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让抱怨害了你(大字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尹璞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心理健康不是当圣人

最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心理健康?

两年前,一位崔小姐问我时,我想,给她一个“学术定义”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反问了一句:“你说呢?”

崔小姐想了想:“我找你就是因为我总是被负面情绪困扰。我想,心理健康就是没有负面情绪,总有正面情绪。你说对吗?”

听到这儿,我让崔小姐把她最近一两年中经常出现的情绪列个清单。崔小姐列的清单如下:

正面情绪:高兴、兴奋、自豪、放松、平静、充实、自由、自在、成就感、自豪感、乐观。

负面情绪:沮丧、痛苦、自卑、紧张、空虚、气愤、悲伤、危机感、浮躁、烦躁、犹豫不决、无安全感、焦虑、抑郁、忧心忡忡、发愁、嫉妒、害羞、耻辱感、负罪感、压抑感、恐惧感、虚荣、挫折感、悲观。

崔小姐觉得只是她写,我不写,不太公平,就非要求我也写一个“清单”。我一开始不肯,最终耍了个小赖,把我最经常经历的情绪画出了四幅自画像。每幅代表的情绪是什么,就由您随便猜了。

后来,我让很多朋友做了这个“作业”。我发现,每个人写出的负面情绪都比正面情绪多出一倍以上。也许,这和我们古代诗人的“说愁”传统有很大关系,形容负面情绪的词汇极其丰富。就拿崔小姐的“情绪清单”来说吧:忧心忡忡、发愁、悲观、危机感、焦虑、紧张等词讲的基本上是一回事,其中,“危机感”是不是负面情绪还值得推敲。

我对崔小姐说:没有负面情绪,总有正面情绪,那是圣人,而我们都是普通人,既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正面情绪增加,负面情绪减少。但是,先别急。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我发现,多数人心理负担沉重,并不是因为负面情绪太多,而是因为把负面情绪的包袱搞得太重了,结果,负面情绪就好像带了利息,自己反复为自己加重包袱。

其实,把情绪这样简单地分为“正面”、“负面”并没有什么道理,因为,我们每一种情绪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有它的正面作用。

我们先从医学中找一个例子吧。

没有人喜欢疼痛。有时我们会说:我要是永远不会感觉到疼痛就好了。其实,你要真永远感觉不到疼痛就坏了。

苏联就有这样一个男孩儿,他生来就感觉不到疼痛。你也许以为这是好事,但疼痛是非常有用的,它是我们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个感觉不到疼痛的男孩儿也就失去了这个能力。结果,他今天把手烫伤了,明天把腿摔断了,后天又把身上挠得体无完肤,每天还把舌头咬得血淋淋的。虽然他始终在医生的二十四小时监控、保护下,还是成天受伤。加上他从来也感觉不到肚子疼、头疼等,所以,所有的小病小灾从来没有前兆,没有症状,经常是很严重了才被发现。结果,才十几岁时,这孩子就遍体鳞伤,带着浑身的疾病、几十处骨折——光头颅骨就碎裂了好几次——离开了人世。

负面情绪就像身体的疼痛一样,虽然你不喜欢它,但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它的本意是保护你。当然,有时它反应过头,有时它逗留时间过长。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它的调节。但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认识它,知道它存在的道理。我们要先接受它,然后再对它进行调节。我们的目标不是彻底杜绝负面情绪。除非你是圣人,否则,没有人能够百分百地做到没有负面情绪。

你被骗了,生气是正常的,一点不生气不太现实;你很喜欢的一个男人爱上了你的一个好朋友,有些嫉妒也是在情理之中;对自己不熟悉、不习惯的环境或事物,难免有点紧张,甚至恐惧;碰到挫折,怎能不有些沮丧,甚至悲观?无意中伤到别人,负罪感随之而来。

所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正常人对正常事的正常反应。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让它相对少出现,每次出现时强度不要太大,逗留时间不要太久——总而言之,别太碍事儿。

