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热锅上的家庭(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编著的《热锅上的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本书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为什么本该亲密无间的家人之间会有种种矛盾?为什么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对最亲的人恶言相向?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为什么父母的婚姻对我们的家庭有如此大的影响?

与其步步退避、不知所措,还不如快翻开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编著的《热锅上的家庭》,看权威心理治疗师的分析解答。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从四分五裂,到求助家庭治疗师,最后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爱的信仰,重获新生的过程。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于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成为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目录

序一 家庭治疗之前世今生

序二 经得起考验的家

译序 解开心锁奔赴明天

自序

人物介绍

第1章 结构之战

第2章 治疗开始

第3章 源起

第4章 系统的概念

第5章 主动开始

第6章 基本的冲突

第7章 外祖母的阴影

第8章 面对婚姻

第9章 局部的解决

第10章 暂停治疗

第11章 潜藏的危机

第12章 重返治疗

第13章 愤怒

第14章 治疗的时机

第15章 冲突的过程

第16章 卡罗琳

第17章 痛苦的抉择

第18章 大卫

第19章 大卫的家庭

第20章 结束治疗

第21章 讨论

参考书目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他在哪?”我转头问母亲。

“我不知道,”她的声音听起来很疲倦、很丧气。“前几天他说不来,他不想参加家庭治疗。今天早上又说要来。我们出门的时候,他还没从美术班下课回来。我们可以先开始吗?也许他就快来了,我留了字条要他骑自行车过来。”

卡尔的回答一如我所料:“我觉得应该等一等,如果我们现在开始,丹就没有从头参与,我希望治疗开始时,大家能都在场。”卡尔的话里没有任何不近情理之处,但也显示出一定要等到丹来再开始的决心。他又扬起眉毛问:“你要不要打个电话给他?也许他已经到家了。”

“好啊!”布莱斯太太说着从沙发上站起来,大步走向卡尔的书桌。她拨电话时屋里的气氛变得紧张和沉默,电话铃响的时候更是鸦雀无声。“没人接,”她叹口气坐下来,“现在该怎么办。”

卡尔看起来镇定自若,他把身体往后一靠,椅子发出声响,继续吸着炯斗,“反正时间已经空出来了,我们可以等。”

“我打到美术班看看。”卡罗琳再度起身走向书桌。

大家听她这么一说,好像都松了口气。我们已经料到估计得等一个小时,就只能互相看来看去,尽量找话说。想到丹可能还在美术班里,大家顿时轻松起来。大卫奉承卡尔说:“我喜欢你的烟,什么牌子的?”我想他是下意识地在表达:我欣赏你的执着。

布莱斯太太打电话时,其他人又继续随意闲聊着。克劳迪娅这时也稍稍放松了一些,她笑着指向衣帽架说:“那是做什么的?”挂在架上的是两根棍子,粉红色的一根上面标着“她的”,白色较长的一根标着“他的”,“我猜是一个以前的病人送的礼物。”

卡尔报之一笑:“你猜对了,不过在我有更大的之前,我是不会让别人用它们的。”

“哦?!”克劳迪娅说,一副兴趣来了又有点害怕的样子。

接着劳拉也用稚嫩的声音兴高采烈地问:“那是什么?”

她手指向卡尔墙上挂的抽象钢铁雕塑,我一直觉得那个形状像棵在风中摇曳的树,但我意识到应该将注意力从卡尔和他的办公室转移开,所以在卡尔还没来得及开讲它的来龙去脉前,我就打岔:“那是他祖父。”他们听了都似懂非懂地,兴奋地笑了起来。事实上,的确挺好笑的。我又接着说:“如果你们觉得它的样子算奇怪的话,那你们真应该见见他祖母!”这次他们真的笑开了,布莱斯太太也从电话那边转过身来看什么事这么好笑。人在焦虑不安时,几乎什么笑话都会戳中笑点。我朝卡尔笑了笑:“抱歉!打断了你的故事。”

卡尔有点慌乱,但他马上露齿笑道:“他等不及听我把老掉牙的故事再讲一遍。”

我无奈地耸耸肩,于是他开始讲起来:“这个雕塑挂在那儿的时候,我的病人可以产生无数的联想,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可是有一天有人问,我觉得它是什么时,我脑海里突然间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那是我祖父的骨头黏起来的。然后我马上就明白了这个念头是从哪儿来的。因为我是温和型的人,我父亲也是,但我祖父的个性却非常强硬。他的大脚趾长疽时,干脆用小刀把疽挖掉,甚至连医生都不看!我想我买这雕像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有祖父的几分刚毅和坚强。”

