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巨头何以走到破产的边缘?
第一,市场恶化,压力陡增。的确,不断加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给汽车销售和融资带来了巨大压力。
汽车市场环境的变坏首先源于近两年来原油价格的飙升。2008年7月中旬,纽约原油期货价格创下每桶147美元的历史纪录,美国汽油价格也突破每加仑4美元大关。由于美国汽车巨头过于倚重耗油高的轻型卡车和多功能运动车(SUV),油价高企则让消费者兴趣大减,销量下滑也在预料之中。
油价冲击尚未离去,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金融市场环境恶化。房价下跌,美国家庭财富不断缩水,借款条件趋于苛刻;失业率持续升高,2008年10月达到6.5%,居民消费意愿下降。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汽车销售市场萎缩。
销量下降造成公司现金流吃紧。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承认,公司现金流仅够维持至2008年年底。尽管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汽车业三巨头可以通过削减成本维持到2009年1月,但如果市场继续下滑,形势则会进一步严峻。
不断恶化的经济和金融环境加剧了通用等汽车巨头的困境,也可以说,这是金融危机向美国实体经济演化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二,强势的工会,高昂的人工成本。1936一1937年,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UAW)组织了一系列罢工,取得了与通用和福特等汽车公司谈判的“唯一代表权”。自此工会力量大增,代表工人与厂家谈判劳资协议,工会成为工人利益的代言人。20世纪50年代是底特律各大汽车公司慷慨解囊的黄金时期。正是由于当时提供了丰厚的福利待遇,“三巨头”的成本负担不断加重。与汽车城底特律同处密歇根州的汽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通用公司工人的小时工资(包括福利在内)为70~78美元,比丰田和本田等日本企业在美国工厂的人力成本高出近30美元。
此外,通用等汽车公司还要背负沉重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负担,后者的支付对象包括了雇员、退休员工及其家属。丰田等日本汽车公司也为在美国的雇员和家属提供医疗福利,但它们在美国建厂较晚,不必像通用那样负担巨额的退休员工医疗费用——这一费用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使通用在美国生产每辆汽车的成本增加了1000多美元。此外,高成本使得美国汽车巨头用于研发的资金比例少于丰田等日本竞争对手。
第三,三大汽车公司生产的品牌过于杂乱。以通用为例,在过去42年,其对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从53%下跌到了20%,但竟维持着8个牌子的车:Cadillac,Saab,Buick,Pontiac,GMC,Saturn,Chevrolet,Hummer。与此相比,丰田在美国拥有19%的市场份额,和通用并驾齐驱,但仅拥有3个牌子;本田拥有11%的市场份额,拥有2个牌子。结果是,日本车对现有的牌子和车型不断改进,越做越精,而且每个牌子的生产批量大,效益也就好。通用则是一个牌子失败再试一个,最后手上积压了一堆垃圾牌子的车,每个牌子生产量小,都得建特别的生产线,费用大,效率自然差。更何况,日本车多是小车型,适合石油危机时代的节能需要。三大汽车公司则未能迎合这种市场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SUV车型开始流行。这种车体积大、耗油多、售价高,每台的赢利率也高。特别是在几年前房地产泡沫的峰顶,许多美国人都买了别墅,一到假期就拖家带口、扛着各种家当(如划艇、自行车等运动用品和帐篷等露营器具)奔向别墅或荒野,特别需要这种大型号的越野车。当时的低油价也纵容了这一生活方式。三大汽车公司虽然面l临着一系列能源危机的警告,但认准美国人的大车文化,竞相投资生产SUV,型号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日本等国的汽车制造商则竭尽全力为能源危机做准备,投重金开发小型、节能的电油混合车型。赶上今天这个时代,三大巨头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对手?
第四,三大汽车的销售体系效益差。举例而言,通用一家在美国拥有7000家特约销售商,丰田只有1500家,本田有1000家。一家丰田销售商一年卖出1821辆车,通用的销售商仅能卖出586辆,效益差很多。这里的原因是,三大巨头的销售体系是在它们几乎垄断了美国市场时建立的。如今,由于日本等国汽车业的入侵,三大巨头在美国轻型车市场上仅占47%的份额,大致缩水一半。但是,其销售网络却无法根据市场的缩小而缩小,因为那些销售商多是世代经营此业的地头蛇,和当地的政界关系很深。他们受本州法律的保护,使三大巨头无法终止和他们的合同,或者必须为终止合同支付大量的赔偿金。而一旦破产,三大巨头就可以解除这些义务,重新订劳动合同,重新根据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体系。
第五,忽视主营业务,盲目多元化。福特前任执行官Jac Nasser曾发表著名言论,声称福特不是汽车生产商,而是一家服务公司。福特相继“染指”了金融、汽车经销和维修店、废车厂和电子商务。但毕竟福特更应该是汽车生产商。
通用失败的多元化也不少,1984年收购计算机服务公司EDS,1985年买下休斯飞机公司已被证明是失去理性的行为。克莱斯勒将湾流太空公司和兰博基尼收入麾下亦如此。
第六,规模之困。大部分企业做大后都容易出现动力缺乏、官僚气息严重、运作成本加大等问题,而企业的规模很容易放大这些消极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不治之症”。
美国汽车业三巨头的倒闭意味着295万人的失业,在三大巨头的老家——底特律,那些曾经支持奥巴马当选总统的选民将面临的是一家三代人的流离失所;而近300万的失业人口也会将美国的失业率“刺激”升到8%,其惨状甚至会超过20世纪30年代让全美心有余悸的“大萧条”;美国汽车巨头的倒闭还意味着美国社会保障将失去211亿美元的存款。在虚拟经济已经陷入泥潭的窘境下,占美国经济比重4%~5%的实体经济老大——美国汽车业再有任何的闪失,对美国经济的打击都将无法承担。美国汽车巨头的倒闭最可怕的是还将会使得全美个人收入减少1500亿美元,在以70%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拉动的美国,收入的下降将会使得国家沦于无法自拔的通缩危机中。
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救三大汽车公司。
布什政府2008年12月19日动用金融救援“蛋糕”,向通用和克莱斯勒两家汽车制造商提供174亿美元贷款。为获得政府注资,底特律汽车制造商必须接受政府任命的“汽车沙皇”:企业需向政府提供无投票权股权,公司管理层需设定薪水限额,允许政府查账,向政府汇报规模大于1亿美元的交易,同意政府有权否决这些交易。这意味着,政府可选择成为汽车企业股东,就像介入银行、成为股东一样,实现工业企业部分“国有化”。P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