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组件技术(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赵莉等主编,全书共分为12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组件、设计模式的基础知识。第2章详细阐述了COM规范的实现细节,包括COM接口和对象,COM的实现过程,并用C++完成COM组件的实现和调用。第3章从重用性、跨进程性和多线程阐述COM的部分特性并给出了MFC的支撑。第4章讲述了自动化对象的概念、接口的实现和对象的使用。第5章给出了可连接对象的概念、连接过程并给出MFC实现。第6章用ATL开发COM应用的各个实例,包括进程内组件、多接口组件以及自动化组件的实现。第7章讲述Activex控制,详细论述了Activex控制的基本理论和MFc实现Activex控件实例。第8章数据库编程实践,给出了OLE DB数据库访问及AD0数据库访问的编程实例。第9章讲述了DcoM通信模型以及远程创建DCOM对象的过程。第1O章从COM+的基本结构、系统服务和应用开发模型阐述COM+的应用。第11章简单概述了NET组件以及与COM组件的互操作。
赵莉等编的《微软组件技术(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COM/DCOM/COM+等微软组件技术,并结合ATL、VC++等开发工具和OLEDB、ADO、ActiveX等技术阐述了COM的应用。内容包含了COM组件的接口、对象的概念及COM组件的实现;COM的高级特性:包容和聚合实现组件的复用、客户程序创建COM对象的进程透明性和COM的线程模型;自动化对象概念及实现;可连接对象通信机制;ActiveX控件实现;OLEDB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DCOM技术;COM+应用;NET组件技术。各章均提供了丰富的实例,便于读者巩固知识,掌握组件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微软组件技术(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力求概念叙述准确、严谨,描述简练,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
《微软组件技术(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组件技术课程的教材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组件的参考书,也适合于编程开发人员培训、广大计算机技术爱好者自学使用。
第1章 绪论
1.1 软件组件
1.1.1 软件组件特点
1.1.2 软件组件模型
1.1.3 软件组件实现条件
1.1.4 微软组件技术
1.2 组件对象模型(COM)
1.2.1 COM的特点
1.2.2 COM组件分类
1.2.3 COM的结构
1.3 设计模式基础
1.3.1 设计模式概述
1.3.2 典型设计模式实现
1.4 C++预备知识
1.4.1 C++的面向对象特征及实现
1.4.2 RTTI
1.4.3 模板
1.4.4 动态链接库
1.5 VisualC++开发COM应用
小结
第2章 COM的技术基础
2.1 基础知识
2.1.1 方法与结果
2.1.2 全球唯一标识符
2.1.3 接口定义语言
2.2 COM接口
2.2.1 接口的结构与描述
2.2.2 IUnknown接口
2.2.3 IUnknown接口的实现
2.2.4 客户测试程序的实现
2.3 COM对象
2.3.1 注册表
2.3.2 COM库
2.3.3 类厂
2.3.4 COM组件与客户程序的交互过程
2.4 COM组件的实现
2.4.1 类厂的实现
2.4.2 对象的实现
2.4.3 引出函数的实现
2.4.4 客户程序的实现
小结
第3章 COM的高级特性
3.1 COM重用模型
3.1.1 包容和聚合
3.1.2 包容的实现
3.1.3 聚合的实现
3.1.4 COM组件的MFC实现
3.2 COM跨进程特性
3.2.1 进程外组件
3.2.2 列集
3.2.3 标准列集
3.2.4 自定义列集
3.3 COM多线程模型
3.3.1 线程与进程
3.3.2 套间
3.3.3 客户的套间
3.3.4 对象的套间
3.3.5 套间与通讯协议
小结
第4章 自动化对象
4.1 自动化对象基础
4.1.1 类型库
4.1.2 IDispatch接口
4.1.3 自动化兼容的数据类型
4.2 自动化接口的实现
4.2.1 类型库的支持
4.2.2 Invoke函数的实现
4.3 自动化对象的使用
4.3.1 晚绑定
4.3.2 早绑定
4.4 自动化对象的编程
4.4.1 MFC的支持
4.4.2 自动化实例