虽然我们表面上仍在等待丹,但实际上治疗已经开始了。我们与布莱斯一家陷入了一场微妙的、预期中的重要较量——谁该出席这次面谈。卡尔和我已经具备了两个合作治疗师间该有的默契:互相调侃、协同合作,以及对忠于自我的坚持。我当然也不只是个对前辈恭谨从命的副手而已。更重要的是,卡尔已经直观地为这次家庭治疗过程设计好了模式。借着分享对自己人格的洞察时,他证明了一点:寻找自己潜意识里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就在此时,是否要进行“正式”会谈的争议越来越激烈了。丹不在美术班,于是卡罗琳焦虑起来,坚持说道:“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在就开始?丹可以下次再来嘛!”

接下来该我说话了:“我赞成卡尔的看法,我觉得先开始是不合适的。现在要谈的是整个家庭的改变,如果从一开始就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成员没参与,那对丹和你们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丹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如果整个家庭要有所改变的话,我们就需要他在场。”我的语气相当坚决。

布莱斯太太并未轻易让步:“但是问题不在丹,而是在克劳迪娅身上!”她的语气也很坚定,我们间的争执开始了。

我也毫不退让:“瞧,这就是你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看法!我们认为问题远比你所想的复杂,也绝不只关乎克劳迪娅,而是和你们全家每个人都有关联。”我直视着布莱斯太太,心中却有些迟疑,我知道要是把他们逼得太急,很可能就不会再来了,但我又知道必须这么做。“也许你们无意于我们谈论的这个主要任务,我们也不能替你们做决定,但我们确实需要你们全家都在这儿。”接下来是很长一阵让人窒息的沉默。

“我同意。”卡尔平静地添上一句,以此结束了我们的争执。

母亲的语气软化下来,略带不满地说:“你们说起来容易,但我这个做母亲的却得日夜操心。”她的怒气又上来了:“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回去,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坦白说,我实在很担心。”

卡尔也不耐烦起来:“但是你没搞清楚的是,如果情况真的这么紧急,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丹,让他一定来?我在电话里讲得很清楚,除非全家都到齐,否则我们没有必要面谈。”他稍微舒缓一下语气:“是不是我说得不够清楚?”

“你说得很清楚。”卡罗琳泄了气,“是丹没遵守约定。”P6-8

序言

我在美国主修的并非家庭治疗,但美国几乎所有心理咨询教育中都包含家庭治疗的课程,有时候作为主修课程,有时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修。不仅如此,美国还有许多专门教授婚姻与家庭治疗的硕士项目,婚姻与家庭治疗师更是继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对应国内的“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之后,精神卫生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第四主要执业领域——这就足见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家庭治疗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执业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它在操作上需要全家人参与的特点以外,还与它独特的治疗哲学有关。相比西方大多数主张个人主义的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流派及方法,家庭治疗将注意力从个人身上扩展开了。家庭治疗师们意识到个人并不能够单独存在于天地间,而需要作为家庭甚至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存在。每个人的行动和思维都不仅仅受他自己单独支配,还强烈地受到他所在的家庭的影响。

考虑到人在家庭中受到的巨大影响,以及家庭成员互动的复杂性和关键性,家庭治疗师提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如果希望从本质上去疗愈一个人,就不能把某个人从家庭中割裂出来处理,而要将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因为它们都是导致问题形成的因素之一,也都有可能帮助问题改善。

家庭治疗的这种整体哲学与中国以家庭为核心、注重集体主义的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家庭治疗所提出的许多观点恰恰是国内家庭的客观事实。由于传统儒家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亲子、家庭关系在各个方面都较西方更为紧密,而且家人、亲戚之间的互动对彼此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影响巨大,很多时候甚至远远凌驾于某个个体的主观意愿之上一一对于生活在复杂的家族关系网络中的中国人来说,有时候个人即使想要做出改变也是身不由己,而只有整个家庭决定改变,改变才能真正发生。

在国人普遍重视的儿童和青少年问题的干预方面,家庭治疗的成绩尤其突出。比如本书中所描写的案例家庭,最初会进人家庭咨询,就是为了解决16岁女儿的离家出走和自杀风险问题。但随着治疗师的剥茧抽丝,问题的核心矛头逐渐指向了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至于三个子女(包括16岁女儿)的各种行为,相当程度上只是孩子面对父母紧张的婚姻关系所做出的天然反应。当父母的关系问题解决后,家庭中子女的行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情况在儿童治疗和青少年治疗中屡见不鲜。一些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屡教不改,大多与孩子的本质并无关系,而与孩子所在的家庭结构、关系,以及父母的个性、行为模式关系更密切。只有当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治疗中来,甚至成为心理治疗的主体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自身和家庭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家庭治疗可以说是许多中国问题家庭、问题孩子的福音。

