正地信仰正统思想;我们只需要意识到,他们对正统理论的拥护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在党组织成员及其追随者眼中的合法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和“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意义问题。在中国政治中,虽然“正统思想”的建构花样繁多是为了迎合当权者的主张,但已有很多人展现出能够证明自己思想和正统思想相一致的能力。对正统思想的理解可能有助于人们更容易地理解政治领导人的思想,例如毛泽东的思想。 最后一个保留“正统”概念的原因是,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找到并评估概念谱系的尝试受到了如下认知的帮助——上述所提到的原因中所蕴涵的概念取得了主导地位。这些概念是否代表了对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解读,这不是重点。承认目前某个特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同意如下参考意见,即它允许人们比较和评价那些从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发掘出来的、其他大量难以处理的概念中的某些突出概念。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进行聚敛或发散性的评价,并不必然形成赞同或是反对的行为,但是它确实构成了一种可行的方法,用来揭示存在于多维的、复杂的、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概念关系。例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特定主题至今还在继续被证明与20世纪30年代“正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间有很强的概念联系。正统性出现以前的历史,被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领袖和知识分子当做正统而接受,其随后在中国的阐释和传播对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历史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毛泽东思想正是其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如果不保留“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将因此变得非常困难。 这些因为要保留“正统理论”概念所展开的争论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赫斯特之类新马克思主义者的回应,也是对那些对毛泽东思想非正统性横加指责的理论工作者的回应。这看起来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建议,即要判定异端就需要一个在本质上与之相反的概念:正统。然而,颇具影响的毛泽东研究者施拉姆在一篇关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论文中提出,我们不能没有它:“这暗示着,如果毛泽东在特定时间关于特定问题的立场,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不相容,这就等于是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他的政策是误导的。作为一个一般命题,这从来不是我的观点,但‘正统性’这个术语有时会给人造成这种印象,这个词最好是被抛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有着迎合意味但又缺乏诚意的陈述正是施拉姆的独到之处,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对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逻辑的关系做出重大判断”。 P52-53 序言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天才诗人。由于他对现代中国之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对建构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做出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对毛泽东本人及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长久意义的学术领域。毛泽东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尽管国外的毛泽东研究在理论目标、分析方式、社会功能和学术立场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宏观视角下,其研究成果,应当被看作整体毛泽东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国内毛泽东研究一起,对这一学术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于这样的一种视阈和理解,我们在众多国外毛泽东研究的学术著作中,精选翻译了部分佳作,编成“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以纪念这位旷世伟人,并进一步推进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入扩展。我们选译的基本原则是,站在21世纪全球化的历史视野上,严格遵奉学术理据和研究逻辑,精选经过历史检验,具有较强理论价值和持久性影响,持论较为公允客观,论说严谨缜密的名著。对于那些具有严肃治学精神和审慎推理论证的作品,即使与我们的学术观点不尽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观念冲突,也在选择范围之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把这一睿智古训真正转变为学术行动。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中国政治研究”课题的一个子项目,是这个教学科研共同体集体努力的成果之一。我们期望这次翻译的几部著作不是译介编研工作的结束,而是一项系统科研工程的开始。我们愿意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在“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出版之际,我们首先感谢以下诸教授: 本杰明·I·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Schram);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 约翰‘布莱恩‘斯塔尔(John Bryan Starr): 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 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 杨炳章(Benjamin Yang)。 这些教授不仅慷慨允诺让我们翻译其各具特色的学术名著,而且其q-不少人专此为“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撰写了“中文版序言”,这无疑是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 国内毛泽东研究的著名学者逄先知、龚育之、冷溶、朱佳木、李忠杰、金冲及、李君如、李捷和陈晋等教授,不仅慨然允诺担任本译丛的学术顾问,而且多次对翻译工作给予指导,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李君如教授还就统一国外著者的译名作了专门指导,使翻译工作避免了不少差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的专家们,在学术方向上的直接指导以及在史料的校译、勘误方面所提出的大量关键性意见,使本译丛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来自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著名高校的编委们,从不同学科的多元视角,为选编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工作人员此前的开拓性研究和贡献,不仅给予编选诸多经验和启发,而且直接为具体的译介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便利条件。在此,我们向上述所有关心、支持本译丛的学者和单位以及图片的提供者,一并表示由衷的谢意。 对书中出现的引文,编译者采取如下的文献处理原则:凡国内有对应的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著作者,均已按中文版本原文进行了核校;凡确属毛泽东文稿,但未公开发表者,按相关文献进行了核校,如凡引用日本学者竹内实主编《毛泽东集》和《毛泽东集》补卷者,按该书进行核校;凡属不能确定是否为毛泽东著作的引文,则尊重原作者的引文,未加处理,如凡引用《毛泽东思想万岁》和国外报刊报道的文献,一律按外文原文译出。 译介工作本是一件永远达不到尽善尽关境界的苦差,语际书写过程中的误读、遗漏和错置等都在所难免。我们恳切期望和真诚欢迎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教和批评。 石仲泉萧延中 后记 尼克·奈特是当代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教授,已出版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著和文章。《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一书是尼克·奈特教授于2007年出版的作品,是他关于毛泽东研究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他从深层哲学方法论出发,结合西方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诸多争论,为人们呈现出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新景观。 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工作的结晶,参加人员及分工如下:闫方洁(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刘洋(第二章),闫莉(第三章),陈婷(第六章),王博慧(第八章、第九章),闫方洁负责统稿。萧延中教授一直关注本书的翻译进度,并热情地提供各种帮助,对整体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同时,本书在翻译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宋义平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然而,由于译者水平所限,加之又是首次翻译,难免存在错误和疏忽之处,敬请诸位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著名的中国学学者,尼克·奈特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已近40年。奈特摒弃了倾向于妖魔化或讥讽毛泽东的研究范式,非常严肃地将毛泽东视为一名社会主义领导者和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这本著作书名贴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书中,奈特得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公正且客观的结论,这些结论必定会对未来关于某个人物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个人物便是毛泽东——不论他有何过失,毫无疑问,他都是20世纪的巨人之一。 ——柯林·麦克拉斯,格里菲斯大学国际商务与亚洲研究部荣誉教授 尼克.奈特多年来一直是毛泽东思想最敏智的读者和译者之一,他也因此颇负盛名。《再思毛泽东》一书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学识,使得后人能重新审视和修正关于毛泽东的认识。当下许多描述毛泽东的著作退化为存有恶意的无稽之谈且试图掀起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而奈特的这部著作则严肃地提醒人们要重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与理论意义。这部著作同时也证明,重估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制定的政策,可以为中国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遭遇的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