小结
第5章 可连接对象
5.1 概念与模型
5.1.1 轮询
5.1.2 通知
5.1.3 出接口
5.2 连接点机制
5.2.1 IConcectionPointContainer接口
5.2.2 IConnectionPoint接口
5.2.3 接收器的实现
5.3 连接过程
5.3.1 连接过程
5.3.2 事件的激发与处理
5.3.3 IDiapatch出接口
5.4 可连接对象的编程
5.4.1 MFC对连接的支持
5.4.2 源对象的MFC实现
5.4.3 接收器的MFC实现
小结
第6章 用ATL开发COM应用
6.1 ATL的关键技术
6.1.1 模板类
6.1.2 多继承
6.2 ATL框架结构
6.2.1 ATL的基本特征
6.2.2 ATL对组件宿主的支持
6.2.3 ATL对IUnknown接口的支持
6.2.4 ATL对类工厂的支持
6.3 进程内组件的实现
6.3.1 建立ATL工程
6.3.2 增加ATL对象类及接口
6.3.3 添加接口函数及实现
6.3.4 ATL工程的结构分析
6.3.5 客户程序
6.4 多接口组件的实现
6.4.1 增加接口
6.4.2 接口入口表的完善
6.4.3 接口方法
6.4.4 客户程序
6.5 自动化组件的实现
6.5.1 服务器的实现
6.5.2 客户机的实现
小结
第7章 ActiveX技术
7.1 ActiVeX概要
7.1.1 AetiveX的定义
7.1.2 ActiveX的内容
7.1.3 ActixreX与Java的比较
7.2 ActiveX控件
7.2.1 ActiveX控件相关技术
7.2.2 ActiveX控件结构
7.2.3 ActiveX控件包容器
7.3 ActiveX控件开发
7.3.1 建立工程框架
7.3.2 属性、方法以及事件的添加
7.3.3 实现属性表
7.3.4 在包窖程序中使用ActiveX控件
小结
第8章 数据库访问技术
8.1 MFCODBC数据库编程
8.1.1 数据库通信机制
8.1.2 MFCODBC简介
8.1.3 MFCODBC数据库访问技术
8.2 OLEDB技术
8.2.1 OLEDB原理
8.2.2 OLEDB客户数据库访问的两种途径
8.3 ADO技术!
8.3.1 ADO的概念
8.3.2 ADO的主要对象
8.3.3 ADO与其他编程接口的关系
8.3.4 使用ADO编程
8.4 OLEDB客户应用程序编程实例
8.4.1 实例概述
8.4.2 实例实现过程
8.4.3 编译并运行工程
小结
第9章 DCOM分布式应用技术
9.1 DCOM概述
9.1.1 从COM转向DCOM
9.1.2 为什么要做分布式应用
9.2 DCOM的结构与特性
9.2.1 组件和复用
9.2.2 位置独立性
9.2.3 语言无关性
9.2.4 连接管理
9.2.5 可扩展性
9.2.6 对称的多进程处理(SMP)
9.2.7 灵活的配置
9.2.8 功能的发展:版本化
9.2.9 执行性能
9.2.10 带宽及潜在问题
9.2.11 在应用间共享连接管理
9.2.12 优化网络的来回旋程
9.3 安全性
9.3.1 安全性设置
9.3.2 对安全性的编程控制
9.3.3 Intrnet上的安全性
9.4 负载平衡
9.4.1 静态负载平衡
9.4.2 动态负载平衡
9.5 容错性
9.6 配置管理
9.6.1 安装
9.6.2 管理
9.6.3 协议无关性
9.6.4 平台无关性
9.6.5 平台二进制标准
9.6.6 跨平台的互操作性标准
9.6.7 使用大多数的DCERPc
9.6.8 和其他Internet协议的无缝集成
9.6.9 虚拟私人网络上的DCOM
9.6.10 Intrnet上的DCOM
9.6.11 集成HTM1和分布式计算
小结
第10章 COM+应用
10.1 COM+基本结构
10.1.1 WindowsDNA策略
1O.1.2 COM+基本结构
10.1.3 对象环境
10.2 COM+系统服务介绍
10.2.1 COM+队列组件
10.2.2 COM+事件模型
10.2.3 负载平衡
10.2.4 内存数据库(IMDB)
10.2.5 对其他服务的增强
10.3 COM+应用开发
10.3.1 应用开发支持
10.3.2 基于属性的C++编程语言
小结
第11章 .NET组件技术
11.1 .NET框架
11.1.1 3NET框架结构
11.1.2 .NET公共语言运行库
11.1.3 .NET基础类库
11.1.4 .NET的用户和程序接口
11.1.5 中间语言和JIT编译器
11.1.6 .NET编程语言
11.1.7 .NET程序集
11.1.8 .NET命名空间
11.1.9 元数据
11.1.10 COM的角色
11.1.11 NET框架中的XM1
11.2 .NET面向组件编程
11.2.1 面向组件和面向对象编程的比较
11.2.2 .NET组件开发中的接口和继承
11.3 .NET组件与COM组件的互操作
11.3.1 .NET组件调用COM组件
11.3.2 COM组件调用.NET组件
小结