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充满吸引力甚至煽情的读本,一部和卢梭的《忏悔录》水平一样高的杰作。这部书被认为“像她的生活一样热情、坦率、正直”。“有时还有点出格”。被认为是“毫无顾忌”的,“冲动”的一部书。《纽约时报》评这部书是“充满吸引力甚至煽情的读本”。它被认为是”邓肯去世后出版的第一部经典自传”,”显得尤为率直与引人入胜”…… 贯穿全书的是她“终生为舞蹈艺术的革新而奋斗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这部书已成为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舞者之歌--伊莎朵拉·邓肯回忆录(插图珍藏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伊莎朵拉·邓肯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充满吸引力甚至煽情的读本,一部和卢梭的《忏悔录》水平一样高的杰作。这部书被认为“像她的生活一样热情、坦率、正直”。“有时还有点出格”。被认为是“毫无顾忌”的,“冲动”的一部书。《纽约时报》评这部书是“充满吸引力甚至煽情的读本”。它被认为是”邓肯去世后出版的第一部经典自传”,”显得尤为率直与引人入胜”…… 贯穿全书的是她“终生为舞蹈艺术的革新而奋斗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这部书已成为传记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 内容推荐 她天生下来就是一个反叛传统的人。她反叛古典芭蕾的刻板程式,努力按自然节奏与动作来跳舞。她反对日趋衰落的保守形式,以无拘无束挥洒自如的舞姿来让观众倾倒、折服。她反叛私人生活中的陈规旧律,嫌恶婚姻关系与家庭生活。……她蔑视社会习惯似乎太过激烈了,她竟被广大人群视为鼓吹“自由恋爱”的分子,成为一些人的攻击目标。……她的思想与行为,太远太远地超前于她的时代。 适合的读者:现代舞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古典芭蕾舞之研究家或反对者,美国文化之爱好者或反对者,传记文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现代主义”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大、中、小学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叛逆的童年 第二章 艺术萌芽 第三章 寻找伯乐 第四章 剧场生涯 第五章 美梦难圆 第六章 出国游学 第七章 锋芒初露 第八章 漂泊巴黎 第九章 理想的捍卫者 第十章 啼声小试 第十一章 远离爱情 第十二章 远行希腊 第十三章 天籁之音 第十四章 轰动 第十五章 瓦格纳歌剧 第十六章 未来之舞 第十七章 风靡俄罗斯 第十八章 创办学校 第十九章 情人 第二十章 爱情与艺术 第二十一章 舞动的美国 第二十二章 富有的情人 第二十三章 浪漫之行 第二十四章 生命插曲 第二十五章 痛失爱子 第二十六章 同性之爱 第二十七章 走出阴影 第二十八章 死神来临 第二十九章 战争年代 第三十章 美国之舞 第三十一章 走向未来 附录 伊莎朵拉最后的舞蹈(雷蒙·邓肯) 伊莎朵拉(玛格丽塔·邓肯) 伊莎朵拉——我的朋友(玛丽·范登·罗伯茨) 艺术家伊莎朵拉·邓肯(谢莫斯·奥希尔) 伊莎朵拉·邓肯死后(马克斯·伊斯特曼) 回忆伊莎朵拉(伊娃·莱·加利纳) 邓肯年表 试读章节 第六章 出国游学 种种不幸的遭遇让我们困在纽约动弹不得。就在那时,我有了到伦敦的构想。温莎旅馆大火烧得我们一无所有。甚至缺少基本的换洗衣物。我受雇于奧古斯丁·达利、在纽波特上流阶层及“纽约四百”前献舞的各种经历,只不过是痛苦的回忆早已幻灭。