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望幸福》是著名作家张正隆历经两年艰辛实地采访,半年闭门潜心创作的一部别具一格的纪实文学作品。全书共分十二章,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上世纪初至今百年来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人。全书以时间为线,将众生相如画卷般徐徐地在读者面前铺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抗日英雄,有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劳动模范,有改革大潮中的急先锋,但更多的是随着时代脉动沉沉浮浮的普通人。作品围绕这些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展示出各个时期在或顺或逆或起或落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幸福不息的追求。
全书以历史激流中的个体命运为切入点,折射出新中国发展强大的轨迹,人物栩栩如生,事件曲折跌宕,情节出人意外,语言妙趣横生,充满了浓郁的关东风情,一部散发着正能量的作品。
《人望幸福》是著名作家张正隆先生以报告文学形式创作的城市史,从民间生活的角度描写了辽宁省本溪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大发展,是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本溪志”。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充满希望的作品。“距今1亿3千5百万年前后,本溪市溪湖区境内大明山火山爆发,之后这片土地一直沉寂,一个原始的荒莽的世界,庙后山人出现又消逝……终于有了茅屋炊烟,即开始生生不息,田园牧歌,鼓角旌旗,直至1906年这方水土设县建治,而今一座楼厦林立的山水城市。”这就是张正隆先生笔下的本溪,一座值得我们铭记和宣传的城市。
一、一方水土
“东北第一人的故乡”
高句丽第一王都
牧歌与鼓角
老县长章樾
山里号子
大事记
二、太子河流啊流
本溪真面目
大仓喜八郎
中日合办
本溪湖瓦斯大爆炸
西江惨案
解放区的天
大事记
三、豺狼来了有猎枪——“山魂水魄本溪人”一
“五尺身躯何足惜。四省失地几时收”
“我李向山没当过一天亡国奴”
巍巍摩天岭
老于太太及其他
他们不是本溪人
四、“为工业中国而斗争”
“英雄式的劳动热忱”
中央直辖市
地工路
“共产主义设想学习班”
一场大洪水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幸福楼”一
大事记
五、那时没有“感动中国”人物——“山魂水魄本溪人”二
“大王”
“我们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
当家人
六、折腾
浩劫
“红太阳照亮了碱厂堡”
从“反右”后开始闭嘴
以往亲情不再——“幸福楼”二
大事记
七、命运——“山魂水魄本溪人”三
我的偶像
挣工分的县委书记
那时也有万元户
想当科学家的徐恺
那一声“唉”
八、沉陷与崛起
采空区
还叫“地工路”
突出重围
“李双双”——李茂章
好汉鄂春海
“杂拌楼”——“幸福楼”三
大事记
九、钱是什么——“山魂水魄本溪人”四
男儿当自强
首先是做人
不差钱
辽砚
走出大山
十、山水家园
我的本溪
曾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平安本溪
幸福是什么——“幸福楼”四
大事记
十一、本本分分做人,点点滴滴做事——“山魂水魄本溪人”五
一个人与一座山
在路上
本溪精神
本溪有诗
两个“80”后
十二、山高水远
执政党箴言
本溪梦
大事记
后记 从六十岁出发
传说扶余国王金蛙,在优渤水旁见一美女柳花,是河伯的女儿。柳花说她出游鸭绿江,与自称天帝子的解慕漱私通,被父母贬谪于此。扶余王将柳花纳为侍妾,关于宫中。那房子好像没有窗户,阳光却总能照在柳花身上。忽有气团从天而降,柳花因此怀孕,后来生一大卵,重约五升。扶余王将大卵喂狗,狗不吃;扔给猪,猪不吃;丢在路上,牛马见了,远远避开;最后弃之荒野,一群鸟儿飞来,用翅膀呵护大卵。扶余王挥刀便砍,想看看是何怪物,那刀却不能伤其分毫。扶余王惊骇,将大卵还给柳花。柳花将其包好,放置暖处,一日大卵破裂,现一男孩,就是后来的高句丽第一代国王朱蒙。