心理健康不是一个理想状态,而是一个相对平衡;不是当圣人,而是当一个平衡的普通人。

需要心理帮助是不是就是“有病”?当然不是。

我们拿身体健康来做个比喻:健康人也难免伤风感冒,更多的人没有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能叫得上名字的“大病”,但是,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上也是如此。有的人属于“心理亚健康”,也有的人心理基本健康,但有时需要一些帮助和调理。这都是很正常的。接受心理帮助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自己一个人难以承担,也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状况。境界上,我们都不是圣人;能力上,我们都不是超人。心理健康不是高不可攀,心理学也不是脱离普通人、专为“精神病人”服务的。心理学是你的朋友,我也愿意做你的朋友。

P2-5

后记

这本书既好写,又难写。好写是由于书中的所有内容都在我的脑子里,既不用查资料,也不用找参考书,更不用抄点儿这个、引点儿那个。更何况,我所有的书和资料都还在美国一个仓库的角落里,在蜘蛛网的保护下存放着,想看也看不着。整个写书的过程无非就是理清思路,直接在电脑上打字而已。因此,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与其说是写作,倒不如说是谈心记录。我想,正因为这样,书才有可读性,才更像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不过,难处也在这里。脑袋里装的东西太多,够写七八本书的。第一本书该从何处入手呢?

开始构思时,我总结了人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包括自信心、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事业、代沟、中年危机、老年人问题、面对疾病、学习、交流、乐观、悲观等等,把书分成二十个章节。不少朋友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管理心理学、犯罪、自杀、酗酒、吸毒、推销、谈判、市场、文化、音乐自疗、胎教等也先后进入了我的视野。在一次和朋友们畅谈了“复杂学”之后,他们的建议就更不着边际了。一时间,内容变得杂乱无章。虽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多数内容肯定与他们的个人需要无关。同时,受篇幅的限制,每一个话题又都讲得不够深刻、细致,甚至感觉没讲明白。最可怕的是,即便这样,书的厚度还是渐渐地向《战争与和平》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我给自己叫了一个暂停,跑到一个清静的地方“隐居”了五天。前三天什么都没想,也一个字没写,除了爬山、锻炼身体外什么都没干,完全在放松大脑。第四天的时候,才用一个摆脱了固定思维的大脑重新开始思维。到傍晚时,一个新的构思渐渐形成了。

我想,这本书根本没有必要包罗万象。相反,它应该思路简洁、清楚,并且绝大多数内容都适合几乎每一个人。其他一些更具体的内容可以留到以后的书中。回到家中,我开始写每章的题目,一口气就写出了六十多条。可我不想让这本书变得太厚,于是开始筛选。最后,留下三十个题目,我相信,这些内容与大多数读者的生活都会息息相关。

这本书仍可谓是一气呵成的。一气呵成有它的好处,但也容易显得粗糙,语言上缺乏推敲,希望这个问题不要影响大家的阅读。这本书除了开头与结尾外,多数章节是相对独立的,不一定有什么明显的逻辑顺序。我的语言比较口语化。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我认为,这样感觉亲切,读起来舒服、放松;第二,除了那不到百首中文诗之外,我的确二十多年没写中文了。但在这十多年的义务心理咨询生涯中,至少有一半时间用的就是中文口语,所以,应用口语化的方式写,感觉很自如,也比较自信。虽然说二十多年来中文写得不多,但毕竟当年有相当的文学功底,自己还比较满意。当然,本书一定还有很多缺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通过这本书,我们虽然没有面对面,但也算是认识了。我很高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新朋友。我不会因为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而突然消失。相反,我会在国内更多的地方更频繁地出现,结交更多的朋友,从事我热爱的事业。同时,我已经开始在自己一些讲座的基础上写一套针对更具体目标人群的书,包括老人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白领心理健康等。换句话说,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一回生,二回熟,让我们大家一起,明日更上一层楼!

谢谢朋友们!

