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电影《老炮儿》,便收到大学时代睡在“头顶头”的上铺兄弟李凡发来的文章《无龄感时代》。
六爷,就是在无龄感状态下,完成了一件当年老炮儿该干的英雄壮举。
本来是充满期待,甚至带着点儿朝圣的心情走进电影院的,看完后才发现,电影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激动。
时代变了,玩法并没有太多变化,人们在意的、追求的还是那份儿“被尊重”。
这是一部小混混绝对无法理解的片子,是一个老炮儿行将告别,而且必须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最后一次展演。
六爷老了,老炮儿老了。
无龄感毕竟只是一种感觉,没办法让我们真正能做到跟年轻人一般生猛、年轻!
招法、雄心虽在,可老胳膊老腿的总是让人心有余……
古惑仔、小混混不是老炮儿,老炮儿在某种程度上是正义的化身;尽管他们时不时也喜欢舞刀弄枪,但他们骨子里就看不起那些小混混,他们的自我意识里是一份担当。
当年的老炮在海口最显眼的位置、东湖过街天桥上挂一招牌:
有困难找我!
因为他自我感觉无所不能,当今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儿自己搞不定,自己是精英、达人。自己有地位有身份,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拯救世界。
直到有一天,政府摘了他的牌子,甚至撵得他满世界跑路,他才意识到自己也不过就是个小混混。
面对政府,你身边纵有再多兄弟也是不堪一击。其实,你什么都不是!
还想帮别人排忧解难?你早已经深陷困境而不能自救!
那份无奈,有点儿像冰面上拄刀驻足的六爷。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冯小刚推出《老炮儿》开始了“青春祭”,人们才恍然大悟:
这是一个老炮儿开始怀旧的时代,故事中的流年往事已经一去不返了。
老炮儿们今天也常有感觉委屈的时候,甚至冲动到很想再回到当年,再做一把坏人……
当年的老炮儿都已经成为老人家了!
这些略显“老态龙钟”的老人家虽然老了,干不了活儿了,可终究还是好过那些废了的人:
死的、被关着的、吸毒的。
一阵阵冲动过后再想到的就是做坏人的代价,老炮儿们特别忌惮痛恨的就是天眼、监控探头:
会不会被发现被抓?
日子过得舒服了,大多老炮儿已经失去了当年特别值得炫耀的那份胆量。 老炮儿们开始懂法、守法了,时代进步了。
老炮儿们心里酸酸的,江湖上留下的也只是自己的传说,没有人再用当年那种艳羡的眼神,看今天已经过了气的大哥。
好在这是个法制社会,很多时候政府还是可以帮人们伸张正义的。老炮儿们依然有很多公检法系统的好兄弟。
在行将过去的2015年最后一天看电影《老炮儿》,我觉得还是蛮有意义,蛮感慨的。
边看电影边思索:
难道这是对过去岁月的祭奠?还是跟旧的岁月在道别?
新的一年要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时代不再需要老炮儿,老炮儿必然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
2016年的第一天来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望着雾霾已然散去的天空,油然而生一丝感慨:
别了,二十几年难忘的青葱岁月;
别了,曾经荒唐的老炮儿人生!
P1-3
江湖虽大,堪称人物者不多,封仪兄可谓江湖中之龙凤。余久仰其名,常闻其事,虽同年闯海者,然海深缘浅,迄今犹未杯酒相拜。近读其书《封语江湖》,为其跌宕风云的半生而感动。回想我辈皆野蛮成长,遍历斯世各种沧桑。风流阅尽,故事满腹,这样的回忆,既可垂训子孙,亦可旁证国史。李商隐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辈无法回转天地,正好白发扁舟永忆江湖了。厅人有此奇书,此生足矣。
——野夫
闯海,一代人的青春历险,一代人的精神传奇。在一个转型关口,既是前一时期改革开放的一个升华,也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更广阔的世界。但置身其间的人所经历的,充满曲折、焦虑、陈痛乃至绝望,泪水与汗水乃至血水交织,这一切,都可以在这本书里看到。
——李少君
一条名叫封仪的好汉,骑着生命的白驹,匆匆驰过了,那道天地之隙。
——孔庆东
看完《封语江湖》,我倒吸一口冷气。类似本书的叙事,这些年在公开出版的书籍中并不多见,它真实到指名道姓,贡献自己的隐私,不为亲朋讳、不为小人遮。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其中的原委和曲折,细节的准确和描绘,都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封仪的民间叙事与官方的主流叙事,与改革开放30年的内生动力、财富原罪和灵魂蜕变竟然是大相径庭。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之种种乱象与真相;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一个淳朴的的大学生,一个刚刚从农业社会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人,经历怎样的灵魂蜕变和人格进化;不看《封语江湖》,不知道自己的人性竟然与作者封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真实描绘出了真相,真相还原了真理。
