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莹编写的《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从外来影响、地域资源、都市变革、新兴传媒等多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的生存状态与革新流变,并以“海派京剧”作为典型个案,力图梳理出上海戏曲的现代转型之路,对于了解民国时期的上海社会和文化颇有借鉴意义。同时,书中选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比如梅兰芳的京剧改革、杨月楼事件、南社人捧角等,可读性很强。
正如研究京剧不能避开北京,研究近代戏曲不能避开上海。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以1911~1919年的上海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的地域特征、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申报》与上海戏曲的近代传播,以及传统戏曲近代化转型的典范——海派京剧,来探讨上海戏曲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商业繁荣、西化思潮、地域风情的关系,及其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揭示出海派京剧如何在京朝派因过分追求高雅而凝固之后,响应时代的呼唤,紧跟社会的节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戏曲的前途与命运”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当今沉寂落寞的中国传统戏曲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再次转型?海派京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典范,也为当下戏曲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由唐雪莹编写。
序
第一章 民国初期上海戏曲地域特征研究
第一节 租界与戏曲
第二节 移民与戏曲
第三节 商业与戏曲
第二章 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
第一节 戏曲改良运动的蓬勃发展
第二节 新舞台引发的剧场革命
第三节 新舞台引发的演剧革命
第四节 新舞台引发的艺人革命
第三章 《申报》与上海戏曲的近代传播研究
第一节 《申报》引发戏曲传播的近代革命——兼论上海京剧不等于海派京剧
第二节 《申报》中的戏曲传播样态(1911—1919)
第四章 南社与戏曲
第一节 南社人的戏剧改良论
第二节 南社人的舞台实践观
第三节 南社人捧角之辨
第五章 海派京剧——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典范
第一节 京剧发展的三座里程碑
第二节 海派京剧的特征
第三节 海派京剧——传统戏曲近代化转型的典范
附录一 《申报》1872—1919年戏曲资料
附录二 民国前后上海戏曲演出场所一览表
附录三 1875—1937年上海舞台连台本戏目
附录四 南社戏曲大事记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