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总报告
1 教师队伍建设十年(2000~2009)001
一 教师队伍建设十年的定性描述002
二 教师队伍建设十年的定量描述007
三 发达国家教师政策的两难选择009
四 我国公共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012
五 教师队伍建设的定量指标设计014
Ⅱ 专题报告
2 教师资源配置的阶段性特征019
3 2000~2009年分省区教师资源配置:类型和特征049
Ⅲ 教师队伍概览
4 教师劳动力投入083
5 中小学教师的质量104
6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129
7 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140
8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162
Ⅳ 专题讨论
9 教师工资指数的变化179
10 财政收入对教师队伍的支撑能力210
11 未来十年教师需求预测
——基于中小学教师劳动力队伍年龄结构数据分析221
12 报告总结235
2000~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的头十年,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从规模、数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和“结构一功能”调整的关键时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调查与数据分析中心“中国教师队伍发展报告”课题组,值此推出《2000—2009年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蓝皮书,既是对我国1986年以来,及更长时间里,各级政府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为了保障提供充足的、合格的教师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所做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进行的起点状态的扫描。课题组的全体同仁充分认识到,在基本完成教师数量保障后,教师队伍建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问题,面对取舍“两难”的政策选择。分析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无疑可以为我国教师政策的制定提供经验基础;而对我国教师队伍在新世纪头十年的主要结构性指标的分析,并将这些指标放置在地区间、国际间进行比较,获得“我们在哪里”、“我们可能要到哪里去”的认识,可以为我国教师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
曾晓东主编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采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二维矩阵式教育指标设计思路,即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作为指标设计的内容,但将其中的政策和国家场景作为解释性变量,从政策和场景的多个方面建立宏观指标群(suite ofindicators),以期将体系的某个特征分别放置到不同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中加以认识,增加了指标对于政策和社会环境的针对性。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方面,如规模、教师质量、教学时间、教学组织方式等,设计指标对教师队伍进行描述,同时,将政策、社会背景作为解释地区差异和中国与国际比较差异的关键因素,着力总结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这种阶段性特征放到国际背景下加以认识。
曾晓东主编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是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2002年开始不定期推出“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内部资料)后,首次公开发表的年度报告。
本书努力将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方面,放到国际视野中加以认识。与OECD国家的关键教师指标相比较,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本年度“教师蓝皮书”的主题是: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十年,教师队伍建设总体上已完成从短缺到均衡的转变,目前逐渐向富裕的方向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队伍建设转变长期以来短缺形成的思维定势,利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契机,重新梳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包括聘任、考核、专业发展、工资晋升和退出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