当时我觉得。如果美国能给我的所有回应仅是如此的话。那么继续在这些冷漠的大众面前敲着一扇封得如此紧密的大门也没什么意义了。我迫切希望到伦敦去! 家里减少为四人。奥古斯丁在小剧团四处巡回演出罗密欧时,与一个扮演朱丽叶的16岁女孩坠入爱河。有一天他回家宣布婚期。但此举却被母亲视为背叛行为。我至今都不明白母亲为何会那么愤怒。她的反应与当初父亲找到我们的时候一样。走进自己的房间狠狠摔上门。伊莉莎白则以沉默作为庇护,雷蒙表现出彻底的歇斯底里。我是奧古斯丁惟一的支持者。我告诉因愤怒而脸色苍白的奧古斯丁说,我愿意跟他一起去探望他的妻子。他带我到位于一条小街上的一间阴沉沉的公寓。他们住在五楼,我见到了朱丽叶,她很漂亮。但看上去病奄奄的。他们向我透露两人正在期待爱情结晶的诞生。 因此,在我们前往伦敦的计划中,奧古斯丁是必然缺席的。全家人已将他视为跌在路边,不不配参与我们追寻幸福时光的一分子。P37 序言 我承认起初有人建议我写自传时,我不大敢写。倒不是因为我的人生旅程没有小说来得精彩。或者比不上电影的冒险刺激。可以说,如果真能用心去写的话,这本书很可能会是一部反响空前的重要传记。但问题就在于——写作本身! 我多年奋斗不懈、苦苦努力并致力研究。只为了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舞姿。我很了解写作这种东西。为了要写好一个朴实、美丽的语句,必须再次花费多年的光阴,而且必须全力以赴地学习。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即使有一个人千里跋涉到赤道区,在那儿建立了降狮伏虎的丰功伟绩,并试着将这一切记录下来,结果却失败了;反之。另一个从未出远门的人却可能栩栩如生地写下在热带丛林中的猪虎实况。使读者深信他必定曾经身历其境,对他遭逢的危险与困境感同身受。甚至闻得到狮子的味道,听得见响尾蛇发出的恐怖咝咝声。然而事实上,这一切除了在想象空间外,全都是子虚乌有。同样的原因。我所经历过的种种奇特之事可能也会风味尽失。只因我没有塞万提斯的生花妙笔——甚至连卡萨诺发@的文采都谈不上。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认识自我并真实地呈现出来呢?我们真的已经认识自己了吗?在四周有朋友对我们的评价。有自己对自己的观点,有爱人对我们的看法,还有仇敌对我们的评价。所有的评价可能都不一样。我很深切地了解其中的道理。有很多天的清晨。当我为自己泡上一杯咖啡,读看早报里赞扬我美如仙子、具有天才的头脑,还来不及浑然忘我之际,马上就被另一份写着我实在是无才而相貌丑陋的报纸给打醒了。 我很快就学会不去理会外界关于我的评论。我无法强求他人对我只能赞扬。也难以指责所有负面评价都是苛刻而杀伤力极强的挑战。以前曾有一位对我不断穷追猛打、肆意中伤的柏林评论家指责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有一天。我写信请他来与我见一面。从而证明他的错误。他来了,坐在茶桌的对面,我花了一个半小时,对他滔滔不绝地谈论从音乐所激发的灵感而创造的舞姿理论。当时我就发觉他看起来十分茫然而无动于衷,最后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居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副助听器,并告诉我他有非常严重的重听。即使戴着助听器,坐在剧院正前厅的第一捧座位上,也听不清交响乐的涼奏!而我居然为了这个男人对我的苛责。甚至在晚上也彻夜难眠! 因此,如果别人看到的我们都是样貌各异的话,那么我们要如何认识自我,并在书本中表现出来呢?那会是圣洁的耶稣之母玛丽亚(Chastc Moda)?抑或邪恶放荡的麦萨来那?还是从良的妓女马格达椤?这众多的奇女子,哪一位才是与我有着相似之处的呢?我认为与我有着相似之处的并不仅仅一位。而是成千上百——但是我的心灵超然物外,不受她们任何人的影响。 