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爱德华王子岛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本想在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一个满脸雀斑又耽于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戏剧性的故事由此开始了,安妮像一股清新自然的风吹入古老的村庄。她以率真的本性影响着周围的人,以爱心赢得友谊,用倔强坚持自己的天性,用浪漫的幻想抵御现实的孤独。小说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灿烂阳光般美好的性格,其中对大自然以及乡村生活的诗意描摹,更是深深触动了全世界读者的心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山墙的安妮(插图本)/世界文学名著/中央编译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加)露西·蒙哥玛丽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家住爱德华王子岛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本想在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一个满脸雀斑又耽于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戏剧性的故事由此开始了,安妮像一股清新自然的风吹入古老的村庄。她以率真的本性影响着周围的人,以爱心赢得友谊,用倔强坚持自己的天性,用浪漫的幻想抵御现实的孤独。小说塑造了女主人公安妮灿烂阳光般美好的性格,其中对大自然以及乡村生活的诗意描摹,更是深深触动了全世界读者的心灵。 内容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一本让家长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心灵的读物。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玛丽以清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该书问世至今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持续发行5000多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 目录 译序/1 第一章 让林德太太惊讶的事/1 第二章 马修·卡斯伯特的烦恼/8 第三章 玛瑞娜·卡斯伯特吓了一跳/20 第四章 绿山墙农舍的早晨/27 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35 第六章 玛瑞娜打定了主意/40 第七章 安妮的祷告/46 第八章 对安妮的培养开始了/50 第九章 林德太太着实吓坏了/58 第十章 安妮的道歉/65 第十一章 安妮对主日学校的印象/72 第十二章 严肃的誓言和保证/78 第十三章 盼望的喜悦/84 第十四章 安妮的坦白/89 第十五章 小学校里的大风波/98 第十六章 黛安娜应邀来喝茶,结果很糟糕/113 第十七章 生活中的新乐趣/124 第十八章 安妮大显身手/130 第十九章 音乐会、灾难与坦白/139 第二十章 出色的想象却出了毛病/152 第二十一章 调味品中的另类/158 第二十二章 安妮应邀去喝茶/168 第二十三章 受创的自尊心/172 第二十四章 斯塔西小姐和学生安排了一场音乐会/179 第二十五章 马修坚决主张做宽松袖/184 第二十六章 故事社成立了/194 第二十七章 虚荣心和精神上的苦恼/201 第二十八章 不幸的百合少女/208 第二十九章 安妮生活中的新时期/216 第三十章 “女王班”组成了/225 第三十一章 小溪与河流的交汇/236 第三十二章 录取名单公布了/243 第三十三章 酒店里的音乐会/252 第三十四章 女王专科学校的一名女生/261 第三十五章 女王专科学校的冬天/268 第三十六章 荣誉和梦想/273 第三十七章 马修之死/279 第三十八章 回路转/286 试读章节 沿着阿冯里大路下坡,就进入了一个小山谷,林德太太就住在坡道的拐角处。小山谷四周环绕着枫树,挂满了像姑娘们耳坠一样的果实。一条发源于老卡斯伯特森林的小溪横穿谷中,它的上游以水流湍急、蜿蜒曲折闻名,隐匿着许多池塘和小瀑布。不过当小溪流到林德家门前的山谷时,却变得安静而规矩了。因为连它也知道,从林德太太家门前经过可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哦,目光犀利的林德太太正坐在窗前,盯着过往的一切,不管是小溪还是孩子,只要她觉得有什么奇怪或不对劲的事儿,她都要弄个明白,不然便不罢休。 阿冯里和周边一带的人大多对邻居的举动非常关心,却疏于顾及自己的事情。但林德太太却很能干,家里和家外都兼顾周到。她是个了不起的家庭主妇,做起家务来得心应手,干净利落。