传说归传说,史实是扶余国为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王都扶余城,位于今吉林市南山城子古城。扶余王子朱蒙,“骨表英奇”,才能出众,却因庶出,屡遭陷害,遂出走避难。一路辗转南下,来到卒本川,见这里“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上居之。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
本溪市博物馆副馆长梁志龙说,卒本川位于今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应是浑江水库淹没区的原高丽墓子村。
朱蒙建立高句丽王国的时间,为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朱蒙时年22岁。
4年后,又建立了山上都城纥升骨城。
这个纥升骨城,就是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第一王都的五女山山城。
传说古代有五位烈性女子,屯兵山上,杀富济贫。官兵来攻,五女不支,官兵劝降,五女拒之,终皆战死,由此得名五女山。有人考证,高句丽初期,桓仁地区又称“卒本扶余”,“五女”可能是“扶余”的音变。
关于朱蒙在五女山上建筑都城,《旧三国志》以一种神幻的笔法写道:“七月玄云起鹘岭,人不见其山,唯闻数千人声,以起土功。王日:‘天为我筑城。’七日,云雾自散,城郭宫台自然成,王拜皇天就居。”
五女山位于桓仁县城东北8.5公里的浑江右岸,海拔820米,雄峙于群山之间。主峰在山半腰处突兀而起,四周崖壁如削,挺拔陡峻,高逾百米,非猿猴不能攀援。专家考证,五女山山城城墙全长4754米,这种陡立崖壁的天然屏障长4189米,其余为人工砌筑的城墙,仅占总长的12%。也就难怪《旧三国志》中记载,朱蒙兴奋地大呼:“这是上天为我筑的都城啊。”
山城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即是大致平顶的主峰顶部,南北长600米,东西宽在110至200米之间,为古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市遗迹大都分布这里。已发掘考证的,主要有一、二、三号大型建筑,兵营,哨所,居住遗址,蓄水池,嘹望台,西门和一、二号防御墙等。山下部分位于山城东部、北部和东南部,多为平缓坡地,主要有南墙、南门、东墙、东门、哨所等遗迹。
毫无疑问,这是一座军事色彩强烈的山城。山上为都城,山下应是禁卫军驻地,周边地区还分布着一些山城,像西面的桓仁高俭地山城,东面的集安霸王朝山城,南面的桓仁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西南面的宽甸小城子山城,北面的新宾黑沟山城。这些山城据山临水,扼守通往都城的交通要隘,每逢战争,互为掎角,彼此呼应,拱卫王都。
高句丽原为本溪先民貊人的一支,汉时形成5个较大的部落,占据老大地位的是今桓仁及附近地区的涓奴部。涓奴部地近汉朝辽东郡和玄菟郡,受中原文化影响最为便捷,也最发达。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后,使用中原货币和铁器,经常从玄菟郡领取汉朝官服,并凭借实力向周围拓展疆域。公元5世纪初,势力己发展到太子河流域,本溪地区全部被高句丽占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在唐和新罗联军打击下,高句丽政权灭亡。
P4-5
从六十岁出发
作家没有退休一说
2005年10月,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焦凡洪,打电话问我最近能不能去部里一趟,开个会,吃顿饭,好好唠唠。
我们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他没提开会、吃饭的主题:我已满60岁,是“到站下车”的时日了。
我说,需要办什么手续,你就替我办了。我下个月去齐齐哈尔采访,路过沈阳再唠,行吧?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真的到了这一刻,一颗心还是像停摆了似的有点愣神:真就退休走人了?
也就那么一会儿。
回首青少年,甚至童年时代,就喜爱文学。小人书、小说、诗歌、散文,囫囵吞枣也好,认真捧读也罢,反正是见了就两眼放光。那时家贫,那个年代书也少,有本书看不易。至于为了那个文学梦,在那辽东大山里的校园、军营,又是怎样仰望苦恋、埋头苦干,一步步走到今天,想来也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了。可昨天还上班工作,今天就只能回家休息了,对于其他的行当,无论你服不服气,也只能面对这种现实。作家这个职业却不同,原本没有“八小时工作制”一说,也无所谓“上班”、“下班”之类。只要对生活怀有好奇、敬意、勇气、激情,你就干去呗!也见过扬言“退休就不干了”也真就歇笔了的作家,就有些不大理解,觉得这人是不是原来就是个“伪军”呀?