尹璞

目录

自序

认识你自己

 心理健康不是当圣人

 你的情绪不代表你的本质

跟负面情绪说Bye-bye

 原谅是最好的药

 不要对号入座

 不要让将来的可能性影响现在

 不要让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会说“不”,获取独立感

 冲突是下策,妥协是中策,共存是上策

快乐方法一点通

 经营好自己的“小化工厂”

 找到情绪的出口

 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情绪是可以经营的

 给你的大脑装满最美好的东西

 做一个“病态的乐观主义者”

 学会写自传,拉长时间观

 我就是那百分之一

把爱巢筑成安乐窝

 我的婚姻我做主

 太想赢反倒会输

 要对病下药,不要对症下药

 故事是讲不完的

 设计美妙瞬间

 少揪辫子多梳头

 读懂女人的暗示

 爱好是最可靠的“终身伴侣”

幸福就在一转念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代沟不是鸿沟

 给予也是心理需要

 事业要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服务

 不要期望成功换来快乐,而是要快乐地去成功

 拥抱心理学

后记

序言

这本书是我五年前在众多朋友的鼓励下随意写下的东西。他们总说:“没什么难的!把你平时说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本好书!”而我总是以“二十多年没怎么写中文了”为借口,一拖再拖。其实,多年来,我一直想写本书,也一直在酝酿,因为我知道它会帮助我的读者。然而,我也有所顾虑。

很多中国人一听到“心理学”这三个字,不是“敬而远之”,就是“闻之生畏”。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在十多年前。

有一天,南加州的一所医院邀请我去和院长面谈。见面后得知,这所医院一直坚持为周围社区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华人居民从几户人家发展成为占当地人口百分之二三十的重要人群,可是很少有人到医院接受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医院的“义务心理咨询部”总共为一千多人提供了服务,而其中只有三个华人——还都是第三代移民。

院长说:“我们都知道,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文化,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挑战。我们非常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宣传,可他们就是不来。希望你能加入我们的董事会,帮助我们为更多的华人服务——当然,一切都是义务的。”

“谢谢悠的信任。我一定尽力!”

之后的两个月,我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总共只招来了二三个人,还都是第二代移民。乍一看,我的工作没有什么成效。但是,就是在这段时间,我认识到了中国人为什么躲避心理学,同时,也找到了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大门。

我发现,中国人躲避心理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开始,我只认识到第一点。

中国人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一旦遇到困难和问题,一律采取“内部消化政策”。这个“内部消化”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作“个人消化”——自己“扛着”,连家人都瞒着;第二层次叫作“家庭消化”——个人消化不了,于是,打开大门,把问题交给亲人,以家庭为单位“扛着”,容许家庭成员参与消化解决,而对家庭以外的人都瞒着;第三层次叫作“朋友圈消化”——家庭消化不了,于是,打开大门,把问题交给家庭以外最亲密可靠的朋友,以朋友圈为单位“扛着”,容许亲密的朋友参与消化解决,而对朋友圈以外的人都瞒着。面对着这三堵高墙和三把大锁,如果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只是坐在医院或诊所里“守株待兔”,即使再高明,也不会有太多人主动找上门。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去,否则,只有当问题发展到个人、家庭和朋友圈都已无能为力,一致认为“不可救药”时,人们才会想到心理诊所或精神病院。

两个月的“义务劳动”让我接触到了太多需要心理学知识和经验的中国人。我很快认识到,如果想穿过这层层围墙,就必须摘掉“心理学”这个帽子。我必须成为他们的朋友。

于是,我利用周末、晚上和节假日时间,通过参加社区、学校、各种团体、教会、俱乐部、同乡会、商会的活动(虽然我既不是教徒也不是任何组织的成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不久就开始有人给我介绍“求询者”了。通常,他们都把我说成一个“头脑非常清晰、很会开导人、很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朋友”。这样,以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身份,我终于得以穿越紧锁的大门,进到高高的围墙内。