她“管理”着一个裁缝小组,协助主日学校的工作,此外,她还是教会救助团和对外传教辅助团最有力的支持者。即便事务繁忙,林德太太居然还能一连几个小时坐在厨房的窗前,一边飞针走线地缝制着棉絮被子——她已经缝好了十六床这样的被子啦,阿冯里的主妇们一谈起这事儿,无不肃然起敬——一边用锐利的目光盯着这条穿越山谷,蜿蜒爬上远处陡峭红山的大路。阿冯里位于一个三角形的小半岛上,被圣·劳伦斯湾的海水包围着,因此,任何人要进出其中都得经过这条山丘大路,也就是说,谁也逃脱不了林德夫人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林德夫人又坐到了窗前。温暖明亮的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屋下坡道上的果园里盛开着浅粉色的花朵,如同新娘脸颊上泛起的红晕,无数的蜜蜂正嗡嗡飞舞在花丛之中。托马斯·林德——一个身材短小、老实厚道的男人,阿冯里人都称他为“林德太太的丈夫”——正在谷仓后面山坡的田地里播种着晚收的萝卜籽儿。这阵子,在绿山墙农舍旁小溪边一大片红土地里,马修·卡斯伯特也该在种他的萝卜籽儿吧。林德太太早就知道了,因为前一天晚上,在卡莫迪的威廉·J.布莱尔的商店里,她听到马修告诉彼得·莫里森,他打算第二天下午种萝卜籽。当然,这可是彼得从他嘴里套出来的,大家伙儿都知道,马修·卡斯伯特可从来不会把他的事儿主动告诉别人。 但马修却在这儿!下午三点半正是一天最忙的时候,他却不慌不忙地驾着马车穿过山谷爬上山坡!更奇怪的是,他穿着带白领圈的衬衣和一套最好的衣服,一眼就看出来他打算离开阿冯里到外地去。而且他还赶着栗色母马拉的轻便马车,这不明摆着他要去很远的地方嘛!那么,马修·卡斯伯特打算上哪儿去?他又为什么要上那儿去呢? 如果是阿冯里其他的男人,林德太太只要转念一想,便能将他的意图猜个八九不离十。但马修平常难得出门,这肯定是要去做什么紧迫的、不寻常的事情。他这个人生性非常内向,讨厌与陌生人打交道,或是到任何要他开口的场合去。可是现在,马修却穿着白领衬衣,驾着轻便马车,真是难得一见。林德太太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却一无所获,这可真令人扫兴。 “喝完茶我就去一趟绿山墙农庄,从玛瑞娜那儿打听个水落石出,”这位受人尊敬的太太最后决定。“眼下这个时节,马修一般不会去城里,他也从不去探亲访友;如果他的萝卜籽用完了,他也用不着打扮成这副模样,驾着车去买呀。要说是去请医生吧,他又走得并不匆忙。不管怎样,肯定是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却一点儿也弄不明白。不把马修离开阿冯里的原委弄清楚,我是一刻也无法安生的。” 于是,喝了茶后,林德太太出发了,两家住得不太远。卡斯伯特家的房子很大,周边草木葱郁,果树成林,离林德家的山谷不到四分之一英里远。当然,狭长的小路让人感觉距离要远得多。马修·卡斯伯特的父亲是个比儿子还要腼腆沉默的人,老卡斯伯特当年在盖家宅的时候,尽可能离当地的人远远的,就差没隐居在森林里。绿山墙农舍筑在他开垦出的那片土地的最偏僻处,从大路上几乎看不见,大路两旁是阿冯里所有居民紧密排列的房屋。林德太太认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根本不能叫生活。 “住在这种地方能有什么好生活,真是的!”她边走边嘟囔道,脚下的小路上长满了青草,马车经过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路边是野玫瑰丛。“住得离别人远远的,难怪马修和玛瑞娜都有那么点古怪。他们周围树倒是不少,但人可不能总是和树做伴吧!天知道他们有没有腻烦。我可宁愿与人打交道。我看这两个人倒是习惯这样的生活了,还挺满足的呢!人啊,真是什么都能适应,哪怕被人勒住了脖子,就像爱尔兰人说的那样。” 正想着,林德太太已经从小路走进了绿山墙农舍的后院。院子里满眼绿色,干净整洁,一边栽着高大挺拔的柳树,另一边则是笔直向上的白杨。地上干净得连一块石头、一根树枝都看不到,如果有的话,那也是逃不过林德太太的眼睛的。她私下认为,玛瑞娜·卡斯伯特打扫院子和她收拾屋子一样勤快。哪怕在地上吃饭也不会有一点儿脏东西掉进去。 林德太太轻快地敲了敲厨房的门,得到准许后便走了进去。绿山墙农舍的厨房干净得令人难受,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崭新的客厅,如果它不收拾得那么干净,倒还会让人觉得舒心。厨房的东西面都有窗户,西面的窗户看得见后院,六月灼热的阳光照射进来。东面的窗户被爬满山墙的葡萄藤染成了绿色,放眼望去,左边果树园里的樱桃树开满了白色的花儿,山谷里小溪边的白桦树在风中轻盈摇摆。玛瑞娜。总是坐在东面的窗户那儿,避开阳光的直射,对她来说,在这个需要严肃对待的世界里,阳光显得太过轻佻和不负责任了。现在她手里织着毛线,身后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晚饭用的餐具。 林德太太随手关好房门时,就已经把桌上的东西尽收眼底。桌上摆了三只碟子,这么说,玛瑞娜正在等着马修带什么人回来喝茶。但碟子里盛着的都是普通食品,只有沙果果脯和一种蛋糕,看来她期待的客人也不会是什么特殊人物。但马修的白硬领和栗色母马又是怎么回事呢?