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杨虎城之子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拯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安事变已过去正好六十余年,随着蒋介石日记的被公开,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逐步展开(之前则是各有一说),随着当事人纷纷离世而绝密文档亦纷纷解秘,一些历史的研究是该有个活跃的时候了。杨虎城之子杨拯民(生前为天津市主抓工业市长)的这一部《往事》正是这样一部以史为鉴的回忆录。

内容推荐

岁月悠悠,张学良将军开始其软禁生活时,从浙江奉化溪口,到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湘西沅陵,贵州的修文、桐梓,贵阳麒麟洞,台湾新竹,直至台北,失去自由达50年之久。我的父亲开始被关押监禁在江西南昌,后到湖南益阳,贵州息烽的玄天洞,重庆的杨家山,贵阳麒麟洞,其间受尽折磨,最后一家三口被骗至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惨遭杀害。

六十多年的历史证明:这不仅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悲剧,而且是整个中国政治的悲剧。所幸的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争取了全民族抗战的提前到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西安事变”70周年时,不知还有几位能健在。记下这些往事,也好让我的子女们知道祖辈们奋斗的艰辛!

目录

一、祖父母与少年时期的父亲

二、青年时期的父亲

三、父亲和母亲罗佩兰

四、坚守西安

五、母亲东里堡

六、蕙兰娘的婚姻

七、去山东寻父

八、游历京沪杭

九、青岛治病

十、游离平津

十一、返回西安

十二、迎接井岳秀

十三、为祖母祝寿

十四、东渡扶桑

十五、从日本归国

十六、蒋介石到西安

十七、东北军和十七路军

十八、与张学良同去三原

十九、风云激荡

二十、父亲出国前

二十一、最后的教导

二十二、我所知道有关“西安事变”的几件事

二十三、风雨如晦

二十四、辗转海外的父亲

二十五、父亲回国被扣

二十六、延安四载

二十七、陕南探亲

二十八、在米脂县工作 

二十九、枣园

三十、三秦硝烟

三十一、赴渝移灵

三十二、止园与陵园

三十三、敬爱的周总理

三十四、对父亲的纪念

三十五、多病之秋

三十六、遗憾

整理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我们的家原住在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甘北村地处黄土高塬,是个贫瘠的小村庄,当时只有十几户人家。我的祖父名叫杨怀福,他就出生在这个小村子里,我的父亲、叔父也出生在这里。由于地处黄土高塬,常年少雨缺水,收成不丰,家境贫穷。好在祖父有一手木工技艺,会做木工活。平时以租种他人的农田为生,抽暇常做一些农具和木器小件如板凳,小桌之类。在逢集时就拿到附近的集镇上去变卖。农闲时,干脆就到孙镇(蒲城县的一个大镇)去给人家打工,作木匠活。记得小时候,当祖母做针线活时,我经常拿她的针线板把玩。我觉得它很有趣:一小块木头被雕琢成优美的形状,一端用于缠线,另一端中间还被掏空装了一个抽斗,用以放置顶针、缝针等物,既精巧又实用。祖母告诉我, “这还是你祖父留下的念物,是他亲手做的。”说此话时,看她总是有些黯然伤神的样子。

我的祖母叫孙一莲,她家住在孙镇。当时,在蒲城县孙镇算是个较大的镇子。每逢赶集过会,还演唱秦腔, (陕西地方戏)。镇上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十分热闹。祖母信奉佛教,但我不知道她是在祖父被害后信佛的?还是在当姑娘时就信佛了?她对佛祖十分虔诚,常年吃斋念经。令我费解的是孙镇富裕、繁华、热闹,而甘北则是个贫瘠的小村。祖母,她人长得不错,白皮肤大眼睛,眼珠有些显黄色。她怎么会下嫁到甘北那个小村,嫁给贫穷的祖父呢?后听人说,因当时祖父经常去孙镇打工,卖木器活,他有一手木工手艺,为人又厚道在当地也可算是个能人了吧。口碑不错,因而就被镇上有的人相中,从中做媒把祖父介绍给了孙家做女婿。

婚后,于1893年11月26日生下了我父亲,取名叫“长久”。在陕西关中一带有把小孩爱称为“娃”的习俗。因此,父亲就被乡亲们称为“久娃”而很少叫“长久”了。在父亲参加革命活动后,先后起名为忠祥后改名为与忠字同音的彪字,虎臣,虎城。所生第二个孩子,我的叔父叫“荣”也就被人叫作“荣娃”。后取大名为茂三。

随着岁月的迈进,孩子渐渐长大了。祖父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但他一门心思想让我父亲能读书识字,起码能学会记个帐。于是就把父亲送到孙镇的一家私塾去念书。遗憾的是父亲在私塾只读了两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难来到了陕西西安,从而加重了陕西人民的负担和苦难。苛捐杂税骤然增加,加之天旱收成不济,要顾及四口之家的吃饭已很不易,怎能再交得起私塾的学费?不得已,父亲只好辍学。之后,祖父又将他送到孙镇的一家饭铺当童工。干一些拉风箱、洗碗、扫地等活计,这样虽挣不下工钱,但可解决他自己的吃饭问题。那时我父亲还不足十三岁。

孙镇在当地是个商业中心,逢集赶会的日子人很多,形形色色甚是繁荣。他们来饭铺吃饭时说东论西。有谈自己生意的,有说乡间趣事逸闻的,还有议论时政的。父亲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虽然要忙手里的活计,但耳朵却不闲着,时常留意倾听客人们的谈论,从中了解外面的世事。后来他提起当童工的那段经历时总是颇有感慨。

P1-2

序言

原本无意写什么东西,尤其是关于自己的。在大病之后,休养期间,闲来无事,可脑子却不肯闲着,一些往事竞时时浮现于脑际,使自己不能平静。

我想假如把这些往事梳理起来,如实地记录下来,或许可使自己得以心安;再说世事沧桑,人事代谢,我的上辈人均已过世,剩下我这一辈人中,我又为老大,虽因环境条件关系,我所了解的情况也不很多,可比起几个妹妹来说我所知道还是比较为多。

记下这些往事,也好让我的子女们知道祖辈们奋斗的艰辛。

梳理往事又认识到其中不乏感情债,由于以上诸多原由,所以就改变了不写东西的初衷,决定还是把这些往事记叙下来了。

后记

拯民同志受了多年疾病折磨,于1998年10月23日与世长辞了。从病魔的羁绊中解脱了。

拯民走了,走的很平静,只是走的太仓促了,竞连一句诀别的话也没留下。

在他动了第二次手术之后,1998年春天,为了使他能有个较安静的休养环境,所以把家从木樨地迁到了万寿路居住。在万寿路养病期间,他却伏案写下了这些往事。

这些往事是他在带病期间,断断续续、急匆匆写下来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很不容易。

既然他写下来了这些东西,不论其写的怎么样?作为家人总想着为他整理付印,留作纪念。

好友们知道他曾写有东西,出于关心,因而常常问起,何时付印?渴盼一读。我很感谢他们的关怀,这些关怀对我来说也可算是个督促,深感有压力。可偏偏事不凑巧,在为他整理遗稿的初始,自己却患了恶病,诊断、医疗、开刀动手术,以致延误了时日.达数年之久。待病情稍稳定,才又开始提笔整理,现在总算整理完毕。

在给拯民整理遗稿时,得到过杨闻宇、张文惠和徐绾韶三位同志的热情帮助,我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全国政协文史部门有关领导和同志的热情帮助,也在此予以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