常言道:写作最重要的是作者必须对所写之事未曾体验。如果硬要以文字表达出一个人的切身经历。这些事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捉摸不定。回忆比梦境更难以捉摸。事实上。我的很多梦境似乎比真实的回忆要生动得多。人生无非南柯一梦。也幸亏如此。要不然,又有谁能熬过其中的苦难呢?例如。“罗西但尼亚号”的沉没。必定会在受难的男女脸上留下无法磨灭的震慑。然而我们却在各处看见他们欢笑快乐着。只有在传奇中的人们才会在一瞬间蜕变成长。在真实人生中,一个人即使在遭逢剧变后。也可能依旧跟以往毫无二致。我们依然可以在蒙马特耳(Montmanre)的夜晚,看到荣耀尽头的俄国王公们,一如既往愉快地跟歌伶舞女共用晚膳。就跟战前一样。毫无二致。 真实地记录个人生命的历程,其实就是在创作一部伟大的作品。即使如此,却依旧鲜少有人敢真实地描述自己的人生。卢梭为人类做出了这个最彻底的牺牲,敢于揭开自己灵魂的面纱,让世人饱览他最私密的行为与思想,伟大著作《忏悔录》就此诞生。惠特曼将真实的自我祭献给美国,其著作曾一度被视为“道德败坏”而被禁止出皈,这样的措辞在今天看来实在荒谬绝伦。从来没有女性敢于诉说她真实完整的生命经历,即使是那些最有名气的女性自传都只是记载一些外在生活状况,叙述一些琐碎趣闻轶事,根本无法让人领悟她们真实的生命内容。在那些大悲大喜的关键时刻,她们总是闭口不言。 我的艺术,不外乎是尽力在舞姿中真实地表达“我”的存在。曾经我为了找到一个纯“真”的舞姿而为此付出了漫长的岁月。文字却另有不同的含义。在那些想见我一面而蜂拥前来的观众面前我毫无保留。我已将自己灵魂最深处的动力都祭献给了他们。从一开始我的舞滔便是表现人生:孩提时,我舞出成长的喜悦;豆蔻年华。我舞出对生活悲剧性的领会,以及对生命残暴无常的觉悟。 16岁时,我在没有配乐的情况下跳舞。快结束时。突然有观众大喊:“这是死亡与童女之舞”,从此以后这个舞蹈就被称为《死亡与童女)。但那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不过是想努力表现自己对于在快乐的表象下所暗藏的悲剧的粗浅领悟。就我个人看来,这个舞蹈应当际为(生命与童女)才对。后来我又舞出与死亡的生命奋斗的过程。曄出我与生命搏斗而得来的短暂的欢乐。 电影或小说中的英雄佳人偏离真实的人性。他们常常都具有完美而卓越的品格,几乎不可能犯错。男主角高贵、勇敢、坚毅……女角则纯真、甜美……等等。其他卑劣的品德和罪恶则全部赋予剧中小人或“坏女人”。然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不能笼统地将一个人划为好人或坏人一类。或许我们不会触犯十诫,但人人都可能犯错。们内心都蛰伏着阴暗的犯罪冲动,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爆发出来。所有德行的仁者只不过是还没受过真正的考验,或是专心致志地探寻己的人生目标,以致没有余暇顾盼四周的风景。 我曾看过一部很棒的影片(铁轨)(The Rail)。大意是说人生像一列列在固定轨道上前进的火车。当火车因超速行驶而出轨或是上巨大的障碍物时,事故就会发生。若是驾驶员在看到前面的险时,能够悬崖勒马,即时运作刹车装置,从而脱离死亡,那么他就分幸运了。 常有人问我爱情与艺术孰高孰低,我一直都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艺术家即是独一无二的爱人,惟有他对美有着纯粹的理解。爱情,就是灵魂得以凝望不朽之美的时刻。 邓肯实在算是当代最神奇的人物之一,虽然他个子很小,且除非当他神采奕奕的时候,要不然实在不能称之为英俊。可是当,与自己所爱慕的女子说话时,马上就变为太阳神阿波罗般的形貌。还攫取了许多当代才女跟绝色美人的爱慕。当邓南遮爱上一个女时,他便将她的灵魂从地面托至碧翠丝(Beabice,但丁(神曲)中女主人翁)神游的仙境,他使每一个女子都觉得自己在不同的领域是一个女神,具有与碧翠丝一致的神性。