但是,毫无疑问,退休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而未到60岁,我就把70岁前的活儿排满了。
而今,80岁前的活儿已经满满的,而且不断加活儿。
已经出版的19本书中,11本是退休后的7年写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伴着母亲的痛苦和希冀,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成了儿子。还有祖父、曾祖父,还是孙子、重孙子。还有哥姐,还是弟弟。后来有了弟妹,又成了哥哥。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再成丈夫、父亲。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些同学,没有没当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了,我迟早也会提职晋级跟他们一样的。
这是家庭角色,还有社会角色。背上书包成了学生,入队入团入党不用多说了。走出校门,当一年知青,然后参军,直至退休前人们都说我是个军人,我也常说我当了一辈子兵,其实本质角色还是个写字的作家。
每种角色、身份,都意味着责任、义务和使命。
部队驻扎本溪时,集团军机关大院,每天早晨两辆大巴送家属、孩子上班上学。孩子们背着书包,挎着军用水壶(那时没有瓶装水),还带点水果。看人家孩子带富士苹果,有的还有香蕉,我的一对小儿女带的是那种老品种的国光苹果,就想一定要努力工作,让他们吃上富士苹果和香蕉。而今,妻子女儿逛街回来,说商场里什么衣服多么好,就是太贵了。我坐那儿写东西,听着就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这个丈夫、父亲当得不称职。
至于作家称不称职,像儿子、丈夫、父亲一样,我尽力了。
人生在世,许多责任、义务是天赋的,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抚养儿女。恋爱、结婚时,想到岳父、岳母把女儿养大了嫁给我,就想到“一个姑爷半拉儿”。男人尤其要有一种家国情怀,于国于家,勇于担当。无论身兼多职,有多少家庭、社会角色,也无论有多少难处,都须勉力而为。而作为一个作家,写作既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也是为国家、民族效力。笔耕几十年,也谈不上什么远大理想,我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想写点能够留得下来的东西。
东北抗联是文学的富矿,我是东北人,还是军人、作家,退休前曾鼓吹同行往这段历史中走走,我则将其视为此生必须完成的作品之一。断续跑了二十来年,有时专程,有时借采访别的作品“搂草打兔子”。请教专家,采访亲历者,坐在农家炕头上唠,躺进被窝儿里也唠。有时身上生了虱子,回到家直奔卫生间,把自己扒光,妻子再把衣服放进滚开的水里烫。我敢说,像我这样采访的作家,今大已经不多了。
由于某种原因,东北抗联原本是组织赋予的写作任务,成了个人行为。花公家钱也心疼,这回就更得抠门了。去乡下采访,县城有桑塔纳、夏利,贵,就坐那种三轮摩托。大冬天,开裂的未开裂的塑料棚子哗哗响,冻得鼻涕拉达的。在城市采访当然舒服些,食住行也贵。有位抗联老人曹曙焰,每次半天,采访不下三十次,老人说你把我的骨髓都榨干了。固然因为抗联本来人就少,在我心目中个个都是金子般的民族英雄,还因为缺少银子,而我与他同居一座城市。报告文学这种东西,是非常耗费脚力的,没钱就走不动。那时孩子还在读书,要养家糊口。之所以断断续续采访二十来年,原因之一,是得积攒采访经费,有点钱了才能出行。
生命在于愉悦
我家楼后有一广场,还有网球场,出小区一站路就是有名的老虎滩海滨公园。家养两条小狗,除了贪嘴,就是渴望外面的世界。我把它们视为家庭成员。它们吃了比我吃了都香,却从未下楼遛过它们,更别说自己或者和妻子出去散步了。
通常5点左右起床,有时3点来钟就起来了,吃点东西即坐到书桌前。中午睡一觉,晚上11点左右上床,每天两个8小时工作制。除了外出采访,回家就是这样。有时写本书都不下楼。推辞各种活动,包括免费旅游、疗养和参加作品获奖授奖仪式。外面的世界,无论多么精彩,好像都与我无关。
有人说,你这还叫人过的日子吗?