林德太太被搅糊涂了,绿山墙农舍向来平静而且毫不神秘,今天这是怎么了? “晚上好,林德太太。”玛瑞娜快活地说,“今儿晚上天气真不错,对吧!快请坐!家里人都好吧?” 玛瑞娜·卡斯伯特和林德太太一直以来就保持着一种所谓的友谊——找不到别的词儿可用——尽管,或者也许正是因为她们性格不同,所以使这种友谊得以继续。 玛瑞娜是个高高瘦瘦的女人,棱角分明,没什么曲线。她乌黑的头发已有几丝灰白,总是紧紧地在脑后盘成一个小发髻,两个金属发簪牢牢地插在上面。她看上去像那种阅历短浅、刻板僵硬的女人,事实也是如此,幸亏她嘴边那几分略显幽默的表情作了些许补救。 “我们都很好,”林德太太说,“不过,我还担心你来着,今天我看见马修出门了,还以为他是去请医生了。” 玛瑞娜会心地撇了一下嘴角,她已经料到林德太太的拜访。看到马修蹊跷地离家远行,她的这位邻居一定会来探个究竟的。 “哦,不,我身体很不错,只不过昨晚头疼得厉害,”她说,“马修是到布菜特河去了。我们打算从诺瓦·斯科夏的孤儿院里领养一个小男孩,他会乘今晚的火车到布莱特河。” 哪怕玛瑞娜说马修是去布莱特河接一只澳大利亚的袋鼠,林德太太也不会比听到这个更为吃惊。她着实愣了五秒钟。玛瑞娜是在和她开玩笑吧,哦,这又不太像。 “不是在开玩笑吧,玛瑞娜?”她定定神,张口就问。 “当然是真的,”玛瑞娜说道,仿佛从诺瓦·斯科夏的孤儿院领养男孩和在任何一个井井有条的阿冯里农场春耕时节要干的农活一样,再普通不过了,没什么可奇怪的。 雷尔切夫人大为震惊,一个又一个的惊叹句从她脑海里冒了出来。一个男孩!所有人当中,竟然是玛瑞娜和马修要领养一个男孩!从一家孤儿院里!真是翻了天了!还有比这更令人吃惊的事情吗?没了! “你们脑子里怎么会冒出这个念头呢?”她不以为然地问道。 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就做了这么件事儿,肯定是得不到她的赞同的。 “嗯,我们考虑这件事情有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是整个冬天,”玛瑞娜回答说,“圣诞节前有一天,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上我们这儿来,她说她打算等到春天的时候,在霍普敦的孤儿院里领养一个小女孩。斯潘塞太太去那儿看望过住在那儿的表妹,对那里的情况很清楚。打那以后,我和马修就时常商量这件事儿。我们想要个男孩。马修年纪大了,你知道——他六十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精神了。心脏也不太好。你也知道,这年头要雇人帮忙实在太不容易了,除非那些愣头青样儿的半大法国小男孩。当你把他领进门,刚刚学了些本领上了路,他马上就不安心了,要么跑到龙虾罐头厂,或者干脆去了美国。起初马修提议要一个英国的男孩。但我坚决不同意。‘他们也许很不错一我没说他们不好——但我可不想要伦敦街头的阿拉伯人,’我说,‘至少给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当然,不管领养谁我们都得冒险。但我总觉得,如果我们领来的是一个加拿大本地的孩子,感觉要好很多,晚上睡觉也会更踏实。’所以最后我们决定请斯潘塞太太在领养小女孩的时候也帮我们挑一个。上礼拜我们听说她打算去了,就托理查德·斯潘塞住在卡莫迪的亲戚捎话给她,给我们领一个聪明、合适的十岁、十一岁左右的男孩。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年龄——不大不小,一来就能派点用场,干点儿杂活;又还能适当加以调教。我们打算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并送他去读书。今天我们收到了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的电报——邮差从火车站送来的——说他们会坐今晚五点半的火车到。所以马修到布莱特河接他去了。斯潘塞太太会送他下火车,当然,她自己还是继续坐火车去白沙站。” 林德太太向来对自己的口才感到得意。在稳定好对这件惊人消息的情绪后,她又开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噢,玛瑞娜,老实说,你们正在干一件傻透了的事情——真是太冒险了。你们不知道会领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就这样把个来历不明的孩子接到家里,对他的底细亳不知情,既不晓得他的性格,也不知道他父母是怎样的人,他长大后又会变成啥样儿,你们可一点都不知道。对了,就在上星期我还从报纸上看到,小岛西部有那么两口子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男孩,可他却在夜里把他们的房子给烧了——而且是故意的——他们在床上都快被烧成一团了。我还知道另一件事儿,一个领养的孩子有喝生鸡蛋的毛病——怎么改也改不掉。如果你问我对这事儿的看法——虽然你们没这么干,玛瑞娜——我会说感谢主,想都别去想,真的。” 这番劝慰并没有让玛瑞娜感到冒火或恐惧。她继续平静地织着毛线。 “林德太太,我不否认你所说的有道理。我自己也有些不安。不过我看得出来,马修是铁了心想要一个孩子,所以我让步了。马修很少对什么事情固执己见,一旦他这么做,我总觉得自己理应让步。至于风险嘛,世界上有什么事是不要担风险的呢。