真相之一是,虽然改革开放是邓大人在中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但前仆后继扑向这个“圈”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皆是当年不满体制封闭,对单位不满,对家庭不满,尤其是离婚无望,渴望“自由”,渴望改变,渴望奔向“光明”的叛逆者。这和当年奔向延安的广大青年几乎一样,渴望自由的眼神虽隔多年,但封语江湖同样是热烈而奔放的!封仪们像前辈们一样,因为“档案里的污点”,驱使他们奔向自由和光明。甚至有些人,和美国“五月花”号船上的移民一样,带着颠覆英国体制的使命和希望奔向新大陆的。如果这是真相,那么,真理就是自由是人的本能。自由不仅给人希望,也锻造人才,创造财富。
真相之二是,率先下海的财富积累几乎都天然伴随着“带血带泪”甚或“带着魔鬼的狂欢”的原罪。《封语江湖》的前半部书,几乎都是积累财富的“血泪史”。当年的“海”,是中国从农业社会伦理急速转向工业化国家的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无法无天”,一切都凭着人的欲望本能和粗暴的“丛林法则”。在这种法则下,封仪的“吉普车”和弟兄们维护着“义”和“利”的法则和秩序,维护着一个叫封仪的江湖。这些“原罪”,与历史上的美国西部大开发和英国早期资本扩展几乎同样,重复着“往日的辉煌”。只不过,英美的暴发户们多一点宗教的伦理底线,而封仪们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规矩。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财富的原罪,都是历史遗留的痕迹,是自由给予的奖赏。当然,也有代价。第一代的改革者们,甚至是第二代改革的先行者们,如今不在监狱服刑、不在地下安眠的所剩无几。《封语江湖》中点到的那些大“玩家”,如今能够安度晚年的屈指可数。由此,我们也能够推断出封仪写作本书的意图。这个真相的真理就是:凡是存在,都有合理的历史沿革和内核。今天,当我们仰望某些财富大咖在天堂里喝咖啡的时候,别忘了还有大部分曾经的财富大咖在地狱的断桥边,排着队在喝忘情水。
真相之三就是,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不仅是荷尔蒙,不仅是金钱控,还有文艺范。通读《封语江湖》,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初期的封仪江湖,不管是想发财,还是先发了财,都是荷尔蒙的爆发,通通贡献给了女人,以及为了女人的面子、虚荣,各种各样的嘚瑟。但是,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年龄到了一定的岁数,荷尔蒙消耗到一定的存量,封仪的江湖变成了文艺范。对往事的忏悔,对朋友的歉意,对走出家乡的初心,对儿女绵绵不断的情意,似乎都铺垫着他对电影和电视剧的投入和向往,对社会教化以及教化事业的痴迷,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说到家,封仪是有理想的,有梦想的。当实现了财务自由,人的理想和梦想,就开始萌动,甚至泛滥。再发展下去,封仪如果皈依宗教,我们一点也不必奇怪。封仪在本书中,毫不保留地铺展出自己灵魂变化的轨迹和路线图,说出自己心中的真相。这个真相让人感觉到一个真理:人的生命和灵魂,就像永远朝向阳光的绿藤,沿着大树,不停地攀爬……他再次印证了马斯洛的行为科学模式。
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畅销,不是流行,而是收藏。
收藏一个人。
收藏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灵魂。
收藏一个人在成功之后的“得到”和“失去”……
安波舜
在有知识的人中,有才气的人占一成;在有才气的人中,有思想的人占一成;在有思想的人中,有大阅历的人占—成。请看由封仪所著的“三成”之作一《封语江湖(精)》。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是地球上最富生机活力的一块热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召唤全国的有志之士。这些义无反顾奔向海南特区的“闯海人”,英雄辈出,鱼龙混杂。当时的海南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今天中国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前十位至少有一半是当年的闯海人。
《封语江湖(精)》的作者封仪放弃待遇优厚的公职,毅然决然地来到海南闯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闯海者中的一员;他有多重身份,企业家、投资人、独立制片人、作家、编剧等;他的作品极富内涵,深受业界与众多读者的好评。
《封语江湖(精)》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蓝本,再现当年十万下海南的盛况,揭秘许多不为人知的海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