邓南遮曾在巴黎受到狂热崇拜,所有的名媛淑女都为之倾倒。那时,他不定期地轮流为每个人披上闪亮的面纱,使她们的灵魂超然于物外,一举一动。一眸一都仿佛有灿烂的光华环绕。然而一旦诗人的热情消退,闪亮的面纱见了,女人又回复到从前的平淡无奇。她对于自己曾经历过什么十模糊,但依稀记得自己由天堂坠下,当她回顾受到邓南遮宠爱时的升华,便会懂得自己终其一生是再也无法获得这种爱的魔力了。她悲伤于自己的命运,变得越来越消沉,直到有人看到她时会惊异地喊出,“邓南遮竟然会爱上这个平凡无奇、双眼红肿的女人!”邓南遮是如此伟大的爱人,能将最平凡的俗人暂时升华为仙界天人。 邓南遮的生命中只遭遇一个禁得起这种考验的女子。邓南遮不需对她披上任何面纱。爱利诺拉·杜丝就是但丁笔下碧翠丝的现世转生,他在她面前就只能屈膝仰慕,这是他生命中曾经体验过的最至高无上的幸福。在其他女子身上他只看到了自己赋予她们的属性。但爱利诺拉却超乎他之上,激发他如泉的灵感妙思。 人们对赞美的神奇力量,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想。当每一个女子听到邓南遮充满媚惑力的赞美时,心里的感受大概就像夏娃在伊甸园受到蛇的引诱时一样的吧!邓南遮的确能让女人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我曾经跟他有一次美妙的森林漫步经历。我们走着走着停了下来,两人都不发一语。然后邓南遮感慨地说:“噢!伊莎朵拉。只有你才配与我共享大自然。其他女人只会糟蹋了这美景。惟独你却能与它融为一体。” (有哪个女人能不为这样的赞美而飘飘然呢?) “你就是绿树,就是天空的一部分,你是自然之神。” 这就是邓南遮的天才。他让每一个女人都觉得自己是掌管不同领域的女神! 我躺在尼格莱斯哥(Negresco)家中的床上,试着去分析人们称为回忆的东西。我感受得到阳光的炙热,听得见孩子们在公园玩耍的吵闹,感觉得到我自己身体的热度。我注视着自己赤裸的双腿——将它们伸直,我的乳房柔软,双臂时常以柔软的弧度起伏挥动。12年来自己一直是身心俱疲的,这副胸膛蕴藏着无止境的苦痛。眼前的双手打上了悲伤的烙印。独自一人时,我的眼泪很少干过。从12年前的那天起,泪水已经流了12年,当时,我躺在另一张沙发上,突然被一个大叫声惊醒,转头时,看见洛翰葛林像个负伤的男人,说“孩子们死了。” 我记得当时感觉到一股强烈的不适,喉头灼热,就像是生吞了一块烧红的煤炭。但我不明白他的话。我非常温柔地跟他说,并试着让他冷静下来:我告诉他这绝不可能。后来,其他人来了,但我还是搞不清楚状况。最后又走进一个留深色胡子的男人。他们说他是医生。“没事。”他说,“我会救他们。” 我信任他。想跟他一起去,但人们将我拦住了,因为他们不想让我知道其实已经回天无力了。他们怕我受到打击而崩溃。但事实上当时我已经升华到另一处境界。我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哭泣,但我没哭。反而渴望去安慰每一个人。忆及往昔。我很难明了当时自己那和奇特的心理。是否我真的能看破红尘,明白死亡并不存在——明白这两具僵硬冰冷的尸体并不是我亲爱的孩子,而只不过是他们脱下的外衣呢?懂得孩子的灵魂仍然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吗?一位母亲的哭泣,一生仅有两次——在自己的小孩出生与死亡时——当我意识到这冰冷的小手再也无法紧紧握住我的手时,我听见自己的哭嚎,这跟我在他们出世时所听到的哭嚎一样。为什么会一样呢?一个是无比喜悦的喊叫,另一个却是锥心刺骨的哭喊,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知道我们是一样的。是否因为在整个宇宙中,只存在一种伟大的哭声,这种哭声包含了悲伤、喜悦、兴奋、痛苦,以及母体创造生命时的哭喊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