连亲生的孩子还有风险呢——有时也会有个三长两短的。再说,诺瓦·斯科夏离我们这个岛很近,我们又不是到英国或美国去领个孩子回来,他和我们不会有太大差别的。” “好吧,但愿这事儿能有个好结果,”林德太太以明显怀疑的语气说,“如果他放火烧了绿山墙农舍,或者往井里下毒药,你可别怪我没提醒过你——我听说在新布伦瑞克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儿,一个孤儿院的孩子就是这么干的,全家都死得非常痛苦。不过,那个孤儿是个女孩子。” “嗯,我们家又不是去领养个女孩,”玛瑞娜说,仿佛只有女孩子才会往井里投毒,男孩是不用担心会这么做的。“我从没有想过要领个女孩子并把她抚养长大。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会有这个打算可真奇怪。她那个人,如果心血来潮想要收养整个孤儿院,她也会下定决心干的。” 林德太太原本打算等到马修把收养的孤儿带回家后再走,但想想至少得等上足足两个小时他才会到,她决定先到罗伯特·贝尔家去,告诉他们这桩消息。可以肯定,所有的人都会感到震惊,林德太太总是爱制造轰动效应。于是,她起身告辞了,玛瑞娜这才稍稍松了口气,她觉得自己在林德太太悲观情绪的影响下,疑虑和恐惧正在卷土重来。 “噢,这可真有意思!”林德太太一踏上小路便脱口而出,“就像做梦一样!唉,我可真替那个可怜的小家伙感到惋惜。马修和玛瑞娜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带孩子,他们还指望那孩子比他祖父更聪明、更稳重呢,而他有没有祖父还不知道呢。不管怎样,一想到绿山墙农舍会有个小孩子,真有点不可思议!那儿还从来没有过孩子,新房子建起来时,马修和玛瑞娜已经长大了——即使他们曾经是孩子,现在的模样看上去也无法让人想象小时候的样子。虽然我帮不了那个孤儿什么忙,但我还真是可怜他。” 林德太太满腔热情地对着路边的野玫瑰丛絮叨着。不过,如果此时她看到那个正在布莱特河车站耐心等候的孩子的话,她的怜悯就会更加深切和厚重了。 P1-7 序言 “中央编译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丛书以全新的姿态摆在读者面前。这套丛书有三个特点: 一是大量收入了儿童文学作品,如大家喜闻乐见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爱的教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一批经典的儿童文学名著,也有近年来脍炙人口的畅销作品,如《小王子》、《绿山墙的安妮》、《小鹿班比》、《吹牛大王历险记》、《海蒂》、《秘密花园》、《小飞侠彼得·潘》、《新天方夜谭》、《安妮日记》等。新与老的儿童文学相结合,丰富了这一文学品种,扩大了儿童文学的天地。 二是力求从原文翻译,如《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十日谈》、《木偶奇遇记》、《好兵帅克》等。转译往往出现删节、漏译和不忠实、不确切的现象,只有通过原文去译,才能消除这些弊端。以往因为知道小语种的人较少,往往通过英文去翻译小语种的文学作品。但英语译者喜欢删节,如《基督山伯爵》的英译本就删去五六万字。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也多半从英语转译,错讹甚多。 三是组织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译本是上乘的。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不得不组织一些新译本。有不少译者抱着认真的态度重译,改正了许多旧译的错误。翻译的境界是无止境的,前人的译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后来的译者应该提高译本质量,这才体现出重译的意义。当然,倘若译者敷衍塞责,重译未必赶得上前译。总体而言,这套丛书的质量是有保证的。我们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每本书都附有一篇序言,阐述每本名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以助读者理解。与有些人理解的相反,序言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随手就可以写出,不费吹灰之力的。说实话,没有研究的人,花上一两个月也未必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序言。序言不是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就可以打发过去的,而应该对作品发表言之有物的见解,帮助读者欣赏作品。诚然,序言也不宜写得太长,以说清作品的意义为准即可。 这套丛书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相信一定会得到读者的欢迎。 2009年12月22日于上海文苑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