不幸的是,这样一种先进而又适合中国文化的疗法,在国内的推行相比其他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手法来说却缓慢很多,这其中有很多非常现实的原因。既然要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干预,家庭治疗就经常需要家庭成员在咨询中全员到场。且不说在如今忙碌的社会工作生活中,要把一家人的时间全部排开,凑在一起有多么不容易。客观来讲,国内大多数中老年人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本身的接受度很低,一般不愿参与到咨询中来,这导致家庭治疗理念虽然早已随其他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一起进入了中国,但在国内的实际操作方面却依然举步维艰。

但随着新一代的80后、90后逐渐走上社会、成为社会主流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更多西方文化,并在各类影视文学作品中耳濡目染,因此对心理干预不再有老一辈人的误解和抵触情绪。不仅如此,由于长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传统家庭支持系统也在不断解体,而独生子女们在组建家庭、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就更需要社会、心理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家庭治疗正可以成为心理工作者对当代中国家庭支持的重要一环,为当代国人和他们的下一代的健康生活和成长做出贡献。

值此时刻,能看到像《热锅上的家庭》这样家庭治疗方面的重要书籍在国内出版,实在是一大幸事。虽然作为一本写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心理治疗书,书中的许多干预手法与今日国外流行的家庭治疗手法并非完全一致,但作为心理咨询的介绍普及读物,本书生动活泼的案例故事,和对家庭治疗理念和技术的清晰介绍,一定会成为更多心理专业人员了解和学习家庭治疗的契机,也可以为大众更多地了解家庭治疗这一优秀的治疗手法铺平道路。

清流

留美心理咨询师

后记

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可是从这些不同的影子里,我们总能或多或少地发现一部分自己。

家本该是可以躲雨的地方,可如今却成了很多人拼命想要逃离、甚至无法原谅的地方。

父母口口声声的“我们都是为你好”在你眼里是不是无穷无尽的掌控欲?而你下意识脱口而出的“你们真烦人”是不是也是对本质问题的闪躲逃避?古人语:“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可为什么以“父母皆祸害”为名的网络小组会拥有数十万拥趸?家庭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可以对孩子、父母甚至整个家庭祸害之、帮扶之?

这只是中国式家庭的问题还是全球家庭的通病?

社会发展至今,心理咨询在西方国家的普及程度已远远超出国人的想象。视“心理治疗”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的时代已经过去。讳疾忌医讲了千年,后人哀之而不鉴,又该复哀到何时?

本书作者纳皮尔博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和他的老师惠特克医生一起以布莱斯家为案例,撰写了这本关于家庭治疗心路历程的书。在他们笔下,家庭是一个经由成员间互动而形成的系统,有秩序规则,也有矛盾冲突。当这个系统开始产生太多隐晦不明的控制和压力时,就意味着家庭已经生病。家庭也会在此时发出求救信号。书中布莱斯家就是以青春期女儿为代表发出信号的。

家庭治疗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份”,家庭问题是由每个成员一起按照一定剧本,共同导演而成的,没有人可以逃避责任。因而家庭治疗是一个家庭共同面对问题,学习如何分离、如何亲密、如何冲突、如何沟通的过程。看起来容易却步步艰辛——因为要撕下面具如此不易,但撕下之后的坦诚、心与心的贴近又如此令人动容……

心理学读物大都会因为援引一些学术论点而显得晦涩难懂,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但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采用了将案例故事化的方式。作者用极其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个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独具代入感,仿佛他们已不只是书中人物,而活生生存在于周围世界的每一个“次级系统”里。“和我好像”、“我妈也是这么对我说的”……在编校过程中,我总是会发出这种感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精彩程度绝不逊于推理小说”也绝不是博人眼球的文案招数而已。青春期的女儿暴躁抑郁;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从家庭纷争中逃离;妻子被夹在无聊的家务和家人的冷言冷语间快要透不过气……使布莱斯一家口不择言、互相伤害的罪魁祸首原来藏在那里!从女儿到父母婚姻再到原生家庭,各种关系环环相扣、事情发展步步惊心!

布莱斯家在分崩离析、踌躇不前之际,终于决定与治疗师携手开始这场破冰之旅,并在理解和倾听中重建了爱的信仰。如果他们之间的爱与伤害能引起你丝丝共鸣,如果你能从他们的结局中找到支撑和希望。那对我们来说,都是欣喜!

服务热线:133—6631—2326188一1142—1266

读者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4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今日心理学》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美国精神病学顶级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