真的挺累,也真的挺痛快,觉得幸福指数很高,因为我干的是自己倾心热爱着的事情,而且兴趣、爱好是开启成功之门非常好的钥匙。
“生命在于运动”,这话没错。运动健身,给人活力,但首先在于心情,在于心情愉悦。一肚子窝心事,郁闷愁苦,着急上火,甚至自寻烦恼的人,再运动又有何益?人们常把“累死了”挂在嘴上,夸张而已。或者有病,或者营养不良,或者精神压力,心力交瘁,纯粹累死的,即所谓的“过劳死”,有几个?人生在世,就是活个心情,心情愉悦能治病,心气不顺会添病。无论每个个体有多少差异,世上幸事福事,莫过于干了自己爱干的事了。这是人生的大幸福。纵然多累。也累得痛快,累得惬意,其乐无穷。
就像谈恋爱,上一天班,再谈到半夜三更的,谁觉得累了?那也不能不累,也真甜蜜、幸福,也就乐此不疲。
有时不自量力,驾驭一个比较陌生的题材,连一些名词术语也不懂,常常那个吃力呀,觉得苦不堪言。可宏观上,那不仍是在自己倾心热爱着的文学园地里耕耘吗?
干自己爱干的活,无论怎样易于施展聪明才智,从体力到智力,一个人究竟有多少潜力,一辈子又发挥、发掘出了多少?60岁,人生的积累丰富、厚重,而以今天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周期,只要身心健康,这个年龄段也堪称人生的黄金时期之一。从小爱干这一行,拼命地学习、充电,退休了,一切都是已知数了,就不干了,是不是浪费生命,对得起自己吗?再想想从小受的那些苦,这点苦累算什么呢?总觉得人是累不坏的,总有一种紧迫感,觉得时间不够用,就和时间赛跑,疲于奔命。
看着楼后广场上晨练的人,想到比我还小已经离世的朋友,有时就想加入到那健身的队伍中去。毕竟奔七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愉悦第一,也不能丢了第二的运动啊?人有两条命也有干不完的活儿。而身体就像个容器,容器碎了,岂不什么都没了?
从未说过戒烟,写完这本该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了,却说过不知多少遍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理论上全明白,行动上做不到。
但是,这回应是下定决心了。
关于这本书
此生写得最累的三部作品,一是描写东北抗联的《雪冷血热》,再就是1992年应建设部(今住建部)邀请写的《解放——中国房地产业纪实》和这本《人望幸福》。前者采写工程实在浩繁,后两者则是对地方题材不大熟悉,不懂的东西太多。处理每个题材,都想成为研究这个领域的专家,实际许多时候是做不到的,但是必须为之努力。
有人约我写大庆,一座石油城,一目了然,易于把握。这本溪应该写个什么东西呢?处理一个题材,这是最难最难的了,有的题材则是天然地棘手,难以下手。几经歧途,想到一句话“人望幸福树望春”,觉得有了抓手。一代代的闯关东人和他们的后人,在这方水土奔波、忙碌,为的什么呢?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题。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永恒的主题。近两年“两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幸福”,今年中秋、国庆两节央视记者见人就问“你幸福吗”——幸福原本是人与生俱来的向往和追求。
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碎片,从50万年左右前的庙后山时代到今天,把它们连缀起来。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学是写人的,各个历史阶段比较重要的人物、事件,按编年的方式一路写来,加上大事记,多少有点“志”的痕迹、味道。更重要的是有一代代本溪人的志趣、志气、志向,对幸福生生不息的渴望、追求,创造与奉献,梦想与光荣。
无论多苦多累,能为家乡做点事,力所能及地奉献,总是幸福的。
张正隆
201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