现在,我可以讲出中国人躲避心理学的第二个原因了。那就是,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求询者”就是病人。在精神病院,这也许是合适的。但是,在心理咨询场所,在绝大多数“求询者”都是正常人的情况下,由于绝大多数人认识上的误区,“病人”和“患者”这样的词,无论明说还是影射,抑或“求询者”本身的误解,都会使人们远离心理学。很多人惧怕这个“症”、那个“症”的“诊断”,以及更多类似“变态”、“病态”甚或这个“狂”、那个“癖”的可怕名词。

事实上,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在我帮助过的人中,还没有发现几个严重到“有病”的地步。人的个性、爱好、背景、经历、经验、思维方式、处事方式就像光谱一样五颜六色,人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的。也正由于这种多样性,每一个人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困难、问题、分歧和冲突。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正常事。正因为如此,我很少用“病人”、“患者”这些词。我甚至不用“求询者”这个词。我把来找我的每一个人都简单地称为“朋友”。我也很少用“病”、“症”、“变态”、“病态”、“狂”、“癖”等字眼。最多,我会用“癖好”。

在我的这些朋友里,一百个里有九十九个都是正常人。在需要心理学的人群里面,每一百个里也有九十九个都是正常人,甚至更多。心理学正是应该为这些正常人服务的。一方面,为大多数人服务;另一方面,也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如果一位不久前还是正常人的人,在问题发展到需要精神科治疗的阶段才第一次见到心理工作者,那将是心理工作者的失职,也是心理学的悲剧。

我第二次走上义务心理咨询的路,一口气干了三四年。那时,恰逢有机会回国做一个文化项目,于是我又回到了北京。本来已经买好了回美国的机票,但由于项目耽搁了一下,正好赶上了“非典”。当疫情袭来时,我看到国内处在很大的危机之中,于是退了机票,在北京为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康复病人和承受着空前压力的普通市民提供义务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非典”,人们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更多的人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接受心理学的人多了,找我的人也多了。在我决定留在国内之后,写书的话题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再次被提起。这回我可是真动心了。一方面,我回国以来,中文恢复得不错;另一方面,我开始确信我的书会为我和我的读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洪昭光教授。归国后,我从事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机会和洪教授共事,这是我的荣幸,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洪教授是著名的心内科、高血压、冠心病专家。但他讲的不是心脏手术,而是让普通老百姓“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的科普知识。有人把它称为“生理解毒”。洪教授经常强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四大要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其中,“心理平衡的重要性相当于前三要素的总和”。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心理和情绪本身,它对一个人的整体健康也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我的读者都是基本健康的,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需要一些帮助。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写书既是很好的归纳总结,也是一种休息。如果面对面,我只能一个一个地和朋友聊天。如果把一些想法写出来,就可以和成千上万的人同时交流,而且能给他们一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我就把平时经常聊到的一些内容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但是,写完就放在一边,几乎忘到脑后,直到出版社向我约稿,我才又想了起来。

虽然略有零乱之嫌,但编辑和几位“试读者”都声称爱不释手,于是就基本保留特色,没做大的改动和添加。这不是一本几十年前原本写给外国人、最近才翻译成中文的进口书,也不是一本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书,更不是一本讲通俗“大道理”的“思想工作”书。它是一本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国外经验为参考、中国文化为背景、中国人实例为样本的,通俗易懂的、自我帮助的实用书,希望它对您能有帮助。

让我们做朋友吧!

2009年2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成长一定会面对情绪、优缺点、安全感、独立感、归属感、时间观、快乐、乐观、成功、冲突等心理学基本命题,而婚姻、爱情的维护,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子女教育,孝敬父母,事业、爱好和生活的平衡,也离不开心理学智慧。

尹璞著的这本《别让抱怨害了你(大字版)》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国外经验为参考、中国文化为背景、中国人实例为样本,通俗易懂地介绍如何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实现自我成长,是心理自助的实用书。

编辑推荐

尹璞著的《别让抱怨害了你(大字版)》是一本有关情绪控制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认识你自己、跟负面情绪说Bye-bye、快乐方法一点通、把爱巢筑成安乐窝、幸福就在一转念。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好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幸福生活不再是一句空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